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庄鎮
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轄鎮
東庄鎮位於寧陽縣東南部,大汶河南岸,面積100平方千米,人口6萬人。南依鳳仙山,北靠柴汶河,總面積100平方公里,轄45個行政村、人口6.1萬。
東庄鎮交通便捷,資源豐富。蒙館公路、朝柴公路穿境而過,緊靠09省道,西距104國道、京福高速公路、京滬鐵路10公里,東距京滬高速公路20公里,距泰山、曲阜30分鐘車程,距濟南1小時車程,村村通了柏油路。花崗岩、閃長岩、碳酸鈣、礦泉水等礦產資源儲量豐富,花生、板栗、核桃、椿芽等特色農產品產量不斷提高。
目前,東庄鎮形成了礦產品開發、機械加工、紡織服裝、農副產品加工、特色養殖五大主導產業,財政收入連年翻番。鄉駐地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教育、衛生、勞動保障、廣播電視等社會事業發展迅速,新農村建設卓有成效,治安狀況一直很好。
2006年,東庄鄉榮獲省級“先進基層黨校”、市級“維護社會穩定先進鄉鎮”、“綠色泰安建設先進鄉鎮”、“先進基層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農村衛生工作先進鄉鎮”、縣級“經濟工作先進鄉鎮”、“招商引資工作先進鄉鎮”、“勞動保障工作先進鄉鎮”、“城鎮建設先進鄉鎮”、“文明片區建設先進鄉鎮”、“農業產業化建設先進鄉鎮”等榮譽稱號。
東庄鄉在漢朝即有建制“東華鎮”,抗日戰爭時期屬寧陽縣第九區,1942年12月劃歸泰泗寧縣(后改名泰寧縣,又改名徂陽縣)。建國后,東庄鄉體制變化十分頻繁。1956年3月,徂陽縣撤銷,東庄區復歸寧陽縣。1956年11月,東庄區原轄的8個鄉合併為5個鄉。1958年2月,東庄區所屬5個鄉劃歸新泰縣。1959年12月,作為華豐公社的一部分隨華豐公社劃歸寧陽縣。1961年4月,寧陽縣將華豐公社的南故城、東庄、韓家莊、石崮、山陰、崔解、南鄙、陳村、鳳山9個大隊劃出,建立了東庄公社。1966年11月,省人委將新泰縣樓德公社的官莊、直界、仁門、南葛、北葛、鍾家莊、路家莊、王家莊、西谷堆、中谷堆、東谷堆11個村莊劃歸東庄公社管轄。1983年8月,設東庄區,建6個鄉。1985年11月,東庄區撤銷,原轄的東庄鄉、韓庄鄉、石崮鄉合併為東庄鄉,原轄的陳村鄉、崔解鄉、官莊鄉合併為崔解鄉。2001年2月,原東庄鄉與原崔解鄉合併為東庄鄉,轄6個管理區,45個行政村。2010年9月,東庄鄉撤鄉建鎮。
共轄45個行政村。
行政村 | 東庄 | 北鄙 | 南故城 | 西張家莊 | 大張家莊(大張家莊 | 大張新村) | 杏花村(杏花村 | 杏花新村) | 中韓家莊 | 西韓家莊 | 東韓家莊(東韓家莊 | 東韓新村) | 坡里 | 北石崮 | 大石崮 | 南石崮(南石崮 | 南石崮新村) | 西直界 |
東直界 | 南山陰(南山陰 | 南嶺) | 東山陰 | 西山陰(西山陰 | 幸福村) | 北葛家圈 | 任門 | 官莊金家莊 | 解家莊 | 東崔家莊 | 南鄙東 | 南鄙西 | 南鄙南 | 葛家莊 | 周家泉(周家泉 | 石橋庄) | 路家莊 | |
