北曲
北曲
北曲是最早的中國戲曲聲腔之一。為金、元時期流行於北方的雜劇與散曲所用的音樂。源於唐宋大麴、諸宮調、宋詞、鼓子詞、唱賺、徠轉踏以及北方各民族音樂,而影響最為直接和深刻的首推諸宮調,因之形成了戲曲音樂中曲牌聯套體的結構體制。這種音樂之所以稱為曲,是與宋詞相區別。詞與曲都是利用詞牌與曲牌填詞歌唱,但在形式上曲突破了詞的定格,不分上、下闋;在句數、字數上也打破了詞的限制,可以大量使用襯字,顯得生動活潑,故謂“曲者,詞之變”。稱為北曲,又是為了與南宋以來流行於南方的南曲相區別。
北曲
北曲又分為戲曲(或稱劇曲)與散曲兩種。兩者雖同為北曲,但差別很大。戲曲是通過舞台演出欣賞的,散曲則是為了清唱;戲曲是通過曲折的情節,抒發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而散曲則是作家情感的自我表露;戲曲必須有四組套曲的完整結構,一折戲一個套曲,每個套曲只限一個宮調,以此貫串全套,使得每個樂章前後的調性統一;而散曲則較為靈活,它可以只是一首單樂章的小令,也可以組成多樂章的套曲,即散套。
曲的出現,是對詞的一次重大變革。明王世貞《曲藻》認為:“曲者,詞之變”。詞與曲都是歌曲,都是按傳統曲調(曲牌)填詞歌唱的。但由於曲受了金、元時期民歌俚曲的影響,在形式上突破了詞的某些限制,因而顯得生動活潑。一首詞體歌曲通常分為上下兩闋,曲卻打破這種定格,變為單闋體歌曲。但如有必要,一首單闋歌曲又可以多次重複使用,這就是北曲的〔幺篇〕和南曲的〔前腔〕。此外,曲在語言上也較為口語化,並可大量運用襯字,結果是曲在句數、字數上也打破了詞的定格,具有較大的靈活性與伸縮性。以詞與曲中的同名曲牌相比較,無論句格、字格都差別極大,這在北曲中尤為明顯,甚至同一曲牌用於不同的場合,句格、字格亦不相同。曲在形式上的這種突破,也在某種程度上使文學與音樂的關係發生了變化。詞的形式所以那樣嚴格,是為了歌唱,必須按譜填詞;而曲在形式上的這種靈活性,就要求音樂必須依詞譜曲,方可付諸演唱。
丑 出 巫 倈 儺 靠 大麴 小旦 引子 雲手 宮調 書會 木大 正旦 末泥 布景 樂棚 行頭 戲文 沖狹 老旦 雜當 許胡 花部 走索 身段 武丑 板眼 法曲 話劇 獨白 弦索 圓場 劇場 綵排 賓白 排遍 梨園[戲曲] 唱腔 檢場 菊部 教坊 喜劇 掌記 鼓板 滾調 楔子 髯口 磕瓜 二花臉 三花臉 文明戲 打出馬 地方戲 竹竿子 武二花 定場白 油花臉 南雜劇 悲喜劇 基本功 滑稽戲 幕表制 潛台詞 四大徽班 自報家門 南北合套 梨園弟子 魚龍曼延 舞台美術 手眼身法步 中國戲劇梅花獎 | 介 外 串 凈 幕 九宮 大面 小戲 引戲 隊舞 水袖 瓦舍 台詞 正劇 本色 對白 務頭 行當 戲曲 曲破 老生 過曲 百戲 花旦 場面 邦老 尾聲 武場 板式 青衣 詩劇 科班 南戲 啞劇 面具 劇種 旁白 缽頭 排演 副旦 唱賺 臉譜 票友 雅部 黑頭 搽旦 纏令 跳丸 舞台 褶子 影戲 刀馬旦 三小戲 元雜劇 打背躬 問題劇 吳江派 武花臉 掐彈詞 昇平署 草台班 臨川派 街頭劇 鼓子詞 演出本 踏謠娘 四大聲腔 場面高度 音響效果 唱念做打 溫州雜劇 舞台指示 愛美劇運動 | 旦 生 折 帔 酸 入破 大遍 小生 文場 六幺 化妝 勾欄 台步 正凈 加官 代面 犯調 行家 戲劇 曲牌 吊毛 集曲 優伶 把子 角抵 孛老 搶背 武凈 參軍 京白 貼凈 科泛 俗樂 亮相 軸子 劇本 幫腔 俳優 腳色 副末 翎子 彩旦 郭禿 雅樂 腔調 散樂 纏達 