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沽湖鎮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鹽源縣轄鎮
瀘沽湖鎮位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鹽源縣西部,因地處瀘沽湖畔而得名,東距鹽源縣城118公里,距西昌256公里,南距雲南寧蒗85公里,距雲南麗江218公里。瀘沽湖鎮位於為東經101°45′~100°58′,北緯27°36′~27°49′,鹽源縣西北部,西南面與雲南省寧蒗縣永寧鄉接壤,東北面與縣內蓋祖鄉、前所鄉挨鄰。鎮人民政府駐地多舍村。
2020年6月12日,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同意涼山州調整鹽源縣等5縣部分鄉鎮行政區劃的批複(川府民政〔2020〕7號):撤銷前所鄉,將原前所鄉和原蓋租鄉蓋租村、阿石村、回項村、馬扎村所屬行政區域劃歸瀘沽湖鎮管轄,瀘沽湖鎮人民政府駐多舍村喇達街99號。
2021年,鹽源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瀘沽湖鎮人口為19299人。
1992年,撤銷沿海鄉,設立瀘沽湖鎮,鎮政府駐多舍村。
2020年,撤銷前所鄉,將原前所鄉和原蓋租鄉蓋租村、阿石村、回項村、馬扎村所屬行政區域劃歸瀘沽湖鎮管轄,瀘沽湖鎮人民政府駐多舍村喇達街99號。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瀘沽湖鎮土地制度未變,仍是各少數民族土司擁有大量土地和森林;
1951年,建立左所區公所;
1953年,實行民主改革、分配土地、山林、牧場歸集體;
1958年,成立沿海人民公社,建立公共食堂;大鍊鋼鐵開始大量砍伐森林,生態遭受嚴重破壞,開始發生災荒;
1961年,解散公共食堂;
1964年,改沿海人民公社為沿海鄉;
1966年,開始文化大革命,摩梭人停止走婚,實行一夫一妻制;
1975年,農業學大寨運動中,放湖水造田,萬畝草海資源遭受徹底破壞;
1978年,取消以階段鬥爭為綱,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落實民族政策,恢復摩梭族走婚制;
1980年,普遍推行農村家族聯產承包責任制;
1992年,沿海鄉改建為瀘沽湖鎮;
1994年,列為國家貧困縣的貧困鄉鎮;
1998年,遭遇百年罕見洪澇災,全鎮40%的糧經作物毀於一旦;
2001年5月24日,一次5.8級地震的中心發生在瀘沽湖地區舍垮村,8個行政村中,7個村災情嚴重,土沖牆房屋普遍裂縫,屋頂大量掉瓦,房屋倒塌928間,1人死亡、5人重傷、35人輕傷;
2006年4月8日,街道發生火災,大火燒毀民用臨街商鋪38間,28戶189人受災。
2007年12月,瀘沽湖創國家級4A景區通過省檢驗收。
有文字記載以來,元、明、清三代中央王朝在瀘沽湖設立左所土司千戶所,建立土司制度,土司公署駐多舍,1951年建左所自治區,區公所仍駐多舍,轄6個鄉。其中瀘沽湖東岸地區為沿海鄉,鄉政府駐地於1964年自多舍遷古拉。1992年沿海鄉改為瀘沽湖鎮,鎮政府又遷回多舍。
瀘沽湖鎮位於為東經101°45′~100°58′,北緯27°36′~27°49′,鹽源縣西北部,西南面與雲南省寧蒗縣永寧鄉接壤,東北面與縣內蓋祖鄉、前所鄉挨鄰。鎮人民政府駐地多舍村。
屬高山地貌,地勢呈北高南低的高山盆地。土壤以紅棕壤為主。最低海拔2668米,最高海拔3300米,平均海拔2944米。
地處西南季風氣候區域,光照充足、冬暖夏涼、降水適中。由於湖水的調節功能,年溫差較小。乾濕季節分明,6月至10月為雨季,11月至次年5月為旱季。年平均氣溫12.8℃,一月平均氣溫6.3℃,七月平均氣溫19.1℃,極端最高和最低氣溫分別是30℃和-8℃。湖水溫度為10~21.4℃。全年日照時數為2260小時,日照率57%,全年有近10個月的時間藍天如洗,麗日高照。
