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類聚
唐代歐陽詢創作的書籍
《藝文類聚》是唐代文學家、書法家歐陽詢與令狐德棻、陳叔達、裴矩、趙弘智、袁朗等十餘人於武德七年(624年)編纂而成的一部綜合性類書,該書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官修類書,它保存了中國唐代以前豐富的文獻資料,尤其是許多詩文歌賦等文學作品。全書共一百卷,一百萬餘字;徵引古籍一千四百三十一種,分門別類,摘錄彙編。
《藝文類聚》共一百卷,約一百萬餘字。全書分天、歲時、地、州、郡、山、水、符部、帝王后妃、儲宮、人、禮、樂、職官、政治、刑法、雜文、戰伐、產業、衣冠、食物、雜器物、巧藝、方術、百穀、鳥、獸、鱗介、祥瑞、災異等四十六部(《四庫全書總目》稱“為類四十有八”。《燕京大學圖書館目錄初稿·類書之部》又稱“凡分四十七門”。數字上的歧異,都由於對原書卷八十一(葯香草部上)和卷八十二(草部下)的計演演算法不同所致。《總目》大約把葯、香、草作為三部計。《燕大目》則明確以“葯香草部上”為一部,“草部下”為一部。有人覺得,既是標為“上”“下”,其他各部也有占許多卷的和分上下卷的,但計部時只作一部,因此,為了統一計算標準,八十一、八十二兩卷應該作為一部計,故共有四十六部),部下分目,共七百二十七子目。每目之下,先錄記事,即摘錄經、史、子等書籍中的有關資料;后錄有關詩賦贊表。該書分類按目編次,故事在前,均注出處。所引詩文,也均註明時代、作者和題目,並按不同的文體,用“詩”“賦”“贊”“箴”等字標明類別。在正文前有歐陽詢序一篇。全書徵引古籍一千四百三十一種,保存了唐代以前大量的詩文歌賦等珍貴文學作品,其中許多篇章早已失傳。
自《皇覽》而下,歷代的封建王朝曾經屢次運用政府的力量組織人力,搜檢皇家藏書,編纂成不少的大型類書。這些類書彙集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加以分門排比,其性質約略相等於現代的百科全書和資料類編。它們在當時起著傳授知識、臨文備查的作用。對後世讀者來說,由於它們集中而又類別地保存了歷代繁富的文獻資料,因而具有了較為可貴的參考價值,為學術研究者所重視和使用。然而遣些古類書也多有散佚,在遺留下來的幾部規模較大的類書中,保存唐代以前豐富的文獻資料的,《藝文類聚》是頗為重要的一種。
徠《藝文類聚》是唐代開國初年由高祖李淵下令編修的。《唐書》一八九上《儒學。歐阻詢傅》記為武德七年(六二四)詔修,乃是誤以成書上奏之年為詔令修書之年。受詔參與編修的止《十餘人·唐書》一八八《孝友·趟弘智傳》云:十敷人同修《蜂文頰聚》。今能考知姓名的有給事中歐陽詢、秘書丞令狐德棻、侍中陳叔達、太子詹事裴矩、詹事府主簿趟弘智、齊王文學袁朗等人。
藝文類聚目錄 | ||
---|---|---|
卷數 | 部名 | 目名 |
第一卷 | 天部上 | 天 日 月 星 雲 風 |
第二卷 | 天部下 | 雪 雨 霽 雷 電 霧 虹 |
第三卷 | 歲時部上 | 初 夏 秋 冬 |
第四卷 | 歲時部中 | 元正 人日 正月十五日 月晦 寒食 三月三 五月五 七月七 七月十五 九月九 |
第五卷 | 歲時部下 | 社 伏 熱 寒 臘 律 歷 |
第六卷 | 地部 | 地 野 關 岡 岩 峽 石 塵 |
州部 | 冀州 揚州 荊州 青州 徐州 兗州 豫州 雍州 益州 幽州 并州 交州 | |
郡部 | 河南郡 京兆郡 宣城郡 會稽郡 | |
第七卷 | 山部上 | 總載山 昆崙山 嵩高山 華山 衡山 廬山 太行山 荊山 鐘山 北芒山 天台山 首陽山 燕然山 羅浮山 九疑山 |
第八卷 | 山部下 | 虎丘山 蒜山 石帆山 石鼓山 石門山 太平山 岷山 會稽諸山 交廣諸山 |
水部上 | 總載水 海水 河水 江水 淮水 漢水 洛水 | |
第九卷 | 水部下 | 壑 四瀆 濤 泉 湖 陂 池 溪 谷 澗 浦 渠 井 冰 津 橋 |
第十卷 | 符命部 | 符命 |
