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蒙古
青海蒙古
雖在元代蒙古人已進入青海,但在明代才大規模進入。在明末顧實汗移居青海在打敗藏巴汗后在青海建國。清朝,康熙帝打敗噶爾丹后和碩特人羅卜藏丹津入附,但因在雍正元年造反,青海蒙古因此一厥不振。
他們比其他蒙古人接受更多藏族文化。他們被編入青海蒙古八旗,但經常受藏族侵擾。1821年藏族大規模向北進入他們的旗地。
1645年,清朝派兵進軍西北,鎮壓陝西、甘肅農民起義軍后,進入青海,佔領西寧,青海東部納入清朝統治範圍之內,而青海西部仍處於和碩特蒙古聯盟控制之下。
元亡之後,青海境內的蒙古人大部分退回漠北,留居青海湖西北和柴達木地區的蒙古人,明朝設“西寧塞外四衛”進行安置。1510年至1559年,一批又一批的蒙古人進入青海湖沿岸地區。1636年,原游牧新疆境內的蒙古族和碩特部,在首領固始汗率領下,也進入青海。不久,征服了整個青藏高原,建立起封建割據的蒙古汗國。固始汗鎮守西藏,將青海轄境劃為左右兩翼,分給其十個兒子作為領地,俗稱十台吉(“台吉”系漢語“太子”的轉音)。後來,建立了蒙古部落聯盟,固始汗之子達什巴圖爾為部落聯盟之長。
1697年,聯盟之長達什巴圖爾率青海和碩特蒙古各部歸順清朝,康熙帝封他為“和碩親王”,封各部台吉分別為貝勒、貝子及輔國公等。至此,青海西部正式納入清朝版圖。青海蒙古成為清朝的藩屬,清政府完全控制了青海全境。
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達什巴圖爾死後,其子羅卜藏丹津承襲親王爵位,成為聯盟之長。
1723年5月,羅卜藏丹津乘康熙帝去世,雍正帝即位,部分官軍東撤之機,脅迫青海蒙藏各部會盟反清。同時,又讓塔爾寺住持堪布諾們汗號召西寧以及各處寺院喇嘛,共同起兵,發動叛亂,進攻西寧等地,形勢非常嚴峻。
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具有重要意義。不僅毀滅性地打擊了青海境內的分裂勢力,維護了祖國的統一,而且也使甘肅、西藏、新疆等少數民族地區,得到了穩定。
平定叛亂后,清政府吸取了經驗教訓,採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加強了對青海地區各族的統治。
加強對青海蒙古的控制 1725年,首先廢除青海蒙古部落聯盟,將其收為內藩,把青海蒙古划編為29旗,授原各部台吉擔任札薩克,治理一旗事務。
為了控制和籠絡王公貴族,規定了嚴格的會盟制度和朝貢制度。會盟制度規定:各旗每年會盟一次,只有在會盟時,在欽差大臣或辦事大臣監督下,選舉盟長,不得私下推舉。朝貢制度規定:各旗王公、貝勒等,分為三班,三年一次,九年一周,自備馬駝赴京朝貢覲見。
同時,還規定互市制度。即每季度第二個月,在那拉薩拉(今日月山),與內地和藏族進行互市,由官兵督守,禁止私入“邊牆”。
並且,劃定各旗游牧地界,不得互相統屬,不得私自往來。在蒙古各旗與西寧府轄地之間,劃定界線,增設與加固隘口,派兵駐守。
通過上述措施,清朝加強了對青海蒙古的控制。
蒙古族是青海世居少數民族之一。約在13世紀20年代進入青海。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有88829人,佔全省總人口的1.71%,主要分佈在海西州的德令哈、格爾木市和都蘭、烏蘭縣,黃南州的河南蒙古族自治縣,海北州的祁連縣、海晏縣和門源縣,以及西寧市、海南州、海東地區、大通縣和部分地區;民族自治地方有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河南蒙古族自治縣。青海蒙古語屬蒙古語衛拉特方言,同以正藍旗為代表的察哈爾語音為標準的蒙古語相比較基本一致。但也有自己的特點;文字使用“胡圖木”蒙古文,即同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等省區的蒙古族使用同一文字。