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王氏
太原王氏
太原王氏,中國漢朝至隋唐時期的著名大族,源自姬姓,因出自周朝王室,時人呼之為王家,遂以王為姓,分為太原郡祁縣王氏與太原郡晉陽縣王氏兩支。
與大多數王姓士族一樣,太原王氏將先祖追溯至周太子姬晉,然而學者認為其真正有史可考的始祖最多追溯至漢代,祁縣王氏可追溯至東漢司徒王允,在魏晉以後不顯,其後多為冒認,晉陽王氏可追溯至東漢王柔、王澤兄弟,魏晉時期十分顯赫,東晉末年王慧龍一脈入魏,其後成為山東郡姓,北魏孝文帝時躋身“盧崔鄭王”四姓高門,唐朝時北魏太原王瓊的後人位列七姓十家,共出宰相7人。
晉陽王氏
一世 | 二世 | 三世 | 四世 | 五世 | 六世 | 七世 | 八世 | 九世 | 十世 | 十一世 | 十二世 |
---|---|---|---|---|---|---|---|---|---|---|---|
王柔 漢護匈奴中郎將 | 王機 魏東郡太守 | 王默 (王黯) 魏尚書 | 王佑 西晉北軍中候 | 王訥 東晉新淦縣令 | 王濛 東晉司徒左長史 | 王蘊 東晉尚書左僕射 | 王恭 東晉中書令 | 王曇亨 | |||
王愔之 | |||||||||||
△ | |||||||||||
王華 | 王和 | 王簡 | |||||||||
王履 | |||||||||||
王熙 東晉太子洗馬 | |||||||||||
王爽 東晉侍中 | |||||||||||
王修 東晉著作郎 | |||||||||||
王嶠 東晉廬陵太守 | 王淡 東晉侍中 | 王度世 東晉驍騎將軍 | |||||||||
王穉 | |||||||||||
王沈 西晉驃騎將軍 | 王浚 西晉司空 | 王胄 | |||||||||
王裔 | |||||||||||
王澹 | |||||||||||
△ | △ | 王道素 | 王崇之 | ||||||||
王澤 漢代郡太守 | 王昶 魏司空 | 王渾 西晉司徒 | 王濟 西晉侍中 | 王卓 | |||||||
王聿 | |||||||||||
王尚 | |||||||||||
王澄 | |||||||||||
王汶 | |||||||||||
王湛 西晉汝南內史 | 王承 東晉東海太守 | 王述 東晉尚書令 | 王坦之 東晉中書令 | 王愉 東晉尚書左僕射 | 王緝 東晉散騎侍郎 | 王慧龍 | 王寶興 | 王瓊 | 王遵業(大房) | ||
王廣業(二房) | |||||||||||
王延業(三房) | |||||||||||
王季和(四房) | |||||||||||
王納 | |||||||||||
王綏 | |||||||||||
王愷 東晉侍中 | |||||||||||
王忱 東晉建武將軍 | |||||||||||
王國寶 東晉尚書左僕射 | |||||||||||
王禕之 | |||||||||||
王虔之 | |||||||||||
王荃 | |||||||||||
王延 | 王乂 | 王緒 | |||||||||
王淪 大將軍參軍 | 王遐 東晉光祿勛 | 王恪 東晉領軍將軍 | 王欣之 | ||||||||
王歡之 | |||||||||||
王毅 | |||||||||||
王臻 | |||||||||||
王深 | |||||||||||
王俊 | |||||||||||
參考文獻:《後漢書》、《三國志》、《晉書》、《魏書》、《世說新語》 | |||||||||||
說明:表中“△”符號表示人物不詳。註:是表,王道素按從孫本義來定。 |
祁縣王氏
一世 | 二世 | 三世 |
---|---|---|
△/王宏? | 王晨 | |
魏太尉 | 王廣 | |
王飛梟 | ||
王金虎 | ||
王明山 | ||
王允 漢司徒 | 王蓋,漢侍中 | |
王景 | ||
王定 | ||
△ | 王黑,安樂亭侯 |
太原王氏
