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莫愁女的結果 展開

莫愁女

戰國末期楚國歌舞家

莫愁女,中國民間傳說,戰國末期楚國歌舞家。湖北鍾祥人,名叫莫愁,生於公元前3世紀前後,貌美如仙,愛好歌舞。十六七歲時被楚頃襄王征進宮作了歌舞姬女。由此民間歌舞走進了楚王宮廷。在楚王宮,得以與屈原宋玉、景差結識並受其指導,歌舞技藝日進。

莫愁女將古傳高曲融屈原、宋玉的騷、賦和楚辭樂聲,完成了《陽春白雪》《下里巴人》《陽阿》《薤露》《採薇歌》《麥秀歌》等楚辭和民間樂詩入歌傳唱。寡和高曲《陽春白雪》成為千古絕唱,對後世的樂賦入歌傳唱產生了深遠影響。后因未婚夫放逐三吳揚州而投漢江,幸被漁夫救起,不知所終。

史籍記載


詩詞

《石城樂》(南朝)臧質(五首)《莫愁樂》(南朝)臧質(兩首)《石城莫愁女》(唐)元稹《莫愁樂》(唐)張祜《莫愁曲》(唐)李賀《莫愁曲》(唐)蔣吉《莫愁》(唐)李商隱《石城》(唐)胡曾《過郢州》(唐)魚玄機《石城》(唐)鄭谷《莫愁歌》(宋)周紫芝《郢州懷古》(宋)王之望《寄郢州崔守》(宋)陳造《陪徐淵子使君登白雪樓》(宋)戴復古《杏花天·莫愁》(宋)周密《郢城懷古》(明)劉洪《莫愁古渡》(明)袁宗皋《石城樂》(明)李夢陽《莫愁村》(明)朱祐杬《襄河棹歌》《莫愁曲》(明)王世(三首)《莫愁村》(三首)《莫愁家》(明)《莫愁村看桃花》(清)李蘇《登勝棋樓望莫愁湖懷古》《秋興用杜少陵韻八首之一》《莫愁春波》元韻《湖上題畫竹》《同鮑漱石表弟過鬱金堂》《湖上偶成》《病後同周月溪除夕湖上作》《湖上雜詠六截》

人物評價


史書評價

《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分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
《莫愁樂》:"家家迎莫愁,人人說莫愁,莫愁歌一字,恰恰印心頭!"後世千百代,吟詠莫愁女、莫愁村、莫愁湖、莫愁渡、陽春台、白雪樓的詩、詞、歌、賦,歷歷記述了莫愁女的事迹。如唐李商隱詩:"雪中花下與誰其,梅雪相兼一萬枝。若是石城無艇子,莫愁還自有愁時。"
《杏花天。賦莫愁》:"瑞雲盤,翠侵妝額;眉柳嫩,不禁愁積。返魂誰染東風筆,寫出郢中春色?人去后,垂陽自碧;歌舞夢,欲尋無跡。愁隨兩槳江南北,日暮石城風急。"
《莫愁村看桃花》:"南國佳人字莫愁,至今生長有芳洲,冶魂不許春風歇,散作桃花片片羞。"
《天下郡國利病疏》:"漢水故道逼近郡城而下,明嘉靖初徙新洪繞沿山灣東,去城彌遠。"
《鍾祥縣誌。方輿》:"自有顯陵后,明世宗惑於風水之說,堵塞敖口,迫使漢江南移,敖水已由直河入漢,不復達莫愁湖。"
唐鄭谷詩:"石城昔為莫愁鄉,莫愁魂散石城荒,帆去帆來風浩渺,花開花謝春悲涼。"
宋王之望詩:"滄浪渡口莫愁鄉,萬傾寒煙木落霜,珍重使君留客意,一樽荒酒醉斜陽。"
王世貞詩:"倚鞭白鼻騧,繞渡碧桃花,客程無暇問,先訪莫愁家。"
清劉澤宏詩:"石城西畔莫愁湖,誰道當年女姓盧?遣愁愁向莫愁湖,愁向莫愁愁遣無。"

