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片

毛茛科植物烏頭子根的加工品

附子,中藥名。為毛茛科植物烏頭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6月下旬至8月上旬採挖,除去母根、鬚根及泥沙,習稱“泥附子”。

藥品簡介


制附子、黑附塊、熟附子、淡附片(為烏頭塊根,經膽巴水(即鹽滷)浸后供藥用再用清水漂清后與甘草、黑豆加水共煮透心,至切開后口嘗無麻舌感時,取出,除去甘草,黑豆,切薄片,曬乾。(外地因炮製方法不同而有熟附片、黃附塊、明附塊等區別,現上海地區不再區分。)生附子、咸附子(為烏頭塊根,經膽巴水浸制,洗凈后,切片曬乾供應藥用。生附子毒性較熟附片為強,須嚴格控制使用,一般只供外用。)
禁忌:孕婦禁用。不宜與半夏、瓜蔞、天花粉、貝母、白蘞白及同用。

應用方例


附片
附片
四逆湯《傷寒論》:附子、乾薑、甘草治療寒少陽病,陰寒內盛,陽氣欲脫,而有腹痛下利,四肢厥冷,脈微細欲絕。
【中毒與處理】烏頭鹼對各種神精末梢及中樞先興奮后麻痹。
致死量:烏頭酊2毫升,烏頭鹼2毫克。
狀症:先有唇舌發麻、噁心,手足發麻,繼之運動不一、嘔吐、心慌、面白、膚冷、胸悶、煩躁、痛覺減退、心跳慢弱、血壓下降、呼吸緩慢、吞咽困難、言語障礙、呼吸中樞抑制。間有抽搐,急性心原性腦缺血綜合證。可能突然而死亡。
處理:高錳酸鉀洗胃,保暖,注射較大劑量的阿托品。麻痹重者給興奮劑、吸氣、人工呼吸、輸液。休克可用正腎上素、

臨床應用


附片
附片
1.用於厥逆亡陽、脈微欲絕等症。附子辛烈而熱,主要用於冷汗自出、四肢厥逆、脈微弱,或因大汗、大吐、大逆的6,常配合人蔘、乾薑、炙甘草等品同用。如果冷汗淋漓、亡陽厥逆者,用附子、人蔘外,須再加龍骨牡蠣等固澀斂汗葯;如果大出血后引手足厥冷、汗出脈微,可以用參、附、龍、牡配合麥冬五味子等同用,以回陽救陰。
2.用於腎陽不足、畏寒肢冷,脾陽不振、腹痛、便溏等症。附子弁鉈m補元陽,益火之源,凡腎陽不足、命火衰微、畏寒肢冷、陽痿、尿頻之症,皆可應用,多配伍肉桂熟地、菟絲子、山萸肉等同用;如脾陽不振、脘腹冷痛、大便溏泄之症,又可用附子配合益氣溫脾的的黨參、白朮、乾薑、炙甘草等葯同用。
3.用於風寒濕痹、周身骨節疼痛等症。附子藥性溫熱,能祛除寒濕,因此對風濕痹痛屬於寒氣偏勝者,有良好的散寒止痛作用,常與桂枝等品合用。
【附子的功效】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除濕。
陰盛格陽,大汗亡陽,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腳氣水腫小兒慢驚,風寒濕痹,踒躄拘攣,陽萎,宮冷陰,疽瘡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附片圖片
附片圖片
(1)回陽救逆:有較強之回陽作用。用於畏寒、肢冷、脈微欲絕之虛脫,常配伍人蔘,或乾薑、甘草)。
(2)補益陽氣:附子辛熱,其性走而不守,能通行十二經,故凡陽氣不足之證均可用之,尤能補益腎陽。補腎陽常配肉桂。
(3)祛寒止痛:本品大熱,祛寒力強,故能治寒邪內侵之胃腹疼痛、泄瀉,以及寒濕阻絡之痹痛。
①《本經》:主風寒咳逆邪氣,溫中,金瘡,破症堅積聚,血瘕,寒濕踒躄,拘攣膝痛,不能行步。
②《別錄》:腳疼冷弱,腰脊風寒,心腹冷痛,霍亂轉筋,下痢赤白,堅肌骨,強陰,又墮眙,為百葯長。
③《本草拾遺》:醋浸削如小指,納耳中,去聾。去皮炮令坼,以蜜塗上炙之,令蜜入內,含之,勿咽其汁,主喉痹。
④《醫學啟源》:《主治秘要》雲,去臟腑沉寒;補助陽氣不足,溫熱脾胃。
附片
附片
李杲:除臟腑沉寒,三陰厥逆,濕淫腹痛,胃寒蛔動;治經閉;補虛散壅。
⑥王好古:治督脈為病,脊強而厥。
⑦《綱目》:治三陰傷寒,陰毒寒疝,中寒中風,痰厥氣厥,柔痓癲癇,小兒慢驚,風濕麻痹,腫滿腳氣,頭風,腎厥頭痛,暴瀉脫陽,久痢脾泄,寒瘧瘴氣,久病嘔噦,反胃噎膈,癰疽不斂,久漏冷瘡。合蔥涕,塞耳治聾。
⑧《本草備要》:補腎命火,逐風寒濕。
⑨《本草從新》:治痘瘡灰白,一切沉寒痼冷之證。

