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利縣
隸屬於陝西省安康市
平利縣,隸屬於陝西省安康市,東鄰湖北竹溪縣,南接重慶市城口縣,西連陝西省安康市嵐皋縣,北靠陝西省安康市、漢濱區、旬陽市、居陝、鄂、渝三省交界處,屬典型的省際邊關縣。縣城距安康市中心城區76千米,距省會西安市453千米。
平徠利縣是“女媧故里”,全縣擁有生態茶園15萬畝,絞股藍3.8萬畝,是全國絞股藍生產第一縣和西北名茶大縣。
2020年2月27日,陝西省人民政府批複同意,平利縣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
2020年7月,全國愛衛會確認平利縣為2019年國家衛生縣城。2020年10月9日,被生態環境部命名為第四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2021年2月,平利縣被表彰為“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稱號。
石器時代,平利縣境內已有先民活動。
夏代,平利屬梁州。
商周屬庸國。
春秋先屬巴國,后屬楚國。
戰國先屬楚后屬秦西城縣(縣治在今安康市漢濱區)。
平利風光
西漢屬漢中郡長利縣。
東漢光武六年(30年),廢長利縣,先後併入鍚縣(今白河縣)、西城縣。
三國屬蜀鍚縣;魏屬鍚地上庸郡。
西晉太康元年(280年),以上廉水為名置上廉縣,此為平利縣置縣之始,屬荊州上庸郡。
隋改吉安為金川縣,屬金州西城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以平利川名置平利縣,屬金州。武德八年(626年)縣城遷移到古聲口南部。
五代屬金州。
宋先設平利縣,后併入西城縣,后再復置。
元屬金州設巡檢司。
明復設平利縣,先屬大寧州(今重慶市巫溪縣)后屬興安州。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興安升州為府,平利遂屬興安府。嘉慶十年(1805年)縣治由老縣移治現縣城;
中華民國初年沿用清制,民國二年(1913年)撤府設道,平利屬漢中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陝西省撤道後為省直屬,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起屬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5月3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解放平利縣城。
平利縣城關鎮龍頭村
2000年12月,安康撤地設市,改安康地區為安康市,平利縣遂屬安康市管轄。
2020年2月28日,平利縣退出貧困縣序列。
平利縣東鄰湖北省竹溪縣,南接重慶市城口縣,西連陝西省嵐皋縣,北靠漢濱區、旬陽縣,居秦、鄂、渝三省市交界處,屬典型的省際邊關縣。介於北緯31°37′—32°39分、東經109°—109°33′之間,總面積2627平方千米。縣城距安康市城區60千米,距省會西安市447千米。
平利縣地處秦嶺褶皺系南側和大巴山弧形構造的東緣,屬秦嶺地層區,地形上呈北寬,南窄的特點,像一個不規則的倒三角形。按水平距離測算,南北長96千米,東西寬60千米,境內總面積2647平方千米。山地佔78%,耕地佔8.8%,水域佔13.2%,被稱為“八山一水一分田”。境內南部以山地地形為主,山峰主要有:鳳凰山、神龍台、光頭山、九龍寨、五台山、九檯子、化龍山、黑峰包、平頭山、葯婦山、西岱頂、秋山、巴山、湘子寨、青龍寨、天花尖。此外,境內還有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50餘座。北部以丘陵地形為主,在壩河、黃洋河等流域散布著數十個串珠式寬闊壩子和山間盆地。小則幾十畝,大則數百畝至千畝以上。其中:長安、太平、洛河、大貴、西河、沖河被稱為平利“六大壩子”,是全縣農業生產的精華之地。同時,境內南高北低,東高西低。全縣最高點為南部大巴山主峰化龍山,海拔2917.2米,最低點為北部的西河鄉頭洞子,海拔300米。
