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大學基礎醫學院

蘭州大學基礎醫學院

蘭州大學基礎醫學院創建於1978年。初建時稱醫學基礎部,1992年改稱基礎醫學部,2001年6月成立基礎醫學院。2004年11月18日,隨原蘭州醫學院併入蘭州大學.把原蘭州醫學院護理系、原蘭州醫學院影像學專業併入基礎醫學院,原基礎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劃歸新成立的臨床醫學院,2005年3年9日成立蘭州大學基礎醫學院。

簡介


蘭州大學原基礎醫學部有11個醫學基礎課教研室(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生理學生物化學微生物免疫學、病理解剖學、病理生理學生物學遺傳學寄生蟲學中醫學藥理學),5個公共課教研室(數學、物理、化學、體育和外語教研室);1992年學校決定將藥理教研室劃歸到藥學系,原屬科研處的包蟲病研究室歸到基礎部。基礎部承擔全校本、專科各專業學生前期醫學基礎課和公共基礎課的教學任務;同時培養基礎醫學研究生和進修生,並從事基礎醫學科學研究,是一個多學科綜合的基礎教學和科研部門。我院堅持“以教學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的方針,把師資隊伍的培養和建設作為職業道德建設的一項重點工作來抓,鼓勵中青年教師繼續深造和進修學習,使中青年教師中碩士、博士學歷的比例比以前大為提高,加快了人才培養,穩定了師資隊伍。
1997年1月和2000年7月分別組建了醫學形態學實驗室和人體解剖學實驗室,並被省教育廳評估為省級合格實驗室。醫學形態學實驗室承擔生物與遺傳學、組織胚胎學、病理解剖學、微生物學、免疫學和寄生蟲學等課程的實驗教學。人體解剖學實驗室承擔系統解剖學、局部解剖學、斷層解剖學、口腔頜面局部解剖學、解剖生理學等實驗教學。
2001年6月原蘭醫內部管理體制改革,把原基礎醫學部與原臨床醫學系合併成立基礎醫學院,把原外文教研室和體育教研室與基礎部分離,分別成立原蘭州醫學院外文教學部和體育教學部;把原數學、物理、化學教研室與基礎部分離,成立蘭州醫學院公共課教學部(2002年改稱醫學工程系)。2002年組建了醫學機能學實驗室和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實驗室,並於2002年12月被省教育廳評估為省級合格實驗室。醫學機能學實驗室承擔生理學、病理生理學、藥理學、醫學心理學、中醫學五門課程的實驗教學。
現有普通本專科學生831人,其中黨員36人,入黨積極分子400餘人。

專業設置


基礎醫學院仍是醫學校區最大的教學、科研部門。

本科專業

1、臨床醫學
4、醫學麻醉學
5、護理學

碩士點

1、生理學
2、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
4、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
7、免疫學

博士點

中西醫結合臨床

教研室

1、人體解剖學
2、組織胚胎學
3、生物學與遺傳學
4、生理學
5、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6、病原生物學
7、免疫學
8、病理解剖學
9、病理生理學
10、醫學心理學
11、中醫學
12、法醫學

實驗室

1、醫學機能學
2、醫學形態學
3、人體解剖學
4、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研究室