摘遍 題目 蟒袍 燕濯 小花臉 廣播劇 雲韶府 立部伎 把子功 蘇中郎 參軍戲 性格化 宜春院 閨門旦 鬼門道 雅樂部 鼓吹部 路歧人 人物造型 四功五法 連台本戲 總會先倡 虛擬動作 程式動作 舞台藝術 《霓裳羽衣曲》 | 末 場 弄 砌 賺 卜兒 小末 才人 元曲 幺篇 反串 開呵 正末 旦兒 龍套 包廂 北曲 行院 沖末 曲譜 傳奇 合生 尋橦 走邊 蒼鶻 序幕 武旦 武生 轉踏 官衣 貼旦 科渾 院本 起霸 客串 悲劇 家門 倡優 腳本 副凈 盔頭 清唱 象人 道具 猴戲 裝孤 韻白 鑼經 趟馬 敷演 十三調 三部曲 文工團 中州韻 壓軸戲 宋雜劇 坐部伎 定場詩 毯子功 獨幕劇 活報劇 諸宮調 傀儡戲 鼓架部 髦兒戲 內心獨白 東海黃公 即興表演 第四牆 銅錘花臉 舞檯燈光 題目正名 蘭陵王入陳曲 |
北曲
北曲不僅從上述這些傳統音樂和民間音樂中吸取大量的曲調,而且也從它們那裡繼承了多種多樣的藝術方法與技巧,從而形成了戲曲音樂的曲牌聯套體結構方法。對北曲影響最為直接與最為深刻的,當推宋、金以來的諸宮調。因為北曲的曲牌聯套形式,早在諸宮調里已初具規模,北曲則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提高的。所以,過去人們認為北曲始於諸宮調。元人鍾嗣成在《錄鬼簿》中把《西廂記諸宮調》的作者董解元排列為第一名,說他“以其創始,故列諸首”,就反映了這種觀點。
北曲的曲牌聯套的結構形式是十分嚴謹的。一本戲,通常由四折一楔子構成,雖間或有五折或五折以上的,但只是特殊的例外。一折戲,在音樂上就是一組套曲。每套曲子只限用一種宮調,以此貫串全套,使得各個樂章前後的調性統一。楔子在音樂上沒有獨立性,它雖然也有一二支唱曲,但在宮調上則從屬於后一折的套曲。全劇四折,即四組套曲,分屬四個不同的宮調,這在調性色彩上也就有了不同的變化對比,以表現戲劇的情緒、情調的起伏變化。這種結構方法,是戲曲音樂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所尋求到的戲劇化的方法,它體現了統一變化的美學原理。
北曲的演出形式,全劇只能由一人主唱,其他人物一般不唱。這主唱者倘是男角色,稱為正末;如系女角色,稱為正旦。因此,北曲雜劇的劇本又因主唱者的不同而分為“末本”與“旦本”。
這種“一人主唱”的演出形式,乃是繼承了說唱音樂諸宮調的傳統影響,在很大程度上還保留著由說唱轉化為舞台表演的痕迹。這種形式對戲曲藝術有一定的局限性,因為其他角色不能歌唱;但另一方面,北曲又具有較高的歌唱藝術水平,元人夏庭芝《青樓集》一書就記載了當時一些著名演員的藝術活動,他(她)們都是極有造詣的歌唱家。由於北曲對演唱藝術的要求十分嚴格,而這種演唱又集中在少數的主要演員身上,這就促使主唱的演員致力於演唱藝術的鑽研和提高。北曲在演唱藝術上所達到的成就,對後世戲曲演唱藝術的發展影響十分深遠。
同樣是長短句的崑曲曲牌,從性質上說可分為兩大類,即北曲與南曲。它們各有其特點。如何區分?主要由以下幾點來分辨。
北曲字多腔少,字密而少拖腔,曲調高亢昂揚,慷慨樸實。明王世貞《曲藻》書中說“北主勁切雄麗”、“北字多而調促,促處見筋”“……北辭情多而聲情少”等等。南曲則相反,字少腔多,字位疏散,旋律流利,曲調抒情柔和,善於表達深切細微的內心情感。