瀘沽湖實景
轄區內的瀘沽湖水生植物種類和數量十分豐富,居全國高原湖泊的前列,有波葉海菜花特有物種及其組成的群落。7平方公里的草海內分佈著多種水生植物群落。湖中有水生維管束植物19科37種。湖四周山地大部分有植被分佈。植被類型主要有:冷杉林、麗江雲杉林、黃背櫟林、白樺林、雲南松林、杜鵑灌叢、高山枸子灌叢、小果垂枝柏。其中雲南松林、黃背高山櫟所佔面積較大。瀘沽湖中有原生魚類4種,次生魚類9種。其中原生魚類中的3種裂腹魚為瀘沽湖特有種,味鮮美,經濟價值較高。野生動物中獸類有20餘種,兩棲動物6種,鳥類30餘種。其中有國家一類保護動物4種,二類保護動物9種。每到冬季,湖面上棲息的候鳥可達1.8萬隻,十分壯觀,其中不乏東方白鸛、黑鸛、白尾海雕、黑頸鶴等珍稀瀕危鳥種。
主要自然災害有地震、洪澇、冰雹、低溫、霜凍等。2001年5月24日,一次5.8級地震的中心發生在瀘沽湖地區舍垮村。8個行政村中,7個村災情嚴重,土沖牆房屋普遍裂縫,屋頂大量掉瓦,房屋倒塌928間。1人死亡、5人重傷、35人輕傷。1998年遭遇百年罕見洪澇災,全鎮40%的糧經作物毀於一旦。
2011年末,轄區總人口11788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430人,城鎮化率12%,另有流動人口680人。總人口中,男性5458人,佔46.3%;女性6330人,佔53.7%;14歲以下2888人,佔24.5%;15~64歲7374人,佔62.6%;65歲以上1526人,佔12.9%。總人口中,漢族2582人,佔21.9%,蒙古、彝、納西、藏、壯等少數民族人口9206人,佔78.1%。2011年人口出生率9.6‰,死亡率2.9‰,人口自然增長率6.7‰。轄區總面積283平方公里,其中包括瀘沽湖水域面積35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41.7人。
2021年,鹽源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瀘沽湖鎮人口為19299人。
耕地面積15950畝,人均1.35畝,主要為旱地,以種植玉米、馬鈴薯、蕎麥為主;荒地1230畝;天然草場18276畝;退耕還林地2萬畝。2011年農業總產值4026萬元,佔國內生產總值的33.3%。2011年種植馬鈴薯7682畝,蛋白玉米7650餘畝,大豆、蕎麥等雜糧1800畝,在退耕還林地套種馬鈴薯1100畝、白芸豆、奶花豆1200畝,馬鈴薯總產量2730萬斤,蛋白玉米總產量720萬斤,收穫黃豆、奶花豆、白芸豆、紫花豆、白瓜子、苦蕎、燕麥等雜糧18萬斤,糧食總產量為1285萬斤。畜牧業以豬、牛、羊、家禽為主。2011年四畜出欄2.4萬頭(只),生態雞養殖47.5萬隻,全年肉類總產量365.8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5254元。轄區林地面積216平方公里,植被類型主要有冷杉林、麗江雲杉林、黃背櫟林、白樺林、雲南松林、杜鵑灌叢、高山枸子灌叢、小果垂枝柏,其中雲南松林、黃背高山櫟所佔面積較大,森林覆蓋率76%。
為瀘沽湖片區四鄉一鎮的集貿中心,現有集貿市場1個;2011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3056萬元。
2011年財政總收入279.6萬元。2011年末,境內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5500萬元,比上年增長27.9%;各項貸款餘額4200萬元,比上年增長31.3%。有四川省農村信用社營業廳1處,四川省農村信用社、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自助銀行各1個。