1、中西醫結合研究所
2、基礎醫學研究所
3、包蟲病研究室
4、醫學心理學研究室

研究中心

1、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2、遺體捐獻中心
3、司法醫學鑒定中心

科研及獲獎情況


多年來,基礎醫學院始終堅持以教學和科研為中心的指導思想,重視師資培養及學科建設,堅持教學、科研相結合,廣泛開展教學改革和科學研究,並取得了較好成績。九八年以來,獲教學成果獎21項,承擔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30項,在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50餘篇,國內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800餘篇,出版各種專著、教材、譯著50部,參編全國高等院校教材18部。本部門歷任領導班子都十分重視教職工職業道德教育,制定有完備的職業道德規範和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這些都成為廣大教師日常工作的行為規範。教師熱愛本職,甘為人梯,為人師表,默默奉獻,在教書育人、科技開發及其他各類活動中表現突出,原基礎部1999年獲甘肅省思想政治工作先進集體;黨總支2001年獲甘肅省黨的建設優秀基層單位,2003年8月,基礎醫學院獲甘肅省工會“模範職工之家”榮譽稱號;“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1人;省級優秀專家3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專家11人;甘肅省“333、555”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員8人;省級跨世紀學科帶頭人5人;省園丁獎獲得者3人;省青年教師成才獎獲得者4人;全國高校科技先進工作者1人;全國先進教育工作者1人。
併入蘭州大學后,全院師生員工正以 開拓創新、引領未來、教學科研爭創一流的精神;力足西北,面向全國;在工作中以人為本,質量優先;決心把學院建設成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具有鮮明辦學特色的二級學院

下屬機構


解剖學教研室

1946年秋,國立蘭州大學醫學院在西北醫學院蘭州分院的基礎上成立,但未建立解剖學教研室。解剖課由中央醫院眼耳鼻喉科主任李武功副教授等兼任。當時有助教1人,技術員2人。教學設備簡陋,僅有少量屍體標本。1949年8月蘭州市解放,同年9月,蘭州大學醫學院首屆畢業生曾俊三留校任解剖學教師。至1953年,蘭州大學醫學院解剖學科分為兩個教學組:大體解剖學組由曾俊三同志負責;組織胚胎學組由張愛誠同志負責,並領導全學科工作。兩個組共有副教授1人,助教4人,技術員2人,工人2人。教學設備和標本有所增加。
1954年9月,原蘭州醫學院獨立建院,並設人體解剖學教研室,在曾俊三主任領導下,開始編寫解剖學教材,進行實驗室建設。
1956—1962年,宮敬忠,黃志霖,陳浩德等同志先後調來解剖教研室工作,又有本院畢業生留校任解剖學教學工作,教師隊伍逐漸擴大。在此期間,解剖教研室共有教師11人。宮敬忠任教研室主任,曾俊三、陳浩德任副主任。教研室開設了3個實驗室,教學設備和屍體標本都有明顯改善。曾經受衛生廳委託,解剖教研室舉辦過3期中級解剖師資班,學制一年,為省內各衛校培訓師資隊伍。1961年宮敬忠招收了我省第一個解剖專業研究生(劉恩芝,西北師大體育系退休),並創建了神經解剖學研究室,為教研室開展科研和培養研究生創造了良好條件。
1966—1976年,文革期間,解剖教研室與組織胚胎學、生理學、生物化學教研室合併,組建教學分隊,進行開門辦學。
1977—1985年,1977年高考統一招生的77級開始,在系統解剖學的基礎上,又增設局部解剖學,廣大教師的教學熱情很高,不斷探索教學改革,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1979年人體解剖學和組織胚胎學成為學院最早具備醫學碩士學位授予點的碩士點之一。1980年後,教研室將局部解剖學由教師示教標本,改為學生自己解剖操作屍體,有效地提高了教學效果。1982年後,學校實行多層次辦學,招生規模擴大,解剖學教研室承擔有臨床醫學,藥學,預防醫學口腔醫學的本科生和專科生解剖課。據1985年統計,教研室開設有5個實驗室,每年承擔約1081人次的授課任務,課時數達到3200學時以上。在此期間,教研室共有教師17人,技術員6人,工人1人,宮敬忠任教研室主任,宋景民、馮慎遠任教研室副主任。
改革開放20年來,解剖教研室的教職員工在教學設備較簡陋,教學條件較差,教學與科研經費緊張的條件下,勤奮工作,盡職盡責,不斷探索教學改革,改進教學方法,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完成了繁重的教學任務。同時也克服了許多困難,積極開展科研工作,並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
尤其在九十年代后解剖學教研室得到了更進一步的發展,實驗室建設更趨完善,同時加大了科研工作力度,加強了師資隊伍建設。據1997年統計,該年度共完成了14種層次專業44個班次3722學時的解剖學教學任務,學生人數達到1144人次。
2004年11月18日蘭州醫學院併入蘭州大學,成立蘭州大學基礎醫學院人體解剖學教研室。人體解剖學教研室是學院最大的所,共有教師及教輔人員18名,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人,講師4人,助教5人,中級教輔人員3人,初級教輔人員2人; 10人具有碩士學位,2人具有博士學位。有中共黨員13人。宋焱峰教授任教研室主任。教研室擁有10個多媒體教學實驗室,承擔著全校各系各專業的研究生、本科生和專科生的系統解剖學、局部解剖學、斷層解剖學、神經科學、人體解剖生理學、人體解剖組織學、口腔解剖生理學醫學科學研究與論文等課程的教學工作。04年統計85個班,9678學時。學生人數達2300人次。同時,承接全省遺體捐獻者的接待任務和屍體收集工作。每年收集25具左右屍體。
解剖學教研室共有5個科研方向: 1.睡眠-覺醒周期變化的中樞調控。2.睡眠在學習、記憶中作用。3.神經毒-肉毒毒素臨床應用的機理。4.腦疾病與神經營養。5.心腦血管疾病
人體解剖學教研室從建院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歷史,先後共有50多位教師在本教研室工作。五十多年來教研室共培養碩士研究生50多名,各類本、專科學生數萬名,學員遍布世界各地,為祖國醫藥衛生人才的培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免疫學研究所

