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史

2009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范文瀾1941年原著《中國通史簡編》,后受毛主席委託準備將其擴充為《中國通史》,全書未成即逝世,後續工作由蔡美彪完成。1995年,《中國通史》出版,全書原本共十冊,其中前四冊為范文瀾著,后六冊為蔡美彪補充定稿,全書從遠古先先秦一直敘述到近代清中期嘉慶年間。一九九五年人民出版社十冊版《中國通史》出版后,蔡美彪先生覺得應該補寫從道光繼位至宣統退位這一部分,以清朝及其封建帝制的滅亡作結,遂聯合其他學者編寫的《中國通史》第11、12卷,屆時,洋洋12卷的《中國通史》將全部出齊。《中國通史》架構宏大,史實準確,選材精當,筆法洗鍊,代表了中國史學研究的整體水平,該書是我國近百年來最完整、最系統的一套中國通史。全書遠古先先秦一直敘述到近代清朝覆亡,它通過記敘各個歷史時期的歷史事實與歷史人物,闡明中國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全書觀點鮮明、體例嚴謹、內容豐富、文筆流暢,是受到社會各界普遍歡迎的優秀通史著作之一。

內容簡介


本書第一冊收入了原自原始公社到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的成立即秦朝的統一。共為五章,分別敘述了原始公社時代,夏商時期、西周時期、東周時期和戰國時期的政治史事、經濟發展狀況、制度的演變和文化思想狀況。
本書第二冊收入了秦漢至隋統一時期。共為六章,分別敘述了秦朝、西漢、東漢三國、西晉十六國、東晉和南朝、北朝時期各王朝的興亡、經濟概況、文化概況和各族間的交往與融化。
第三冊是中國通史第三編隋唐五代時期的第一冊。共三章,第一章敘述隋朝的興亡和經濟、文化狀況。第二章敘述唐朝的政治概況和經濟概況。第三章分別敘述了五代十國時期——五個王朝和十個割據國的興亡及這一時期的經濟狀況。
第四冊是中國通史第三編隋唐五代時期的第二冊。由本編的第四、五、六、七章組成。分別敘述了吐蕃國、回紇國、南詔國、大理國,亦即藏族、維族、彝族等族的政治、經濟、文化狀況,以及唐五代時期的文化概況。
第五冊是中國通史第國編宋遼金元時期的第一冊,共兩章。第一章敘述宋王朝的建立與南遷,即北宋時期的政治狀況和經濟狀況。第二章敘述宋王朝的南遷與滅亡,即南宋時期的政治狀況與經濟狀況。
第六冊是中國通史第四編宋遼金元時期的第二冊。由本編第三、四、五章組成。第三章敘述遼朝包括西遼的政治、經濟、文化。第四章敘述西夏的興亡和經濟、文化。第五章敘述金朝的政治史事和經濟狀況。
第七冊是中國通史第四編宋遼金元時期的第三冊。由本編第六、七章組成。第六章敘述元朝的政治史事、經濟狀況和元朝統治下的各民族狀況。第七章敘述宋金元時期的文化狀況,包括經學與理學、文學藝術、學術著作、科學技術、文化交流。
第八冊是中國通史第五編明清封建制時期的第一冊。共兩章。第一章明朝的建立與集權統治的發展,敘述明太祖至武宗時期的政治、經濟狀況。第二章商品經濟的發展與明朝的衰落,敘述明世宗至神宗時期的政治、經濟狀況。
第九冊是中國通史第五編明清封建制時期的第二冊。由本編第三、四章組成。第三章綜合敘述清朝的建國、農民戰爭與明朝的滅亡。第四章敘述清朝統治的鞏固與疆域的奠立,即清聖祖至世宗時期的政治概況。
第十冊是中國通史第五編有明清封建制時期的第三冊。由本編第五、六、七章組成。第五章敘述清高宗、仁宗時期的政治史事和清朝統治下的各民族狀況。第六章敘述經濟狀況。第七章是明洪武至清嘉慶時期的文化狀況。
第十一冊是《中國通史》第六編清朝的衰落與滅亡的第一冊。共四章。第一章敘述道光帝的統治與英國的入侵;第二章敘述太平天國革命與英法聯軍的侵略;第三章敘述清末農民起義的失敗與同治新政;第四章敘述慈禧后再執政與外國侵略的深入。
第十二冊是《中國通史》第六編清朝的衰落與滅亡的第二冊。共六章,即本編第五至十章,分別敘述了外國在華企業與民辦新型企業的開設中日戰爭與清廷變法、列強入侵與清廷再變法、資本主義企業的發展與資產階級的形成、民主革命與清朝覆亡以及晚清時期學術文化概況。