東晉末年,太原晉陽王氏王愉一脈被太尉劉裕滅門,年少的王慧龍因僧彬的保護而得以倖存,最終投靠北魏政權,此時北魏的漢士族領袖是清河崔氏家族的崔浩,起初,崔浩的弟弟崔恬聽說王慧龍是太原王氏的子嗣,就把女兒嫁給他,等到崔浩看見慧龍時說:“的確是王家的兒子啊。”太原王家世代是酒渣鼻,江東人謂之“齇王”,王慧龍的鼻子大,崔浩說:“這是真正的貴種啊。”並多次向眾公卿稱讚他的美。
三公
● 王允,東漢司徒(出自祁縣王氏)
● 王凌,曹魏太尉、南鄉侯(出自祁縣王氏)
● 王昶,曹魏司空、京陵穆侯(出自晉陽王氏)
● 王渾,西晉司徒、京陵元公(出自晉陽王氏)
● 王浚,西晉司空、博陵公(出自晉陽王氏)
● 王茂,南梁司空、望蔡忠烈公(自稱祁縣王氏)
皇后
● 王穆之,東晉哀帝司馬丕皇后
● 王簡姬,東晉簡文帝司馬昱皇后(追封)
● 王法慧,東晉孝武帝司馬曜皇后
駙馬
● 王禕之,娶東晉成帝司馬衍之女尋陽公主
● 王景深,娶宋武帝劉裕之女新安公主
宰相
● 王濟,西晉侍中、驃騎將軍
● 王述,東晉尚書令、藍田侯
● 王恭,東晉中書令、忠簡公
● 王爽,東晉侍中、給事黃門侍郎
● 王愷,東晉侍中、右衛將軍、藍田侯
● 王愉,東晉尚書左僕射、輔國將軍
● 王綏,東晉中書令、冠軍將軍
● 王蘊,東晉尚書左僕射、建昌縣侯
● 王欣之,東晉侍中、光祿勛
● 王坦之,東晉中書令、藍田獻侯
● 王國寶,東晉尚書左僕射
● 王溥,出自晉陽大房王氏,唐昭宗宰相
其他
● 王氏,西晉司徒王渾之女,“古代四大美男”中衛玠的母親
● 王承,東晉名臣,被譽為“中興名士第一”
● 王劭,隋朝史學家,好詭怪之說
晉陽王氏
東晉末年晉陽王氏遭到劉裕集團的打擊,從此在南朝沉淪,此後活躍於政治舞台的晉陽王氏主要是逃亡北魏的王慧龍一支。王慧龍的孫子王瓊生有四個兒子,號晉陽王氏四房,以第一房最為顯赫(唐朝出宰相1人,即王溥;北朝、隋唐見於史書記載的官至五品的近十人)。
北魏時自河西遷居太原的王睿(叡)家族也以晉陽王氏自居,然而史官並不十分相信其說法,學者亦對此有所考證。王睿在北魏時被封為中山王,故而其家族又稱“中山王氏”。
祁縣王氏
祁縣王氏,早期史書並未記載與晉陽王氏有同宗關係,後世的族譜合二為一,並且與琅琊王氏族譜也合流到秦朝的王離。祁縣王氏自曹魏王凌被夷三族后一蹶不振,南北朝時復興,湧現出王玄謨支、王思政支、王神念支(新唐書稱之為“烏丸王氏”,但據和慶峰考證,“烏丸王氏”這一稱謂為歐陽修自創)、王通支、王忠嗣支、王玄起支、河東王氏等。其中部分支系存在疑問,如王玄謨,自稱祁縣王氏後人,史官對其所言的家世並不十分肯定。
禁婚家
唐朝顯慶四年,唐高宗李治下禁婚詔,禁止七姓十家互相通婚,北魏太原王瓊的後人被列入禁婚家之中,即「四房王氏」。
太原郡是太原王氏的郡望,漢代后又稱并州,故兩者通用。晉陽縣(今山西太原市晉源區)王氏、祁縣(今山西晉中市祁縣)王氏是太原王氏最主要的兩大支派,故太原王氏族人多自稱太原郡(并州)晉陽(今山西太原)人,亦或是太原郡(并州)祁縣(今山西祁縣)人。
太原王氏
蚩尤伏誅,諸侯咸尊黃帝(姬軒轅)為天子(實為部落聯盟首領),代炎帝神農氏。黃帝即位后,會諸侯於釜山,經略四方,融黃、炎於一爐,遂開中華一統之局面,被尊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黃帝居軒轅之丘,娶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玄囂(即少昊)、昌意,玄囂之孫高辛氏,是為帝嚳。帝嚳娶陳鋒氏女,生放勛,是為帝堯;娶有戎氏女簡狄,簡狄因吞玄鳥之卵而生契。契長而佐禹治水有功,封於商,賜姓子氏,是為商之祖;娶有邰氏女姜嫄,為元妃,生棄,棄好農耕,懂稼穡,帝堯舉為農師,封於邰,號后稷,為周朝先祖。
天下王姓,基本上都出於姬晉之後。據民國二十六年王嗣槐堂刻本《餘姚上塘王氏宗譜》載,王氏世系如下:
王氏得姓始祖是太子晉,為周靈王太子,名晉,字子喬,約生於公元前565年,卒於公元前549年,本姓姬。