劉家屋 | 鍾家莊 | 王家莊 | 東谷堆 | 西谷堆 | 中谷堆 | 南葛家圈 | 南陳村 | 北陳村(北陳村 | 北陳新村) | 西崔家莊 | 陳美庄 | 滿良村 | 石門 | 孔家莊 | 老莊子 |
重要村莊
東庄
因居成城故城址東而稱東庄,為革命烈士朱蓂階出生地,村內現有“泰泗寧邊區自治會”舊址、“山陝會館”舊址、“南酒店”舊址、“望隆桑梓”碑,鄉政府駐於此村。
北鄙
相傳春秋時期為魯國北部邊境,故稱北鄙。抗日戰爭時期,中共曲(阜)泗(水)寧(陽)縣委、中共泰(安)泗(水)寧(陽)縣委先後在村駐紮。著名學者梁漱溟曾與朱蓂階在此相聚,夜宿村中。
南故城
因位於成城故城遺址南而得名,村北有寧陽縣人民政府於1995年10月所立“成城故城址”大理石碑。
中韓家莊村
中韓家莊村歷史悠久戰國時期就有相關建造文明,村北嶺石碑清楚記載唐代已經定居耕種,明朝時期開始形成規模。村內出土歷代古碑數座因文革衝擊及村內幾次興修水渠和石橋破壞嚴重,現小學舊址內保存幾座筆記蒼勁的明清古碑。原古寨牆承建時間現在不詳,但依據乾隆年間石碑記載已經建成,現遺留‘古寨’石寨牆近百米,遺留建造結構是以寬大石塊為地基和主要護體高近十米,石牆之上是古磚體結構形成的牆垛和古炮射擊口,墩台外形保留完整古寨西面的寨西河是天然的護城河形成了完整的防禦體系。
西韓家莊
因韓姓首居,與鄰村按方位而得名,今無韓姓。一九七六年,村民在原韓姓宅子溝內出土銅錢數百枚,字型大小“開元”。
東直界
據說此地為東、西區域分界處,故稱“止界”,后演為“直界”。1966年修建玉女湖水庫時,因原村落在水庫蓄水區域內而東遷,另有部分村民西遷。緊鄰玉女湖、情侶山兩大旅遊資源。
南葛家圈
葛姓圈地立庄,與鄰村按方位取名,村南栲栳埠山腳下有岱雲廟,供奉著觀音菩薩神像。
西谷堆
位於馬谷嶺旁,與鄰村按方位而取名,泰泗寧邊區地下醫院曾設於此村,村北萬畝板栗園、桃園規劃好、規模大,竹節式石砌截流更是休閑垂釣的好去處。
老莊子
因村內地勢低洼,常年積水,故名澇莊子,后演為老莊子,村內完整無損的保留著泰泗寧邊區地下交通站舊址,抗日戰爭時期徐向前元帥曾夜宿此村。村莊位於鳳仙山腳下,正對穆寨頂,山林面積大,開發價值高、條件好,是發展生態旅遊的理想之地。
南鄙
南方邊境地區。《左傳·僖公二年》:“今虢為不道,保於逆旅,以侵敝邑之南鄙。”《竹書紀年·威烈王九年》:“九年,楚人伐我南鄙,至於上洛。”《文選·王延壽》:“予客自南鄙,觀蓺於魯。”張載註:“南鄙,荊州也。”
東庄鎮
村史
原南鄙西、南鄙東、南鄙南統稱南鄙(參考南鄙村碑文),由於人口的激增,與方便管理將其劃分為3塊區域。該村北部有一個村莊名為北鄙,該村歷史悠久,是革命聖地,著名學者梁漱溟曾在此與朱冥階會晤,夜宿村中。
姓氏
當地許姓人口居多,其次為田氏。其中有樂趣的是由於處於古代齊魯,所以名字含有“魯”這個名字很受到當地人的尊敬與崇拜。
信仰
當地人信奉基督教,有專門組織的基督教堂供信徒們聚集傳閱教道。
污染與治理
近幾年由於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遍布整條河道,為了加強環境管理,鄉鎮領導多次組織環境治理,並修建公用垃圾池和成立清掃小組,環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風景旅遊