作品目錄


《中國通史第1冊》:
第一編
原始公社到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的成立——遠古至秦統一
中國通史
中國通史
第一章原始人與原始公社時代
第一節中國境內的原始人
第二節原始公社的遺跡
第三節傳說中的中國遠古居民
第四節關於堯、舜、禹的傳說
第五節原始公社制度
簡短的結論
第二章原始公社逐漸解體到奴隸制度時代——夏商(殷)——前二0三三年(?)——前一0六六年(?)
第一節夏朝傳說——前二0三三年(?)——前一五六二年(?)
第二節假設的夏朝遺跡
第三節商朝事迹——前一五六二年(?)——前一0六六年(?)
第四節商朝的生產方式
第五節商制度與文化思想
簡短的結論
第三章封建制度開始時代——西周——前一0六六年(?)——前七七一年
第一節古公建立封建制度的周國
第二節周怎樣滅商
第三節周初大封建
第四節西周的經濟結構
第五節西周經濟的變化
第六節統治階級的敬天保民思想
第七節各族間戰爭與西周的滅亡
簡短的結論
第四章列國兼并時期——東周
東周前七七0年——前四0三年
春秋前七二二年——前四八一年
第一節在兼并戰爭中變化著的東周社會
第二節王室衰微與大國爭霸
第三節公室卑弱與大夫兼并
第四節弱國對強國、人民對國家的負擔
第五節各族間的鬥爭與融合
第六節東周時期的經濟狀況
第七節新舊制度的演變
第八節古代文化的創造
第九節孔子及其所創儒家學說0
第十節儒家學派與儒經
第十一節墨子及其所創墨家學說
簡短的結論
第五章兼并劇烈時期——戰國——前四0三年——前二二一年
第一節戰國形勢
第二節經濟情況
第三節七國興亡
第四節秦統一的原因
第五節孟子與鄒衍
第六節老子與莊周
第七節荀子與韓非
第八節散文與詩賦
第九節戰國文化的一般狀況
簡短的結論
歷代紀年表
人名索引
《中國通史第2冊》:
第二編
秦漢至隋統一時期
第一章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的漢族統一國家成立時期——秦——前二二一年——前二0七年
第一節秦怎樣建立漢族的統一國家
第二節農民大起義與楚漢戰爭
簡短的結論
第二章國家統一鞏固后對外擴展時期西漢——前二0六年——二三年
第一節西漢政治概狀
第二節幾個重要的制度
第三節農業與農民
第四節工商業與工商
第五節地主、大工商業主、高利貸商人、奴隸主
第六節西漢疆域和文化影響的擴展
第七節王莽的新朝
第八節農民大起義
第九節經學、史學、曆數學、諸子
第十節文學
簡短的結論
第三章繼續對外擴展並由統一走向分裂時期——東漢三國——二五年——二八0年
第一節政治概狀——東漢前期(漢光武帝至漢章帝共六十四年)
第二節政治概狀——東漢後期(漢和帝至漢靈帝共一0一年)
第三節政治概狀——分裂時期(一九0年——二0八年即漢獻帝初平元年至建安十三年凡十九年為前段,二0八年——二八。年即建安十三年至晉武帝太康元年凡七十三年為後段,前後共九十一年)
第四節經濟概狀
第五節漢文化對周鄰諸族的影響
第六節黃巾軍起義
第七節漢國(蜀漢)
第八節吳國
第九節魏國
第十節經學、哲學、科學、宗教
第十一節史學、文學、藝術
簡短的結論
第四章短期統一與黃河流域又一次大破壞
時期——西晉十六國——二六五年——四三九年
第一節西晉的政治概況
第二節極度腐朽的西晉統治集團
第三節西晉文化
第四節十六國大亂
