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江八屬
貴州南盤江和北盤江流域的地區
“盤江八屬”,指的是貴州西南部南盤江和北盤江流域的廣袤地區。
民國時期的“盤江八屬”成員分別為:興義、盤縣、安龍、興仁、貞豐、安南(晴隆)、普定、冊亨8縣;
新中國成立初至20世紀80年代,“盤江八屬”成員分別為興義專區下轄的興義、盤縣、安龍、興仁、貞豐、晴隆、冊亨、望謨8縣。
在貴州省西南部,“盤江八屬”這一說法,指的是如今貴州西南部南盤江和北盤江流域的廣袤地區。
歷史有些巧合,現在的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正好有七縣一市,轄下縣市正好符合“八”之數。於是,特別是年輕朋友誤認為“盤江八屬”就是如今的黔西南州,實際上,“盤江八屬”於民國時期才形成。
由於起義軍以回民為主,當時興義以西雲南省內正好有著名的回民杜文秀起義,於是貴州西南部的白旗軍就有西進雲南與杜文秀軍匯合的軍事計劃。此時興義強橫的下五屯劉氏團練橫亘雲貴之間。
自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起,將清王朝推到內憂外患,焦頭爛額的境地。道光三十年(1850年),西北回民領袖馬化龍、馬永祿等,派遣文武兼備的二阿訇馬宗全到貴州,聯絡反清志士,侍機組織起義,形成西南、西北相響應勢態,以圖推翻滿清王朝的統治。1865年(清同治四年),貴州西南地區正值動亂年代,爆發白旗起義,戰爭如火如荼。
從咸豐十年(1860年)到同治元年(1862年)三年間,由於清廷對雲貴總督和貴州巡撫任免頻繁,對黔省的白旗義軍和張秀眉的號軍顧及不瑕。白旗義軍發展達十餘萬之眾,先後攻佔永豐州(今貞豐縣),興義府城(今安龍縣)、興義縣和冊陽(今冊亨)等地。
1864年(同治三年)二月初五,清軍、劉氏團練第一次收復興義縣城。此戰,下五屯劉氏官字輩兄弟中的老二劉官霖戰死於興義南門外,老大劉官箴兩次親率團練鏖戰東門,戰功卓著。縣城克複,劉官箴因“功”受到清政府的嘉獎,保署安義鎮左營游擊,官階正三品。
同治五年七月二十四日(1866年9月2日),白旗軍馬仲部第二次攻佔興義縣城。之後,劉官禮在其根據地下五屯永康堡與卸任知縣陳世鎮、左營游擊徐遇恩謀划,由劉官禮調集各鄉團練全力攻城,第二次收復興義縣城。此戰,劉官禮因軍功得保同知,總辦興義五屬團務,清政府還擢升其四弟劉官德署左營游擊加副將銜。
1914年(民國三年)元月,新城改名新縣,同年七月,又改名興仁縣。
冊亨縣的情況,較之興仁,同樣複雜。之前,冊亨地區屬廣西行省,清雍正五年(1727年)划入貴州,置冊亨同知管理,屬新建的永豐州。
南籠起義后,永豐州更名貞豐州,冊亨同知亦屬之。在這裡,需要特別說明,興義縣是平定嘉慶三年(1798年)南籠起義后所設。現興義市巴結鎮(今南盤江鎮)箐口村有一通落款嘉慶九年(1804年)的高寨曉諭碑,就記載有:……訪查得巴結、者安二亭前在冊亨地方……這通碑刻清晰的記錄了黔西南地區部分行政區劃的變遷。
直到民國三年(1914年),才將冊亨設置為冊亨縣。望謨縣的設立,時間就要晚得多了,直至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才設該縣。
宣統元年(1909年),普安直隸廳改名為盤州廳,1914年,盤州廳撤銷。
中華民國初期,貴州省的實權掌握在著名的興義系軍政集團手中,興義軍閥以1913年劉顯世任貴州省長為開端,在貴州長達13年的統治之後,由於興義軍閥中的新派和舊派內訌不斷,逐漸被桐梓系軍政集團取代。但這兩個時期,國民政府均無法染指貴州軍民兩政,轉機出現在紅軍長征之時,國民政府藉助追擊南下的紅軍進入貴州,國民黨勢力徹底取代貴州軍閥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