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論詩的結果 展開

論詩

趙翼詩作

此為清代學者趙翼的組詩名,這組詩為七言絕句,借議論表達了對詩歌創作的一些觀點。是詩人為批駁當時社會上流行的“詩必稱古”“厚古薄今”的觀點而創作的。其中可以看出唐人杜甫戲為六絕句》以及金人元好問《論詩絕句》的影響!

其一


作品原文

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
預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覺陳。

註釋譯文

白話譯文
大自然和人類社會不斷的運動發展,
新事物和新思想層出不窮。
即使能預支五百年的新意作詩,
到了一千年又覺得陳舊了。

作品鑒賞

文字賞析
說明存在決定意識。人們只有用發展的眼光而不是靜止的眼光去看事物,才能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觀實際,寫出有時代氣息有新意的好詩來。大自然是在不斷變化和進步著的,“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這句詩則表達了世界上欣欣向榮,人才輩出的大好景象。

其二


作品原文

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李杜:指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
江山代有才人出:國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情的人。才人,有才華的人。
風騷:指《詩經》中的“國風”和屈原的《離騷》。後來把關於詩文寫作的詩叫做“風騷”。這裡指在文學上有成就的“才人”的崇高地位和深遠影響。
白話譯文
李白和杜甫的詩篇曾經被成千上萬的人傳頌,
如今讀起來感覺已經沒有什麼新意了。
國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華的詩人,
他們的詩篇文章以及名氣都會流傳數百年(流芳百世)。

作品鑒賞

文字賞析
趙翼論詩提倡創新,反對機械模擬,此詩就體現了這一點。為了說明詩風代變的道理,詩人舉出了詩歌史上的兩位大詩人,唐代的李白與杜甫為例。以為即使是李、杜這樣的大詩人,他們的詩作因流傳千年,播於眾口,已經不再給人以新鮮感了。以歷史發展的眼光來看,各個時代都有其標領風騷的人物,不必惟古人是從。“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是廣為傳誦的名句。
詩的前兩句以李白、杜甫的詩為例來說理:“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李白、杜甫的詩歌萬古流傳,無人能與之相比,然而,就是如此偉大的詩篇,至今也覺得不新鮮了。可見,“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國家代代都有有才的人出現,他們各自的影響也不過幾百年而已。作者認為詩歌應隨著時代不斷發展,詩人在創作上應求變創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後面亦步亦趨。
第一、二句詩人指出,即使是李白、杜甫這樣偉大的詩人,他們的詩篇也有歷史局限性。第三、四句詩人呼喚創新意識,希望詩歌寫作要有時代精神和個性特點,大膽創新,反對沿襲守舊。世人常常用這句詩來讚美人才輩出,或表示一代新人替換舊人,或新一代的崛起,就如滾滾長江,無法阻攔。

作品評價

此詩反映了作者詩歌創作貴在創新的主張。他認為詩歌隨時代不斷發展,詩人在創作的時候也應求新求變,並非只有古人的作品才是最好的,每個時代都有屬於自己的風格的詩人。寫出了後人繼承前人。本詩雖語言直白,但寓意深刻。“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一句表達了文學創作隨著時代變化發展的主題思想與中心。
趙翼論詩提倡創新,反對機械模式。他通過對詩家李白、杜甫成就的回顧,以歷史發展的眼光來看,各個時代都有其標領風騷的人物,不必為古人是從。詩歌也應隨著時代不斷發展。