境內有省道307線,距成昆鐵路、雅西高速、西昌青山機場260千米,距正在建設中的寧蒗縣瀘沽湖機場35千米。8個行政村全部通路,其中6各村通柏油路,村道里程53千米。
2011年末有郵政網點1個,鄉村通郵率100%;全年投遞國內函件1.6萬件,國內匯票業務完成0.3萬筆,國內異地特快專遞信件完成1200件,征訂報紙、雜誌1100餘份。電信企業3家,服務網點4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500門,固定電話用戶320戶,電話用戶普及率達到12.5%;行動電話用戶7709戶,行動電話普及率為65.4%;網際網路用戶150戶。全年電信業務收入230萬元。
鎮區道路總長1千米,道路鋪裝面積10平方千米。以鎮為中心,有4條公路,一條通往縣城,一條通往木垮村並連接雲南寧蒗縣永寧鄉,一條通往山南村、直普村、舍垮村,一條通往博樹村。
2011年末開通汽車客運線路3條,運營總里程達464千米,運營車輛12輛,萬人擁有量為11台,年客運量10萬人次。
2011年末鎮區鋪設幹線水管15千米,生產能力1000噸/日,年生活用水29萬噸,居民自來水普及率100%;排水管道5千米,污水處理廠1座,日污水處理能力900噸。
縣政府投資專為瀘沽湖鎮在長柏鄉境內修建了一座750千瓦的水電站,鎮區綜合電壓合格率97%,供電可靠率99%。
2011年末鎮區有公共綠地0.2公頃,人均綠地1.4平方米。
2011年末有鎮文化站1處,有村級文化活動中心8處,各類文化專業戶29戶,各類圖書室8個,藏書2萬餘冊,音樂、舞蹈、繪畫、雕刻、攝影及文學音業餘創作隊伍達100餘人,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甲搓舞已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摩梭人轉山轉海節、走婚習俗、成丁禮、達巴文化已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摩梭人民歌、舞蹈、繪畫、雕刻等民間藝術保持著古老的特色,散發著濃厚的瀘沽湖氣息,內容十分豐富。
2011年末有民辦幼兒園1所,在園幼兒數104人,教師6人,學前一年幼兒入園(班)率為70.2%,學前三年幼兒入園(班)率為50.1%。完全小學1所,村小(教學點)4個,全鎮1—6年級共32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288人,專任教師52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學生1224人,專任教師24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有鎮級成人學校1所,村級農民文化技術學校8所。17周歲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均為100%。青壯年非文盲率為99%。
2011年末有各級醫療機構2個,各類門診所(衛生室)8個;有床位38張,每萬人擁有病床32張;固定資產總值540萬元。專業衛生人員24名,其中執業醫師2人,執業助理醫師7人,護師2人,註冊護士8人。2011年完成診療4.2萬人次。8個村共有11529位村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7.8%。免疫規劃疫苗合格接種率為98%,卡介苗接種率98%、乙肝疫苗及時接種率99%。孕產婦住院分娩率82.7%,孕產婦死亡率、新生兒均控制在2‰以內。
2011年末共有學校體育場5個,村級籃球場5個,集鎮廣場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19%。
2011年末有廣播電視站1個,農村廣播電視無線覆蓋工程發射站1個,現有有線電視用戶1170戶,入戶率45.7%,“村村通”直播衛星用戶1390戶。