平利縣位處巴山北麓,屬亞熱帶氣候帶,華中氣候區,四季氣候分明,其主要特徵是冬季雨雪稀少,晴冷乾燥;夏季多雨多有伏旱,高溫高濕;春暖乾燥,秋涼濕潤並多連陰雨。年平均氣溫13.9℃,年平均最高氣溫19.5℃,年平均最低氣溫9.8℃,最熱月(7月)月平均氣溫24.9℃,最冷月(1月)月平均氣溫2.4℃,極端最高氣溫40.7℃(2002年7月13日),極端最低氣溫-14.6℃(1991年12月28日)。年日照時數1656.6小時,以8月最多為204.0小時,2月最少為90.7小時。年日照百分率37%,最大8月為50%,最小2月為29%。年降水總量942.2毫米,一日最大降水量為112.4毫米(1997年7月4日),年≥0.1毫米降水日數為131.5天,年≥50毫米降水日數為1.9天,最多年降水量1217.8毫米(1975年),最少年降水僅662.9毫米(1999年),降水主要集中在4~10月,月降水量最大值出現在7月,為152.8毫米。
平利縣屬長江流域,漢江水系。境內流域面積0.5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溝1083條,其中屬漢江一級支流4條。
灞河
源於馮家梁北側,縣內流域面積1136.8平方千米,佔全縣總土地面積2627平方千米的43.3%。縣內河長100.38千米,平均比降為0.0119,其支流有太平河、秋河、石牛河、連仙河、汝河、水田河等19條,經秋坪、吉陽、魏汝3區19個鄉(鎮),流經旬陽縣呂河口注入漢江,為縣最長的河流。
黃洋河
源於三坪鄉龍鬚埡,主要由清水河、左洛河、南坪河、淑河、蔡吉河、縣河彙集而成,縣內流域面積638平方千米,佔全縣的26.2%,縣內河長73.48千米,平均比降0.0096,在安康市張灘鄉注入漢江。
嵐河
源於八仙鄉馬家埡口北麓,由龍洞河、南溪河、正陽河、讓河、龍門河、鴉河和百好河等支流彙集而成,縣內流域面積713.7平方千米,佔全縣的27.2%,縣內河長49千米,平均比降0.0235,經嵐皋縣至安康市的杜家壩注入漢江。
吉河
發源在朝陽鄉平頭山東側,縣內流域面積88.5平方千米,佔全縣的3.3%,縣內河長20.23千米,平均比降0.0221,流經三陽區的兩個鄉,在安康市的吉河口注入漢江。
平利縣土壤分為5個土類,11個亞類,95個土種。
平利縣受地形和季風的影響,自然災害頻繁,乾旱、洪澇、冰雹、霜凍、暴風、大雪、蟲害併發或輪發。唐代發生過6.5級地震。
地表水
平利縣水資源豐富,有大小河溝1083條,水能理論蘊藏量計13.04萬千瓦,可供開發利用的6.24萬千瓦。
平利縣每年地表徑流量為12.83億立方米,地下水流量每年約1.0847億立方米,其中灞河0.3922億立方米,黃洋河0.2374億立方米,嵐河0.4246億立方米,吉河0.0305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為13.92億立方米。其水能理論蘊藏量總計達13.04萬千瓦,可開發利用量為6.24萬千瓦(灞河1.53萬千瓦,黃洋河1.15萬千瓦,嵐河3.53萬千瓦,吉河0.03萬千瓦)。嵐河流域可開發量是全縣總可開發量的56.3%,灞河占可開發量的24.5%。
地下水
平利縣地下水屬陝南基岩山地水文地質區的兩個亞區:
①低中山基岩裂隙層間水亞區。主要分佈在灞河、黃洋河和吉河流域。地下水類型屬岩裂隙潛水或承壓水,水量較小。天然泉水為1.2~6噸/日,徑流模數為3.45立方米/平方千米。
②中山岩容水亞區。主要分佈在嵐河流域,屬岩溶潛水或承壓水。天然泉水流量在60噸/日以上,最高達1080噸/日,徑流模數為5.95萬立方米/平方千米。按徑流模數計算,全縣地下水天然補給總量約1.085億立方米/年。其中,灞河為0.3922億立方米,黃洋河為0.2374億立方米,吉河為0.0305億立方米,嵐河為0.4246億立方米。
澱粉植物:橡子、蕨根、葛根、板栗、魔芋、百合等。
平利縣境內主要野生動物有金錢豹、野豬、林麝、獼猴、豺、狼、黑熊、大靈貓、小靈貓、鬣羚、水獺、岩羊、斑羚、金貓、豹貓、紅腹角雉、金雞、豬獾、狗獾、狍子、麂子、花面狸、勺雞、刺蝟、穿山甲、赤狐、野兔、杜鵑、鷹、白冠長尾雉、松花雞、野貓、黃鼬、紅白鼯鼠、中華鼬鼠、岩松鼠、鵪鶉、喜鵲、八哥、蒼鷺、紅嘴蘭鵲、畫眉、山斑鳩、小白鷺、斑啄木鳥、家燕、載勝、麻雀、野雞、白鸛、青蛙、大鯢、蛇等。
受國家重點保護的有:
一級:金錢豹、白鸛。
二級:獼猴、豺、黑熊、大靈貓、小靈貓、林麝、鬣羚、紅腹角雉、岩羊、松花雞、杜鵑、斑啄木鳥、大鯢。
煤炭:在平利縣分佈甚廣,主產於廣佛鎮的筲箕凹、陽坡、黑溝、東溝、西溝,城關鎮的牛王溝、三里埡和八仙、大貴、三陽等鄉鎮,已知主要礦點16處,建立小型煤礦100多處。
大理石:主產於八仙鎮的龍門和獅坪一帶,礦帶東起流溪溝口,西至韓河峽,綿延10千米,地質儲量455萬立方米,地質遠景儲量1500萬立方米。
