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血桿菌屬
嗜血桿菌屬
嗜血桿菌屬,嗜血桿菌屬,拉丁學名: Haemophilus Winslow et a1.,1917)。小到中等大小的球形、卵圓或桿狀細胞,寬度一般≤1.0μm。有時有絲狀體,明顯的多形態。
革蘭氏陰性。不運動。兼性厭氧。幾乎所有的種需要血的生長因子,特別是X因子(原卟啉IX或正鐵血紅素)和/或V因子(煙醯胺腺嘌呤二核苷酸,也稱為輔酶I,簡寫NAD)或煙醯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也稱為輔酶Ⅱ,簡寫NADP)。即使提供生長因子也需要複雜的培養基才能良好生長。化能異養菌。具有呼吸和發酵代謝類型,最適生長溫度35~37℃。從D-葡萄糖和其他糖類產酸,少數種產氣。還原硝酸鹽到亞硝酸鹽或進一步還原。氧化酶和接觸酶因種而異。是人和動物黏膜上的專性寄生菌。流感嗜血桿菌(H.influenzae)是引起小孩腦膜炎的病原菌,也引起其他敗血症:中耳炎、竇炎、慢性支氣管炎。流感嗜血桿菌埃及生物變種主要引起結膜炎,它的一些菌株也引起一種新發生的病——巴西紫癜熱(J.Clin.Microbiol.26:1524~1534,1988).杜氏嗜血桿菌(H.ducreyi)是性病軟下疳的病因。DNA的G+Cmol%為37~44(Tm)。
模式種:流感嗜血桿菌(Haemophilusinfluenzae)。
分類地位未定的1屬。因在生長過程中需含有生長因子X(氯化高鐵血紅素haemin)和(或)V(輔酶I)的血液瓊脂而得名。本屬細菌為無運動性的革蘭氏染色陰性小桿菌,不形成芽胞,需氧或兼性厭氧。DNA中的G+C克分子含量為38~42%。僅寄生於人或動物的粘膜上,對氯黴素、四環素和磺胺等較敏感。主要嗜血桿菌的生物學性狀見表。
嗜血桿菌屬隸屬於巴斯德菌科。該屬細菌共有17個種,其中與臨床有關的有9個種:流感嗜血桿菌、副流感嗜血桿菌、溶血嗜血桿菌、副溶血嗜血桿菌、杜克嗜血桿菌、埃及嗜血桿菌、嗜沫嗜血桿菌、副嗜沫嗜血桿菌、遲緩嗜血桿菌。DNA中G+C含量為37~44mol%.
嗜血桿菌屬
杜克雷氏嗜血桿菌 因義大利皮膚病學家A.杜克雷(1890)發現而得名。是人類潰瘍性性病──軟性下疳的病原菌,因而又名軟性下疳桿菌。菌體大小為0.5×(1.5~2.0)微米。有成雙或短鏈排列趨勢。可呈兩極濃染。無芽胞和鞭毛。
埃及嗜血桿菌 1883年,德國細菌學家R.科赫在埃及從結膜炎患者中觀察到,1887年,美國眼科醫師J.威克斯在紐約分離出此菌,因此又稱科-威氏桿菌。無莢膜,有時呈兩極濃染,不形成吲哚,抗原與流感嗜血桿菌有部分相同。引起人類的急性或亞急性結膜炎,動物的實驗性感染未成功。
豬胸膜肺炎嗜血桿菌 又稱副溶血性嗜血桿菌,它不需病毒協同作用就可引起胸膜肺炎。
副豬嗜血桿菌 引起豬的致死性敗血症。
雞嗜血桿菌 引起雞的慢性呼吸道病和鼻炎。
馬生殖器嗜血桿菌 引起馬傳染性子宮炎(C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