著名的西北河老虎泉,西北河骰子泉,雨季十分潺潺流水清甜可口。著名的玉皇堂山俗稱小泰山也位於南鄙西西部,山上本地土酸棗遍布,近幾年多發展綠色種植多地外企及國內大企業食堂採購。
文物古迹
古遺址
已發現的共有11處,其中最著名的是成城故城址。
成城故城址
東庄鎮
另外10處古遺址見下表:
名稱 | 時代 | 地址 | 主要文物特徵 |
路家莊遺址 | 新石器 | 路家莊東北 | 石器、陶鼎、豆 |
南故城遺址 | 新石器 | 南故城西北 | 石鏟、陶器 |
南石崮遺址 | 周 | 南石崮 | 陶鬲、豆、等 |
南葛家圈遺址 | 周至漢 | 南葛家圈 | 陶鬲、豆 |
直界遺址 | 周 | 西直界 | 陶鬲、罐、盆、壺 |
南鄙瓷窯址 | 隋 | 南鄙 | 黃綠釉碗、豆、窯具 |
官莊瓷窯址 | 隋至五代 | 官莊 | 青、白釉碗、罐 |
南陳瓷窯址 | 隋、宋、元 | 南陳 | 青白釉碗、盆、白底黑花瓷 |
坡里瓷窯址 | 宋 | 坡里 | 白瓷碗、罐、盤、窯具 |
葛庄瓷窯址 | 唐五代 | 葛家莊 | 白瓷碗、罐、盤、窯具 |
山陝會館
在今東庄村西部,建於清朝道光年間,至今保存完好。當時東庄為商業重鎮,山西、陝西商人較多,為加強聯繫,維護自身權益,便集資修建了山陝會館,山西、陝西商人死後,屍體在此落棺,用2匹駱駝送回家鄉。來不及送走的,埋在了東庄村西。
南酒店
在今東庄村中部,建於清朝道光年間,為山西、陝西商人集資所建,至今保存完好。
岱雲廟
在今南葛村南、栲栳埠山腳下,供奉著觀音菩薩神像。初建時間已不可考,乾隆十九年七月初六(270年前)重修,並立“重修觀音殿”碑。
古石刻
“金星觀”碑在今東韓庄西北,高4米多,立於明朝萬曆29年,至今保存完好。
“玉皇堂”碑位於玉皇堂山之陽山坡上,立於明朝弘治年間,碑旁有2002年村民捐款重修的玉皇堂廟。
“望隆桑梓”碑在今東庄中心幼兒園大門內,是1928年縣長鄧質儀為縣立第二小學成立題贈的。
古墓葬
東韓庄曾發掘出戰國時期古墓,出土了銅舟、陶鬲豆。
醫療衛生
東庄鎮轄醫療衛生機構33處,其中,鎮衛生院1處(內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防保站、衛生監督所各1處,設有12個臨床科室和5個醫技科室),村衛生所30處,社區衛生服務站2處,公共衛生監測點1處,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辦公室1處。現有幹部職工186人,其中,衛生院在編在崗人員64人,鄉村醫生122人。全鄉配備萬元以上大中型醫療設備60台(件),開放床位160張(其中鄉衛生院50張)。全鎮醫療預防保健網路已基本健全,實現了衛生院科室微機化管理,實現了村級衛生所處方、合作醫療報銷信息網路化、規範化。全鎮農民參合率達到100%,行政村覆蓋率100%。
山
鳳仙山