第五節十六國時期的文化
簡短的結論
第五章長江流域經濟文化發展時期——東晉和南朝——三一七年——五八九年
第一節五個朝代的更替
第二節南朝的經濟狀況
第三節南朝文化的發展
簡短的結論
第六章黃河流域各族大融化時期——北朝——三八六年——五八一年
第一節北朝魏、齊、周的興亡
第二節北朝的經濟
第三節北朝的文化
第四節黃河流域各族大融化
簡短的結論
隋以前計量單位比較表
歷代紀年表
人名索引
《中國通史第3冊》:
第三編
隋唐五代時期
第一章南北統一社會繁榮時期——隋——五八一年——六一八年
第一節鞏固國家統一的各種措施
第二節南北統一后的經濟狀況
第三節隋煬帝
第四節隋末農民大起義
第五節隋朝的文化
簡短的結論
第二章封建經濟繁榮疆域大擴張時期——唐——六一八年——九0七年
第一節唐前期的政治概況(六一八年——七四一年)
第二節唐中期的政治概況(七四二年——八二0年)
第三節唐後期的政治概況(八二一年——九0七年)
第四節唐朝經濟(上)
第五節唐朝經濟(下)
第六節唐朝與四方諸國的各種關係
第七節藩鎮割據
第八節農民大起義
簡短的結論
第三章大分裂時期——五代十國——九0七年——九六0年
第一節佔據中原的五個小朝廷
第二節環繞中原地區的十個小國
第三節五代十國的經濟狀況
簡短的結論
歷代紀年表
人名索引
《中國通史第4冊》:
第三編
隋唐五代時期
第四章吐蕃國——六二九年一一八四六年
第一節吐蕃國的興亡
第二節宗教與文化
簡短的結論
第五章回紇國——一六四七年——八四六年
第一節回紇國的興亡
第二節社會經濟與文化
簡短的結論
第六章南詔國、大理國
南詔國七三八年——九0二年
大理國九三七年——一二五三年
第一節南詔國的興亡
第二節社會經濟與文化
簡短的結論
第七章唐五代的文化概況
第一節佛教各宗派
第二節禪宗——適合中國士大夫口味的佛教
第三節儒學由舊的漢學系統開始轉向新的宋學系統
第四節道教的流行
第五節百花盛放的唐文苑(詩、詞)
第六節近體文與古文
第七節唐朝的史學、科學、藝術
第八節唐代長安一一各國文化交流的中心
簡短的結論
人名索引
《中國通史第5冊》:
第四編宋遼金元時期
第一章宋朝中央集權制封建統治的加彊和政權的南遷(上)
第一節宋朝中央集權制統治的建立和川蜀地區的農民起義
(一)統一的封建國家的建立
(二)中央集權制統治的加強
一、兵制(18)
二、地方官制(23)
三、中央官制(27)
(三)社會階級關係和賦稅制度
一、土地佔有和農民狀況(36)二、賦稅和徭役(40)
(四)川蜀地區的農民起義
蜀兵起義(47)閬州起義(49)渝州起義(50)李仙等起義(50)王小波、李順等領導的農民起義(50)
第二節農業的發展和工商業的繁榮
(一)農業的發展
一、戶口的增加和農田的開墾(60)
二、農作物的交流(63)三、農具的改
進(65)四、水利的興修(67)
(二)手工業的興盛
一、造船業的發達和指南針的普遍使用(69)
二、印刷業的發展和活字印刷術的發明(70)
三、兵器製造業的進步和火藥的應用(71)
四、礦冶、紡織、制瓷等業(72)
五、手工業作坊和家庭
手工業(75)
(三)商業的繁榮
一、城市和集鎮(79)
二、商稅和專
賣(83)
三、商業組織(84)
四、貨幣(86)
五、海外貿易(88)
(四)大地主大商人勢力的發展
一、大地主(91)
二、大商人(98)
第三節宋朝統治的腐敗和農民、士兵的反抗
(一)皇位繼承與宮廷風波
