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中國記憶的結果 展開

中國記憶

2011年國家圖書館成立的項目

中國記憶項目以傳統文化遺產、現當代重大事件、各領域重要人物為專題,以傳統文獻體系為依託,系統性、搶救性地進行口述史料、影音資料等新型文獻建設,並最終形成記憶資源體系。目前該項目已先後開展了20多個專題的資源建設,積累了超過1000小時的口述史料和影音文獻,並通過出版物、展覽、講座、專題片和體驗活動等多種形式面向公眾進行了資源推廣。

項目介紹


中國記憶項目是整理中國現當代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專題文獻,採集口述史料、影像史料等新類型文獻,收集手稿、信件、照片和實物等信息承載物,形成多載體、多種類的專題文獻資源集合,並通過在館借閱、在線瀏覽、多媒體展覽、專題講座等形式向公眾提供服務的文獻資源建設與服務項目。
中國記憶項目是新媒體時代以記錄歷史、保存文獻、傳承民族記憶、服務終身學習為宗旨的全國性文化項目,是圖書館文獻採集、整理、服務以及社會教育與文化傳播職能的新拓展,是圖書館變藏為用,加強文獻整合與揭示力度的新舉措。
中國記憶項目於2011年3月開始構思和策劃。經過前期調研和項目建設方案的初步設計,國家圖書館將其作為2012年重點項目,推動項目進入實驗階段。2012年4月,中國記憶項目試點專題——東北抗日聯軍專題文獻資源建設正式啟動。該專題經過對原有文獻整理和對口述史料、影像史料等新文獻及相關照片、手稿、實物等的採集和收集,形成了規模可觀的專題文獻資源庫,並於2012年“九·一八”紀念日在國家圖書館網站進行了發布。與此同時,中國記憶項目“明代渤海積善堂手卷專題”、“馮其庸專題”等試點專題的資源建設也取得了豐碩成果。

我們的文字


專題資源——我們的文字

展覽

中國記憶[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
中國記憶[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
“我們的文字——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文字傳承”跨年大展於2014年12月30日至2015年2月1日在國家圖書館總館南區國家典籍博物館開展。
展覽共分六個部分,包括中國的文字、文字的記錄、文字的傳播、文字與藝術、文字與生活、文字的傳承與未來,集中展示了文字的歷史變遷和發展現狀,特別是從與中國文字相關的非遺項目中挖掘出文字的內涵與魅力。展覽共展出文獻、傳承人作品等實物300餘件,還邀請了24個非遺項目的21位代表性傳承人現場展示。

出版物

中國記憶[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
中國記憶[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
2014年12月30日,《我們的文字》一書全球首發。該書由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編寫,清華大學出版社編輯出版。全書融知識性、趣味性和藝術性為一體,語言深入淺出;將中國記憶項目中心歷時近一年、行程5萬多公里拍攝的30項中國文字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其中,以全新的角度講述文字的故事。內容縱向貫穿文字發展的全部歷程,橫向覆蓋我國全部34種民族文字和14種已經“消失”的神秘古代文字,並從文字與民俗、文字與藝術、文字崇拜、文字的記錄與傳播等不同文化視角來解讀文字主題。書中配有300餘幅獨家呈現的珍貴圖片,以及眾多國家圖書館館藏古籍精品,是認識文字、了解文字不可或缺的微型百科全書。
非遺項目專題片與傳承人口述史
29部非遺項目專題片、18位非遺傳承人的口述史和1部宣傳片29日同步在家圖書館網站上線。中國記憶項目“我們的文字”專題文獻資源庫是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迄今為止規模最大,涉及領域、地區、民族最多的一項專題資源建設。中國記憶項目中心派出5個拍攝團隊,歷時一年,行程5萬多公里,遠赴吉林、遼寧、內蒙古、安徽、上海、浙江、四川、雲南、陝西、新疆、西藏等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50餘個城市和鄉鎮,拍攝了與文字有關的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30項、傳承人及專家37人,採集影像資料、口述史料共計約400個小時。該專題宣傳片正是基於這些資源編輯製作的。