史載太子晉“幼有成德,聰明博達,溫恭敦敏”。十五歲以太子身份輔佐朝政,靈王重之,諸侯從之。時晉平公使師曠見太子晉,師曠問以君子之德,太子晉侃侃而答曰:“如舜的為人,仁德配於天道,雖固守其崗位,卻處處為天下人著想,使遠方的人都能得到他的幫助而受他的仁政。仁而合於天道。此謂之天。如禹的為人,聖勞治水而不自居功,一切以天下為本,取予之間,必合於正道,是謂之聖。再如文王,其大道是仁,其小道是惠,三分天下已有其二,依然是無比謙恭,服事於殷商。既擁有擁戴的群眾,而反失其身,為暴紂囚禁,不動干戈,此謂之仁。又如武王,義殺暴紂一人而以利天下,百姓各得其所,是謂之義”。師曠稱善不已。靈王二十二年(前551年),谷、洛二水泛濫,將毀及王宮,靈王決定以壅堵洪。太子晉進諫曰:“不可。曾聽自古為民之長者,不墮高山,不填湖澤,不泄水源。天地自然有其生生制約之道。”並提出聚土、疏川、障澤、陂塘等方法,來疏導洪水。同時以“壅堵治水”而害天下的鯀和周室歷史指出靈王所為“無過亂人之門”,“皆亡王之為也”。太子晉的直諫,觸怒了靈王,被廢為庶人,由是鬱鬱不樂,未及三年而薨。師曠朝見太子晉時,見太子色赤,不壽。太子晉說:“我再三年之後,將上天到玉帝之所。”果然不到三年,訃報的使者就到了晉國。
因太子晉能預卜生死,後人便說他成了神仙。《列仙傳》記載,太子晉好吹笙,作鳳凰鳴,游伊、洛間,道士浮丘生引上嵩山,三十年後見到恆良,太子晉說:“可告我家,七月七日會我於緱氏山麓”。其時,果然身乘白鶴立於山巔,可望而不可達,數日方去。
太子晉卒后不久,靈王駕崩,太子晉的弟弟貴嗣位,是為景王。太子晉的兒子宗敬後來仕為司徒,看到周室衰微,天下大亂,便請老致仕,避居太原。時人仍呼之為王家,遂以王為姓,成為太原王氏始祖,而尊太子晉為系姓始祖。
武則天登封改元,封禪嵩岳時封太子晉為仙太子,別為立廟。聖歷二年(699年)再幸,立制御書《升仙太子碑》。現河南偃師縣緱氏山升仙太子廟,亦稱仙君觀。
年少冊立,輔政英明,諸侯懾服,萬方狄聽,為因谷洛,
水利民生,極諫堵塞,有違君命,竟遭父王,貶作庶民,
裔遷太原,王家頻稱,因以王姓,代出群英,簪纓相繼,
為國干城,本支百世,獨負盛名,欽水思源,我祖德馨。
太子晉公年十七而卒。周靈王駕崩,其弟貴繼位,是為景王。晉公長子宗敬仕周為司徒。其時諸侯爭霸,王室日衰,宗敬知國事已不可為,遂上表致仕,避亂於晉陽(一說居河東城都鄉唐版里)。世人以之為王者之後,仍呼之為“王家”,遂以王為姓,是為太原王氏之始祖,後人並尊晉公為王氏“系姓始祖”。
宗敬死後,葬於晉陽城北五里,其墓地稱“司徒冢”。宗敬的後裔,瓜瓞綿綿,人才輩出,成為太原之著姓。其後子孫蕃衍,遍布各地。
十八世孫王翦公及其子王賁、其孫王離,祖孫三代,俱為秦之名將,王翦公為大將軍,王賁公封典武侯,王離公稱武陵侯。秦兼并六國、一統天下之時,王翦公北征燕國,東平楚地,南下百越,攻無不克,戰功顯赫。秦始皇論功行賞,王翦公與大將蒙恬共執牛耳,王姓與蒙姓同居天下之先。始皇駕崩,秦二世胡亥繼位,矯詔賜公子扶蘇死,又奪蒙恬兵權,遂令王離公為大將軍。秦二世胡作非為,橫徵暴斂,民不聊生,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劉邦、項羽起兵響應。離公率軍與項羽戰於巨鹿,王離公兵敗自殉。
王離公長子王元為避戰亂,遷往山東琅琊,是為“王氏琅琊祖”。
王離公次子王威仍居晉陽,兩漢時,曾為揚州刺史,其子孫亦散居各地。九世孫王霸公又重返故里,徙居太原。王霸公生於東漢,屢聘不仕,隱居讀書。王霸公生二子,長子王殷,東漢中山太守,食邑祁縣,其後裔稱祁縣分支。次子王咸,隨父居晉陽,其後裔晉陽分支。王殷四世孫王述,生三子:王隗、王懋、王允。王允公,東漢獻帝時居官司徒,董卓篡權亂政,王允公與呂布誅殺之。王懋公,東漢侍中,幽州刺史。其六世孫王光,北魏并州刺史。王光之子名王冏,北魏度支尚書、護烏丸校尉,其裔孫稱烏丸王氏。
王霸之後裔王瓊,字世珍,北魏鎮東將軍,有四子;王遵業、王廣業、王延業、王季和,號“四房王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