一、真宗嗣位(102)
二、仁宗繼統與宮廷風波(104)
三、英宗嗣立與尊濮之議(108)
(二)對遼、夏的妥協
一、宋遼澶淵之盟(111)二、宋夏和戰(115)
(三)統治的腐敗與改革的建策
一、儒佛道的提倡(119)二、統治的腐敗(122)三、改革的建策(133)(四)農民、士兵的起義
益州起義(139)王長壽起義(140)陳進起義(140)王倫起義(141)張海等農民起義(141)保州士兵起義(142)王則起義(143)
第四節變法派和保守派的論爭
(一)王安石變法
一、均輸、青苗法的推行與論爭(146)二、變法的高潮(159)三、保守派反攻,變法派敗退(170)
(二)神宗“改制”
(三)變法派保守派互斗
一、保守派執政(187)二、變法派再起(192)三、向太后當權,變法派被逐(195)(四)徽宗、蔡京的腐朽統治
第五節方臘等領導的農民戰爭
(一)方臘領導的農民起義
(二)梁山泊農民起義
(三)洶湧澎湃的起義浪潮
第二章宋朝中央集權制封建統治的加強和政權的南遷(下)
第六節宋王朝的南遷和人民抗金鬥爭
(一)金朝南侵和北宋的覆亡
一、對遼戰爭和金軍南侵(224)二、保衛東京的鬥爭(228)三、金軍第二次南侵,北宋滅亡(233)
(二)中原人民的抗金鬥爭和南宋統治的確立
一、中原人民的抗金鬥爭(242)二、金軍再度南侵,南宋小朝廷繼續逃竄(246)
三、南宋統治的確立(251)
(三)鐘相、楊太等領導的農民起義鐘相、楊太起義(257)信州王宗石起義(267)建州農民起義(267)吉州彭友起義(270)虔州陳頤起義(270)嚴州農民起義(271)郴州宜章縣農民起義(272)
(四)抗戰與投降的鬥爭
一、保衛川陝和收復襄陽的勝利(273)
二、屈辱的“和議”(280)三、順昌和郾城抗金戰爭的勝利(284)四、高宗、秦檜集團的投降活動(291)
(五)高宗、秦檜集團的黑暗統治和人民的反抗鬥爭
(六)金完顏亮南侵,高宗退位
第七節北伐戰爭和道學統治的確立
(一)北伐戰爭的失敗
(二)抗戰派的備戰活動和反道學的論爭
一、抗戰派的備戰和朱熹道學集團的形成(314)二、孝宗理財備戰和陳亮等反道學的論爭(318)三、妥協派打擊抗戰派
(三)寧宗、韓梡胄禁道學和北伐戰爭
(四)抗金鬥爭和道學統治的確立
一、反投降派的鬥爭(345)二、抵抗金兵南侵的鬥爭(347)三、朝廷政變和抗金民兵的被消滅(352)四、道學統
治的確立(355)
第八節南宋經濟的發展,封建剝削的加強和農民起義
(一)經濟的發展
一、農業(359)二、手工業(365)三、商業、城市(372)
(二)土地兼并和封建剝削的加強
一、土地兼并的加劇(383)二、佃客的人身束縛(386)三、地租和高利貸剝削(390)四、繁重的賦稅(397)
(三)農民群眾的反抗鬥爭和武裝起義
抗租鬥爭(404)海上鬥爭(406)李金起義(407)賴文政起義(407)陳峒起義(409)李接起義(410)姜大老起義(410)張福等起義(411)蔣宗等起義(411)晏夢彪等起義(412)陳三槍等起義(413)
第九節宋朝的滅亡
(一)蒙古南侵和四川的備戰
(二)蒙哥入侵四川和合州的抗戰
(三)統治集團的衰朽
(四)宋朝的滅亡和人民抗元鬥爭
宋代農民起義年表
宋代紀年表
宋代行政區劃表
宋代地名表
人名索引
《中國通史第6冊》
《中國通史第7冊》
《中國通史第8冊》
《中國通史第9冊》
《中國通史第10冊》