主要從事畜牧業生產,逐水草而牧,經營綿羊、山羊、馬、氂牛、駱駝等,居住園型氈帳“蒙古包”,冬暖夏涼,便於移動和抵禦烈日風寒;部分在小塊農業區和東部農業區從事農業生產,居住庄廓院式的土木結構房屋。其服飾由於長期與藏、漢族交錯居住,因而形成既不同於藏族而又有別於內蒙古蒙古族的特點。男女冬季均穿“德吾日”(長皮袍),多用絨布做衣面,夏秋季則穿“拉吾謝格”(夾袍),節日或做客穿“吾齊”,(羔皮長袍,以綢緞或平絨做面,鑲水獺皮邊或彩色氆氌鑲邊),均系絲綢腰帶。飲茯茶是蒙古族群眾必不可少的生活習慣。青海蒙古族能歌善舞,豪爽好客,喜摔跤、賽馬;信仰佛教,普遍崇奉藏傳佛教格魯派。
青海境內的蒙古族與內蒙古、新疆的蒙古族風俗習慣基本相同。但因長期與藏、漢、回、土等民族雜居,風俗習慣既有蒙古族的特點,也吸收了其他民族的優點。他們信奉藏傳佛教,住傳統的蒙古包,也有受藏族影響,住牛毛帳篷的。穿長大襟長袍,頭戴氈帽或皮帽,腰束各色腰帶,足穿長統靴。婦女頭上梳長辮,脖子上戴金銀、珠寶、珊瑚等首飾。蒙古族的飲食與藏族基本相同,喜食炒麵和牛羊肉。用鮮牛奶和酥油曬「曲拉」,用馬奶造酒,馬奶酒芳香純正,味道獨特,是招待客人的佳品。在盛大喜慶的日子,按照傳統習慣,把煮熟的整隻羊擺到宴席上,作為最珍貴的食品敬奉長者或貴賓。蒙古族熱情奔放,喜愛歌舞和文化活動,每年夏、秋季節,人們按照傳統習慣,舉行祭山活動,屆時殺牛宰羊,喝酒唱歌,還要舉行射箭打靶、賽馬等活動。雖然不再舉行祭山活動,但每年都要舉行一次那達慕大會,歡慶豐收,進行物資交流和賽馬、摔角、射箭等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蒙古族的祭海和祭俄博活動在青海頗有特色。這裡的海是指青海湖。自從清朝有組織地召集青海一帶的蒙古族頭領們,到青海湖邊祭海立碑時起,已經變成蒙古族牧民們自發的群眾活動。每年到了農曆7月25日,青海的蒙古牧民們就從很遠的地方趕著牲畜,來到青海邊,他們在湖邊擺上供桌,把殺好的牛羊擺在供桌上,然後宣讀祭祀青海湖的祭文,再向著滔滔湖水頂禮膜拜。最後大家爭相搶割獻祭用過的牛羊肉,人稱「搶宴」,按照蒙古人的習慣,誰能最先搶到供肉,或者搶得多,就算是吉祥。祭海活動結束後還要進行摔角、賽馬、射箭比賽。「俄博」是指草原上蒙古牧民用石頭堆起高高的石堆。蒙古族 牧民對俄博十分崇拜,凡是經過俄博的牧民,都要圍著俄博轉上幾圈,再取來幾塊石頭堆在俄博上,於是俄博越堆越高。事實上,俄博是茫茫草原上重要的方向標,有了俄博的指引,即使是在風沙瀰漫的天氣里,也不會迷失方向。祭俄博在每年的7月13-15日,是青海蒙古族牧民一年一度的草原盛會。祭俄博期間,牧民們聚集在高高的俄博邊,聽活佛和喇嘛念經、參加由喇嘛帶領祭祀山神的祭典,祈度誦經歲歲平安。祭祀完畢,照例要舉行賽馬、摔角、射箭、唱歌、跳舞比賽。蒙古人也過春節,其風俗習慣與漢族沒有多大差別,只是他們之間互贈送禮品。
蒙古族青年男女的婚姻基本上遵循“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傳統習俗。也有自由相愛成親的。但婚姻的最終決定權在於父母。同姓不能通婚,表兄妹也不能通婚。青年男女到了一定的年齡后,首先需要定婚。定婚時男方送羊、酒、茶、衣料、首飾及其他生活用品,女方陪炊具等。部分地區還有“偷婚”風俗。
婚禮
舉行婚禮的這一天一大早,新郎同主持婚禮的人帶著迎親隊伍,備上高頭大馬,帶上彩禮,前往女家迎娶新娘。新郎抱著大酒罈子。罈子頸上系著一條潔白的哈達,還掛著用紅絲繩套著的一大塊扁平的方形水膠。這塊水膠象徵著新郎和新娘的愛情,如同這水膠貼合的一樣,永世相親相愛。其他人,有的抬著整羊,有的拿著哈達等,來到女家。女家的主人和親友,遠遠看到迎親的馬隊,便在蒙古包前的草地上打著鑼鼓、吹起海螺,歡迎迎親人。迎親人離蒙古包幾十步外下馬,新郎向新娘父母各敬獻一條哈達,接著向兄弟姐妹獻哈達。父母接過禮物的時候,要對新郎和新娘致以崇高的祝福.
