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瓦店鎮的結果 展開
- 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瓦店鎮
- 安徽省阜陽市臨泉縣轄鎮
- 山東省諸城市瓦店鎮
瓦店鎮
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瓦店鎮
瓦店鎮,位於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瓦店東臨河南油田,南接新野縣,西倚南陽白河。全鎮現轄21個行政村,137個自然村,238個村民小組,人口5.8萬人,總面積86平方公里。
瓦店徠鎮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歷史上作為水陸碼頭,交通發達,水運直通漢江長江,陸路為雲貴兩廣官道,商業繁榮,有“小長安”、“銅瓦店”之稱。境內現存光武祠(漢光武帝劉秀)、鄧禹橋、貴人鄉碑、千年漢槐、范蠡碑以及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徐萬年墓等名勝古迹。
2015年3月瓦店鎮榮膺第四屆“全國文明村鎮”榮譽稱號,2015年11月河南省旅遊局公布了第四批特色旅遊村名單,瓦店鎮逵營村榜上有名。
西漢時,稱為小長安,屬淯陽縣。
東晉,以後稱為林水。
元代時,始稱瓦店。
明清時期,為瓦店保,屬南陽縣;為南陽縣京襄通道重要驛站,稱為林水驛。
民國九年(1920年)至民國十七年(1928年),瓦店設為區。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南陽縣劃為10個區,瓦店為第三區。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南陽縣劃為5個區,瓦店為二區。民國三十年(1941年),瓦店所在鄉改名為民治鄉。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2月,建立南陽(南)縣愛國民主政府第一區。
1956年2月,改為瓦店中心鄉;同年12月,改為瓦店區。
1958年5月,分設瓦店鄉和黎崗鄉(現官莊鎮);同年6月,黎崗鄉重新併入;同年8月,改為紅旗公社;同年9月,八一公社併入,稱瓦店公社。
1961年5月,瓦店公社改為瓦店區。
1968年11月,瓦店區撤區,建瓦店公社。
1984年1月,由瓦店公社改為瓦店鄉。
1985年12月,由瓦店鄉改為瓦店鎮。
瓦店鎮,總面積86平方公里,人口:5.8萬人,耕地面積:54466公頃。21個行政村,137個自然村,238個村民小組。行政代碼:411302103。截至2020年6月,瓦店鎮下轄2個社區、19個行政村:瓦南社區、瓦北社區、劉營村、荀營村、朱張庄村、界中村、大陳村、焦營村、李璜村、鄧橋村、尚庄村、關帝廟村、陳庄村、小李庄村、閆橋村、逵營村、來庄村、梁庄村、岳廟村、白營村、鄧官營村,鎮人民政府駐淯水路36號。
![宛城區瓦店鎮](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f/1/mf1bed0709fa0f49a8bb4c0662ab383f3.jpg)
宛城區瓦店鎮
現轄行政村 | 鎮人民政府駐地 | |||
瓦南 | 瓦北 | 逵營 | 鄧官營 | 淯水路36號 |
白營 | 岳廟 | 梁庄 | 來庄 | |
小李庄 | 陳庄 | 尚庄 | 關帝廟 | |
鄧橋 | 李璜庄 | 大陳 | 焦營 | |
界中 | 朱張庄 | 苟營 | 劉營 | |
閻橋 |
![瓦店文化廣場](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1/3/m135eb3558d90e1e8430427fab36c4751.jpg)
瓦店文化廣場
2011年,瓦店鎮有耕地8.2萬畝,人均1.4畝。
瓦店鎮地處宛城區南端,東與官莊鎮為鄰,東南與官莊鎮和新野縣沙堰鎮接鄰,南部及西南部與新野縣樊集鎮、歪子鎮接壤,西隔白河與卧龍區英庄鎮相望,西北部與卧龍區陸營鎮毗鄰,北與黃台崗鎮相連,東北部與金華鄉接鄰,距宛城區政府70千米,區域總面積87.46平方千米。瓦店交通便利,水資源豐富。寧西鐵路(南京-西安)、太澳高速(太原-澳門)、許平南高速(許昌-南陽)、312國道、省道103等交通主幹線繞鎮而過,距河南省三大民用機場之一南陽姜營機場只有20公里;瓦店地處鴨河灌區的腹心地帶,水利條件優越,境內擁有白河、溧河、十里河三條主要河流,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瓦店鎮](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7/f/m7fe94ba7ee63872afe742d7cf7be118c.jpg)
![瓦店鎮](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7/f/m7fe94ba7ee63872afe742d7cf7be118c.jpg)
瓦店鎮
