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田模式

概念

新田模式,全稱流動人口社會管理“新田模式”,是指:縣外,在外出流動人口相對集中的地區成立流動人口黨組織(黨委、黨總支、黨支部)、社會管理綜治辦、計生協會、商會等社會管理組織,開展流動人口和流動黨員的教育管理、社會管理綜治、計劃生育、招商引資、法制宣傳、權益維護、醫保社保、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矛盾糾紛排查化解等社會管理服務工作;縣內,建立完善機制,加強和改進部門服務,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讓流入人口享受“市民同等待遇”,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

背景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是黨中央確定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加大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社會組織黨建工作力度,擴大黨組織和黨的工作覆蓋面。以服務群眾、做群眾工作為主要任務,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在改善民生和創新社會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完善和創新流動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務。”
湖南省永州市新田縣是典型的勞務輸出縣,每年外出務工人員達10萬餘人,佔全縣總人口的24%,外出黨員比例大,縣內流動人口日益增多。流動人口為經濟發展帶來活力的同時,也給社會穩定、勞動就業、計劃生育、城市管理等方面帶來了很大的壓力,隨著流動人口規模的不斷擴大,社會參與程度不斷加深,流動人口維護自身利益和分享改革開放發展成果的要求日益增加,使得社會管理工作的難度加大、維穩工作的任務加劇。新田縣針對本縣外出務工人員較多,社會管理較難的情況,積極探索,大膽創新,2011年,在外出務工人員相對集中的廣東省,成立了全國首個外出流動人口社會管理綜合治理辦公室─“湖南省新田縣駐粵流動人口社會管理綜合治理辦公室”,在2002年建立流動人口黨支部、創業家協會、計生協會的基礎上,形成了全國首創的流動人口社會管理“新田模式”,流動人口社會管理呈現出“黨建引領、兩地合力、服務群眾、共建和諧”的生動局面。

重要意義


流動人口社會管理“新田模式”,搭建了流動人口與黨委、政府溝通交流平台,拉近了流入地與流出地的距離,延伸了服務管理,掃除了管理“盲區”,使流動人口離鄉離土不離黨,離鄉離土不離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在異地他鄉感受到“家的溫暖”。
流動人口社會管理是社會管理創新的重點和難點,事關改革、發展、穩定大局。因此,進一步加強新時期流動人口服務和管理工作,切實解決存在的突出問題,鞏固和推廣流動人口社會管理“新田模式”,對於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會議精神,完善和創新流動人口管理服務,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成功的模式


堅持“黨建引領”。
適應流動人口特點和實際需要,堅持在黨組織領導下,以服務群眾為根本宗旨,以共建和諧社會為目標,把黨建引領與社會管理創新有機結合,流入流出地雙方的黨委、政府及對口部門共建共創。新田縣委組織部、政法委等部門建立專門的流動黨員和流動人口社會管理機構,社會管理對口服務部門在流動人口相對集中地設立服務組織或確定聯絡員,鄉鎮、行政村均設立流動人口社會管理辦公室或工作站。
為了讓“新田模式”這塊小陣地發揮出更大的作為,2012年11月30日,新田縣成立了縣駐廣州花都流動人口黨委,新田縣衛生局、就業服務局、交警、公安、計生、商務局等部門分別成立流動人口管理服務組織。
強化“兩地合力”。
建立流動人口流入地與戶籍所在地的黨委、政府雙重管理機制,強化了流動人口社會共同管理。通過建立聯繫溝通和群防群治機制,加強與流入地組織、政法、計生等部門的聯繫,及時了解流動人口思想動態、社情民意,協助流入地抓好相關工作。這種共建機制,消除了基層社會管理中的“盲區”和“真空”,實現了流入地與務工人員所在地的“無縫對接”,讓每一個呼聲都有人傾聽,每一項任務都有人落實。
注重“服務群眾”。
社會管理說到底是對人的服務和管理。最好的服務就是最好的管理。本著“為民服務”的宗旨,通過建立“新田模式”社會管理組織這個服務平台,滿足流動人口群體對公共服務的新要求,不斷提高流動人口參加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子女就學、法律援助等社會需求的覆蓋面,盡心儘力為他們提供實實在在的優質服務,讓他們有一個“溫馨的家”。
構築“和諧共建”。
將流動人口列為了普法重點對象,通過舉辦法制講座,發放普法資料,預防、控制流動人口違法犯罪活動,調處化解各類矛盾糾紛,實現矛盾糾紛不激化、不上交、早化解,切實做到“發案少、秩序好、群眾滿意、社會認可”。通過“流入流出雙服務,社會管理全覆蓋”,改善流動人口的生存發展狀況,使流動人口得到尊重、享受公平、融入城市,從而更有安全感和歸宿感,實現了流動人口安心務工創業,流入地和戶籍地及時服務有效管理,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可喜的成效