創作背景


范文瀾是當代公認的史學大家、我國近代“史學四大家”之一。上世紀四十年代,范文瀾到延安后,開始撰寫中國通史,當時擬定“略前詳后,全用語體,揭露統治階級罪惡,顯示社會發展法則等幾條”,作為準繩。這部在延安窯洞的油燈下寫出的我國第一部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系統敘述中國歷史的著作——《中國通史簡編》,是中國史學史上一個革命性的前進。在該書出版后,毛澤東非常高興,他對范文瀾說:“我們黨在延安又做了一件大事……我們共產黨人對於自己國家幾千年的歷史,不僅有我們的看法,而且寫出了一部系統的完整的中國通史。這表明我們中國共產黨對於自己國家幾千年的歷史有了發言權,也拿出了科學的著作了。”。同時該書一問世,就遭到國民黨反動派的嚴禁,這正好說明它的戰鬥作用。1968年7月20日,毛澤東向范文瀾傳話:中國需要一部通史。在沒有新的寫法以前,還是按照你的那種體系、觀點寫下去。於是范老先生不負重託,開始根據《中國通史簡編》改寫,編纂《中國通史》。自1953年至1965年,共出版了4冊,寫到隋唐五代。范老終因病逝世,未能完成全部改寫計劃。范老生前完成《中國通史》的前四卷。他逝世后,蔡美彪毅然擔負起這項未竟的事業,於1995年完成。後來蔡美彪先生又補寫了11卷、12卷。屆時,洋洋12卷的《中國通史》從遠古先先秦一直敘述到近代清朝覆亡全部出齊。《中國通史》的出現,是中國史學史上一個革命性的前進。這是一部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篇幅最多的中國通史,這是一部兩代史學家嘔心瀝血四十三年才“磨”出來的中國通史。

作品影響


1995年12月,該書獲得“第二屆國家圖書獎”。

作者簡介


范文瀾(1893年11月15日—1969年7月29日),初字芸台,后改字仲澐(另一說字仲潭),浙江紹興人,歷史學家。曾在南開大學、北京大學、國立河南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大學輔仁大學等校任教,主編《中國通史簡編》,並長期從事該書的修訂工作,還著有《中國近代史》(上冊)、《文心雕龍注》、《范文瀾史學論文集》、《中國通史》(第一、二、三、四冊)等。1956年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1959年,當選為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又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三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1965年,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1969年,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九屆中央委員會委員。1969年7月29日逝世於北京。
蔡美彪,歷史學家,浙江杭州人,1949年畢業於南開大學歷史系。195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研究生院。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室主任、研究員,中國史學會第二、三屆理事,中國元史研究會會長,中國蒙古史學會理事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屆學科評議組成員。長期從事宋遼金元史的研究。著有《元代白話碑集錄》,與羅常培合編《八思巴字與元代漢語》。並從1953年起,蔡美彪協助范文瀾編寫《中國通史》前四卷。范老逝世后,他主持編寫了第五至第十卷,后又合作完成第十一、十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