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禪寺

法海禪寺

法海禪寺,有北京法海禪寺、河南法海禪寺、浙江法海禪寺。北京法海禪寺位於北京市石景山區模式囗東北約兩公里的翠微山麓,全殿九幅壁畫共繪人物77個。河南法海禪寺,國家2A級景區,位於荊紫關古街道北部猴山中峰的山腳處,離古街道約有五公里。寺院坐東面西,背枕山,前面環山,山峽里有一條小河長年流淌。浙江法海禪寺,元代古剎法海禪寺位於浙江省奉化市中心城區十餘里的尚橋村,風景秀麗

北京法海禪寺


法海禪寺
法海禪寺
法海寺位於北京市石景山區模式囗東北約兩公里的翠微山麓,全殿九幅壁畫共繪人物77個,既有男女老幼,又有神佛鬼怪,且姿態各異,神情不一。有說法和坐禪的,有膜拜的,也有徐徐行進的,還有冉冉飛舞的。所繪人物、禽獸、神怪和草木等,不僅形象真實美好,而且生意盎然,和諧明快,組成了一幅幅或清新明凈、或莊嚴肅穆的佛國仙境畫面。所繪帝王氣宇軒昂,神態威嚴。婦女則儀容豐滿、美麗、溫柔。至於天王、金剛和力士,不僅繪出了勇猛威武的神態,而且還充分表現了皈依釋迦如來佛的無限誠心。壁畫的人物服飾和裝束華麗多彩,千姿百態:婦女梳各種樣式髮髻,戴各式首師、瓔珞、釧鐲和花朵;男人穿戴不同式樣冠幘、衣衫和盔甲,衣服上繪團鳳、龜背、團鶴、寶相花、菊花和鳳戲牡丹等圖案;童子則梳髮辮,活潑天真。通過畫工細緻入微的繪畫技巧,從生理特徵上,使人們易於分出他們的性別年齡;從服式、髮式和行動舉止及構圖關係上,又可鮮明準確地分辨出他們的身份地位,充分體現了畫工們非凡的藝術才能。
法海禪寺
法海禪寺
這些精美絕倫壁畫的作者,從法海寺附近一塊明正統九年(1444年)甲子冬日太監李福善等立的楞嚴經幢上發現,其上所題的助緣協力善人的題名中,除了瓦匠、石匠、雕花匠、妝藝匠、嵌金匠等各色工匠的名字外,還有捏塑官陸貴、許祥,畫士官宛福清、王恕,畫士張平、王義、顧行、李原、潘福、徐福要等人的題名。經幢是法海寺修建完工後第二年所立,為工部營繕所副京囗陳敬所書,幢上聽列人名無疑都是當時工部營繕所所屬來修建法海寺的工匠。由此可知,法海寺這些精湛的藝術傑作,就是這些畫士官和畫士所繪。
法海寺明代壁畫與山西永樂宮元代壁畫相比較,法海寺壁畫在規模、力度、氣勢上不如永樂官壁畫,而在人物刻畫、圖案精微多變,多種用金方法等畫工技巧方面,法海寺壁畫比永樂宮確實成就較高,在壁畫製作工藝上也有新的發展。敦煌壁畫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古典文化藝術寶庫,但是,敦煌壁畫自6世紀發展至清代,連綿不絕,卻唯獨缺少有明一代的壁畫,北京法海寺壁畫能夠以其精湛的繪畫藝術、高超的製作工藝和鮮明的時代特色補充這一缺憾,彌足珍貴。法海寺壁畫可與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壁畫相媲美,在世界同期壁畫中佔有突出地位。特別在壁畫製作與保存技法上,歐洲15世紀的壁畫多有不同程度脫落和剝裂,而我國法海寺壁畫畫面基本完好如初。
法海寺位於北京市石景山區模式囗東北約兩公里的翠微山麓,其地山谷幽靜,景色宜人,峰巒綿亘,松林蔥鬱。當走近法海寺時,有一座拱形小石橋,青石券洞上鐫刻著“四柏一孔橋”五個字。傳說此橋為明代所造。每當夏季來臨,清洌泉水匯成小溪,潺潺流經橋底;周圍蒼松巨柏又給這座古老寺廟增添勃勃生機。尤其是模式囗橋頭的古柏,法海寺門前的脫皮巨柏,寺內石牆上長出的奇柏,寺後古藤互生的柏林,寺西的山谷翠柏,寺東的天然長廊柏,無不鐵骨錚錚,形成令人振奮的柏畫林濤。
法海寺坐北朝南,由南往北順山勢而建,主要建築分別設置在三級平台上。第一級平台有山門殿,第二級平台有四大天王殿,第三級平台是大雄寶殿,環寶殿東西南三面是迥廊式祖師堂。法海寺至今已有五百多年歷史。據寺內現存《法海禪寺碑》記載,明英宗朱祁鎮的近侍太監李童,忽做一夢,尋遍京西名山來到此處,見這裡正與夢景相符,遂倡議向百姓、官員、喇嘛和僧尼募款建寺,於明正硫四年(1439年)閏二月動工修建,到正統八年(1443年)十月才完工,歷時達五年之久。當時寺院內建有大雄寶殿、護法金剛殿、鐘鼓樓和雲堂、廚庫、寮房等,規模宏偉,裝修絢麗。英宗朱祁鎮特賜名為“法海禪寺”並頒《大藏經》一部,使之成為當時頗負盛名的一座皇家寺院。
