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粉彩瓷器
中國清代傳統彩瓷品種之一
經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對“玻璃白”進行光譜分析證明,它是一種含砷的乳白色玻璃,在彩繪中有重要作用:①它可將各種彩色“粉化”,使紅者呈粉紅,綠者呈淡綠,色調品種從而大大增加,一件器物上彩繪時用色可多達20餘種,有深淺濃淡之分,加強了紋飾的層次;②在畫面的彩繪部位,用“玻璃白”打底,再施彩渲染,用國畫中渲染手法,使每一種顏色都有豐富的層次,表現出正、反、仰、俯、翻、轉的變化,從而增強立體感;③彩繪后另塗一層“玻璃白”粉,經700~750℃左右的溫度烘燒后,色料熔化成玻璃狀,與釉面密結,呈色晶瑩;④“玻璃白”還可單獨用作白色描繪雪景或需用白色表現的紋飾。
康熙時粉彩尚處於初創階段,故精品少見。到雍正年間,造型胎釉和彩繪有了空前的發展。主要造型有盤、碗、壺、尊、洗、各式瓶等。圖案紋飾以花卉為主,特別是官窯產品,繪畫益臻精妙,可使數朵綺麗彩花,婀娜多姿。其次所繪折枝花果、團花、花鳥、人物故事和山水畫等也都栩栩如生,內容極為豐富。此外還有各種色地彩繪的粉彩瓷器,增加了粉彩瓷器在色彩對比上的美感。傳世品雍正珊瑚紅地粉彩牡丹紋貫耳穿帶瓶就是一件代表作品。
乾隆時期的粉彩瓷器,除繼承傳統以渲染為主要手法的白地粉彩瓷外,還繁衍出許多色地開光、光內繪粉彩的紋飾,如藍地描金開光,各種錦地開光,各種色地粉彩花卉開光等。同時還出現了制瓷工藝新技術,如鏤空轉心瓶、鏤空套瓶、香插、仿古銅彩爵杯、花觚以及仿各類工藝品、仿織錦金鐘籠等。這些均為乾隆時期粉彩瓷器的獨特產品。另外傳世品中還有粉彩玲瓏器加飾金彩,非常嬌艷,如乾隆粉彩加金蓮花紋蓋碗,全器玲瓏,繪荷蓮紋飾,青花繪荷葉及莖,上飾金彩,粉彩繪荷花,蓋頂及底足內均青花篆書“大清乾隆年制”款。這種玲瓏粉彩瓷器,其裝飾別開生面,為乾隆時期所特有。
上海博物館雍正粉彩九桃瓶
粉彩瓷在雍正、乾隆朝達到鼎盛,《陶雅》中稱讚“粉彩以雍正朝最美,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鮮艷奪目”。雍正粉彩瓷的呈色豐富多變,色澤明亮柔麗,彩料濃淡自然,粉質感強,鮮嫩璀璨,清雅秀美。在一件器物上用色達二十多種,同一種顏色又有濃淡深淺及陰陽向背之分,並且以油料調色,講究彩料的層次變化,畫麵粉潤柔和,突出畫面的陰陽濃淡,富有立體感。以傳統題材為主,流行纏枝花卉紋、花鳥紋、人物紋、山水紋等圖案,布局不滿密,顯得意境悠遠。畫面雅緻宜人,而且諧音“蝠”(福)、“鹿”(祿)的圖案亦多見,在花卉之間經常配以草蟲等。裝飾手法多樣,流行“過枝”的畫法,即盤、碗的圖案從器身到器蓋,或從器里到器外連續彩繪而成,常見有桃果、菊花、牡丹等過枝圖案。
雍正年制的胭脂紅山水紋筆筒圓柱直筒形
雍正粉彩瓷除白地粉彩外,還流行黃地粉彩、墨地粉彩、淡綠地粉彩、青釉地粉彩、醬色地粉彩、珊瑚紅地粉彩、胭脂紅地粉彩等色地粉彩。款識以“大清雍正年制”和“雍正年制”較為常見,以楷書款為主,篆書款極少。字體工整,結構嚴謹,筆法清秀,運筆有力,多為宋槧體。此外,還有很多堂名款,如“馮宅”、“百露堂”、“文山石房”等,以及花押款,如以筆和銀錠來寓意“必定如意”等。
雍正粉彩瓷製作工藝成熟,風格典雅秀麗,備受人們推崇,歷來是拍賣市場上的寵兒,升值空間很大。比如一件雍正粉彩浮雕花鳥寶瓶紋六方瓶,1982年在香港蘇富比以25萬港幣成交,2001年在紐約佳士得以21.5萬美元成交,2007年在香港蘇富比以2272萬元港幣成交,2009年在北京保利以6776萬元人民幣成交。又如,一件雍正粉彩過枝月季梅花圖盤,1976年由倫敦佳士得釋出,后被蘇林庵收藏,1994年被康蕊君收入《玫茵堂中國陶瓷》圖錄,1995年流入香港市場,2011年香港蘇富比秋拍估價為1500萬港幣,最終以4994萬港幣成交
2010年11月11日的一場拍賣,讓倫敦博羅(Borough)區域的Bainbridge拍賣行拍賣中,一個估價80萬英鎊至120萬英鎊之間的清乾隆粉彩鏤空瓷瓶以5160萬英鎊(約5.5億人民幣)的價格成交,刷新了2010年6月由黃庭堅書法《砥柱銘》創下的紀錄,成為最新的中國最貴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