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式傢具製作技藝

明式傢具製作技藝

明式傢具製作技藝,江蘇省蘇州市地方傳統手工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明式傢具製作技藝從五代開始,經過兩宋,包括遼金。在明代達到了輝煌的頂點,發展到清代中期又形成了不同的典型風格,到了民國時期它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形成蘇州地區特有的一種傳統傢具上的製作技藝和典型風格。

2006年5月20日,明式傢具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Ⅷ-45。

歷史淵源


明式傢具製作技藝
明式傢具製作技藝
宋、元時期,蘇州地區的傢具製作技藝由於實物很少難以考證,只能從宋代畫家的筆下窺其一斑,只是繪畫和實物相去甚遠,難以全面地研究它的製作工藝;但是其規律是——製作傢具的工具決定傢具造型。文獻中記載:南宋時發明了“冶銀吹灰法”和“銅合金鐵”冶鍊法;開始使用焦煤煉鐵,是中國冶金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里程碑。由此可見,到這時才生產出了鋒利的傢具製作工具,可以用相對硬一點的木材做傢具。將《韓熙載夜宴圖》、《蕉蔭擊球圖》、《女孝經圖》三幅繪畫中的傢具做了分析:從其造型看,已沒有了隋唐時期漆木傢具的風格,傢具造型簡潔,用料纖細,其所畫的傢具材質硬度已達花梨木材質的硬度。假如此三幅畫反映的是當時代的傢具,那麼,可以肯定其傢具製作的木工工具已有了顯著的提高。
1368年明朝建立,明代的傢具製作在傳承宋代傢具製作技藝的基礎上得到了發展。明代初期,出現了三種製作形式並存的局面,第一類形式的漆木傢具隨著硬木傢具製作技藝的逐步完善、造型風格被人們喜愛而慢慢地退出主導地位。第二類硬質木材的傢具製作,開始了它輝煌的發展歷程。在傳承宋、元硬木傢具製作技藝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它規範的、系統的製作技藝。在嘉靖、萬曆朝達到了古傢具製作的巔峰,形成了具有當時典型風格特徵的傢具,被後人譽為“明式傢具”。總的說來,在明代初期和中期蘇州江南地區的傢具形式是漆木傢具和硬質木材傢具並存的時代,到了明代中、晚期才以硬木傢具為主。
1644年明亡,清政府定都北京,在傢具上延續明代文化,這一點在“蘇式傢具”造型中可以看到,它傳承了明代傢具製作技藝的大部分特徵。到了清代中期,又受到廣式和京式傢具風格的影響,在改良中不斷出現新面貌,並在傳承明代傢具款式的基礎上有了一定的發展,使“蘇作傢具”形成了許多新的形制和式樣,但它沒有象廣式和京式傢具那樣,成為一代清式的典範。而是在江南蘇州地區自成一格。“蘇式傢具”形成於清代中期到民國初期,它是“蘇作傢具”特定時間段形成的又一典型風格傢具,是“蘇作傢具”由內而外的典型代表,有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外部造型特徵,它在造型上、製作工藝上、完整地傳承了“明式傢具”的風格。
鴉片戰爭后,“海派蘇作傢具”保持了原汁原味的傳統榫卯結構和傳統製作技藝,以明清蘇作傢具的製作技藝為本,以海派傢具造型為表,在製作技藝上,還是一脈相承了自明清以來的製作技藝,“以傳統的蘇作傢具技藝為基礎”,但在造型理念上“以海派思維為特徵,迎合當時的潮流”,形成了有別於明清傢具的造型,“蘇作傢具”製作技藝在民國時期出現了一個典型的特徵——鑲拼傢具(外面用紅酸枝,上海、蘇州稱老紅木,內部用香樟木杉木),其製作工藝外觀上鑲拼得天衣無縫,不仔細看不出,其技巧令人嘆為觀止,這也是“海派蘇作傢具”的最大特點之一。