東北抗日聯軍


專題資源——東北抗日聯軍

展覽

中國記憶[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
中國記憶[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
為紀念九一八事變八十周年,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六周年, “白山黑水鑄忠魂——紀念九一八事變八十周年館藏東北抗日聯軍珍貴文獻暨馮仲雲手稿展”於2011年9月16日上午在國家圖書館古籍館隆重開幕。
本次展覽以馮仲雲所著的《東北抗日聯軍十四年苦鬥簡史》為線索,共分為“東北硝煙”、“聯軍抗日”、“雪冷血熱”、“光復東北”四個部分。展覽特辟專區,展現了馮仲雲同志忠誠祖國,忠誠黨的事業的傳奇人生。
展覽共展出手稿、書刊、報紙、照片、回憶錄、家書、滿鐵資料、輿圖等珍貴歷史文獻近200種,東北抗聯的相關研究文章近500篇。除文獻以外,還展出了東北抗聯相關文物14件,包括抗日聯軍布告,抗聯戰士使用過的火藥壺、木碗、馬鞍、馬燈、銅軍鍋、單連發手槍和毛瑟槍等,其中絕大部分為首次展出。

出版物

中國記憶[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
中國記憶[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
“九一八”事變84周年之際,國家圖書館與中信出版集團合作推出“中國記憶”項目“東北抗日聯軍專題”系列叢書《我的抗聯歲月——東北抗日聯軍戰士口述史》、《最危險的時刻——東北抗聯史事考》和《請把我埋在戰鬥過的地方——追尋抗聯記憶》。叢書將於15年10月正式出版。
項目組歷時3年,先後在北京、遼寧、黑龍江、湖北、新疆、廣東、吉林等7個省(市、自治區)採集或收集了78位受訪人的口述史料。其中包括尚健在的東北抗聯戰士22位,東北抗聯家屬或後代36位,抗戰親歷者13位,抗聯歷史研究者7位。此次即將出版的《我的抗聯歲月——東北抗日聯軍戰士口述史》從中選出20位口述史受訪人(其中東北抗聯戰士16位、東北抗聯後代4位)的口述史料,配以數十幅珍貴歷史照片,全書共計22萬字。至今年5月,“中國記憶”項目採訪過的東北抗聯戰士,已有9位與世長辭;書稿中的20位受訪人中,胡真一、潘兆會、於桂珍、呂鳳蘭已離世。
《最危險的時刻——東北抗聯史事考》和《請把我埋在戰鬥過的地方——追尋抗聯記憶》則是史義軍、姜寶才參與口述史採訪和相關史料收集工作過程中,對相關歷史問題進行研究、考證的文章集成,收錄《楊靖宇將軍的最後時刻》、《飢餓和寒冷是東北抗聯的天敵》、《為了抗聯的尊嚴》等53篇文章,共計121張圖片、41萬字。

老戰士口述

中國記憶[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
中國記憶[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
目前,中國記憶項目東北抗聯專題資源建設已完成61位受訪人的口述史採集,共獲得約144小時、4818.52GB的口述史料及大量照片和實物等資源。2012和2013年的發布活動也是“九一八”紀念日,共有25位受訪人的58段口述史料已在國家圖書館網站發布。
“中國記憶”與馮仲雲圖書館
中國記憶[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
中國記憶[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
2015年8月,中國記憶項目中心重返東北抗聯的戰跡地,正式在黑龍江省興隆林業局施業林區建立東北抗聯密營舊址的影像資料採集地,並將“東北抗日聯軍專題”文獻資源贈與馮仲雲圖書館,成為其特色館藏,回饋林區居民和抗戰研究者,共同打造鮮活的抗聯精神教育基地。
8月18日至20日,國家圖書館和黑龍江省興隆林業局舉行了“馮仲雲圖書館”揭牌暨“重走抗聯路”主題紀念活動,國家圖書館館長、黨委書記韓永進親自帶隊,館長助理孫一鋼和國圖優秀黨員、團員代表參加。

蠶絲織綉


專題資源——蠶絲織綉

展覽

2013年12月30日,由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國家圖書館和中國絲綢博物館共同主辦的中國記憶項目系列展覽之“絲綢的記憶——中國蠶絲織綉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特展”在國家圖書館開幕。此次展覽旨在藉助國家圖書館的公共閱讀平台,面向廣大讀者和公眾宣傳推廣包括非遺保護在內的文化保護事業。
本次展覽共展出絲綢、織機、文獻等實物展品300餘件,邀請蘇綉湘繡、南京雲錦木機妝花手工織造技藝、西湖綢傘、輯里湖絲手工製作技藝、新疆維吾爾族艾德萊斯綢織染技藝和苗族蠟染技藝7項國家級非遺項目及其代表性傳承人現場演示技藝。展覽由認識蠶絲、絲綢的歷史、非遺里的絲綢、絲綢之路、絲綢精品及文獻展示5部分組成。展出相關文獻共計200餘種,其中古籍文獻70種、中文現代文獻108種、外文文獻26種。