拓展了服務範圍。
流動人口黨組織的建立,拓展了黨組織網路,擴大了黨組織覆蓋面,延伸了組織工作服務範圍,讓流動人口“建家”、“戀家”、“興家”。2012年“七一”,新田縣駐廣州市花都區流動人口黨支部開展了“為他鄉繁榮當先鋒,為家鄉崛起作貢獻”的主題實踐活動,號召流動黨員和流動人口爭當“五員”,即科教就業信息員、創業致富領跑員、信訪維穩安全員、權益矛盾調解員、計生政策宣傳員,增強了社會管理凝聚力。新田縣已在全國建立了7個流動人口社會管理組織,分佈在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白雲區惠州市,江西省南康市,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得到了永州市委、政府,新田縣委、政府,流入地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流動黨員、流動人口的積極參與,使1000多名流動黨員、5萬多名流動人口得到相應的管理服務,基本實現了流動人口“離鄉不離黨,流動不流失”,從“自由人”變成 “有組織的人”。
維護了群眾利益。
本著“以人為本,以情感人,服務於民”的宗旨,新田縣整合公安、法院、司法、計生、民政、社保、衛生、農村合作醫療等部門職能,幫助落實各項惠民政策。他們利用流動人口QQ群等現代通信手段,把流動黨員和流動人口凝聚在一起,建設“黨心所歸、民心所向、溫馨友愛”的流動人口之家,積極為他們排憂解難。
確保了社會穩定。
流動人口社會管理組織積極發揮與流動人口溝通“零距離”的優勢,確保第一時間找到開啟有效對話窗口的流動黨員和流動人口,協助黨委、政府及時掌控局面,在重大突發事件和維穩事件中,真正體現“一呼百應”,及時化解,去年以來,已化解矛盾糾紛32起。縣法律援助中心、維權中心等機構為流動人口提供法律諮詢和法律援助,有針對性地開展勞資糾紛和工傷事故維權等服務。新田縣陶嶺鄉鄭知林在廣州市花都區流動人口黨支部、綜治辦協調下,企業拖欠的15萬元承包工程款得到追回。在廣州市收購廢品的一名新田籍務工人員,因交通事故死亡,家屬在駐粵流動人口黨支部、綜治辦的幫助下,通過法律途徑,獲得了死亡補償金50萬元。
促進了經濟發展。
流動人口社會管理組織積極提供招商引資信息服務,引導外出流動人口回鄉投資興業,加快了承接產業轉移步伐。駐粵流動人口黨支部書記、綜治辦主任、商會會長蔣灶玉,帶領羅飛招、謝忠德、羅小兵、鄧東玉、歐榮生等資產達5000萬元以上的創業能人,共同投資1.2億元,返鄉建立了“湖南華泰家�產業園”,一期購地150畝,已建好2.5萬平方米標準廠房,10月份已試生產。通過宣傳推介,新田富硒大豆、陶嶺辣椒馳名廣東、四川、湖南,促進了家鄉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