黃鐵礦:主要產地在洛河與八仙鎮交界的鳳凰尖,礦帶綿延10多千米,礦體21個,儲量3200多萬噸,伴生鈷、鈦,為多元素大型礦床,硫平均品位15%,儲量和品位均居陝西省第一。
重晶石:平利縣重晶石礦藏主要分佈在洛河鎮所轄的水坪、清水河、神仙台一帶,總儲量2800萬噸,重晶石鋇的平均品位92%,最高達到99.33%。
平利縣在明代縣以下設里,共設八里。
據乾隆《平利縣誌》記載,清初縣下設六里。乾隆十九年(1754年)全縣設十九鄉。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實行保甲制度,規定十戶為一牌,十牌為一甲,十甲為一保,每戶都有門牌,上寫家長姓名、職業、丁男數目。
道光三年(1823年)秋,“奉諭將平利維新里,撥給磚坪管轄”,平利縣設五里。
平利夜景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中華民國。民國元年(1912年),將清末原48保改設12區。
民國十八年(1929年)3月,全縣仍設12區,根據當年三月繪製的平利縣地圖,共轄12區、8鎮183保。
民國二十年(1931年),全縣按東、南、西、北、中劃分為5大區,旋仍為12區。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將區改為聯保。共設16聯保,下轄136保。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改設為17聯保。民國三十年(1941年)改聯保為鄉、鎮,共設5鎮,11鄉,轄91保。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改設16個鄉、鎮,91個保1437個甲。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將5鎮11鄉合併為8鄉鎮,共轄52保,1125甲,至平利解放未變。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2月20日國民黨縣自衛團向人民政府投誠,宣告平利全境解放,全縣在已建立的五個區基礎上,增設豐獅、三陽、百仙三個區,年底共設8個區,並按原“保”的規模,建立52個村。下轄1125個閭。
1952年10月,根據《陝西省1952年調整區、鄉行政區劃方案》,“區、鄉政府駐地,應儘可能駐在有市集的較大村鎮上”,“鄉的名稱,以主要村莊命名,區一律以數字序列命名”調整后,全縣共設10個區、79鄉,285個行政村。
平利縣龍頭村
1958年2月,錦陽區劃分為三陽、錦貴兩個區。錦貴區原轄老縣區及貴坪區,4月,撤銷吉陽區,所轄鄉直屬縣領導,同時撤原仁河鄉併入城關鎮,撒龍潭鄉併入長安鄉。7月,合併朝陽、上河兩鄉,改名為泗王廟鄉。
1968年9月17日,成立縣革命委員會,到年末全縣8區、39社(鎮)均改稱革命委員會。
1975年11月,撤銷吉陽、秋坪兩區建制,所轄12個公社,改由縣直屬。
1979年1月,據“區一級不設‘革命委員會’”的精神,按原區名稱及規模,成立8個區公所。同年7月,經陝西省批准,增設女媧山公社,將周圍4個公社的47個生產隊劃歸女媧山公社(3月籌建,至6月稱林區)。1981年2月1日,選舉成立平利縣人民政府,39個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改稱管理委員會。城關鎮“革命委員會”改稱城關鎮人民政府。截止1990年底,全縣共設8區1鎮39鄉。
1996年,通過鄉鎮機構改革,全縣共設城關、老縣、興隆、三陽、大貴、洛河、廣佛、八仙8個鎮和牛王、長安、雙楊、西河、秋河、八道、松鴉、張家、正陽、女媧山10個鄉。
2001年3和11月,相繼兩次並鄉建鎮,截止2003年7月,全縣共設城關、老縣、興隆、三陽、大貴、洛河、廣佛、八仙、長安9個鎮和西河、正陽、女媧山3個鄉。
截至2018年,平利縣下轄11個鎮。平利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新正街395號。
統計用區劃代碼 | 名稱 |
610926100000 | 城關鎮 |
610926101000 | 興隆鎮 |
610926102000 | 老縣鎮 |
610926103000 | 大貴鎮 |
610926104000 | 三陽鎮 |
610926105000 | 洛河鎮 |
610926106000 | 廣佛鎮 |