免疫學研究所歷史已逾半個世紀,屬校內成立最早的基層教學與科研組織之一。1946年,由蘭州大學醫學系“細菌科”籌備成立微生物學教研室,當時教師只有沈彤笙教授、王文義教授、梁大偉助教三位教師,採用油印的由王文義教授主編的微生物學教材,這是我國西北地區醫學微生物學和免疫學教學的開始。1950年增加車鴻德、邵明德二位技術人員,1951年趙紫綃老師來校任教,1953年劉文老師、王良明老師來校任教,1954年,蘭州大學的醫學系獨立建院為蘭州醫學院,教研室命名為“蘭州醫學院微生物學教研室”。
1954年以前,每年級的學生為25-40人,由於學生人數少,教研室的職工人數少,完成的教學工作量也少。1970年以後,教研室的教學編製一直保持在10人左右,教學的工作量和教學水平逐年不斷地有增加和提高。2003學年碩士研究生,本科生,專科生三個層次的教學工作量約120個教學班,理論和實驗年教學學時達4000學時。
1981年11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病原生物學碩士點,並招收醫學微生物學和免疫學方向碩士研究生,承擔醫學微生物學、醫學免疫學本專科、研究生細胞分子免疫學的教學,於2000年更名免疫學與微生物學教研室,2004年隨著蘭州醫學院併入蘭州大學,教研室改製為免疫學研究所,將醫學微生物學課程從教研室分出,併入寄生蟲教研室成立了病原生物學研究所,主要承擔本專科、研究生的醫學免疫學與微生物學、醫學免疫學、臨床免疫學與免疫學檢驗、細胞與分子免疫學的教學工作,經過幾代人的努力,默默耕耘,幾度春秋,在教學和科研上不斷地走向成熟和發展,2003年9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免疫學碩士點,並開始招收醫學免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經過六十多年的發展過程,在教學和科研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發展。現有4個教學實驗室,另外有預備室、技術室、動物室及研究生科研實驗室各1個。一次可接受4個教學實驗班的教學任務。研究所有普通顯微鏡、冰箱、離心機恆溫箱、超凈台等教學儀器和TC1825雙層CO2孵箱、EF-4冷凍菌種乾燥機、熒光顯微鏡、-20℃冰箱、酶聯儀等專用儀器,科研實驗室配備有相應的設備,具有細胞、分子水平的教學和科研條件。

師資力量


有教職工166人,專職教師121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26人,講師38人,助教33人,未定6人),教輔31人,學生管理幹部5人,辦公室幹部9人。專職教師中有博士(包括在讀)28人,佔23%;碩士(包括在讀) 60人,佔58 %;專職教師中研究生以上學歷的比例達81%。35歲以下教師63名,其中具碩士以上學歷(含在讀)52名,佔82%。各主要學科基本形成結構合理、水平較高的教學科研隊伍。教職工中有中共黨員89人,入黨積極分子20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