寧陽、泗水界山,主峰海拔608米,為寧陽縣境最高點,花崗片麻岩山體。山勢綿延數十里,松柏蔥鬱,榆槐滿山,果樹飄香,景點眾多,主要有穆寨頂、跑馬嶺、朝陽洞、掛山崛。清代學者孔尚任曾在此隱居寫作《桃花扇》。據明朝天啟丙寅年《重修鳳仙山玉皇殿前石崖碑記》云:“不知鳳仙山何以得名,或者山形似鳳,或者仙姑在此修鍊……”。傳說穆桂英手下大將黃鳳仙曾在此戰鬥過,故山被叫作鳳仙山。清代因四方民眾上山進香供奉神仙,曾改名奉仙山。穆寨頂位於鳳仙山正中,頂部有兵寨遺址,尚存旗杆窩,傳說穆桂英曾在此安營紮寨。穆寨頂西面緊連跑馬嶺,遠望山嶺平坦,據說是穆桂英騎馬射箭的訓練場。朝陽洞在主峰南面的半山腰,洞口僅能容一人鑽進,深不見底。鳳仙山東部俗稱葛山腳(因盛產葛草,伸向東北而得名),峰頂殘存有軍閥混戰時期的幾段石牆。其北峰,突兀陡削,被稱作“刮山崛”,又叫“刮天橛”,意思是快刮著天了。
情侶山
海拔237米,地質地貌奇特,南半部是火山噴發沉積而生的赤色岩漿岩,奇松突兀,怪石嶙峋,北半部是灰色石灰岩,遍生榆樹和槐樹,緊密相連的南北兩部分景觀截然不同,可謂罕見的地質奇觀。相傳從前一對恩愛情侶因受舊俗阻礙無法結合,便潛入玉女湖邊的樹林里,相擁絕食而亡。他們所在的地方,後來隆起了情侶山。
玉皇堂山
海拔313.3米,石灰岩山體,山間有樹林,古迹無存,原名玲瓏山。清咸豐元年重修《寧陽縣誌·山川》記載:山前重崖斗峻,攀躋路絕,下有寺曰玉皇堂,古柏數十株,蒼翠蔽空。稍西為鳳凰嶺,上有洞,窈然深黑,人不敢入。土人云,此山火發前洞,煙升后穴,故有玲瓏之名。今名玉皇堂山。2002年附近各村村民自發捐款在山南山坡上重建玉皇堂廟。
栲栳埠山
海拔576.6米,與鳳仙山連為一體,各峰形似倒扣的栲栳,故稱栲栳山(“栲栳”,方言“柯簍”)。明朝天順三年,《重修龍門山靈覺寺碑記》載:“自古龍門山,后靠栲栳崮,東有蟠龍伏虎山,西有白龍鳳凰山”。山腳下有岱雲寺,供奉著觀音菩薩神像。
東山
位於北鄙村東方,故稱東山。有三峰,成二峰拱衛主峰之勢,主峰海拔209.4米,石灰岩山體。
皮匠山
海拔261.4米,石灰岩山體,山凹中有樹株。相傳山上曾住著一個皮匠,故稱皮匠山。
九頂盤龍山
海拔278米,石灰岩山體,陡峭,山有九峰,故名九頂盤龍山,因山前有王林(不知何王之墓),又作王林山。
河
境內河流入大汶河,匯入東平湖,屬黃河流域。
柴汶河是大汶河上游的主要支流,因流經柴城故名。由新泰市境而來,向西北流經東庄、華豐至大汶河東分為兩支,北支匯入大汶河東向支東向棧南,蜿蜒流入大汶河,河道彎曲,寬約200米,多為地下河槽,一般無決口水患。
石崮河發源於栲栳埠山北麓,入柴汶河,屬季節性排洪河道,因流經三個“石崮”村而得名。
北鄙河發源於鳳仙山東北麓,入柴汶河,屬季節性排洪河道,因流經北鄙村而得名。
故城河發源於鳳仙山北麓,入柴汶河,屬季節性排洪河道,因流經三個“故城”村而得名。
湖泊
玉女湖位於西直界村東南,石崮河上游,與情侶山相依相偎。相傳,從前有一名醜陋無比的女子因受不了鄉人的冷眼和奚落,離家出走,飄泊到情侶山與皮匠山之間的湖邊,喝了幾口水,洗了幾把臉,霎那間變得美若天仙,巧遇為皇上選美的官兵,後來成了最受皇上寵愛的一名妃子。消息傳開后,周圍的女子紛紛前來飲用這聖潔之水,人們也給這個湖起了個美麗的名字—玉女湖。1966年在湖上因勢築壩建起了中型水庫,匯水面積46平方公里,總庫容2037萬立方米,灌溉面積2.46萬畝。大壩東西向,全長800米,最大壩高16.5米,頂寬8米,東端設溢洪道,兩側各建放水洞一個。2006年,國家又撥款近2000萬元對大壩進行了整修。湖區養魚水面2170畝,年產鮮魚1.8萬公斤。