610926107000 | 八仙鎮 |
610926108000 | 長安鎮 |
610926109000 | 正陽鎮 |
610926110000 | 西河鎮 |
2016年,平利縣總人口23.2684萬人,總戶數10.1608萬戶;年末常住人口19.4907萬人。人口自增率2.02‰;城鎮化率44.2%。
縣委書記:鄭小東
縣委副書記:陳倫富
縣委常委:鄭小東、陳倫富、魏傳利、蔣軍、吳代強、陳俊、馬朝陽、馬福學、鄧文明、唐如剛
2018年,平利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99.62億元,增長11.5%,增速高於全市1.3%。GDP增速位居全市第三位、全省縣域第四位。其中第一產業10.69億元,增長3.7%,對GDP貢獻率為4.2%,拉動GDP增長0.5%;第二產業69.9億元,增長14.1%,對GDP貢獻率為84.5%,拉動GDP增長9.7%;第三產業19.03億元,增長7.4%,對GDP貢獻率為11.3%,拉動GDP增長1.3%。全縣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61.49億元,佔GDP比重為61.7%,佔比超任務1.5%,佔比超任務位居全市第二位。新增“五上”企業38戶(市考核口徑);“五上”企業206戶:其中工業91戶、建築業6戶、貿易84戶、房地產業7戶、服務業18戶。全年新增各類市場主體2293戶,其中企業476戶,增長34%。2018年底全縣各類市場主體11618戶,增長24.3%。
2020年2月27日,陝西省人民政府批複同意,平利縣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
固定資產投資
2018年,平利縣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4%。地方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7.4%:其中第一產業投資增長12.6%;第二產業投資增長38.2%;第三產業投資增16.5%。工業投資增長38.2%,民間投資增長21.9%。
財稅收支
2018年,平利縣財政總收入3.22億元,增長7%(同口徑);地方財政收入8746萬元,增長7%(同口徑)。全縣財政支出24.1億元,增長18.99%。
人徠民生活
2018年,平利縣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74萬元,凈增1361元,增長9.5%。其中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719元,凈增1937元,增長8.5%;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53元,凈增835元,增長9.3%。
全年完成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20.17億元,增長3.8%。糧產量為5.65萬噸,增長2.9%;茶葉產量6800噸,產值4.57億元;全縣生豬出欄14.7萬頭;肉類總產量1.39萬噸,增長1.5%。
工業
2018年,平利縣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增長18.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5%。富硒食品實現產值58.96億元,增長21.7%;輕工紡織實現產值9.87億元,增長41.9%;裝備製造實現產值14.96億元,增長22.1%;新型材料實現產值56.73億元,增長11.8%;建築材料實現產值26.26億元,增長14.5%。規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長13.2%;利潤總額增長3.8%。產銷銜接趨好,規上工業產銷率達到98.2%。
建築業
2018年,平利縣資質以上建築業企業完成產值3.67億元,增長25.7%。全年資質建築企業簽訂合同總額5.78億元,增長12.7%。其中本年新簽訂合同3.55億元。
國內貿易
2018年,平利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9億元,增長13.1%。增速位居全市第二。限額以上企業完成零售額12.54億元,可比增長15.4%。限額以上企業零售額佔零售總額的70%。按經營單位所在地看:城鎮零售額12.22億元,增長16.3%;鄉村市場零售額5.68億元,增長6.6%。城鎮零售額增速高於鄉村9.7個百分點。
