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子戲

羅子戲

羅子戲又名“大笛子戲”、“羅羅頭”、“大笛子羅羅”。它和屬於弦索腔系的柳子戲大弦子戲、卷戲是姊妹劇種,與南方傳來的“南羅(鑼)調”、“羅羅腔”不同。流傳於山東、河南、河北省接壤地帶及山西東南邊境,在山東主要流行於陽谷莘縣冠縣東明一帶。

流傳歷史


1728年(清雍正六年)2月,河南巡撫田文鏡發布《為嚴行禁逐羅戲以靖地方事》
通令乾隆年間編修的有關縣誌中,也有“邏邏”之稱。據老藝人郎方鐸追述,
師承已有十幾代,其盛行時期當與志書所記相近。早期的職業班社多在滑縣濮陽
成安一帶,著名演員有劉二匡(藝名“小紅旗”)等,擅演秦瓊等角色。

劇目


傳統劇目有《金簪》、《金鎖》、《黃花寺》、《老少征北》、《奇中義》、
《殺閨女》(《三開膛》)、《煮孩子》(《二廬州》)、《炮打襄陽》、《小五義》
等。原山東省戲曲研究室曾邀請常奇、郎方鐸、劉金山等老藝人口述記錄《大戰核
桃園》、《雞鳴關》、《古城會》、《山東府》、《荊州》、《房州》、《廬州》、
《陝州》、《德州》等60餘個傳統劇目。另有《保定府》(即《唐知縣審誥命》),
還有《八里營借閨女》、《掉包袱》、《牛不正賣線子》等反映民間生活的小戲

曲牌


羅子戲常用的曲牌有[娃娃](耍孩兒)、[山坡羊]、[調子]、[四面靜]、
[韭菜花]、[泣顏回]、[香柳娘]、[皂羅袍]、[撞金鐘]、[一聲雷]、
[抱龍台]、[梆子令]等。其中,[娃娃]分為慢板、二板、數板、掛打頭、掛
滾頭、五定錘、老三錘、上板、落板、盤頭、武娃娃等十餘種唱法。有時將一支曲
牌拆開,可分在數場中由不同角色接續唱完。羅子戲的音樂、表演粗獷奔放,因而
有“粗羅子,細柳子”之說。伴奏樂器有大笛、錫笛、橫笛、管、三弦等。

取得成績


1956年,山東省范縣(羅子戲)群友業餘劇團參加山東省第二屆戲曲觀摩演出大
會,展覽演出《遊魂》(《錯斷顏查散》之一折),獲展覽演出紀念獎,郎方鐸獲老
藝人獎。同年,范縣正式成立羅子戲劇團,招收一批學員,由常奇、李遂科、常福
等擔任教師。目前,山東境內已無職業劇團。1982年,范縣傅庄曾有業餘劇團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