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雅茨龍是生活在美國的一種巨型食肉恐龍,生活在白堊紀中期到晚期的白堊紀,生存年代為9900萬年至9300萬年前的白堊紀森諾曼階,是目前發現最大的獸腳亞目和食肉恐龍之一,也是北美洲最大的食肉恐龍之一,別名噬人龍、食人妖怪龍。2014年的研究表明,它應屬於獸腳亞目大盜龍類,但哪一科暫時存在著爭議。根據目前發現的化石顯示,成年西雅茨龍體長12.8米、臀高3.95米、體重8.7噸,根據研究證明,西雅茨龍的主要獵物包括中到大型的蜥腳亞目恐龍,但包括各種體型的鳥臀目恐龍。和極其著名的霸王龍一樣,西雅茨龍也擁有著大型的頭顱骨、粗壯的軀體和長而發達的雙腿,但它的前肢的發達和爪子的大小明顯強過霸王龍。
西雅茨龍
西雅茨龍以前被誤認為屬於獸腳亞目肉食龍下目異特龍超科,但2014年的研究表明,它應屬於獸腳亞目虛骨龍類暴龍超科大盜龍類,但哪一科暫時仍存在著爭議。此外,2013年11月23日西雅茨龍經過詳細研究被科學界發現並命名,被科學界稱為是“2013年古生物界的十大成果之一“。
西雅茨龍的化石
根據目前發現的化石顯示,西雅茨龍體長12.8米、臀高3.95米、體重達8.7噸。也是目前北美洲體型僅次於霸王龍的食肉恐龍,體型超過了北美洲的
食蜥王龍、
高棘龍、
懼龍和依潘龍。根據化石表明,西雅茨龍也是體型僅次於
棘龍、霸王龍、
蠻龍、
馬普龍、
鯊齒龍、
奧沙拉龍、
南方巨獸龍、
諸城暴龍、
魁紂龍的食肉恐龍,是目前體型第十大的食肉恐龍。研究表明,西雅茨龍的食物是當時北美洲所繁盛的中型到大型蜥腳亞目恐龍,但也包括各種體型的鳥臀目恐龍。西雅茨龍目前發現了兩個化石標本,包括正模標本(FMNH PR 2716)和一個選模標本,正模標本是目前相對最完整的化石,而選模標本的化石太碎,所以沒有被科學家所正式描述。和極其著名的遠親霸王龍一樣,西雅茨龍也擁有著大型的頭顱骨、粗壯的軀體和長而發達的雙腿,但它的前肢的發達和爪子的大小明顯強過遠親霸王龍。
主要特徵:頭大,腿長,身體粗壯,前肢爪子大,個子高(相對同長的恐龍)。
西雅茨龍目前單一的一個種的種名,全名為”米氏西雅茨龍“,西雅茨”SIATS“指
猶他州當地部落猶特族傳說中的吃人妖怪。種名”MEEKER“代表著米克家族,為了表示米克家族對FIELD博物館早期古生物研究中所作出的貢獻。
西雅茨龍的化石
西雅茨龍是在2013年美國發現了暴龍超科暴龍科成員血王龍以後,北美洲再次通過研究發現的大型
獸腳類恐龍,並且體型達到了12.8米體長和8.7噸重,是目前體型最大的食肉恐龍之一。它被分類在暴龍超科大盜龍類,被描述為北美洲晚白堊世(森諾曼階)頂級掠食者和在北美洲僅次於霸王龍的食肉恐龍。
異特龍超科(Allosauroid)獸腳類恐龍是侏羅紀 - 白堊紀多樣化和廣泛輻射的大型掠食者。異特龍超科恐龍在獸腳類中是體型最大之一,這群大型
掠食者支配陸地生態系統直到在白堊紀晚期的2500萬年頂級掠食者位置被其他分支即
暴龍超科和阿貝力龍超科所取代。
作者在論文里描述新巨型異特龍超科恐龍——米氏西雅茨龍 Siats meekerorum,是
暴龍超科恐龍在北美洲的最早期化石證據之一,證明這分支早在白堊紀中期就已經異常繁盛在了全球各地。
西雅茨龍是北美洲最早期的暴龍超科恐龍之一,並且這分支的分佈持續到中生代白堊世結束。
新屬的發現提供新證據表明大型異特龍超科和小型暴龍超科(tyrannosauroid)的同域生態環境。這數據支持假設異特龍超科的滅絕允許暴龍超科取代在北美洲的陸地生態系統成為在白堊紀晚期到末期食物鏈的頂級掠食者。
西雅茨龍的骨骼圖
和很多其他在北美洲發現的獸腳亞目恐龍(如霸王龍、蠻龍、懼龍、
艾伯塔龍、
腔骨龍、
矮暴龍等)以及其他暴龍超科一樣,西雅茨龍也是個長腿,雖然腿部比例沒有霸王龍、艾伯塔龍、戈爾岡龍那樣地長,但是腿長和在同體長的恐龍里,也非常地長了,12.8米的個體,臀高接近4米(3.95米),頭高達到了4.5米高,這個身高和平均個體的霸王龍臀高已經相當了。科學界們腿短,西雅茨龍生活環境里的蜥腳亞目恐龍普遍很巨大和高大,對於頂級捕食者來說,個子更高,更方便和容易攻擊到蜥腳亞目恐龍較脆弱的頭部和頸部,也使得其在捕獵中對付中型的獵物時,有著居高臨下的優勢。在當時的北美洲,較為靈性和敏捷的鳥臀目恐龍,也已漸漸成為了當時北美主要的素食動物之一,在西雅茨龍生境的食草恐龍里也佔了很大的比例,因此要追逐和應付這些相對
蜥腳類恐龍靈活和快的多的獵物,有一雙強壯和修長的腿部,無疑能提升自身的移動和奔跑速度。
西雅茨龍的化石
以前,科學界們曾經將西雅茨龍錯誤歸類為獸腳亞目肉食龍下目異特龍超科的新獵龍科,但在2014年的最新研究表明,西雅茨龍和肉食龍下目並沒有任何親緣關係,最新研究發現它的骨骼和虛骨龍類極其相似,而應屬於獸腳亞目虛骨龍類暴龍超科大盜龍類,和
大盜龍、南方獵龍、福井盜龍、始暴龍、氣腔龍等是近親,但西雅茨龍具體應屬於哪一科,至今存在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