2011年城鎮最低生活保障人數304人,發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6.9萬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2002人,發放低保金120.12萬元;供養農村五保60人;為56名“三老”人員發放生活補助120960元;醫療救助22人次,支出9.7萬元;發放各類救災救濟物資及款項4.2萬元。服務設施9個,其中鎮級服務中心1個,村級服務站8個。
2011年空氣質量一級天數佔全年天數的99.5%;空氣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一氧化碳、氟化物年均濃度值及大氣顆粒物中鉛、苯芘含量均達到或超過超過國家一級標準。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95.6%,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8%。
境內的瀘沽湖屬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級4A旅遊景區、國家水利風景區,風景區因其摩梭人獨特的母系氏族文化、阿夏走婚習俗和優美的湖光山色而聞名海內外,被譽為“母系氏族社會的活化石”。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星級飯店2家(其中四星級1家,二星級1家),床位232張;其他賓館、旅社、招待所150家,床位5000餘張。2011年,接待遊客16.63萬人次,實現門票現金收入740.3萬元,旅遊收入2.73億元。
瀘沽湖以摩梭人獨特的文化和民族風俗使其具有獨特而豐富的內涵,在全國乃至全球都是不可替代的世界文化遺產。摩梭人世代生活在瀘沽湖畔,他們至今仍保留著由女性當家和女性成員傳宗接代的的母系大家庭以及“男不婚、女不嫁、結合自願、離散自由”的母系氏族婚姻制度。瀘沽湖養育的摩梭女兒,個個美麗健壯、勤勞善良、情深似海。她們在屬於自己個人所有的花房裡編織少女的夢,實現她的情真意摯的愛。她們沒有古聖先賢留下的清規戒律,沒有孤寂、失落的煩惱、憂傷。她們不奢求不屬於自己的一切;她們不會做金錢、物質和權力的奴隸;她們按照自己的質樸本性,遵循自己心兒的指引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無憂無慮地勞動、生活、戀愛;在母親湖的山光水色中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純樸的本色;在摩梭人最隆重、最熱烈、最歡樂的格母女神的慶典——轉山節中盡情地唱,盡情地跳,盡情地享受生活的甘甜。四川瀘沽湖邊有12個摩梭原始村落,且每一個村落都有供遊人家訪的母系大家庭。遊客到此可以去感受和了解摩梭人的獨特的民風民俗,如走婚文化、宗教文化、母系文化及一些生產生活狀態。在不同的季節也可以參加摩梭人的一些傳統節慶活動,如轉山轉海節、曬佛節、成丁禮、喇嘛會等,同時也可去了解摩梭人獨有的達巴文化,去到摩梭人家中品嘗美味佳肴和瀘沽湖的特色食品,如花花糖、阿里巴巴、蘇里瑪酒、咣當酒、酸魚、泡梨、豬膘肉、灌豬腿等。湖畔還有兩個保持滿清文化的漢族古村落、一個納西古村落、兩個普米古村落和兩個彝族古村落,形成了瀘沽湖獨特的人文景觀。
主要土特產品有酥理瑪酒、豬膘肉、咣當酒、烤魚乾、青娜曼安(青刺果油)、泡梨、金邊白瓜子等;知名品牌有起源於瀘沽湖畔的食材品牌陽光舌尖。