瓦店鎮地處南陽盆地中心平原地帶,屬於白河沖積平原;地勢北高南低;地形呈條狀分佈;地面海拔95—105米之間。
瓦店鎮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
瓦店鎮境內河道屬漢水流域,流域面積86平方千米;境內最大河白河從北部白營入境,至南部李靖庄出境,境內長12千米。
瓦店鎮(漢代為淯陽縣有小長安聚)位於南陽市區和新野縣城各30公里的中間地段,北鄰黃台崗鎮,西依南陽白河,東臨河南油田,南鄰新野縣的沙堰鎮,全鎮總面積86平方公里。
瓦店鎮地勢平坦,交通便利,豫103線(省道)縱貫全鎮南北,312國道、寧西鐵路、太原——澳門高速公路、許昌——南陽高速公路、南陽——襄陽高速公路等交通主幹線繞鎮而過,距南陽機場只有20公里,南陽機場是河南省三大機場之一,可降波音737客機,現已開通直飛北京、廣州、上海、鄭州等航班。![瓦店鎮](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4/5/m4585e7b7ba84da58f7c45813011ceb63.jpg)
![瓦店鎮](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4/5/m4585e7b7ba84da58f7c45813011ceb63.jpg)
瓦店鎮
截至2011年末,瓦店鎮總人口有59397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5346人,城鎮化率9%;另有流動人口10386人。總人口中,男性31199人,佔52.5%;女性28198人,佔47.5%;14歲以下10817人,佔18.2%;15—64歲35054人,佔59%;65歲以上13526人,佔22.8%;以漢族為主,達50364人,佔84.8%;有回、蒙古、藏3個少數民族,共9033人,佔15.2%,其中回族9020人,蒙古族11人,藏族1人。2011年,瓦店鎮人口出生率9.5‰,人口死亡率5.1‰,人口自然增長率4.4‰,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689人。
截至2017年末,瓦店鎮常住人口為57475人。![瓦店鎮](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a/b/mabd6ee555bd999481a349615712460f7.jpg)
![瓦店鎮](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a/b/mabd6ee555bd999481a349615712460f7.jpg)
瓦店鎮
截至2018年末,瓦店鎮戶籍人口為71020人。
![界中米醋](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e/1/me18bc230788d755acf04af4b9ad5b5f0.jpg)
界中米醋
2011年,瓦店鎮財政總收入320.3萬元,比2010年增長19%;農民人均純收入6702元,比2010年增長10%。
截至2018年末,瓦店鎮有工業企業157個,其中規模以上6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53個。
農業
2011年,瓦店鎮農業總產值3.6億元,比2010年增長12%,農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28%。瓦店鎮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黃豆、水稻為主。2011年,瓦店鎮生產糧食61258噸,人均1038千克,其中小麥28647噸,玉米20606噸,黃豆6531噸,水稻5474噸;可向社會提供商品糧23622噸。瓦店鎮主要經濟作物有花生、棉花、苗木、蔬菜等。2011年,瓦店鎮油料作物種植面積0.5萬畝,產量1200噸,其中花生800噸;蔬菜種植面積1.8萬畝,產量27000噸,主要品種有土豆、大蔥、大蒜、蘿蔔、白菜等,其中土豆9000噸;有鄧官營1.2萬畝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岳廟千畝苦瓜種植基地;梁庄千畝芨芨菜種植基地,年產值約1500萬元;沿白河帶的萬畝優質花生種植基地,年產值約1600萬元;界中、大陳萬畝優質土豆種植基地,年產值約2500萬元。瓦店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羊為主。2011年,瓦店鎮可出欄黃牛近2萬頭,生豬1.5萬頭,畜牧業總產值約1.1億元。2011年,瓦店鎮名優特農產品有米醋、花生,綠色環保農產品有無公害大蔥、大蒜。
工業
瓦店鎮初步形成以機械製造、食品釀造、新型建材為支柱的產業體系。2011年,瓦店鎮工業總產值為9.3億元,比2010年增長15%;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7.2%。2011年,瓦店鎮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家,職工500餘人。2011年,瓦店鎮實現工業增加值1.2億元,比2010年增長24%。