作品影響

風騷:指在文學上有成就的“才人”的崇高地位和深遠的影響。
在中國文學史上,“風騷”是代表《詩經》的《國風》和代表楚辭的《離騷》的並稱。而“風騷”傳統則是在《詩經》和《楚辭》的影響下發展形成的我國古代詩歌的兩種優良傳統,即代表《詩經》的《國風》所形成的“風”詩傳統和代表《楚辭》的《離騷》所形成的“騷”詩傳統。
所謂的“風”詩傳統,就是世代相傳的現實主義的精神。現實主義的基本原則是按照生活的實際樣式再現生活,並通過對生活真實的、具體的、形象的描寫,表達作者的思想情感,反映社會生活的本質或本質的某些方面。《國風》中的民歌和二雅中的卿士大夫政治諷喻詩就集中體現了這種現實主義的精神。在內容上,它們正視現實、描寫現實、揭露現實、批判現實;在藝術表現手法上,它們善於用樸素的文風、簡潔的語言、巧妙的比興,塑造出真實、自然而生動的形象,描繪出親切感人的生活畫面,來抒發情懷,反映現實。而這也就是“風”詩傳統,即現實主義詩歌傳統的主要特徵。後世文學中繼承發展了“風”詩傳統的現實主義精神的主要有:兩漢樂府民歌、建安曹魏時代的文人詩歌、北朝民歌、唐代杜甫的“詩史”作品、中唐白居易倡導的“新樂府運動”、宋代以王禹偁作品為代表的“白居易體”詩歌、金元之際元好問的詩歌等。元代關漢卿雜劇、清代曹雪芹的小說《紅樓夢》雖然不是詩歌,但是也繼承了現實主義文學的優良傳統。
所謂的“騷”詩傳統則是充滿激情和幻想的積極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積極浪漫主義的原則是“力圖加強人的生活意志,在他的心中喚起他對現實和現實的一切壓迫的反抗”。詩人屈原的長篇政治抒情詩《離騷》集中地體現了這種積極浪漫主義的創作精神。這表現在《離騷》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兩方面。在內容上,《離騷》表現了屈原的進步理想以及他對進步理想九死不悔的孜孜追求。這是積極浪漫主義的本質。在藝術手法上,屈原一方面採用豐富的神話素材,通過自由的幻想,來構成一個奇特的神話世界,藉此表現詩人內心的矛盾衝突和上天入地地求索以及始終不渝的愛國之情;另一方面還禮利用發展了民歌的比興手法創作了一個“香草美人”的世界以此來象徵他與楚國腐朽黑暗勢力的鬥爭是真善美與假惡丑之間的鬥爭。《離騷》這種在現實生活的基礎上,以豐富的幻想和熱情,表現作者對進步理想的執著追求的特徵,也就是“騷”詩傳統,即積極浪漫主義的文學傳統的主要特徵。這種積極浪漫主義的文學傳統也在後世薪火相傳,漢代的辭賦家賈誼、建安時代的曹植、正始時期的阮籍、兩晉六朝時的左思、鮑照、盛唐的李白、中唐李賀以至宋代以蘇軾辛棄疾為代表的豪放詞派、明清的小說家吳承恩、蒲松齡,都在一定程度上繼承發展了這一優良傳統。
這裡指在文學上有成就的“才人”的崇高地位和深遠的影響。
才人:指有才華的詩人。

其三


作品原文

隻眼須憑自主張,紛紛藝苑漫雌黃。
矮人看戲何曾見,都是隨人說短長。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隻眼:獨到的見解,眼力出眾。
藝苑:藝壇,藝術領域。
雌黃:即雞冠石,黃赤色,可作顏料。古人寫字用黃紙,寫錯了用雌黃塗掉再寫。後用信口雌黃喻隨口亂說。
白話譯文
紛紛的藝苑裡各種說法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對錯互見,深淺不一,對同一問題的看法有時也五花八門。這時需要的是獨具慧眼,有自己的視角和觀點。
如果自己見識低下,就像矮人看戲似的,自己什麼也沒看見,對戲的好壞心中沒有定數,只是隨聲附和罷了。說明評論事物要有主見,不要人云亦云。
輔:(有主見) 趙翼認為:學習前人,必須善鑒,須破門戶之見,須有獨特的見解和實事求是的態度,而決不可信口雌黃,盲從附和。