主要自然風景區包括“草海”和“亮海”及其附屬區域。瀘沽湖的自然造型十分優美,呈半月型,被譽為“香格里拉藍月亮”。湖中有五個全島、三個半島和一個海堤連島,湖中各島婷婷玉立,形態各異,林木蔥鬱,翠綠如玉,身臨其間,水天一色,清澈如鏡,藻花點綴其間,緩緩滑行於碧波之上的豬槽船和徐徐飄浮干水天之間的靡梭民歌,使其更增添幾分古樸、幾分寧靜,是一個遠離囂市,未被污染的處女湖。每逢晴天,藍天白雲,倒映湖中,水天一色,景象奇麗。它猶如一塊明珠鑲嵌在群山懷抱之中,碧波蕩漾,風光迷人,素有“高原明珠”、“滇西北的一片凈土”、“東方第一奇景”等美稱。這裡古樸的民風,秀麗的山光水色與濃郁的傳奇風情,充滿了神秘的色彩。湖的西北面,雄偉壯麗的格姆山(獅子山)巍然矗立,這即是摩梭人為之崇拜而人格化的格姆女神。湖的東南面,與草海連接,這裡牧草豐盛、牛羊肥美、淺海處茂密的蘆葦隨風蕩漾。每到冬季,天鵝、黑頸鶴等珍惜候鳥數以萬計棲息於此,平添一種生氣,一種景緻。湖周,在那茂密的原始森林裡,獐、鹿、岩羊、野兔出沒其間,給人幾分野趣。湖畔,阡陌縱橫、田園萬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木摞房舍、炊煙裊裊、牧歌陳陳、漁火點點、阿哥阿妹、結伴相隨,好一派景象萬千的農家農園,大有陶淵明筆下“桃花源”之境!讓人流連望返!瀘沽湖四周崇山峻岭,湖岸曲折,森林密布,空氣清新,景色迷人,給人以無限悠遠的遐想。這是我國西南高原上的一顆誘人的明珠,摩梭人稱它為“謝納米”,意思是“母湖”。她像一個古樸、寧靜的睡美人,躺在青山環繞的懷抱之中,又像造物主藏在這裡的一塊碩大的藍寶石,一面光彩照人的天鏡。這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被賦予女性形象的神話,成為我們當代名副其實的“女兒國”。
主要名勝古迹有被列為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瀘沽湖阿陸貢巴經堂、格薩戰國至漢初土坑墓群等。
肖淑明
素有“摩梭女王”之稱,1927年出生於成都,幼年時隨父母遷居雅安,小學畢業後進入雅安明德女子中學就讀。她16歲時,瀘沽湖摩梭土司喇寶臣來雅安拜見當時的西康省主席劉文輝,請求劉文輝給點槍支彈藥,並幫忙介紹一位才女做王妃。肖淑明便充當了現代的“王昭君”,充當了“和親”大使,經天全——瀘定——康定——木里,來到神秘的瀘沽湖,成了“女兒國”的王妃。2008年10月30日,她突發腦溢血悄然離去,享年81歲。11月9日,按照摩梭人習俗,家人對她進行了火葬。遵照老人的遺囑,她的骨灰被放在王妃島上。
作為“和親大使”的肖淑明曾執掌土司大印,管理摩梭內務,興辦學校,傳習漢文,甚至平定土匪叛亂都曾出過力。“那時節,紅衣白裙,胯下青馬,左毛瑟,右左輪,斜背美國小卡賓。一槍甩出,三個野鴨落地”,就是她當年的形象。1959年,肖淑明被劃為“剝削階級”而被捕,開始了長達8年的牢獄生活。直到1987年,她被摘掉帽子,恢復了名譽。
楊二車娜姆
女,1970年8月25日出生在四川省涼山州鹽源縣瀘沽湖鎮。1983年,她離開原始母系社會女兒國,后考入上海音樂學院;1989年調入中央民族歌舞團,成為該團最年輕的民族獨唱演員;1990年8月去美;1993年2月先後到日本、新加坡、台灣等地講學和演出;1995年開始從事時裝生意並作模特,參加好萊塢電影演出並為其配唱歌曲;1997年,楊二車娜姆開始寫作出版,著有《走出女兒國》、《中國紅遇見挪威藍》、《你也可以》等13本(翻譯超過27種文字);2003年,楊二車娜姆自傳體小說《離開母親湖》轟動美國,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她用自己的歌喉、獨特的美麗和天質的聰明徵服了瀘沽湖以外的世界,讓世界對那片神奇美麗的土地驚奇地睜大了眼睛。2005年,楊二車娜姆出版《七年之癢》、《暗香》;2007年,出任湖南衛視大型選秀節目《快樂男聲》評委;2010年,出任蘇州《天使最美麗》評委;2011年,出任重慶時報《天妃基金》愛心形象大使。
2020年9月,入選四川省第二批文化旅遊特色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