商貿
截至2011年末,瓦店鎮有商業網點3個,職工200餘人。2011年,瓦店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6.2億元,比2010年增長20%;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1.2億元,比2010年增長26%。
金融業
2011年,瓦店鎮農村信用社儲蓄餘額為1.2億元,比2010年增長14%;郵政儲蓄餘額1億元,比2010年增長10%。
郵電業
2011年,瓦店鎮郵政業務收入為5.2萬元;電信業務收入為240萬元。
截至2011年末,瓦店鎮有幼兒園15所,在園幼兒1745人,專任教師4人;小學15所,在校生3310人,專任教師163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1090人,專任教師119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99%;普通高中1所,在校生1256人,專任教師118人。瓦店鎮主要學校有南陽市十中、第一初中、第二初中等中學3所。2011年,瓦店鎮教育經費達1.2億元,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0.9億元。
截至2011年末,瓦店鎮有文化藝術團體2個;電影院3座,座位3000個,年放映250餘場次,觀眾達6萬餘人次;有綜合文化站1個,建築面積400平方米;公共圖書室1個,總建築面積150平方米,藏書6000餘冊;文化行業從業人員5人。瓦店鎮主要文化藝術團體有界中民中藝術團、關帝廟雜技團。截至2011年末,瓦店鎮有標準田徑場1個,籃球場32個,居民健身場地8處,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12%。截至2011年末,瓦店鎮有線電視用戶數為0.67萬戶,電視綜合覆蓋率40%。
截至2011年末,瓦店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61個,其中鎮中心衛生院1家,村級衛生室21個;病床25張;專業衛生人員139人,其中執業醫師9人,執業助理醫師15人,註冊護士56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2.3人、執業(助理)醫師0.4人。2011年,瓦店鎮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3.6萬人次,住院手術1800台次,出院病人0.2萬人次。2011年,瓦店鎮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56/10萬,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5.29萬人,參合率96.5%。
2011年,瓦店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為172戶,人數共200人,支出37.84萬元,比2010年增長11%;月人均160元,比2010年增長9%;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293戶,人數2648人,支出230萬元,比2010年增長16%;月人均72元,比2010年增長20%;農村五保集中供養80人,支出18萬元,比2010年增長12%;農村五保分散供養353人,支出47萬元,比2010年增長10%;農村醫療救助900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3081人次,共支出4.8萬元;農村臨時救濟360人次,支出15萬元;國家撫恤、補助優撫對象167人,撫恤事業費支出49萬元。
截至2011年末,瓦店鎮有郵政網點1個,投遞路線單程總長度150千米,投遞點42個,鄉村通郵率100%;全年投遞國內函件1.2萬件,國內匯票業務完成0.4萬筆,國內異地特快專遞信件完成0.6萬件,全年征訂報紙1.3萬份、期刊0.7萬冊;有電信企業1家,服務網點40個;有固定電話用戶4000戶,電話普及率32%;行動電話用戶2.5萬戶,行動電話普及率比2010年提高6個百分點;光纜線路總長達120千米,主幹電纜達100對千米,網際網路埠總數1200個,其中已佔用埠總數850個,寬頻接入用戶750戶;內建移動通信基站6個,聯通通信基站9個。
截至2011年末,瓦店鎮擁有35千伏變電站1座,有主變壓器196台,總容量40000千伏安,有高壓輸電線路2條,總長度130千米,用電負荷10000千瓦。2011年,瓦店鎮售電量累計完成0.25億千瓦時,綜合電壓合格率99.9%,供電可靠率98%。
![瓦店鎮小城鎮建設](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7/c/m7cc757e82df43cfab574e276ce091e14.jpg)
