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畫藝術

2008年陳聿東所著書籍

《國畫藝術》對中國畫的歷史淵源、產生條件、畫家生平、表現方法、創作特點以及繪畫工具、材料和技法進行介紹和分析,力圖使青年讀者對中國繪畫的審美追求和完美的意境表達有所感知。書中還注重對“以形傳神”、“形神兼備”、“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等富有民族藝術特徵的創作思想和理念進行詳論細述,重點介紹中國畫善於將詩、書、畫、印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豐富畫面、調動想象等高超的手法。在萬紫千紅的藝苑之中,中國畫是一枝獨秀的奇葩。在世界藝術之林中,中國繪畫形成博大精深的體系,具有光輝燦爛的崇高地位。《國畫藝術/藝術叢書》以促膝談心、娓娓道來的筆觸,引領讀者在形式獨特、風格鮮明、審美內涵深厚、藝術魅力永存的中國畫藝術的殿堂里瀏覽、徜徉,充分領略和享受中國畫的藝術美。中國畫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遺產,從已知獨幅的戰國帛畫算起,至今已有2000餘年的歷史。中國繪畫藝術歷經數千年的發展,形成了世界上獨樹一幟的風格,並對周圍的國家和地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甚至西方的繪畫也從中汲取良多。這一特色的形成,與中國的社會發展、民族欣賞習慣以及傳統學術思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中國繪畫有著深厚的審美內涵,人們欣賞中國繪畫,不但可以了解許多社會的、歷史的、文化的知識,而且在潛移默化之中,陶冶情操、提高審美能力、獲得美的享受。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國畫藝術》按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等題材,遴選從古至今近100位中國畫畫家的代表作品近300幅,並就畫家和作品的藝術造詣、審美價值和傑出貢獻一一詳加評述、剖析。

作者簡介

陳聿東,祖籍江蘇靖江,1957年生於天津。自幼從師王學仲教授研習詩詞書畫。1977年在英才美術學校學習。1983年畢業於天津外國語大學。1986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1986年7月到南開大學任教。1994年作為訪問學者赴美國哈佛大學研修兩年。現任南開大學東方藝術系教授、碩士學位研究生導師,加拿大國際東方學會會長。長期從事美術史論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並進行中國書畫創作。講授課程主要有“中國美術史”、“東西方藝術交流”等。1996年至1997年應邀赴美國長島大學、堪薩斯大學講學交流。 1997年參加國家“七五”規劃重點學術科研項目《中國大百科全書·美術卷》的撰寫工作。1987年應國家文物局邀請,參加龍門石窟佛教藝術遺跡的鑒定著錄工作。近年出版的著作有:《印度藝術簡史》(譯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外國美術通識》(合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中國美術通識》(合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名畫鑒賞》(編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佛教文化百科》(主編,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佛教與雕塑藝術》(專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中國大百科全書·美術卷》(印度美術部分,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0年版)等。發表的論文有:《貴霜時期的佛教雕塑》,《山東隋代石窟藝術探析》,《夜泊畫集簡述》,《范曾的歷史人物畫》,《希文憂樂關天下,屈子襟懷寄楚騷》,《拉吉普特的宮廷繪畫》,《非洲藝術的語言》,《印度的斷臂女神》等。

