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寨風情

苗族民族文化藝術館

貴州諸多苗寨,民族風情獨特。西江千戶苗寨被譽為"苗族民族文化藝術館",是研究苗族歷史、文化的"活化石"。吊腳樓連同相關營造習俗形成了苗族吊腳樓建築文化,它對於西江苗族社會文明進程和建築科學的研究具有極為珍貴的價值。郎德苗寨的酒文化無處不在,敬牛也與祭祖同樣的隆重。大土苗寨成為當今"世外桃源",外來遊客沒有陌生感。富有民族風情的跳苗活動頗有情趣。

基本信息


貴州黔南苗族侗族治州雷縣千戶苗寨,僅,雙千戶苗寨。戶苗木質吊腳樓依建,層層疊,鱗櫛,勢恢弘。西江苗語音譯,意為苗族西氏支系居住的地方。西江千戶苗寨由於聚居著眾多的苗族人,被譽為"苗都"。在這層層疊疊、高低錯落的苗寨深處,隱藏著太多的傳奇和神秘。外人來到西江,尚未進到寨內,無不為其巨大的規模與恢宏氣勢所震撼:與其說這是個村寨,不如說是一片森林,一片由吊腳木樓組成的森林,自山頂直鋪到山腳,將整座山都嚴嚴實實地包裹起來。等到傍晚時分,寨子里炊煙四起,彙集在半空中如雲如霧,那場景,就更加難以形容。寨子坐落於河谷,四面群山環抱,重巒疊嶂。源於雷公坪的白水河蜿蜒流淌,穿寨而過。河水將西江苗寨一分為二,層層疊疊的吊腳木樓,從河兩岸依著山勢,迤邐向上展開,連綿成片的紅彤彤板壁,在陽光照射下,一片輝煌。
江千戶苗寨省級歷史化城(鎮),省保護建設族鄉鎮、譽"苗族族化藝術館",研究苗族歷史、化"化石"。江近聞銀匠村,苗族銀飾制具極。苗族銀飾角銀、角銀、銀冠、銀衣珍品江。苗寨,座歷史博館,撫摸歷史,咱類祖存狀態。

營造技藝


江千戶苗寨貴州省雷縣北雷麓、河畔西江鎮境內,包括平寨、東引、羊排、南貴4個行政村、10個自然寨。這裡的居民建築系木質結構,不用一釘一鉚,房子框架由榫卯連接,依山勢而成,建築風格別具特色,形成獨特的苗寨吊腳樓景觀。西江千戶苗寨吊腳樓的營造技藝遠承7000年前河姆渡文化中"南人巢居"的干欄式建築,在歷史沿革中又結合居住環境的要求加以變化。西江的造房匠師根據地形和主人的需要確定相應的建房方案,使用斧鑿鋸刨和墨斗、墨線,在30至70度的斜坡陡坎上搭建吊腳樓。這種建築以穿斗式木構架為主,因前檐柱吊腳,故而得名。吊腳樓一般有三層,四榀三間、五榀四間、六榀五間成座,依山錯落,次第鱗比。吊腳樓具有簡潔、穩固、防潮的優點,還能節省耕地和建材。西江千戶苗寨吊腳樓連同相關營造習俗形成了苗族吊腳樓建築文化,它對於西江苗族社會文明進程和建築科學的研究具有極為珍貴的價值。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居住理念的改變,西江當地的年輕人不再願意居住吊腳樓,也無興趣學習相關營造技藝,吊腳樓建造匠師後繼乏人。吊腳樓營造對地質、木材有一定的要求,建成後防山體滑坡、防火的任務較重。因此,西江千戶苗寨吊腳樓建築技藝文化的延續和實物保護都面臨著極其嚴峻的挑戰,需要有關方面加以關注和支持。