今存山門殿仍保留著明代建築風格,四壁立障曰板,拱形券門,斜格木欞窗,前後挑檐雄偉宏大,歇山頂覆以黃琉璃瓦。山門殿後是一東西橫向長方形院落。正中設數十級台階,通向天王殿和大雄寶殿。台階兩側有明正統八年(1443年)禮部尚書胡瀅所撰《敕賜法海寺碑記》和吏部尚書王直所撰《法海寺記》。大雄寶殿在最後一進院落的北端,其東、西、南三面建有迥廊式祖師堂。院子正中有兩棵高大挺拔的白皮松,相傳已有六百多年歷史,至今枝葉茂盛,陰覆半院。院落東西兩側各立一塊明正統四年(l439年)所建漢白玉石經幢。殿前台基檔側懸吊著龍紐大銅鐘,高達二米左右,鑄造精湛,為大明正統上年鑄造。鐘身上部鑄有經文咒題,下部鑄《波羅密多心經》、《金剛經》等。該鐘可與世界四大鐘王之一的覺生寺銅鐘媲美。與銅鐘相對的西側立有一塊形制較小的無字碑。另外,在這個院落的東北隅遺有一塊殘破的明正德十年(1515年)《重修法海寺禪記》青石碑,是研究寺史變遷的實物資料。該寺西北有“西廟”,廟內以龍泉聞名,曾為法海寺之水源。寺東不足一里的石質山坡上,有一百多萬年前形成的大片冰川擦痕,對研究我國冰川學以及地質分期、古生物分佈和猿人生活環境等有重要參考價值。
法海寺主要聞名於寺內的壁畫,經過五百多年漫長歲月,法海寺大雄寶殿的六面牆上,至今完整地保留著九幅極其精美的明代壁畫。壁畫分佈在大雄寶殿北牆門的兩側、中佛像座龕背後和十八羅漢身後兩面山牆上,壁面積達236.7平方米。1993年初,在北京法海寺壁畫歷史藝術價值論證成果研究討論會上,經專家論證,法海寺壁畫是中國現存元、明、清以來由宮廷畫師所作為數極少的精美壁畫之一,也是北京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所保存的古代壁畫中的傑出代表,與敦隍、永樂宮壁畫相比各有千秋,並可與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壁畫相媲美。專家們一致認為,在我國現存明代壁畫中,從壁畫藝術、規模、完整程度和壁畫製作工藝、繪畫技巧、人物造型及用金方法等多方面綜合論證,法海寺壁畫堪稱我國明代壁畫之最。
佛龕背後繪的是觀音、文殊和普賢三尊菩薩以及他們的脊屬和坐騎。其中以中間的水月觀音畫得最為傳神和出色。她寬肩袒胸、肩披輕紗,薄似蟬翼,胸飾瓔珞,表情溫和安詳,屈左膝盤左而坐,形態莊重大方給人以清新明凈、和藹祥瑞、出世超凡之感。
十八羅漢身後兩幅壁畫,以如來佛和飛天為主,襯以牡丹、月季、芭蕉和菩提等,加以祥雲繚繞,顯得莊重肅穆。
最為珍貴的壁畫要算北牆門兩側所繪《禮佛護法圖》。該圖由帝后、天龍八部和眾鬼神組成浩浩蕩蕩的禮佛護法行列。兩幅畫共有人物35人,三五成組互相呼應,人物服飾華麗,儀錶莊重溫雅,色澤艷麗而濃厚。左面一幅畫分三部分:走在隊伍最前列的是四個膚肌豐潤表情莊重的天女。一個侍女手托花缽走在最前面,接看是女后雙手合十緩緩前行,另外兩個侍女捧盤跟隨在後,後面簇擁著一群撐幡的嬪從。在她們身後擔任護衛的是立目瞪目、體態魁偉的廣目和多聞天王。此畫的中央部分所繪是如意觀音,她的腳下有獅子、狐猩和豹。觀音前面走著三個女侍,一個手托菩提樹,兩個撐飄拂寶幡。畫的後面部分繪金剛、力士、小鬼和帝王。金剛手執斧鉞,力士拿杵,小鬼扛艮鋸,長發鬼手撐風幡,他們都伴隨戴冕旒的長發帝王正在行進。右面一幅畫也分為三部分:前部繪帝王和女像。畫面以一個手捧插珊瑚銅壺的俊美少女為先導,隨後是頭戴冕旒、神態肅穆的帝王,帝王身後分別撐幡和捧盤的伴隨仕女,護衛他們的是懷抱琵琶和手執寶劍的增長天王和持國天王。中部所繪是八雙手臂拿著不同法器的觀音,伴隨他的是手持香爐的比丘和舉幡女郎,隨後是天帝和天后。天后裙帶艷麗多彩,神態豐滿多姿。壁畫的後部繪的是不空羂索觀音和韋馱以及帝后,結尾是一個長發夜叉和捧著珊瑚瓶的魚精。這些佛畫都嚴格遵照佛教的儀軌,沒有儒道摻雜的痕迹。除此,大雄寶殿頂部三個藻井天蓋上所繪“曼陀羅”和天花板上所繪的以梵文代表的“毗盧遮那佛”和菩提像,也都極為精美。彩畫以翠綠靛藍色和描金製作,顯得異常華麗嚴謹,形式樸素大方。