圖書目錄


一 欣賞中國畫的意義和方法
二 中國畫的工具和材料
三 中國畫的裝裱與畫幅形式
四 中國畫的審美特徵
1.外師造化 中得心源
——感悟與立意
2.形神兼備 不似之似
——形象與寫意
3.書畫同源 墨分五色
——筆墨與賦色
4.計白當黑 虛實相生
——構圖與布勢
5.畫中有詩 氣韻生動
——意境與氣韻
6.融詩、書、畫、印於一體的文人畫境界
五 中國畫主要專業術語和流派
1.中國畫主要專業術語
2.中國畫主要流派
六 中國畫發展史及作品欣賞
中國人物畫發展史及作品欣賞
1.中國人物畫發展史
(1)先秦及秦漢時期的人物畫
(2)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人物畫
(3)隋、唐、五代時期的人物畫
(4)宋、遼、金時期的人物畫
(5)元、明、清及近現代的人物畫
2.中國人物畫欣賞
(1)《人物龍鳳圖》和《人物御龍圖》戰國帛畫
(2)馬王堆漢墓帛畫
(3)《洛神賦圖》 東晉顧愷之
(4)《步輦圖》唐閻立本
(5)《送子天王圖》唐吳道子
(6)《虢國夫人游春圖》唐張萱
(7)《簪花仕女圖》唐周防
(8)《重屏會棋圖》五代周文矩
(9)《韓熙載夜宴圖》五代顧閎中
(10)《卓歇圖》五代 胡璩
(11)《朝元仙仗圖》宋武宗元
(12)《聽琴圖》宋趙佶
(13)《清明上河圖》宋張擇端
(14)《秋庭嬰戲圖》宋蘇漢臣
(15)《貨郎圖》宋李嵩
(16)《採薇圖》宋李唐
(17)《李白行吟圖》宋梁楷
(18)《楊竹西小像》元王繹
(19)《鐵笛圖》明吳偉
(20)《孟蜀宮伎圖》明唐寅
(21)《王時敏小像》明曾鯨
(22)《屈子行吟圖》明陳洪綬
(23)《鍾馗圖》清高其佩
(24)《醉眠圖》清黃慎
(25)《乾隆大閱圖》清郎世寧
(26)《元機詩意圖》清改琦
(27)《女媧鍊石圖》清任頤
(28)《泰戈爾像》現代徐悲鴻
(29)《裸體》現代 林風眠
(30)《流民圖》現代蔣兆和
中國山水畫發展史及作品欣賞
1.中國山水畫發展史
(1)先秦至魏晉南北朝的山水畫
(2)隋、唐、五代時期的山水畫
(3)宋遼金時期的山水畫
(4)元代的山水畫
(5)明清及近現代山水畫
2.中國山水畫欣賞
(1)《游春圖》隋展子虔
(2)《江帆樓閣圖》唐李思訓
(3)《明皇幸蜀圖》唐李昭道
(4)《匡廬圖》五代荊浩
(5)《山溪待渡圖》五代關仝
(6)《瀟湘圖》五代董源
(7)《秋山問道圖》五代巨然
(8)《高士圖》五代衛賢
(9)《江行初雪圖》五代趙斡
(10)《讀碑窠石圖》宋李成、王曉合作
(12)《溪山行旅圖》宋范寬
(13)《秋江漁艇圖》宋許道寧
(14)《早春圖》宋郭熙
(15)《湖庄清夏圖》宋趙令穰
(16)《瀟湘奇觀圖》宋米友仁
(17)《千里江山圖》宋王希孟
(18)《萬壑松風圖》宋李唐
(19)《江山秋色圖》宋趙伯駒
(20)《四景山水》宋劉松年
(21)《踏歌圖》宋馬遠
(22)《溪山清遠圖》宋夏珪
(23)《雲橫秀嶺圖》元高克恭
(24)《鵲華秋色圖》元 趙孟頻
(25)《富春山居圖》元黃公望
(26)《漁父圖》元吳鎮
(27)《漁庄秋霽圖》元倪瓚
(28)《青卞隱居圖》元王蒙
(29)《華山圖》明王履
(30)《風雨歸舟圖》明戴進
(31)《廬山高圖》明沈周
(32)《漁樂圖》明吳偉
(33)《真賞齋圖》明文徵明
(34)《桃源仙境圖》明仇英
(35)《晝錦堂圖》明董其昌
(36)《華岳高秋圖》明藍瑛
(37)《黃山天都峰圖》清漸江
(38)《蒼山結茅圖》清髡殘
(39)《夏山過雨圖》清龔賢
(40)《溪山紅樹圖》清 王■
(41)《湖天春色圖》清吳歷
(42)《山水清音圖》清石濤
(43)《采菱圖》清金農
(44)《海上三山圖》清袁江
(45)《西泠小景》現代黃賓虹
(46)《黃岳雄姿》現代劉海粟
(47)《長江萬里圖》現代張大千
(48)《江山如此多嬌》現代傅抱石關山月
(49)《山村飛瀑》現代李可染
中國花鳥畫發展史及作品欣賞
1.中國花鳥畫發展史
(1)先秦至隋唐時期的花烏畫
(2)五代、宋、元時期的花鳥畫
(3)明清及近現代的花烏畫
2.中國花鳥畫欣賞
(1)《照夜白圖》唐韓斡
(2)《五牛圖》唐 韓混
(3)《寫生珍禽圖》五代黃筌
(4)《雪竹圖》五代徐熙
(5)《山鷓棘雀圖》宋 黃居案
(6)《寫生蛺蝶圖》宋趙昌
(7)《雙喜圖》宋崔白
(8)《枯木竹石圖》宋蘇軾
(9)《墨竹圖》宋文同
(10)《五馬圖》宋李公麟
(11)《芙蓉錦雞圖》宋趙佶
(12)《四梅花圖》宋揚無咎
(13)《出水芙蓉圖》宋吳炳
(14)《墨蘭圖》宋鄭思肖
(15)《墨梅圖》元王冕
(16)《雙鶴圖》明邊景昭
(17)《鷹擊八哥圖》明林良
(18)《桂菊山禽圖》明呂紀
(19)《墨葡萄圖》明徐渭
(20)《孔雀圖》清朱耷
(21)《出水芙蓉圖》清惲壽平
(22)《雙雀愛梅圖》清華喦
(23)《蘭竹圖》清鄭燮
(24)《松鶴延年圖》清虛谷
(25)《古柏圖》清趙之謙
(26)《桃實圖》清吳昌碩
(27)《荷蛙圖》現代齊白石
(28)《楓鷹圖》現代高劍父
(29)《奔馬》現代徐悲鴻
(30)《映日荷花圖》現代潘天壽