人物爭議


石城莫愁

莫愁故居高清大圖
莫愁故居高清大圖
郢州石城莫愁女。郢州,今為湖北鍾祥。鍾祥古城郢中在三國時曾為吳國石城戍,歷代相沿遂稱石城。鍾祥石城莫愁女的史證十分豐富,正史的記載,首見於南朝《宋書》。南朝元嘉年間,臧質任竟陵郡守,稱“余嘗登石城,見群少年歌莫愁謠,因作《石城樂》《莫愁樂》,詠莫愁故事“。後晉劉昫《後漢書》和《舊唐書·樂志》均稱:“《莫愁樂》,出於《石城樂》,石城有女子名莫愁,善歌謠,石城樂和中復有‘莫愁’聲,故歌云:莫愁在何處?莫愁石城西,艇子打兩槳,催送莫愁來”。《輿地紀勝》云:“莫愁村,在漢江之西,地多桃花,春末花落,流水皆香。”《文獻通考》云:“石城女子名莫愁,善歌謠”。《容齋隨筆》也云:“莫愁者,郢州石城人,今郢有莫愁村。畫工傳其貌,好事者多寫寄四遠”。莫愁女的許多傳說故事,也從西楚傳播到東吳。在鍾祥,則留下了莫愁村、莫愁渡、莫愁湖等名勝古迹。《鍾祥縣誌。古迹》篇載:"莫愁村,在漢西二里,古漢水經城址,其西為村,為莫愁所居地,城北有湖,與村毗連,稱莫愁湖"。

洛陽莫愁

洛陽莫愁女。著名的詩人李商隱有一首詩是寫她的:“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詩人筆下的“莫愁”,真正是位“解語花”。梁武帝也有首詩寫她,寫得更具體,詩名曰:《河中之歌》:“河東之水向東流,洛陽女兒名莫愁。莫愁十三能織綺,十四採桑南陌頭。十五嫁為盧家婦……頭上金釵十二行,足下絲履五文章。珊瑚掛鏡爛生光,平頭奴子擎履箱。人生寶貴何所望?恨不早嫁東家王。”這裡把莫愁女的籍貫、身世、家境都作了敘述。

南京莫愁

南京莫愁女,到宋代才有文字記載。較早的是周美成的樂府《西河》。洪邁就此事在《容齋隨筆》中提出質疑,似乎是周美成將“石城”與“石頭城”混淆了。石城之名在歷史上的確有誤解,清代黃如柏《石城考》說:“石城有二,一在吳,一在楚,其在吳者,金陵有石頭山,在府治西,依山為城,遂名石頭城”。“其在楚者,郢之墉基三面皆天造,正西石壁尤為巉絕,因石為城,遂亦名曰石城,乃晉羊祜都督襄陽時所築也”。《地理通釋》云:“郢州子城,三面墉基皆天造,正西絕壁,下臨漢江,石城之名本此”。可見,石城即今湖北鍾祥郢中古城。世人或以石城為今南京,是把“石頭城”誤為“石城”了。這個誤會是周邦彥造成的,這位宋代詩人在《西河·金陵
南京莫愁女
南京莫愁女
懷古》中寫道:佳麗地,南朝盛世誰記……斷崖樹,莫愁艇子曾系。”詞寫得很美,但地點卻搞錯了。對於周邦彥的疏忽,南宋洪邁早就在《容齋隨筆》中指出:“莫愁者,郢州石城人,今郢有莫愁村。……近世周美成(邦彥)樂府《西河》一闋專詠金陵,所云‘莫愁艇子曾系’之語。豈非誤指石頭城為石城乎?”。正是因為石城之名的誤解,才有人把本為楚人的莫愁女誤認為是吳人了。為證視聽,《北征日記》有《石城曲》云:“莫愁家在石城西,歲歲花開鶯亂啼。漢水當門無限綠,送郎兩槳過檀溪”。
徠多年來,此三地以外之人皆知南京有莫愁女,而不知餘下二位莫愁女,應該是與南京的經濟發展和享有眾多智力資源分不開的。