禮畢,由女家設宴招待雙方親友。這時歌手唱著動聽的祝詞,從盛滿酒的鼎形大壇里,用九眼漏勺向天、地和東、南、西、北四方獻祭。然後從酒罈中斟酒入盅敬給席上賓客。唱完盛宴祝詞后,大家放聲歌唱喜慶歌。
酒席結束的時候,男女雙方各獻上一隻整羊,一隻放在男人們面前,一隻放在女人面前。這時席上年紀最高的男人先動手在薦骨部的兩側下兩刀,然後把刀子交給主婚人。主婚人順刀口切下兩條肉片,橫放在薦骨上,然後長者拿下一條放在蒙古包內上方的箱子上,接著由主婚人將肉卸開,分別放在其他客人面前。放在女人們面前的整羊肉,由嫂子輩的人卸開,分別放在其他客人面前。這時由負責招待客人的人說:諸位客人吃肉。吃完肉,東家再給每人敬一杯酒和一碗酸奶。這叫水膠哈達的宴席。
當天晚上新郎同主婚人與一個跟隨人住在岳父母家。次日,招待完女婿后,岳母將用紅綢包好放滿糖果的銀包木碗裝進女婿的荷包里,又在腰上圍緊。這時主婚人說:我們已經受足尊敬。於是女婿請岳父一起先啟程。姑娘將要啟程,把一包包有青稞、麥粒、奶食的哈達擲入母親的蒙古包,以象徵留下娘家的福澤。然後兩位嫂子牽著姑娘的馬,前邊又有兩位嫂子舉著畫有龍鳳的帳幔,上馬領路。姑娘的母親緊跟在姑娘的後頭,其餘人分兩行騎馬送行。行至半路,由新郎和幾位陪伴的人前來迎接客人。迎客的兩嫂子扶新娘下馬,新郎接迎岳母,並在原地擺午宴。午宴後繼續前進。他們一路上唱著送親歌,來到新房前,繞著新房順轉(即順時針)三次。然後迎客人給新娘的馬鬃上灑聖水,扶新娘下馬。這時有兩個力氣大的人跑上前去,把兩個支帳幔的抱下馬來,否則新娘不下馬,其他客人也不能下馬。然後把新娘和新郎扶到新房前鋪在地上的毛氈上,讓他們並肩站在氈子上的桌前,把羊脛骨的大小兩頭分別讓新郎新娘抓緊,接著歌手唱起拜天地的詞。唱完祝詞,新郎新娘向日月叩三次頭,又讓兩人把羊脛骨上的踝骨扳下來。這時歌手又說,英俊的新郎、秀美的新娘,順著這潔白寬暢的大道,向寬大的新房賽跑!按規矩誰先跑進新房誰就是這家的的主人。
在舉行向日月叩頭儀式的時候,已把新娘所有的用品在新房裡布置好。與新娘的用品一起帶來的,還有羊胸骨肉和一張綿羊皮,這兩樣東西等叩拜婆家父母時用。兩新人跑進新房后,兩嫂子給新娘重新梳妝打扮。然後主持婚禮的人手捧羊頭給新郎在左臉上、新娘的右臉上蹭三下,將羊頭從新房門口擲出,站在兩側的年輕人上前爭套羊頭。如果是女方的客人奪走,男方就用哈達和禮物把羊頭換回來。這表示新郎新娘從此成為真正夫妻。
這時男方接待客人的人領新娘給婆家的人叩頭拜見。禮畢,在大蒙古包里,為男女雙方的客人們大擺宴席。隨後,新郎新娘請雙方客人到新房。客人們每人要帶一瓶酒和哈達或綢緞等禮物來到新房。這時新娘帶來的羊胸肉和其他部位的肉也已煮熟,兩位新人向諸位客人敬酒和羊肉,客人們也為祝福新人的新房將哈達、綢緞掛在從天窗垂下的墜繩上,把酒倒入大酒罈里。同時歌手唱新房的祝福詞。
這時新房門前已鋪好新氈子和擺好桌子,上面擺了酒和各種奶食品。新房裡招待客人的人說:下的雨要停,來的客要回。客人們便一一走到氈子上,接受新郎新娘敬獻的歡送酒。到此,盛大的結婚儀式便告結束。
蒙古族葬儀與藏族大致相同。人死後即請喇嘛或活佛擇吉日念經,然後火葬、天葬(野葬)和土葬(半農半牧地區)。念經日期視經濟情況而定,至少3天,多不過49天,念經畢,布施以家財之半或視情而論。服孝期:父母、兄弟喪30天,反穿皮襖7天;父母喪,反戴帽子30天;兄弟喪將帽子一邊向里折戴30天。
蒙古族節日主要是春節、祭俄博、那達慕大會和十月二十五日燈節。