文摘


一 欣賞中國畫的意義和方法
中國畫,是中國傳統民族繪畫的統稱。作為一門民族藝術,它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它深深地紮根於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經歷了數千年的發展,形成了融會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素養、審美意識、思維方式、美學思想和哲學觀念的完整的藝術體系,創造了輝煌的民族繪畫史,成為我們民族藝術的瑰寶,也是人類最優秀的文化遺產之一。
在歷史的長河中,傑出的畫家猶如璀璨群星,閃耀著奪目的光芒,留下的無數曠世傑作,像一座座高峰,巍然屹立於世界藝術之林。中國藝術所獨具的魅力,不僅為中國人民所喜聞樂見、引以為豪,也為世界各國人民所矚目和喜愛。
從藝術的歷史發展看,人類作為審美主體,不僅創造了重要的審美對象即藝術美,而且憑藉藝術美反過來又促進了自身審美素質的提高。一件優秀的藝術品可以促成和引發了解藝術而且能夠欣賞美的公眾的凝聚,同時又由於欣賞者的參與,使藝術的精神內涵在原作的客觀基礎上得到不斷豐富和發展。
欣賞,是人們對藝術作品的感受、理解和評判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觀賞者從對藝術形象的具體感受出發,思維和情感產生了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這個過程既受到藝術品本身形象和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審美情趣和藝術修養對藝術形象加以想象、補充和豐富,因而也就出現了欣賞上的差異。不同的人對同一幅作品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結論。金陵八家之一的龔賢曾說:“作畫難,而識畫尤難,天下之作畫者多矣,而識畫者幾人哉?”中國畫之所以被稱為“易學難懂”,就是因為它的學習可以從程式人手,有規則,有程序,並確有實效。但初學者往往對程式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是因為缺乏鑒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