金融業
2018年,平利縣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餘額98.08億元,增長9.9%;其中個人存款66.44億元,增長15.8%。貸款餘額53.5億元,增長6.7%;其中短期貸款17.34億元,增長20%;中長期貸款36.16億元,增長1.3%。
保險業
2016年,平利縣保險機構保費收入5840萬元,比2015年增長16.2%。其中財產險收入1564萬元,增長0.5%;人身險收入4276萬元,增長13.2%。全年保險賠付額1236萬元,下降9.9%,其中財產險賠付902萬元,下降14.3%,人身險賠付333.7萬元,增長4.9%。
安平高速公路通過境內。
截至2017年末,平利縣公路總里程為2030千米,其中:安平高速公路52千米,國省幹線160千米,縣道245.4千米,鄉道294.6千米,村道1278千米。全縣有9個鎮通三級路、137個建制村全部通水泥路、符合條件的98個建制村通班車、116個村通郵政(快遞)。
截至2016年末,平利縣學校總數為36所,其中普通中學12所,小學22所,職業中學1所。教職工1892人,專任教師1741人,全縣在校學生22464人,普通中學8531人,職業中學1381人,小學12552人。學齡兒童入學率、初中入學率全部達到100%。
截至2016年末,平利縣廣播喇叭通村率100%,電視覆蓋率達到98%。地面衛星接收站1個。
截至2016年末,平利縣共有衛生機構17個,其中醫院衛生院13個。衛生技術員878人,其中職業醫師252人,註冊護士337人。衛生機構床位數920張。
2016年,平利縣城鎮職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12114人,農村納入養老保險人數116400人;城鎮職工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11502人;城鎮居民已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26733人;農村參加新農合醫療保險人數186272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達到5494人;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達到9281人。
概述
平利自西晉太康元年(280年)始立縣治,東連荊楚,南接巴蜀,西北與中原相通。早期人口源流,先民多自江南嶺北遷徙而來。悠久的建縣歷史,獨特的地理位置,五方雜居的人文因素,使得南北文化,相互滲透,多種文化因子在這裡交融碰撞,形成了豐厚的文化積澱。
民俗風情
平利不僅山川多姿,風光秀麗,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風情也獨具特色。平利有歷史悠久的陝南民歌小調,純樸的情歌《十愛姐》已經成為《那一片梔子花》電影的主題曲;平利是“弦子腔”音樂的發源地,弦子腔配合皮影戲演唱,已經入選陝西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保護名錄;平利還有精彩紛呈的各類文化節慶活動,中國平利“茶之旅”文化節已連續舉辦了三屆,國家歌舞劇團加盟演出,央視三套、七套全程錄播。
美食文化
平利地處秦頭楚尾,在飲食上相近湖北、四川風味。主食米飯,喜食酸辣,擅長風味食物的儲藏和製作,木耳、香菇、干筍、辣椒、豇豆、蘿蔔等五花八門的食品,或曬晾風乾,或鹽腌水泡,風味獨佳。
平利地處富硒帶,所產“女媧銀峰”綠茶含硒量高達0.08‰以上,明清時就被列為“貢品”。作為全國絞股藍生產第一縣,平利所產絞股藍品質純正,富含鋅、硒、鉀等多種元素,具有調節人體生理機制、提高人體免疫力、抗高血壓、減肥等特殊功效。
藝術研究
《女媧文化研究》周天游和王子今主編,由三秦出版社出版,全書收錄女媧遺跡在平利論文28篇。
《平利戲劇志》鄒成仁主編,分上下兩冊,系統介紹了平利戲劇淵源、發展和戲曲舞台表演藝術。