大年(漢族人的春節)是青海蒙古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節前男子出外置辦年貨,婦女則準備食物,家家一片忙碌。這時如果誰家有困難,鄰近的人們都去相助,決不坐視。年三十,人必須回家,換上新衣,祭天敬地,然後合家歡聚,吃手抓羊肉、飲酒,吃餃子。初一大早,男女盛裝,男子先要到父母家和鄰近年紀最高的人家裡拜年,后挨家拜年問好。小輩給長輩拜年,要叩頭並獻哈達,長者接哈達,將哈達轉個個回贈,接受時必須將哈達觸額,然後起立。平輩則手執哈達,相互祝賀。初二居家不外出。初三起,男女老少相互拜年,請友鄰民吃“年茶”。敬客用奶茶、酒和油炸餅、糕點、燴菜、餃子等,不吃手抓肉。如客人飯飽或有意推辭,不遞還飯碗時,主人用勺子盛飯敬上。這叫勺子飯,客人到這時候,只好將碗送出。年輕人或平輩如此相戲,饒有興味。草原上的大年,直到正月十五始止。
祭“俄博”,一般都在七月中旬。它是蒙古族牧民一年一度的草原盛會。會上,除了請活佛、喇嘛念經,祭祀山神,祈禱人畜平安外,還要進行騫馬、摔跤、射箭、唱歌跳舞等娛樂活動。過去,青海湖一帶的蒙古族還要舉行盛大的“祭海”活動,屆時,要將三牲(整牛、羊、豬)供在桌上,然後宣讀祭文。禮畢后,大家爭相搶割獻祭的牛羊肉,以先得、多得為吉祥,謂之“搶宴”。會上還舉行跑馬、射擊等比賽。
蒙古族熱情奔放,喜愛歌舞,並且喜歡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以前,每年夏秋季節,人們要按照傳統的習慣舉行“祭山”活動和會盟儀式,屆時,殺牛宰羊,喝酒唱歌,還要舉行射箭、打靶、賽馬等活動。雖不再“祭山”,但各地每年七八月間,都要選擇依山傍水、平坦開闊、水草豐美的草原舉行盛大的“那達慕”大會(即賽馬會的意思)。蒙古族自古以來就能征慣戰,精騎善射。人們通常把善於馴馬、賽馬、射箭和摔跤當作一項高強的本領來看待,對那些騎術高超、技藝出眾的人,人們都很尊重。因此,賽馬是那達慕盛會的主要活動。賽馬時,成百上千的牧民從四面八方匯聚到賽馬場,一面觀看比賽,一面擂鼓搖旗,助威吶喊。而騎手們則乘著自己精心餵養、精心打扮的駿馬,同對手們展開激烈的角逐,場上氣氛熱烈至極。比賽結束后,對優勝者要給予重賞。
燈節是紀念宗咯巴“涅槃”的宗教節日。需在祭台上點108盞酥油燈,叩首禮拜,祈禱安寧。
蒙古族忌諱任意打牧民的狗;忌諱食馬、驢、騾等園蹄動物;忌諱向火盆內吐痰、拍打火盆、跨過火盆、在火盆上烤鞋、襪、褲和腳;忌諱從衣帽、枕頭、桌子、糧袋、鍋台、磨盤、碾台、井口、泉上、繩子上越過;忌諱在蒙古包周圍和麻尼桿附近,及牲畜圈內大小便;忌諱將印有文字的紙,特別是印有蒙藏文的紙作手紙;忌諱坐、站門坎,從人前走過、潑水、倒垃圾。吃飯時,須等主人敬讓,不能自己先動手。蒙古包內的法器、經典、佛像等不準亂摸亂動。蒙古族也有忌門習慣。若家中有人生孩子,生病等都要忌門。一般是在蒙古包門前掛一紅布條,或門前放一堆煙火。遠方客人必須進屋或家人外歸時,要跨過火堆始可進入。
青海蒙古族主要從事畜牧業,大多分佈在海西州、河南縣。蒙古族講蒙古語衛拉特方言,河南縣蒙古族已轉用藏語。蒙古族信仰藏傳佛教。到蒙古人家裡做客,在你剛走到離主人家不遠的地方,他們全家人就會走出蒙古包迎接,熱情問好。“那達慕”是蒙古族最隆重的節日。主要內容是賽馬。大會期間人們自動排成一行,開始繞敖包三周,然後點燃起火,將酒、肉、奶食品等擲於火里。祭祀儀式完畢后,開始進行摔跤、賽氂牛、賽駱駝,及傳統歌舞表演活動。“迎賓酒麴”盛滿蒙古人一片真情。
青海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