工藝特徵


結構
木構的榫卯結構在明式傢具的運用中有很大發展。明式傢具的榫卯多達200多種,比其他木構榫卯更趨多樣、精密、巧妙。
功能
明式傢具注重符合人體的尺度,如座椅的設計,讓人們在使用時不忘禮儀,養成良好的坐姿和彬彬有禮的習慣,體現儒家風範。
特色
蘇州明式傢具製作技藝經過千錘百鍊,形成了“結構嚴謹、線條流暢、工藝精良、漆澤光亮”的特點和“造型簡練、作工精巧、風格典雅”的特色,具有很高的藝術格調。
花紋
蘇作明式傢具的雕刻紋樣,龍風紋常施於寶座,蝙蝠紋、竹節紋常施於桌椅櫥櫃靈芝紋常施於衣架、面盆架的搭腦兩端。回字紋、忍冬紋常施於傢具的邊緣部位,蓮花紋、八寶花紋應用廣泛,雲紋則常與龍紋、蝙蝠紋、八仙、八寶等組合,形成各種占祥圖案。

工藝流程


明式傢具製作技藝共有以下七種流程:
一、工藝設計
工藝設計是第一步,設計師遵循明式傢具造型和結構的科學法則,根據市場或客戶的要求進行設計,不僅是設計造型,而且要設計構造方法等,並對傢具的造型、定位、選料、用料、結構、尺寸制定合理的規程。要提供設計製作造型圖,標註用料尺寸,各部位基準尺寸,各部件棒結構示意圖,整件傢具配料明細單,以及傢具部件實樣圖、線型實樣圖、圖案實樣圖、漆色標準等等。科學合理的設計是對傢具造型的定位,也為工匠的製作鋪平道路,指明方向。
二、木材處理
對進廠的傢具木材,必須進行乾燥處理。這是因為紅木是多孔的有機高分子材料,會濕脹干縮。當它處於的環境濕度高於木材含水率時,木材就會吸收水分,尺寸增大;相反,如果環境濕度低於木材含水率時,木材內的水分就會散失,發生干縮現象。木材的濕脹或乾濕,都會對傢具的品質產生不良影響。因此在選用之前,必須對板材進行乾燥處理。
所謂乾燥處理,是採用科學的除濕方法,讓木材的含水量減少,達到科學的標準。傳統的乾燥方法是,先將木材放在溫水裡煮,然後將煮過的木材送進烘房除濕,最後進行煮臘處理。
三、選材配料
明式傢具的木材,一般選用紅酸枝、白酸枝、大葉紫檀、小葉紫檀黃花梨花梨雞翅木等硬木。選材要根據設計圖紙的要求,選擇材質一致的木材。同一款產品,用同一批次、同一材質、同一產地、樹齡接近的木材。因為木材不一樣、縮脹比率就不一樣,如果遇到溫濕度變化,就容易發生開裂或干縮。
配料就是在選材的基礎上,精心對比木料的花紋、顏色,然後將木料配得色澤相似,紋理走向一致,過度自然。配料配得好,傢具就美觀。
四、生坯製作
生坯製作,包括劃線、開料、開樺、理線、裝配、打磨等工藝,全由木工製作。
劃線:即根據圖紙的要求,確定材料的正確使用,劃定材料的內外向面及長短,點出傢具結構的基本尺寸。
開料:根據劃線所定規格、尺寸,將木料鋸成各種傢具的部料,為使各部件的尺寸更加精確,還需要經過壓創。
開榫:榫卯結構是傢具兩構件連接的一種凹凸處理的接合方式,凸出的部分叫排(或排頭),凹進的部分叫卯(或榫眼)。榫卯結構是明式傢具的靈魂,也是中國傳統木作工藝的精髓。木工工匠依據傢具設計圖紙的要求,根據力學平衡的科學原理,運用精巧準確的榫卯結構,將傢具的各個部件緊密地結合一起,使之成為一個牢固的整體。過去木工工匠開榫,全靠手工,根據經驗來確定。當下以手工開榫和機械工具開榫相結合,精確的機械,銳利的刀具,可使開排的效率更高,更加精確。
理線:是裝配前的準備工作,理線的好壞,對後來的髹漆工藝有很大的影響。
首先是拼紋,要接木紋、顏色、絲縷比對,如塔形木紋就要按紋理相同的方向對準。然後將機器加工的部件平面刮平、刮光。所用工具,有刮刨、螞蟻銼、毛銼、圓光銼等。接著要用螞蟻銼等工具將刮好的平面定型面清理光滑,要做到無雀斑、無水浪、無硬軟,達到平整和順。
裝配:將半成品組合成基本成形的產品,需要按一定的規程和技術要求進行。
打磨:是生產過程中和掃尾時的必要環節。傢具面板上膠后,需要打磨,將其正反面、裡外面殘留的膠水打磨清除,接頭處要磨平,銼圓角時要按設計要求加工,大小要一致。
五、雕刻
蘇作明式傢具,一般不作大面積雕刻,而是常以小面積雕刻作為裝飾。雕工拿到需要雕刻的傢具部件后,將設計的圖案紙樣貼在傢具部件上,然後進行打胚、雕花、修磨、整理等。完成後,再交給木工組裝。
六、鑲嵌裝飾