《弦子戲音樂集成》王志富主編,系統介紹了平利弦子戲的歷史淵源、主要特徵和皮影戲表演藝術。2006年平利弦子戲被公布為陝西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平利民間舞蹈簡介》汪德樹主編,系統介紹了耍獅子、舞龍燈、玩彩蓮船及社火等15個民間傳統藝術項目的表演技巧。連年來,經民間藝人代代承傳,廣泛應用於春節等傳統節日群眾文化活動(平利縣文化館1988年6月)。
《平利民歌》蔡偉、汪德樹主編,共收錄平利民間口頭歌曲120首。至今廣泛流傳於民間,為民間歌手交口演唱。
《平利民間故事集成》汪德樹、何方、鄒惠珊主編,共收錄流傳在平利民間口頭故事140篇,其中《女媧傳說》(5篇)於2007年被公布為安康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平利民間諺語集成》鄒惠珊主編,經過篩選,分時政、事理、修養、社交、生活、自然、生產、其他八大類,共收錄流傳在平利民間口頭諺語1712條,廣泛應用於民間生產生活語言交際之中。
《平利民間歌謠集成》汪德樹、鄒惠珊主編,共收錄流傳在平利民間口頭歌謠171首,至今廣泛被民間傳誦吟唱。
天書峽景區
天書峽景區
女媧山景區
女媧山景區
李逢亨(1744年—1822年),字垣齋,號培園,平利縣人。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進朝整理編纂《四庫全書》。1809年,調任河間府知府,奉旨抗洪,擢升為永定河道東河總督。1811年3月,嘉慶西巡,賜三品頂戴花翎,封黃河總督、兵部尚書,署直隸總督。1822年病逝,享年78歲。誥封榮祿大夫,葬於興安府(今安康市)南郊。
甘棠(1842年—1924年),原名甘大霖,號醉霞,生於磚坪廳(今嵐皋)貧苦農民家庭,讀過兩年私塾。9歲喪母,遷住平利洛河。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慈禧太后逃到西安避難。陝西巡撫鹿傳霖召甘棠為西安行宮作畫,慈禧見后,嘆為“神品”。八國聯軍退出北京后,慈禧調甘棠進京參加紫光閣繪畫,名揚京師。
廖乾五(1886年—1930年),原名正元,又名華龍,化名劉省三,平利縣八仙鎮龍門人。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共漢口地委委員,“建國陸海軍大元帥府鐵甲車隊”黨代表,國民革命軍第4軍政治部主任、黨代表,革命委員會宣傳委員會委員,總政治部秘書長,20軍黨代表,中共湖南省軍委書記。1930年被國民黨秘密逮捕,殺害於長沙市郊,時年44歲。
張惠民(1906年—1943年),原名張志潤,平利縣沖河張家灣人。1926年投入楊虎成部,開始戎馬生涯。1936年參加“西安事變”,擁護抗日主張。先後參加過著名的台兒庄、湖北、長沙會戰,英勇打擊日本侵略軍。1943年12月4日壯烈犧牲,國民黨中央政府追認為陸軍少將。
劉成浩,1939年出生於陝西省嵐皋縣貧苦農民家庭。1961年7月,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湖北省恩施農業學校,被組織分配到平利縣農林水牧局從事茶葉技術指導工作。試製成功“八仙雲霧”名茶。榮登全國十大優質產品金獎榜首,填補了平利茶葉“國優”的空白。先後4次被評為省地縣優秀共產黨員、先進工作者,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有突出貢獻的專家。
2019年2月2日,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評為縣級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
2020年2月27日,陝西省人民政府批准退出貧困縣序列。
2019年3月,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20年4月,被中共陝西省委平安陝西建設領導小組授予“2019年度平安縣”榮譽稱號。
2020年7月,全國愛衛會確認平利縣為2019年國家衛生縣城。
2020年10月9日,被生態環境部命名為第四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2020年10月,榮獲“2020年陝西省脫貧攻堅獎”組織創新獎。
2020年12月,被命名為“四好農村路”省級示範縣。
2021年1月2日,2020年中國防貧效率“百高縣”榜單發布,平利縣排名第57位。
2021年2月,平利縣被表彰為“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