苗寨郎德苗寨


郎德上寨座落在苗嶺主峰雷公山麓的丹江河畔,距黔東南州府凱里市27公里,距雷山縣城17公里。公元1855-1872年,清咸豐同治苗民反清,抗暴失敗后,因這裡是義軍將領楊大六的大本營,清軍征戰了18年才將其平定。
至今全寨有118戶,500多人,全部是苗族同胞,以陳、吳二姓為主。郎德上寨依山傍水,背南面北,四面群山環抱,茂林修竹襯托著古色古香的吊腳樓,蜿蜒的山路掩映在綠林青蔓中,悅耳動聽的苗族飛歌不時在曠野山間回蕩。寨前一條彎彎的河流宛如蛇龍悠然長卧,南面有松杉繁茂的"護寨山",北面有楊大六橋---"風雨橋"橫跨於河畔上。過橋可攀登養牛坡,還可觀賞楊大六當年反清抗暴時築起的碉堡和戰壕。寨內吊腳樓鱗次櫛比。吊腳樓上裝有"美人靠"供來客休息。"美人靠"平時又是姑娘們刺繡的好地方,具有獨特的苗寨風格。村上的小路全以鵝卵石鋪設,整整齊齊乾乾淨淨。寨子中央有一個大蘆笙場,地面是用鵝卵石以仿古代銅鼓面十二道太陽光芒和飛奔的駿馬,南上方還設有"楊大六文物博物館"。館內陳列著當年楊大六領導反清抗暴時的刀、叉、頭盔、鐵炮等戰鬥武器。
進郎德上寨,首先要飲十二道攔路酒,然後才沿著石板小路走進寨子中央的蘆笙場。在郎德將會欣賞到敬酒歌、苗族飛歌、蘆笙舞、銅鼓舞板凳舞、集體舞等豐富多彩的苗族民間歌舞。
郎德寨包括上、下兩個寨子,作為民族村寨博物館的樹木蔥蘢,吊腳樓依山而築,清澈的望豐河繞寨腳而過,數十架古老的竹筒水車日夜吱呀唱個不停。
客人接近寨門,苗家便以苗歌和米酒恭迎遠客,一邊唱敬酒歌,一邊勸攔路酒,在三五道,甚至十二道的"阻攔"勸酒聲中濃情盡顯,最後到了寨門口掛著一對牛角酒杯的小樓下,身著民族盛裝的姑娘或身穿古裝的寨老還要雙手捧上牛角酒,此時此刻客人萬不可用手接牛角,否則主人一鬆手,一牛角酒便須由客人飲完。酒在當地民俗文化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除了恭迎遠客的迎客酒外,還有進門酒、出門酒、交杯酒、姐妹酒、送客酒、婚禮酒、認親酒、新娃娃酒、取名酒、產婦出門酒、建房酒、立門酒、踩銅鼓酒、打口嘴酒、斷氣酒、贖魂酒、祭保爺酒、祭祖先酒、栽花竹酒、砍板凳酒、保家壇酒、祭橋酒、掃寨酒、祭牛角酒、敬耕牛酒等等,郎德的酒文化無處不在,豐富多彩,自成系統。
進得寨門,客人被簇擁到銅鼓坪。鵝卵石鑲嵌成的場子如同一個巨大的銅鼓面,坪子中央立有牛角樣木架,下掛銅鼓。表演時,一個人兩手各持一棍,橫擊鼓面,豎敲鼓身,另有一人則拿著飯甑樣大小的木桶在鼓內不停移動,以調節鼓聲。而身著苗裝、佩戴銀飾的人們則圍著牛角樣木架轉圈,踩著鼓點跳起了"踩銅鼓"舞蹈。這種源於遠古祭祖活動的舞蹈過去只在陰曆六月吃新節、十月過苗年、十二年一次盛大祭祖時才跳,現在已成了經常性的保留節目。跳到興起,苗家便裝少女也會在莽筒、蘆笙聲中加入歡快的隊伍,更有父母雙全或有妻子兒女的"全福人"捧著酒海順次向舞蹈者敬酒,一時間,酒歌和器樂越發高亢激揚起來。郎德苗寨的民居是頗具特色的干欄式吊腳樓,上下三層,依山勢而上,底層進深極淺,往往只能關注牛安磨子,住人的中層外廊裝有稱作"美人靠"或"吳王靠"的曲木欄桿,苗語稱之為"豆安息",這是苗族民居的典型標誌。因為苗族敬服水牛的力大神勇,故堂屋大門連楹上安有一對木製水牛角,以看門守家。此外,在房內板壁上,常常貼有用白紙剪出的太陽、月亮、小山神圖樣,那是求吉祥保平安的"保爺"。許多人家門楣上還掛有白紙、刺根、樹枝等物什,這是請巫師念咒語調解糾紛"打口嘴"留下的。
郎德寨中的路面全部用石條鋪成"人"字形,石條路上建有四十多座小橋,或木砌或石壘,木橋以杉木為最佳,為求吉利,須是砍伐后還能再生的。當地民俗認為人是從另外一個世界通過橋來到人間的,因此這些橋不僅是交通設施,更是神靈之物,逢年過節,遭遇不幸,還得用祭品祭奠。更有二月初二祭橋節,祭祀老橋架設新橋,有為交通而架的"無意架橋",又有為婚後不育(或有女無子)求子而特意架設的,架橋之後才生的小孩被認為是橋顯靈,此橋自然就咸了這個小孩的"保爺橋";孩子長大後生兒育女,這座橋又成了全家人的橋。郎德的橋須架在交通要道上,或河上或溝上,甚至是無水凹地上,用材料數要單不要雙,以"三"為常見,如三塊木料、三塊石料。此外值得一提的橋是望豐河上的風雨橋,這座始建於清代的橋曾被苗族英雄楊大六用來抗禦清兵,故又稱"御清橋"、"楊大六橋",后毀於山洪,重修后的橋寬約十米,長達四十餘米,長廊外裝有九個"美人靠",據說同時可供百令人休息,朝陽中夕陽下漫步橋上實在是一種意景。
牛和魚是與郎德寨息息相關的兩種動物,敬牛竟與祭祖同樣的隆重。苗族節日"四月八"又被稱作"牛王節",據說這一天是太子下凡做牛的日子,因此耕牛要休息一天,有的還要舉辦"祭牛王'活動,當地亦有牛戰勝虎成了大哥的傳說。因為牛在民俗文化中是如此的重要,以至於在蠟染挑花、織錦等民族工藝服飾上牛的形象無處不在。魚也有著不可忽略的地位,郎德寨中各式各樣的魚型器具比比皆是,木匠的墨斗、開關拉手、扁擔頭、繡花帽、木梳,而吃新節等重大節日中,魚更是無時不見。
在當地信仰崇拜中,最為獨特的是石崇拜。在寨門及風雨橋頭,都建有小吊腳樓,內中各自安放有大小各一兩塊石頭,這是當地的"岩菩薩",在祖先靈位下地板上也放有幾.塊石頭,當地稱之為"岩爹"、"岩媽"。寨內還興祭火神,也稱"掃火星"。傳說遠古時候苗家有七十二寨,每寨七十二戶人家,一把火燒了,只剩兩寨兩家,從此,當地人就對火神敬畏有加。
苗寨風情
苗寨風情