吳中蘇作明式傢具設計製作工匠,有時還運用鑲嵌工藝對某些部位進行裝飾美化。如用黃楊木、象牙、螺鈕、瓷片琺琅等製作的人物、山水、花鳥等圖案的藝術品,鑲嵌在某些部位,以增強傢具的形式美和藝術美。
此外,還要給明式傢具安裝上銅質飾件。如合頁、面頁、鈕頭、吊牌、包角、圈頭、環子等。這種裝飾也形成了一種風格,在明式傢具原物中,銅質飾件多為白銅製品,而且式樣質樸、雋秀、變化豐富。
七、髹漆
髹漆是明式傢具最後一個重要環節。由於明式傢具多用名貴的硬木材料製成,如黃花梨、紫檀、紅酸枝、雞翅木等,而這些木材本身都有自然形成的美麗紋樣,因此對這些傢具的髹漆有特別要求,那就是似漆非漆,渾然天成。
打磨生坯:生坯須打磨光滑后,方能上漆。用蘇作工藝行話講,要磨透磨熟,直到木材底色透出光澤圓潤。打磨工具除了通常所用的砂皮外,還有蘇州漆藝工匠發明的獨特工具:木賊草朴樹葉。木賊草單獨使用,可在所雕花紋內凹凸處打磨,而對花邊花朵毫無損害,木賊草還可編結起來,蘸水在傢具的面板部件上打磨。木賊草和朴樹葉打磨后的傢具,光滑度遠勝於砂皮的打磨效果。只有將生坯打磨光滑,才能保證油漆的光澤明瑩。因此,在整個髹漆過程中,打磨要佔百分之八十的時間。以一張羅漢床為例,需要三個工人打磨至少二十天的時間,才能完成。這還不包括床圍的部分。
刮面漆:在打磨后的傢具上刮面漆,要求必須面面俱到,目的是將傢具表面的縫隙、槽角和有毛病的地方要嵌漆,嵌滿、嵌平、刮平。
磨砂皮:即在刮過面漆的傢具上再打磨,要求磨透、磨熟,直到磨平、出頭路(即見木紋),使傢具光滑圓潤。水磨後會留下“白衣”,因此,還要再用砂紙打磨。
做顏色、上顏色:每一套傢具因其材料不同,所上顏色也有差異。這都由漆工根據經驗自行配方,一般是上紅木色或木材的本色。傳統顏色的配方原料是用蘇木、烏禧子、石榴皮、花樹果(光福產)放水煮,然後再加酸性大紅、品紅硫酸亞鐵,配成顏色,這種顏色會直接滲透到木材裡面。但是上顏色不能太深,不能蓋掉木材的天然紋理。
上頭道漆:上漆,吳語稱“措漆”,要求措勻,全部措到、搭足,特別是堂子角落都要出清,無一死角。上好漆后,要放一個晚上才能幹,在梅雨季節則要快一些。
縷砂皮面漆:要用舊砂皮、軟砂皮縷勻、縷熟。講究的傢具用木賊草、朴樹葉水磨。水磨的留有“白衣”,再用砂皮打磨掉。打磨時,不能破壞雕刻紋樣的風格,該圓則圓,該方則方。
再上面漆,再打磨,再做顏色,再揩漆,再打磨、推砂葉,再揩漆……如此反反覆復,總共要十六道工序。經過髹漆工藝加工后,傢具面板上的油漆顏色已被木材吸收,表面則形成一層薄薄的硬膜,產生似漆非漆的效果。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明式傢具的歷史文化價值在於經過長期發展,在日常使用的傢具領域裡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其完整性、合理性、實用性、裝飾性都達到了巔峰。在明式傢具中,不論是椅子、茶几還是條桌書架,其清秀的造型、勻稱的比例、明晰的線條,充分表現了傢具的文化內涵和藝術氣質。它以結構部件為裝飾部件,充分反映了天然材質的自然特性,精鍊、合度和科學的榫卯技藝,更使其達到了盡善盡美的境地。
明式傢具及其製作技藝在人們日常使用的傢具領域裡達到了無與倫比的高度,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其完整性、合理性、實用性、裝飾性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狀態。其清秀的造型、勻稱的比例、明晰的線條,充分表現了明式傢具的文化內涵和藝術氣質。而其造型簡潔、質樸,不僅富有流暢、雋永的線條美,還給人以含蓄、高雅的享受。它以結構部件為裝飾部件,不事雕琢,不加虛飾,充分反映了天然材質的自然特性。精練、合度和科學的卯榫工藝,更使其達到了盡善盡美的境地。明式傢具製作技藝的“精、氣、神”在人們心目中佔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傳承現狀