文獻摘錄


附片
附片
【備述】:
1.烏頭:植物來源和附子相同,亦為烏頭的塊根,但加工方法稍有不同。烏頭有生、制兩種,通常處方寫制川烏,即為烏頭用清水漂5至臨床應用天,每天換水2至3次,撩起后,每10斤原葯加豆腐二斤半同煮,至無白芯為度。取出揀去豆腐,曬至半乾,切片,烘或曬乾,或軋碎如綠豆大小,供臨床應用。制川烏性味辛溫有毒。有祛風濕、散寒止痛的效用。主治風寒濕痹、半身不遂、寒疝腹痛、陰疽、跌打傷痛等症。一般不作內服,外用敷治陰疽,有消散作用。
2.草烏:系毛茛科多年生草本野生烏頭屬植物塊根的通稱。制草烏炮製方法同制川烏,性味效用與用法亦相似。生草烏作用和用法,同生川烏。
附子
附子
3.附子一葯,始載於《本經》,因附於烏頭(母根)而生長,故名附子。因此,一般都認為烏頭為母根,附子為子根。上海地區種植烏頭,在收割時不用原來種下的老根,而是挖掘種植后新繁殖的塊根,作為藥用。藥店供應的烏頭與附子,實為一物,僅因炮製方法稍有不同而分為烏頭、附子兩葯。
4.附子藥性剛燥,走而不守,能上助心陽以通脈,中溫脾陽以健運,下補腎陽以益火,是溫裏扶陽的要葯。一般認為應用本品以脈象微細或沉遲或虛大,舌苔薄白或白膩而質淡胖,口不渴,或肢冷畏寒,或大便溏泄等症為宜。如屬陰虛陽盛,或假寒真熱之症,誤用附子,則如火上添薪,反使病情增劇,不可不慎。
5.附子的配伍應用較為廣泛,如配以乾姜,可增強回陽救逆的效用;配人蔘,則溫陽益氣;配肉桂,可補陽益火;配白朮,可溫脾燥濕;配茯苓,能溫腎利水;配桂枝,可溫經止痛,配熟地,能補陽滋陰;配蒼朮,可散寒除濕;配黃耆,可溫陽固表;配麻黃,可溫經發表。若遇寒熱,附子也可與寒涼葯同用,如配大黃,可溫陽通便;又如配以黃連,可扶陽瀉熱,成方如附子瀉心湯(《傷寒論》:大黃、黃連、黃耆、附子),在臨床上常用治脘腹絞痛、泄瀉不暢、嘔噁心煩,更兼汗多、肢冷、脈弱等症。
6.附子與烏頭雖同屬一物,但因炮製方法稍有不同,在臨床應用上略有差異,一般認為附子以補火回陽較優,烏頭以散寒止痛見長。生附子、生川烏、生草烏皆有劇毒,內服須加炮製,入湯劑須經久煎;生者一般只供外用,但如皮膚破損者則不宜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