蘄城

蘄城

蘄城位於澮河中游南岸,蘄城約始築於春秋楚國,古有陳勝吳廣起義,後有淮海戰役,是安徽省發現最早的古城之一。蘄縣擁有豐厚的礦產資源,淮北煤礦就坐落於蘄城。

蘄城自古就是皖北的重鎮名城,千百年來,勤勞勇敢的蘄城人民在漫漫歷史長河中飽經滄桑和洗禮,矢志不渝的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其深厚的文化積澱,讓其承載著非凡的內涵和華彩,改革開放的春風給這座古老的城鎮帶來了新的盎然生機;

蘄南、蘄東煤礦的興起拉動了蘄城經濟的飛速發展,以煤礦為依託的煤城經濟如雨後春筍般的蓬勃興起;城鎮建設日新月異,街道寬敞整潔,樓房鱗次櫛比,處處綠樹成蔭,環境清新優美。獨特的區位優勢已經使蘄城發展成為宿南最重要的經濟活動中心,物資交流中心。

歷史沿革


蘄城原是楚國的蘄邑。《史記》載楚王負芻四年(前224年),秦將王翦破楚師於蘄南,殺楚將項燕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在蘄縣大澤鄉(今宿州市大澤鄉)爆發。
秦置蘄縣,以舊邑為名。故址今為宿州市區南22公里蘄縣鎮澮河北岸。屬泗水郡
漢高祖六年(前201年),屬沛郡征和四年(前89年)六月丁巳,為車千秋富氏侯國。本始三年(前71年),國除仍為蘄縣。
王莽新朝”;改蘄縣為“蘄城縣”,東漢建武元年(25)復舊名。
延康元年(220年),曹魏代漢,改名蘄陽縣,嘉平五年(253年),改屬譙郡(治譙,今亳州市區)。晉泰始元年(265)複名蘄縣。
北魏天安元年(466年),為蘄郡治。南朝梁中興二年(502年),為蘄城郡治。
北齊改名蘄城縣。南朝陳太建五年(573年)復蘄縣,為蘄郡治。宣政元年(578年),北周改蘄郡為蘄城郡,蘄縣為蘄城郡治。
隋開皇三年(583年),蘄縣屬仁州。大業元年(605年),廢仁州,蘄縣改屬徐州。三年四月,改徐州為彭城郡,蘄縣屬彭城郡。大業十四年五月,為王世充據,蘄縣屬譙州。
唐貞觀十七年,蘄縣屬徐州。天寶元年(742年),改徐州為彭城郡,至德二載(757)十二月,彭城郡複名徐州。蘄縣先後屬之。元和四年(809年)正月,蘄縣改屬宿州。
至元二年(1266年),蘄縣與符離、臨渙、靈璧4個縣撤併入宿州,屬河南行省歸德府。
咸和九年(334年),僑置蘄縣,屬僑置南譙郡,治所在今安徽巢湖市五里墩。南梁後期為南譙郡治所。天嘉二年(561年),入北齊,廢南譙郡,蘄縣改屬汝陰郡(治汝陰,今合肥市)
隋開皇三年(583年)廢郡,改蘄縣為襄安縣(仍治今市區),改屬廬州(由合州改,改汝陰縣為合肥縣,仍治合肥)。

文化傳承


蘄縣古城遺址位於宿州市南20公里處蘄縣鎮境內,206國道穿城而過,是安徽省內發現最早的一座古城。秦統一六國時置蘄縣,南梁改設蘄城郡,隋朝復稱蘄縣,元代廢縣遷至宿州,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蘄縣鎮歷史源遠流長,是公元前209年秦末農民大起義-----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發源地。
1988年蘄縣古城遺址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區,其上秦磚漢瓦,俯首可拾。境內陳勝吳廣起義點—點將台,陳勝之妹陳雪花墓地——雪花山,後人紀念陳勝吳廣而建的三賢廟、廟前陳勝手植的紅果樹歷歷在目;鎮域東西的古戰場聞名天下—陳勝、吳廣農民大起義、漢劉邦征討淮南王英布、淮海戰役雙堆集大血戰,均發於此;傳說中的一步兩橋、魚趕集、觀星台、二龍戲珠等景觀依稀可見,名優特產馬蹄燒餅、澮河鯉魚聞名遐邇。
這裡人文景觀非常豐富,是一塊亟待開發的旅遊勝地,與外延景點雙堆集淮海戰役烈士陵園、閔子墓、閔祠、白居易故居扶梳亭、虞姬墓,垓下古戰場等景點連成一片,須臾即至。
隨著經濟的發展,蘄縣展現了新的面貌,建立很多個新村,新村硬體設施齊全,完善基礎設施,道路、水電、廣播、通訊、電信等配套設施要俱全。積極引進投資,居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蘄縣境內的澮河養育了兩岸百姓,相信很多蘄縣人說起蘄縣,總是不忘那條清澈的澮河,河裡的豐富的魚蝦資源,是大自然對蘄縣人民的饋贈。每年有廟會,在陰曆三月初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