由於蘇州明式傢具製作由於其製作所需花梨、紫檀等珍貴木材幾乎完全依賴進口且較難獲得,明式傢具製作技藝的發展受到限制。

傳承人物

許建平,男,1954年9月14日出生。2009年5月26日,許建平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江蘇省蘇州市申報。項目名稱:明式傢具製作技藝。

保護措施

2000年起,蘇州市組織有關專家和技藝人員成立了蘇州明式傢具研究會,制定和實施了明式傢具製作技藝保護計劃,複製了部分明式傢具精品、珍品。
2006年10月,為使明式傢具製作技藝得以傳承和弘揚,蘇州市成立了中國明式傢具研究所,進行明式傢具研究開發、明式傢具技藝傳承和培訓、古舊傢具鑒定與修復。為了全方位地實現保護、傳承,研究所與蘇州博雅古藝傢具廠聯合開辦了生產基地。研究所還深入民間尋訪尚遺存在蘇州各地的明清傢具實物和各種資料,整理、建立詳細的檔案。研究所還專門設立了蘇州明式傢具歷史資料和產品陳列室。
2010年7月,南京觀朴藝術博物館設立了江蘇蘇作明式傢具藝術研究院、非遺文化旅遊基地,研究及展示非遺傳統技藝成果、普及非遺傳統技藝知識、展現中國傳統木質文化深厚的歷史內涵,促進傳統蘇作小木傢具製作技藝文化產業的發展。通過建立生產型基地將傳統工藝的保護落實到生產中,通過生產銷售產生的回報反哺工藝的保護。

社會影響


重要展覽
2016年國慶之際,由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主辦的“蘇州造物”——明式傢具(蘇作)製作技藝精品展在恭王府開幕,明式傢具製作技藝在其中被展示。
2018年9月19日,第十屆浙江·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暨杭州工藝周在杭州白馬湖國際會議中心開幕,明式傢具製作技藝在其中被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