瓦店鎮小城鎮建設
![南陽豫花園](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c/a/mcad8549fbb13d2fbedb45a79c6192d2a.jpg)
南陽豫花園
鎮黨委、政府依託五大產業優勢,積極籌建起了機械、釀造、獸葯生產工業園區,為廣大客商投資興業搭建了平台;作為河南省中州名鎮、百家小城鎮建設重點鎮,南陽市“四星級小城鎮、50強鎮,瓦店鎮城鎮設施完善,功能齊全,環境優美,民風淳樸,社會和諧,政策優惠,服務優良,是廣大客商投資興業的一方熱土。
光武大帝
西漢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劉秀出生於陳留郡濟陽縣,他出生的時候,有赤光照耀整個房間,當年稻禾(嘉禾)一莖九穗,因此得名秀。元始三年(公元3年),劉欽去世,年僅9歲的劉秀和兄妹成了孤兒,生活無依,只好回到祖籍舂陵鄉(今南陽宛城區瓦店鎮),依靠叔父劉良撫養,成了普通的平民。
由於劉秀勤於農事,而其兄劉縯好俠養士,經常取笑劉秀,將他比做劉邦的兄弟劉喜。新朝天鳳年間(公元14年―公元19年),劉秀到長安,學習《尚書》,略通大義。
![光武大帝劉秀](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2/2/m221b8fc45a3c07a8adf4aeec284e5138.jpg)
光武大帝劉秀
漢哀帝死後,王政君之侄王莽連立漢平帝、孺子嬰兩幼主,其地位歷經“安漢公”、“攝皇帝”,表面上幾乎就是昔日周公攝政的再次重演。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廢孺子嬰(劉嬰)為定安公,正式代漢登基稱帝,建立了新朝,建元“始建國”,西漢在歷經214年的統治后終於滅亡。
新莽末年,因其推行的改革盲目崇古,不切實際,又融動了上至豪強、上及平民的利益;加之水、旱等天災不斷,廣袤中原赤地千里、哀鴻遍野。終於,在新莽天鳳年間,赤眉、綠林、銅馬等數十股大小農民軍紛紛揭竿而起,大批豪強地主也乘勢開始倒莽。頓時,海內分崩,天下大亂。
劉秀雖名為皇族後裔,但他這一支屬於遠支旁庶一脈。劉秀為人、與其長兄劉縯不同,劉縯不事家人居業,傾身破產,交結天下豪傑,欲圖大事;而劉秀則為人“多權略”,處事極為謹慎。
新莽末年,天下的亂象已現,劉縯和南陽的諸多子弟都欲趁亂起兵,而劉秀卻持謹慎的態度以觀時局。據《太平御覽》卷九十引《東觀漢記》載:“上深念良久,天變已成,遂市兵弩”,可見劉秀起兵是經過了深思熟慮和謹慎決斷的,見天下確已大亂,方才決定起兵!性格上的不同也決定了日後劉縯、劉秀兩兄弟截然不同的結局。(公元22年)十一月,“光武遂(從宛)將賓客還舂陵”,會同大哥劉演打著“復高祖之業,定萬世之秋”的旗號,於舂陵正式起兵反莽。
昆陽摧莽
因為劉秀兄弟和南陽宗室子弟在南陽郡的舂陵鄉(今宛城區瓦店鎮)起兵,故史稱劉秀兄弟的兵馬為舂陵軍,舂陵軍的主力為南陽的劉氏宗室和本郡的豪傑,兵少將寡,裝備很差,甚至在初期,劉秀是騎牛上陣的,這也成為了後世演義中的一段佳話,即所謂的“牛背上的開國皇帝”。后經過激戰殺死了新野尉,劉秀才有了戰馬。為了壯大聲勢,加強反莽力量,舂陵兵與新市、平林、下江這三支綠林軍中的最大的主力進行了聯合,從而擴大了相互的力量,並先後於沘水、育陽等地與新莽的征討大軍激戰,大破莽軍,並擊殺了新莽大將甄阜、梁丘疵等人。
更始元年(公元23年),西漢宗室劉玄被綠林軍的主要將領擁立為帝,建元“更始”,是為更始帝。對此,劉縯及南陽劉姓宗室極為不滿,只是迫於在聯軍之中,綠林軍人多勢大,又有強敵在前,只得暫且作罷。劉縯被封為大司徒,劉秀則受封為太常偏將軍。更始政權建立,復用漢朝旗號,此舉大大震動了新朝,王莽即遣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尋發各州郡精兵共四十二萬撲向昆陽和宛城一線,力圖一舉撲滅新生的更始政權。
同年五月,王邑、王尋率軍西出洛陽,南下潁川(今河南禹縣),與嚴尤、陳茂兩部會合,迫使劉秀的部隊從陽關(今河南禹縣西北)撤回昆陽。昆陽漢軍僅九千人,眾恐不敵,欲棄城退守荊州故地。劉秀以“合兵尚能取勝、分散勢難保全”為由,說服諸將固守昆陽。此時王莽軍已逼近城北,劉秀率13名騎兵乘夜出城,赴定陵縣、郾縣調集援兵,後有步兵、騎兵一萬七千精兵赴援昆陽。
![瓦店境內出土的關於記載劉秀的石碑](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3/9/m3907a27aca600f99e4546162481efcb6.jpg)
瓦店境內出土的關於記載劉秀的石碑
新朝號稱百萬大軍的主力覆滅於昆陽城下,三輔震動,新莽政權土崩瓦解。更始元年九月,綠林軍攻入長安,王莽死於混戰之中,新朝覆滅。
自建武元年至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劉秀登基後用了十二年的時間終於克定天下,使得自新莽末年以來四分五裂、戰火連年的古老中國再次歸於一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