北曲是七聲音階,即1、2、3、4、5、6、7,七個音在曲牌中都有。《長生殿》中的[上小樓“別離一向”這是唐明皇在已故愛妃楊玉環木雕像前所唱,其中曲調1、7、6及5、4、3的走向非常明顯,也形成北曲特點之一。南曲的基本音階是1、2、3、5、6、即五聲音階。沒有4和7。不要以為五聲音階簡單,它可是我國民族音樂的基本調式音階。中國五聲音階的產生基於我國南方的民歌和樂曲,如“茉莉花”、“太湖美”;器樂曲“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紫竹調”等等,都是五聲音樂的代表。這些歌曲體現了我國人民和諧,淳樸的民族精神,然而同樣是五聲音階的古代歌曲“滿江紅”、現代歌曲“走進新時代”則表現了我國民族剛毅堅定的一面。
崑曲中北曲曲牌和南曲曲牌的第三個不同是:北曲沒有入聲字,南曲有入聲字。所謂入聲字源於蘇州方言,它的唱法是出口即斷,前代曲律家沈寵綏說道:“……凡遇入聲字面,毋連腔,出口即需唱斷”在 《牡丹亭·拾畫》[顏子樂]曲牌“則見風月暗消磨”中, “則”字、“月”字、“著”字、“落”字、“客”字、刻畫的“刻”字,這些字都是“入聲字”。
崑曲的南曲唱腔講究入聲字,可以說是“逢入必斷”。其實京劇程派也有入聲字的唱法,著名程派藝術家趙榮琛先生說過“崑曲入聲字在京劇中叫‘短音字’”。膾炙人口的程派名劇《鎖麟囊-春秋亭》“二六”中“隔簾只見一花轎”一句就有“隔”、“只”、“一”三個短音字,不過程派的短音字比崑曲入聲字還是略長些。崑曲中的北曲曲牌沒有入聲字,這些字分別派入平、上、去三聲,字音也有很大變化。如以上唱段中的“落”字北曲中念“lao”。北方人平常說話“這鳥怎麼落這(兒)了”。“隔”念“亍(chu)”北方人常把“隔壁”念成“亍壁(兒)”,只有的“只”北曲中念“紫”;顏色的“色”北曲則念“曬”;休得把的“得”北曲中念“逮”或“得A(切)”,咱們的“咱”北曲念“雜”,請注意《長生殿》“絮閣”中一段北曲[喜遷鶯]唱詞中“得”“咱”和“只”三字的發音。
北曲的形成較多地繼承了北方說唱藝術的成份,如諸宮調、市井叫賣聲、小唱等,因此北曲的單支曲牌的格律要求比較寬泛,板數不定,可增可減,襯字多少不拘。而南曲的形式主要繼承了宋詞以及民間歌曲,因宋詞、民歌的結構比說唱音樂要嚴謹得多,因此南曲保持著基本的小節數(也就是板),它的襯字較少,且不佔板位,有“襯不過三”之說。由於南曲曲詞相對固定,曲調的小節數(即板)也相對固定,如[山坡羊]14句54板;[風入松]6句20板;[桂枝香]11句45板;[懶畫眉]5句27板;[一江風]8句37板;[步步嬌]6句26板;[好姐姐]6句21板。
徠以上是崑曲南曲的慢曲也就是4/4拍的,4/2節奏的崑曲曲牌稱為急曲,也就是一板一眼的曲牌。它們也有定式。如:[畫眉序]6句21板;[滴溜子]7...
關漢卿
馬致遠,漢族,大都(今北京)人,另據考證,馬致遠是河北省東光縣馬祠堂村人,東光縣誌和東光馬氏族譜都有記載。馬致遠以字“千里”,晚年號“東籬”,以示效陶淵明之志。他的年輩晚於關漢卿、白樸等人,生年當在至元(始於1264)之前,卒年當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間,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是我國元代時著名大戲劇家、散曲家。代表作是《漢宮秋》。
天凈沙·秋思 作者: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北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