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學會

動物學會

中國動物學會是中國動物科學工作者自願結成依法在國家民政部登記的全國性、公益性、學術性組織法人社會團體。

發展歷程


中國動物學會於1934年8月23日在江西廬山蓮谷青年會宣告成立,簽名發起計30人。會址初設在南京博物館,后改在上海前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並於南京設通訊處。學會成立時,約有會員50餘人,發展至今有會員17532人。在1950年以前,曾經選出第1—7屆理事會;1951年後共進行了第8—15屆理事會的換屆改選。

本會宗旨


本會團結廣大動物學科技工作者遵守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遵守社會公道,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堅持民主辦會的原則,充分發揚學術民主,開展學術上的自由討論。提倡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優良學風,弘揚“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風尚,積極倡導“獻身、創新、求實、協作”的精神,促進動物學科學技術的繁榮和發展,促進動物學技術的普及和推廣,促進動物學科技人才的成長和提高,為社會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為推動我國動物科學的發展和加速實現我國社會義現代化做出貢獻。

業務範圍


(一)開展有關動物科學學術活動,提高學術水平,組織專科學術討論會和科學考察活動;
(二)開展有關動物科學教學經驗交流,提高教學質量,促進人才培養;
(三)編輯出版動物科學的學術及科普書刊;
(四)普及動物科學知識,傳播推廣先進技術,組織、舉辦科技展覽;
(五)對國家科技(有關動物學的)發展戰略、政策和經濟建設中的重大決策進行科技諮詢,接受委託進行科技項目論證,科技成果鑒定,技術職稱資格審定、動物科學名詞、名稱、文獻和標準的編審,提供技術諮詢和技術服務;
(六)向有關組織反映動物學科技工作者的合理化建議,維護動物學科技工作者的合法權益,反映動物學科技工作者的意見和要求;
(七)促進民間國際動物科學科技合作和學術交流活動,加強同國外科學技術團體和動物學科科學工作者的聯繫;
(八)認定會員資格,開展動物科學領域的繼續教育活動,舉辦各種動物科學及相關的培訓班、講習班等,不斷地提高會員的學術水平;
(九)舉薦人才,表彰、鼓勵在科技活動中取得優秀成績的會員和動物學科工作者。
目前,本會下屬14個二級分會(專業委員會),設立了8個工作組和學會日常辦事機構秘書處,並聯繫著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地方學會(未含港、澳、台)。

活動介紹


本會努力貫徹科教興國方針,多次召開國內、外和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以促進學術交流,取得了良好成績。我會積極派團參加相關專業國際會議,同時申辦國際會議在我國召開,2002年成功舉辦第23屆世界鳥類學大會、第19屆國際靈長類大會、第四次亞洲和太平洋地區比較內分泌學術研討會,2004年舉辦了第19屆國際動物學大會及2005年舉辦了第12屆國際原生動物學大會。本會重視對動物學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培養,召開青年學術研討會,推薦青年人才,使其脫穎而出,成為學科帶頭人。本會響應中共中央的號召,圍繞國內經濟建設的重大戰略部署開展活動,2000年7月在新疆烏魯木齊市召開了“中國動物學會西部大開發項目研討會”,此次會議在科技工作者與西部的企業及西部的高校、科研機構等之間起到了牽線搭橋的作用,促使和吸引了更多的生命科學工作者關注和參與西部大開發這一具有戰略意義的工作。
本會積極開展保護動物和大自然的宣傳活動,組織青少年參觀國家重點開放實驗室和標本館,培養他們從小熱愛科學的情操;本會從1993年起與中國植物學會聯合組織全國中學生生物學聯賽和競賽,並從中選拔隊員代表國家參加了13次國際生物奧林匹克競賽,每屆均取得優異成績;與其他4個兄弟學會連續幾年組織海峽兩岸中學教學交流活動;多次組織中學生生物夏令營及組織專家到中學作科普報告;完成動物學戰略報告、動物學名詞審定和海峽兩岸動物學名詞對照工作。

創辦的刊物


學會於1934年成立,1935年創辦學術刊物《中國動物學雜誌》,即今《動物學報》前身。嗣後陸續創辦了《生物學通報》(1952年創刊,與中國植物學會、北京師範大學合辦)、《動物學雜誌》(1957年創刊)、《動物分類學報》(1964年創刊,與中國昆蟲學會合辦)、《獸類學報》(1981年創刊,我會獸類學分會和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合辦)、《蛛形學報》(1992年創刊,我會蛛形學專業委員會與湖北大學合辦)、《醫學昆蟲與寄生蟲學報》(1994年創刊,與中國昆蟲學會、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