紀念地
泰泗寧邊區自治會”舊址
在現東庄鎮中心幼兒園院內。今尚存辦公室舊房3間,大槐樹(時稱標誌樹)1株。1938年6月,中共山東省委根據黨中央的指示,在此(時稱寧陽縣立第二小學)成立名為“自治”實為抗日的“泰泗寧邊區自治委員會”,活動在泰安、新泰、寧陽三縣邊界,后又發展到泗水、曲阜等縣。
朱蓂階墓
在東庄工商所北200米處,為其衣冠冢,稱墓。墓四周及頂部用花崗石板貼飾而成,有寧陽縣委、縣政府於1990年11月所立墓碑。
泰泗寧邊區地下交通站
即老莊子村農戶陳成乾家的大院,至今仍完整無損地保存著。1938年底,八路軍一一五師為便於部隊人員來往和物質運輸,在地理位置偏僻,易於隱藏的老莊子村設地下交通站,使其成為了延安—魯西—泰西—魯中南中央交通線上的一個重要環節。1939年3月和10月,一一五師政委羅榮桓兩次途經地下交通站;1939年6月,八路軍第一縱隊司令徐向前、政委朱瑞在地下交通站宿營;1939年5月,一一五師東進支隊冀魯邊區七團從此路過;1939年9月下旬,一二九師津浦支隊在此宿營;山東黨政領導陳光、肖華等經常在村裡住宿;寧陽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馬繼孔曾率部隊經此押運由延安發往魯南的12萬發子彈,還曾護送抗大一分校幹部在老莊子村休整后,順利通過津浦鐵路。
泰泗寧縣委、曲泗寧縣委駐地舊址
即現北鄙村小學,當時稱“小西寨”,是一處田姓地主莊園,四周有6米高的寨牆,外有4米寬的護寨河,四角建有炮樓。現殘存有護寨河1段、護寨牆2截和水井1眼。泰(安)泗(水)寧(陽)縣委、曲(阜)泗(水)寧(陽)縣委先後在此駐紮。1941年12月,八路軍山東縱隊司令員徐向前在此宿營。1948年底的一天,華東野戰軍司令員陳毅率部隊到此,當天下午,1名師參謀長、1名團長和19名戰士因檢驗炮彈時炮彈爆炸而犧牲,埋在北鄙村北。第二天,陳毅率部隊奔赴淮海戰役前線。
泰泗寧邊區地下醫院
1939年,泰泗寧邊區自治會為及時搶救、隱蔽和轉移傷病員,在西谷堆村開明人士王文緒家的樓房院落里建立起一所簡易地下醫院(也叫隱蔽所),有醫生2人、衛生員4人。醫院的藥品、紗布由上級供給,傷病員的生活由當地群眾負責,自治會付款。為保證安全,傷病員多數分散住在附近的南葛家圈、北葛家圈、王家莊、路家莊、石橋庄、崔家莊等村群眾家裡,並經常在自衛隊護送下,用擔架抬著傷病員不斷變換村莊住處。因而即便在自治會遭到破壞時,傷病員也都能安全地轉移到後方醫院,從沒遭受過任何損失。
革命組織
泰泗寧邊區自治委員會
1938年6月,中共山東省委根據黨中央指示,決定在泰泗寧邊區發展抗日力量。因當時泰泗寧邊區處於敵人的包圍之中,敵強我弱,抗日組織只能以“灰色”面目出現,因此取名為“泰泗寧邊區自治委員會”,以寧陽縣東庄鎮為中心,辦公地點設在縣立第二小學,朱蓂階為主任委員、委員23名。“自治會”成立后,一是在曲、泗、寧中心縣委的領導下建立黨組織、發展黨員,開展抗日活動;二是廣泛聯合當地有愛國心的學者名流、開明紳士,建立統一戰線;三是秘密發展抗日武裝。同時,搜集情報,組織募捐,支援前線。1940年籌款製做一一五師的夏衣,掩護八路軍山東縱隊司令員徐向前率部隊通過津浦鐵路(今京滬鐵路)等。1940年8月,“自治會”完成歷史使命,改稱泰泗寧邊區八路軍抗日辦事處。