荔波大土苗寨


在貴州與廣西交界處的茫茫大山中,深藏著荔波大土苗寨。從荔波縣城到大土苗寨的距離,雖然只有約80公里,卻會讓人經歷了不少艱辛。但隨之而來的歡樂,讓人很快忘記了旅途的疲勞。來到寨門,熱情好客的苗寨人早已擺開了迎接遠客的"架勢"。放眼望去,寨門裡站滿了穿著民族盛裝的苗寨人。全身佩戴銀飾的姑娘們在寨門口擺下大長桌,桌上放著清香的美酒。客人們必須喝下三杯竹筒酒,苗寨人才歡天喜地迎接大家走進寨門。
也許是路途的不便加重了當地的偏僻,無意間讓大土苗寨成為"世外桃源"。漫步村寨,每當遇到與你"狹路相逢"的人,都能看到一張燦爛的笑臉,都能聽到一句傳遞著熱情的誠摯問候,都能從投過來的一雙眼神里讀到友善。與你"隔路相望"的,都有一個點頭示意的神態,都有一個招呼進屋的表示,都有一個久別重逢的情意。在那裡,外來的遊客找不到陌生感。苗寨四周的古樹,鬱鬱蔥蔥,參天挺拔。生活在那裡的苗民,彷彿每天流連於氧吧間。苗家的房屋全是干欄式的木樓,上面蓋著青瓦。二樓大門的兩側為走廊,作休閑納涼之用。苗寨周圍被一灣永不幹涸的溪流包繞,溪流里,魚翔淺底,鴨浮水面,孩童嬉戲,一派其樂融融的景象。觀覽了大土苗寨美麗的自然風光,吃完美味的火鍋,富有民族風情的跳苗活動拉開大幕。眾多苗家人圍在篝火旁,跳著、唱著,他們的灑脫和激情,感染著所有的遊客迫不及待地加入其中。那一刻,跳苗場變成了歡樂的海洋。隨著歌舞高潮的到來,最激動人心的時刻接踵而至。那就是"甩人"。得到大土苗族姑娘或者大土苗族小夥子一甩,那是一輩子也忘不了的事。一般由6至8位穿戴整齊的苗族小夥子或苗族姑娘,像獵人搜尋獵物一樣,瞄準要甩的對象。對象鎖定后,他(她)們會在你毫無準備之時,一哄而上,七手八腳地抓住你的四肢和頭部,面朝上,隨著"咿呀喲"聲音的起落,你的身子便一而再,再而三地飛向空中、落入他(她)們手心,直到你喊出至少三聲"救命",拋你的十多隻手方停止。被放下的你,這時要喝下3杯竹筒酒才能過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