大明莫愁

寫明代永樂年間,莫愁女是大明中山王府新來的燒火丫頭。公子徐澄見她聰明溫順,能書善畫,把她留在自己身邊伴讀。由於姑娘鬱鬱寡歡,雙眸含愁,公子便為她取名莫愁。一日,徐澄趁先生赴雞鳴寺會友,攜莫愁去園中湖蕩舟,美麗的湖光山色激起了他們感情的漣漪。徐澄吐露了自己在三年前的祖母壽誕之期,初見莫愁就一見傾心。公子之言出自肺腑,莫愁非常感嘆,說出了自己的身世。原來她是少卿之女,因父親遭奸臣陷害,滿門抄斬,自己被官府賣到了中山王府,做了丫環。徐澄對此深感同情,決心與莫愁結成百年之好。莫愁有感於公子的一片真情,取出了自繪的香扇贈與公子,以物寄情,徐澄也把扇墜贈與莫愁,他們矢志要形影永相伴,真情永相酬。徐澄興緻勃勃地回到鬱金堂,正要把自己與莫愁相愛之事告訴祖母,不料老太君已為他高攀了一門親事,即當朝權臣邱丞相之女彩雲。徐澄不願攀結權貴,老太君得知徐澄的知音竟是莫愁女,為之一驚。自己的孫兒與一個罪臣之女私結情緣,豈不冒犯了朝廷,也將辱沒祖宗。她責令家奴徐忠把公子關在書房內,不得擅離半步,又派人到相府下聘迎娶,並將莫愁女打入湖心亭冷房。湖心亭內,莫愁女在昏暗的油燈下獨自傷心流淚,忽聽窗外有人在輕喚,原來徐澄在花燭之夜逃出與她相會。兩人依依相偎。老太君領邱彩雲等闖進冷房,把莫愁打個半死,趕出府第。彩雲暗施毒計,把莫愁帶回,讓丫環銀鳳對她百般凌辱,命她為病中的公子煎藥,卻又不許他們見面。公子病情始終不見好轉,彩雲認為是莫愁明眸勾去了公子的魂,她威逼太醫在藥方中添上一付藥引--心上人的眼睛,併當眾把藥方交給莫愁。莫愁不屑金銀珠寶和王侯逼人氣焰,她情願為心上人獻出自己的一切。她忍痛操刀剜眼,剎時間,天地為之嗚咽。莫愁女摸出徐府,含恨投湖,公子徐澄隨之而去。他們的堅貞愛情,從此流傳人間。

楚國莫愁

莫愁女的父親盧公,在漢江上靠擺渡為生,母親在村中植桑種桃。在楚襄王初年的一個風雨天,莫愁女降生在桃花村頭江岸渡口的船艙中。她剛生下地時,不住地啼哭,盧公抱她哄著她:"莫哭,莫哭,莫悲,莫悲,莫愁,莫愁!"聽到"莫愁"二字,她的哭聲竟一下停止了。盧公於是就把她取名為莫愁。"金雀玉搔頭,生來喚莫愁。"(明。張寧)莫愁女生在風波里,行走風浪中,喝著漢江河中水,吃著桃花村中糧,有時隨村中姐妹在那碧波蕩漾的滄浪湖中采菱摘蓮,有時隨父母進城賣桃,有時在江中、湖裡搖艇打槳,有時在陽春台、白雪樓習舞唱歌。她有一副津甜清脆的嗓子,郢中的諸般曲,她一學就會。
當她長到十五、六歲時,出脫的竟如滄浪湖中的出水芙蓉一般,纖纖腰肢,亭亭玉立,靨靨酒窩,笑綴纓唇;容顏似香荷新瓣,白裡透紅;行動如風送彩雲,輕捷飄逸;金嗓一歌聲嗽玉,霓裳一舞袖吐虹。蓮荷包透佳氣,江濤涌玉音,莫愁女得屈原、宋玉的指導、幫助,翻古傳高曲,融楚辭樂聲,繼大琴師劉涓子之後,完成了寡和之典《陽春白雪》的合樂入歌傳唱。莫愁女的歌舞聲譽傳進了楚王宮苑,楚襄王把她征進了宮中作了歌舞姬女,把她的未婚夫東鄰王襄哥放逐到了揚州。揚州地面距郢中數先千里之遙,襄哥此放實是生離死別。古《莫愁樂》記述了莫愁女漢江淚別王襄哥的悲痛情景:"聞歡下揚州,相送楚山頭,探手抱腰看,江水斷不流!"雪浪滔滔的漢江水,流不盡莫愁女的衣愁,她目送載著襄哥的船兒遠去,含忿在白雪樓舉身奔赴投了漢江。

藝術形象


戲曲形象

越劇劇目
古裝劇。張弦(執筆)、張震麟於1963年根據在南京廣為流傳的民間故事新編。
潮劇曲目
劇本改編:李英群。80年代,潮州市潮劇團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