出版物

中國記憶[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
中國記憶[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
本書是“中國記憶叢書”之一種。養蠶繅絲,進而織成精美的絲綢,是中國先民的又一偉大創造。精美的絲綢為世界人民所喜愛,通過絲綢之路傳輸到世界各地,絲綢也和瓷器一樣成為中國的代名詞。本書以翔實的史料、豐富的圖片,介紹了絲綢的歷史、生產工藝、絲綢之路、當代工藝大師及其作品、中外相關文獻等內容。
非遺專題片與傳承人口述史
中國記憶[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
中國記憶[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
為配合展覽,國家圖書館還啟動了中國記憶項目“蠶絲織綉專題”文獻資源建設。項目組赴蘇州、南京、杭州、湖州嘉興、成都、阿壩綿陽等地,對蘇綉、蘇州緙絲織造技藝、南京雲錦木機妝花手工織造技藝、蠶絲織造(輯里湖絲手工製作技藝)、羌族刺繡、蠶絲祖神傳說等11項與蠶絲織綉相關的非遺項目進行了影像資料採集,並對14位國家級傳承人和5位省級傳承人進行了口述史訪問,獲得了總時長300餘小時的視頻資源。編輯製作的11部非遺項目紀錄片、10位非遺傳承人口述史於展覽開幕當天在國家圖書館網站“中國記憶項目專區”正式發布。

大漆髹飾


專題資源——大漆髹飾

展覽

中國記憶[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
中國記憶[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
2013年6月7日,由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與國家圖書館共同主辦的中國記憶項目系列展覽之“大漆的記憶——中國大漆髹飾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作品大展”在國家圖書館總館北區拉開帷幕。
本次展覽通過展示漆器作品、歷代相關重要文獻、影像資料和歷史文物及複製品,系統闡述了大漆的生產工藝和大漆髹飾藝術的發展歷史。展覽展出了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的漆器精品238件,國家圖書館館藏相關珍貴典籍260種,以及由北京金漆鑲嵌廠提供的60件大型傢具和仿古文物精品;同時,還邀請到19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進行現場演示,為廣大觀眾提供與傳承人近距離交流互動的機會。

出版物

中國記憶[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
中國記憶[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
大漆中的記憶》是“中國記憶”系列項目之一種,包括七部分內容:大漆髹飾技藝、中國漆器發展簡史、中國古代漆器類別、歷代漆器紋樣演變、國家圖書館藏珍貴文獻、漆器故事、非遺傳承人介紹。本書圖文並茂,有利於漆器知識的普及與非遺技藝的傳承。
非遺專題片與傳承人口述史
作為文獻的補充和拓展,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還啟動了與大漆髹飾相關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技藝影像史拍攝及代表性傳承人的口述史訪問工作。首批完成了8個非遺項目的影像資料攝製及12位傳承人的口述史訪問,所得資料已全部製作成片,在展覽當中播映。

年畫


專題資源——年畫
展覽
中國記憶[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
中國記憶[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
2013年1月29日,由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和國家圖書館共同主辦的中國記憶項目系列展覽之“年畫中的記憶——國家圖書館藏年畫精品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年畫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作品展”正式開展。
此次展覽,國家圖書館從館藏的4000餘幅傳統年畫中,遴選出120幅集中展出,展品多為楊柳青朱仙鎮等地製作,題材包括戲曲演義、福壽吉祥、神話故事、日用雜事、風土民俗等不同主題。此外,還展出了來自天津楊柳青、河南朱仙鎮、山東濰縣、陝西鳳翔、河北武強、山東高密等地年畫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代表作品110幅。

合作共建


國家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等29家公共圖書館2015年12月16日在廣州發出倡議,加緊對“記憶資源”的徵集、搶救性採訪、摸底、編目、推廣等工作,共建“中國記憶”。發起倡議的圖書館分佈於北京、天津、廣東、浙江、雲南、廣西、青海、甘肅、新疆等22個省區市。
根據國家圖書館聯合其餘28家圖書館發起的共同倡議,這些圖書館將在5個方面加強相關工作,包括面向社會徵集“記憶資源”、主動開展搶救性採訪工作;對館藏“記憶資源”進行摸底並匯總成聯合目錄;將館藏“記憶資源”向讀者提供服務並進行推廣;組建工作隊伍、培養“記憶資源”採訪加工、編目、服務等專門人才;探索館際溝通合作機制、形成“記憶資源”共建共享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