青年戰地服務團
“七·七”事變后,中共山東省委派天津流亡學生彭子芳到北鄙村和青年學生取得聯繫,廣泛宣傳抗日救亡。組織創辦了“星火周刊”。在朱蓂階等泰泗寧邊區自治會領導同志主持下,召集青年學生和小學教師五十餘人,於1939年9月在南陳村成立了“青年戰地服務團”,馬煥文為團長。成立后,一是開展抗日宣傳,教育青年學生和群眾組織人民武裝,進行抗日游擊戰爭;二是配合地方武裝,破壞日軍交通;三是剷除偽區鄉政權;四是接送參加八路軍的青年學生;五是偵察敵情,為八路軍送信、作嚮導,送軍糧軍鞋,慰勞傷病員。
革命烈士朱蓂階(1900年—1942年)字相堯,東庄鄉東庄村人。1926年燕京大學(今北京大學)畢業后,從事教育工作。“七·七”事變后棄教返鄉,以東庄為中心從事抗日救亡活動。1938年1月參加中共山東省委領導的徂徠山起義,任中隊長。1938年6月,組建“泰泗寧邊區自治會”,任主任委員。1938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7月,自治會改稱“八路軍駐泰泗寧邊區辦事處,”,任主任委員兼大隊長。同年,調魯南行政專員公署任秘書主任。1942年任山東公學(為抗日幹部學校)校長,同年10月26日不幸被捕,11月8日英勇就義。臨沂革命烈士陵園有其紀念碑。
倭寇剋星王雲祥
外號王羅鍋,南陳村人,擔任過八路軍戰地郵政員。打鬼子、扒鐵路、炸火車、與敵人鬥智斗勇,對黨和人民赤膽忠心,曾獨自1人在石崮集上俘虜7名偽軍,其事迹至今廣為流傳。
親手擊斃張靈甫的葛兆田
葛兆田,現年83歲,東庄鄉葛家莊村人,1944年參軍,先後在八路軍鐵路中隊、魯中軍區、華東野戰軍8縱23師69團1營2連和志願軍26軍服過役,一生經歷大小戰鬥30餘次,3次負傷,榮立二等功、三等功各2次,並被評為“戰鬥模範”、“紀律模範”,陳毅元帥親自為他頒發了獎章。1947年5月13日—16日,我軍苦戰三晝夜,全殲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編74師。時任班長的葛兆田有幸入選突擊小組,並擔任主攻,與戰友猛攻張靈甫的指揮部。張靈甫被迫走出指揮部投降,但發現我軍只有3名戰士后,舉槍就打。葛兆田抱起衝鋒槍還擊,張靈甫與一串敵軍士兵應聲倒地。多年以後,葛兆田才知道自己親手擊斃了張靈甫。
新四軍老兵湯洪生
湯洪生,男,1923年11月出生於江蘇省宜興縣杏里鄉湯家村。1940年為新四軍游擊隊秘密交通員,1942年4月正式參加新四軍,1946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過解放洛陽、解放開封、淮海、渡江、解放上海等戰役。1953年在山東軍區第二幹部學校學習畢業,1954年轉業,分配至寧陽縣人民銀行工作。1956年調縣統計科任副科長,同年調縣計劃委員會任秘書。1958年前往東北學習煉油技術,回來后在寧陽縣石油廠任煉油車間總支書記。1962年調任蔣集公社武裝部長。1964年調任工業聯社東庄鄉分社主任,並擔任東庄鄉農具廠廠長。1973年退休,1982年離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