河南法海禪寺


法海禪寺,國家2A級景區,位於淅川縣荊紫關古街道北部猴山中峰的山腳處,離古街道約有五公里。寺院坐東面西,背枕山,前面環山,山峽里有一條小河長年流淌。這裡林木蔥鬱、竹林疊翠,可謂山清水秀,環境清幽。該寺周圍的地勢恰似一個蓮花高台,寺院就建在蓮花瓣上。寺院后的竹林里有個溢滿苔蘚的泉,人們稱為八菱泉。泉水翻花噴若珠月,順著竹林那條幽靜的小石渠流過,流到了佛洞的右側勢成瀑布,甚為奇觀。該寺一進兩個院落,原有古建八座,主要有大雄寶殿、中殿、白衣閣、藏經樓、廊房、文房等。寺院前面有一個自然形成的陡崖,崖上有洞,被人們稱作千佛洞、萬佛洞。洞上面古木參天,崖洞上面有不少多姿多彩的水銹石,有的粗獷,有的細膩,有的像人,有的像獸,有的似水濂,有的似牙雕,千姿百態,無奇不有。大片大片的水銹石上又形成大大小小的溶洞,洞里有大小佛像數百尊,簡直就是佛的世界了。近年來對法海寺進行了全方位的修復和開發,在南端的猴山腳下新建一座仿古大門,新修了停車場,修建了長達360餘米遊人石階路,還在千佛洞和萬佛洞所在懸崖上修建了曲折通幽的山間棧道400米,恢復大小佛像20餘尊,使遊人沿著棧道就能觀賞千佛洞萬佛洞,然後直接進入法海禪寺。寺后的八龍泉畔建了一座八角亭,亭下蓄了不少泉水,增加了寺的靈氣。人們引水至千佛洞和萬佛洞前,恢復了昔日“飛瀑捲簾”的景觀。
法海禪寺
法海禪寺
法海禪寺始建於唐代儀風二年,原名“蓮花寺”,歷史上著名的狀元和尚“法海”在這裡皈依和圓寂,並演繹出千古絕唱《白蛇傳》。為紀念這位為中國佛教做出過貢獻的高僧大德,把“蓮花寺”更名為“法海寺”。
法海禪寺位於丹江之濱,豫、鄂、陝交匯處的淅川縣荊紫關鎮境內,是座保留著古文明的見證和“聚天地日月之精華,納秦嶺、伏牛之靈氣”的物化標本,素有“上法海、下香嚴”之稱,堪稱河南乃至華夏旅遊景點一絕。
法海禪寺
法海禪寺
法海禪寺正在修繕和擴建,其中有500平方米停車場,360餘米遊人石階路,400多米人行棧道,在千佛洞和萬佛洞內有大小佛像20餘座。法海禪 寺正在建的景點有:騰龍塔
騰龍塔是河南省民政廳批准的第一家在寺院里建的,由僧人管理的存放逝人骨灰盒的塔。在建期間由精通佛法及風水的金剛上師釋仁濤策劃,中國國際周易聯合會,國際風水第一人--巨天中博士、世界堪輿家協會會長--慧緣教授等風水巨匠親臨現場規劃點穴。為我們重新修繕和擴建法海寺各大景點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法海寺景區的主要景點
竹林、蓮花池、千佛洞、萬佛洞、八龍泉、騰龍塔、瀑布垂簾、秀竹龍亭、蓮花崖棧道(一步三道橋)等等。
法海禪 寺周邊景點:
1.有一腳踏三省(豫、鄂、陝),雞鳴響三縣的界碑。
2.有中國保留很完整的古代明清一條街----五里長街。
3.有中國南水北調的發源地----丹江水庫的源頭--丹江河
4.有印象山、睡佛等自然景點。