作品鑒賞

文字賞析
這是一首作者表白自己的藝術主張的詩。指出文藝批評應提倡有獨到的見解,不可鸚鵡學舌,人云亦云。
作者一針見血地指出:評論詩詞的好壞優劣,應當有自己的見解和主張哪個,而不能像文壇藝苑中的某些人一樣,心口雌黃。馬克思哲學認為,要做到獨具慧眼,深刻地認識、把握事物的本質,一是必須在實踐中佔有大量的感性材料;而是必須善於對感性材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加工,實現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和發展。
前二句點出在紛紛的藝苑裡各種說法魚龍混雜,這時 需要的是獨具慧眼,有自己的視角和觀點。當然這是相當不容易的,需要自己有深厚的學養和閱歷,成為“高人”。
后二句作一形象的比喻,用矮人看戲作比,矮人看戲時被前邊的人擋住目光,哪裡能看到戲台上的場景?戲散大家一起談起來時,只能是附和人家的說法。這就好比我們自己對“藝苑”的看法,如果自己學力淺薄,不能“獨具隻眼”,那就只能“隨人說短長”了,這種鸚鵡學舌,拾人牙慧的行為作者是堅決反對的。
這首詩繼承以詩歌體裁論詩歌的傳統,見解卓異,說理暢達。全詩看似佶手拈來、隨手而出,但卻具有極為精闢深刻的理論內涵。李白、杜甫被稱為詩中仙聖,在唐代即受到推崇,如韓愈在仕由逝世時才3歲,後來他熟讀李杜詩篇,作有《調張籍》一詩,其中有“李杜文章在,光芒萬丈長”“伊我生其後,舉頸遙相望”等語,可謂敬佩得五體投地。而後世特別是明清兩代,對李杜的崇拜更是前所未有,並且普遍地認為詩自唐以來詩道不振,一代不如一代。甚至有人還提出從《詩經》以來每況愈下、自宋元以來無詩之論,這種看法在明清詩歌理論中佔有主導地位。
詩人開篇即總論概述了這一普遍現象,以李杜為代表指出了他們的詩作固然光耀千秋,流傳萬古,其崇高地位與普及程度已是臉炙人家傳戶誦。接下來卻陡然轉筆,尖銳地指出了這種情況帶來的另外的弊端:熟極而流,不僅令人覺得從內容到形式都沒有新意,而且還隱隱含有這一現象在某一程度上阻礙了後世詩人的創新之意,其見解之深刻,筆觸之辛辣,思慮之周到,足以發人深省。前兩句並非真足在貶低李杜,而是為下文略作鋪墊而已,以下即轉入主題的抒發。
人充滿了多欲與好奇的心理。欲之最大者,莫過於求得長生不死之果實;好奇之最甚者,莫過於探尋天地人我生命之根源,超越世間而掌握宇宙之功能。由此兩種心理之總和,構成宗教學術思想之根本。西方的佛國、天當,東方的世外桃源與大羅仙境之建立,就導致人類脫離現實物慾而促使精神升華。
舍此之外,有特立獨行,而非宗教似宗教,純就現實身心以取證者,則為中國傳統的神仙修養之術,與乎印度傳統的修心瑜伽及佛家神肉體而力求超越物理世界之束縛,以達成外我的永恆存在,進而開啟宇宙生命原始之奧秘。既不叛於宗教者各自之信仰,又不純依信仰而自求實證。
但千古以來,有關長生不老的書籍與口傳秘法,流傳亦甚普及而真仙何在壽者難期,看來純似一派謊言,無足採信。不佰我現在有此懷疑,古人也早有同感。故晉代人嵇康,撰寫“養生論”而力言神仙之可學,欲從理論上證明其事之真實。
嵇康提出神仙之學的主旨在於養生,堪稱平實而公允。此道是否具有超神入化之功,暫且不問,其對現有養生之助益,則絕難否認。且與中國之醫理,以及現代之精神治療、物理治療、心理治療等學,可以互相輔翼,大有發揚的必要。
一種學術思想,自數千年前流傳至今,必有它存在的道理。古人我們今天對此不容易了解。況且自古以來畢生埋頭此道,進而鑽研深入者,到底屬於少收的特立獨行之士,不如普通應用學術,可以立刻見效於謀生。以區區個人的閱歷與體驗,此道對於平常注意身心修養,極有自我治療之效。如欲“病急投醫,臨時抱佛。”可以休矣
至欲以此探究宇宙與人生生命之奧秘,而冀求超凡者,則又涉及根體之說。清人趙翼論詩,有“少時學語苦難圖,只道工夫半未全。到老方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之說。詩乃文藝上的小道,其高深造詢之難,有如此說。何況變化氣質,豈能一蹴而就,而得其圜中之妙哉

其四


作品原文

少時學語苦難圓,只道工夫半未全。
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其五


作品原文

詩解窮人我未空,想因詩尚不曾工。
熊魚自笑貪心甚,既要工詩又怕窮。

寫作特點


詩歌語言淺近,直抒胸臆,作者以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為例,評價了他們在詩歌創作上的偉大成就。接著筆鋒一轉,發表了自己對詩歌創作的見解:隨著時代發展,詩歌創作也要推陳出新,不能停滯不前。每個朝代都會有新人湧現,發展、創作是作者論詩的核心與靈魂。

作者簡介


趙翼(1727~1814)清初詩人、著名史學家。字雲崧,一字耘崧,號甌北,陽湖(今江蘇常州)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曾任鎮安、廣州知府,官至貴西兵備道。乾隆三十八年辭官家居,曾一度主講揚州安定書院。著有《甌北詩鈔》、《廿二史札記》。其中,所著《廿二史札記》與王鳴盛《十七史商榷》、錢大昕《二十二史考異》合稱清代三大史學名著。
論詩
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