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陰郡

汝陰郡

汝陰郡,春秋鬍子國,在今安徽省阜陽市潁州區鼓樓街道北部和潁泉區農機校以南300米處。

基本概述


汝陰郡
汝陰郡
汝陰郡
沿革
三國魏置,后廢,晉復置,宋改為順昌軍,又改順昌府,即今安徽阜陽縣治。
汝陰郡(治汝陰縣,今阜陽市區)原屬東漢汝南郡;魏黃初三年(222年),分汝南郡東部11個縣新置。景初二年(238年),宋縣改屬譙郡;又分沛國的蕭、相、竹邑、符離、蘄、銍、龍亢、山桑、洨、虹10個縣入汝陰郡,計領20個縣。后又將項縣劃出,領19個縣。嘉平五年(253年),撤銷汝陰郡,9個縣還屬汝南郡。
西晉泰始二年(266年),分汝南郡復置汝陰郡(仍治汝陰,今阜陽市區),太康四年(283年),封司馬謨為汝陰王。七年,無子,國除,復為汝陰郡,領8個縣。設汝陰(仍治今阜陽市區)、慎(仍治慎故城)、原鹿(仍治原鹿故城)、鮦陽(仍治今臨泉縣鮦陽鎮)、宋(仍治新故城)、固始新蔡、褒信8個縣。惠帝增置新蔡郡,平輿、鮦陽2個縣改屬豫州新蔡郡。
永嘉亂后,汝陰郡被劉漢國將石勒攻陷。永嘉二年十月,劉淵稱帝,封其子劉景為汝陰王。五年,全境沒入劉漢將石勒。東晉初年,祖逖北伐,汝陰郡大部收回。大興三年(320年),豫州刺史祖逖自譙退守封邱。四年,豫州刺史祖約代兄祖逖。永昌元年(322年),祖約退守壽春。太寧三年(325年),豫州全部入後趙,汝陰郡全境屬後趙。石鑒青龍元年(349年),冉魏取代後趙,佔領全郡,仍舊制。永和六年(350年)后,冉魏豫州刺史冉遇降東晉,復屬東晉。汝陰郡(治汝陰,今阜陽市區。後趙建武三年即337年,石虎封其子石琨為汝陰王,為王國,仍都汝陰)領5個縣,設汝陰、慎(仍慎故城)、原鹿(仍治原鹿故城)、平輿(仍治古城子)、鮦陽(仍治今臨泉縣鮦陽鎮)5個縣。建元十六年(380年),增置東豫州(治許昌),其中,汝陰郡(仍治汝陰,今阜陽市區),領8個縣。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丁卯,劉宋代晉,仍“義熙土斷”后舊制。汝陰郡直至宋泰始三年(467年)才陸續入北魏。在此之前,此處為南北爭峙場所。永初三年(422年),北魏趁宋武帝劉裕死,發兵淮北,佔領汝陰郡。神三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封長孫道生為汝陰公。宋元嘉十年(433年),劉宋奪回汝陰縣。二十四年十一月,文帝封其第十子劉渾為汝陰王。二十九年,北魏攻佔汝陰。北魏和平二年(461年)七月,北魏文成帝封其弟拓跋天賜為汝陰王。劉宋大明八年(464年),汝陰縣復為宋有。泰始三年(467年)二月,北魏攻佔汝陰縣失利,后入北魏。北魏(386~534年)和平六年(465年),佔領豫州。天安元年(466年),宋淮西的汝南、新蔡、汝陽、汝陰、南頓、陳、潁川7個郡士民南奔。
晉書·地理志
汝陰郡魏置郡,后廢,泰始二年復置。統縣八,戶八千五百。
汝陰故鬍子國、慎故楚邑、原鹿、固始、鮦陽、新蔡、宋、侯相、褒信
隋書·地理志
汝陰郡(舊置潁州。)統縣五,戶六萬五千九百二十六。
汝陰(舊置汝陰郡,開皇初郡廢。大業初復置。)潁陽(梁曰陳留,並置陳留郡及陳州。東魏廢州。開皇初廢郡,十八年縣改名焉。有鄭縣,后齊廢。)清丘(梁曰許昌,及置潁川郡。開皇初廢郡,十八年縣改名焉。)潁上(梁置下蔡郡,后齊廢郡。大業初縣改名焉。)下蔡(梁置汴郡,后齊郡廢。大業初縣改名焉。又梁置淮陽郡,后齊改曰潁川郡。開皇初郡廢。)

歷史記載


一,東晉咸和五年(330年),在合肥僑置汝陰郡、汝陰縣。屬豫州。
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年),改汝陰郡名南汝陰郡,仍治僑置汝陰縣。屬南豫州。
南朝齊屬西豫州。
南朝梁天監五年(506年),改南汝陰郡為汝陰郡,遷豫州治汝陰。
太清元年(547年)七月甲子,改設合州於汝陰縣,汝陰郡屬合州。
西魏,北齊北周,陳均因之。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隋代北周,汝陰郡改屬隋朝,仍其舊制。隋開皇三年(583年),廢汝陰郡。
二,唐天寶元年(742年),改潁州名汝陰郡,治汝陰,即今阜陽市區。領4個縣:汝陰、潁上、下蔡、沈丘至德二載(757年)十二月復潁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