浙江法海禪寺


法海禪寺簡介
元代古剎法海禪寺位於浙江省奉化市中心城區十餘里的尚橋村,風景秀麗
福泉(覆船)山之南麓。 “覆船山”,仔細看去,挺象一隻倒覆的小船,是新建的奉化火車站的所在地,交通方便,中巴直達,從奉化老車站尚橋線處乘車20分鐘可達(每10分一班)。
法海禪寺旁邊是幾千畝青青茶圃和竹林,茶園四季芳香,竹林常年翠綠,倘徉在山林中小徑,那種優美恬靜,幾乎可與西雙版納的傣族村寨媲美。
法海禪寺始建於元至元間(1264----1294),元朝高僧無盡燈禪師初構精舍,取名“福泉院”。到了明朝宣德年間,高僧用剛軟國師褒勸善士王與一舍山辦寺,道風漸著,名震楓宸。曾被宣宗詔入大內問道。回來的時候,皇上賜給金帑脫沙大佛並羅漢諸像,派遣宦官護送回鄉。並賜額“法海禪寺”。
崇禎年間妙行和尚又進行重修。清嘉道,住持和尚興山重修殿宇,興山是北京人,乾隆時武狀元。曾領兵討伐白蓮教,幾瀕於危。一目受傷,於是出家為僧。康熙初年,因住持失人,幾廢緇白。后請自牧和尚中興法海,建天王殿並方丈兩廊。
法海禪寺乃四明名剎,著名的佛教聖地,禪宗祖庭,鼎盛於清朝乾隆年間,廟宇宏大,為奉化名剎。據載,鼎盛時期該院有100餘僧眾,擁有田地產業三百多畝,各地信奉佛教的善男信女朝拜於此,終年香火不斷,僅次於奉化岳林寺
法海禪寺
法海禪寺
法海禪寺
法海禪寺
法海禪寺歷來香火旺盛,尤其是每年農曆二月初八,總要舉行盛大的祭祀廟會。是日香客雲集,煙火繚繞,誦佛念經,盛況空前。更有甚者,有一大批來自沿海一帶村落的漁家婦女,她們披星戴月跋山涉水來到這裡,求佛加持“出海平安,夫妻恩愛”。法海禪寺被毀於上世紀二十年代,寺中現遺存較多古迹,十八羅漢樟,增福山泉,延壽林,趙州茶圃,佛光路等等,2006年經有關部門批准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