第十一卷 | 帝王部一 | 總載帝王 天皇氏 地皇氏 人皇氏 有巢氏 燧人氏 太昊庖犧氏 帝女媧氏 炎帝神農氏 黃帝軒轅氏 少昊金天氏 顓頊高陽氏 帝嚳高辛氏 帝堯陶唐氏 帝舜有虞氏 帝禹夏后氏 |
第十二卷 | 帝王部二 | 殷成湯 周文王 周武王 周成王 漢高帝 漢文帝 漢景帝 漢武帝 漢昭帝 漢宣帝 後漢光武帝 漢明帝 漢和帝 |
第十三卷 | 帝王部三 | 魏武帝 魏文帝 吳大帝 晉武帝 晉元帝 晉成帝 晉康帝 晉穆帝 晉簡文帝 晉孝武帝 宋武帝 宋孝武帝 |
第十四卷 | 帝王部四 | 齊高帝 齊武帝 齊明帝 梁武帝 梁元帝 北齊文宣帝 陳武帝 陳文帝 陳宣帝 |
第十五卷 | 后妃部 | 后妃 |
第十六卷 | 儲宮部 | 儲宮 太子妃 公主 |
第十七卷 | 人部一 | 頭 目 耳 口 舌 發 髑髏 膽 |
第十八卷 | 人部二 | 美婦人 賢婦人 老 |
第十九卷 | 人部三 | 言語 謳謠 吟 嘯 笑 |
第二十卷 | 人部四 | 聖 賢 忠 孝 |
第二十一卷 | 人部五 | 德 讓 智 性命 友悌 交友 絕交 |
第二十二卷 | 人部六 | 公平 品藻 質文 |
第二十三卷 | 人部七 | 鑒誡 |
第二十四卷 | 人部八 | 諷 諫 |
第二十五卷 | 人部九 | 說 嘲戲 |
第二十六卷 | 人部十 | 言志 |
第二十七卷 | 人部十一 | 行旅 |
第二十八卷 | 人部十二 | 遊覽 |
第二十九卷 | 人部十三 | 別上 |
第三十卷 | 人部十四 | 別下 怨 |
第三十一卷 | 人部十五 | 贈答 |
第三十二卷 | 人部十六 | 閨情 |
第三十三卷 | 人部十七 | 寵幸 遊俠 報恩 報仇 盟 |
第三十四卷 | 人部十八 | 懷舊 哀傷 |
第三十五卷 | 人部十九 | 妒 淫 愁 泣 貧 奴 婢 佣保 |
第三十六卷 | 人部二十 | 隱逸上 |
第三十七卷 | 人部二十一 | 隱逸下 |
第三十八卷 | 禮部上 | 禮 祭祀 郊丘 宗廟 明堂 辟雍 學校 釋奠 |
第三十九卷 | 禮部中 | 巡守 籍田 社稷 朝會 燕會 封禪 親蠶 |
第四十卷 | 禮部下 | 冠 婚 謚 吊 冢墓 |
第四十一卷 | 樂部一 | 論樂 |
第四十二卷 | 樂部二 | 樂府 |
第四十三卷 | 樂部三 | 舞 歌 |
第四十四卷 | 樂部四 | 琴 箏 箜篌 琵琶 筍虡 簫 笙 笛 笳 |
第四十五卷 | 職官部一 | 總載職官 諸王 相國 丞相 冢宰 |
第四十六卷 | 職官部二 | 太尉 太傅 太保 祭酒 博士 |
第四十七卷 | 職官部三 | 大司馬 司徒 司空 儀同 特進 |
第四十八卷 | 職官部四 | 錄尚書 尚書令 僕射 吏部尚書 尚書 吏部郎 侍中 黃門侍郎 散騎常侍 給事中 中書令 中書侍郎 驃騎 |
第四十九卷 | 職官部五 | 騎太常 衛尉 太僕 廷尉 鴻臚 司農 將作 光祿大夫 太子詹事太子中庶子 太子舍人 |
第五十卷 | 職官部六 | 刺史 尹 太守 令長 |
第五十一卷 | 封爵部 | 總載封爵 親戚封 功臣封 遜讓封 外戚封 婦人封 尊賢繼絕封 |
第五十二卷 | 治政部上 | 論政 善政 赦宥 |
第五十三卷 | 治政部下 | 錫命 薦舉 奉使 |
第五十四卷 | 刑法部 | 刑法 |
第五十五卷 | 雜文部一 | 經典 談講 讀書 史傳 集序 |
第五十六卷 | 雜文部二 | 詩 賦 |
第五十七卷 | 雜文部三 | 七 連珠 |
第五十八卷 | 雜文部四 | 書 檄 移 紙 筆 硯 |
第五十九卷 | 武部 | 將帥 戰伐 |
第六十卷 | 軍器部 | 牙 劍 刀 匕首 鋏 弓 箭 弩 彈 槊 |
第六十一卷 | 居處部一 | 總載居處 |
第六十二卷 | 居處部二 | 宮 闕 台 殿 坊 |
第六十三卷 | 居處部三 | 門 樓 櫓 觀 堂 城 館 |
第六十四卷 | 居處部四 | 宅舍 庭 壇 室 齋 廬 道路 |
第六十五卷 | 產業部上 | 農 田 園 圃 蠶 織 針 市 |
第六十六卷 | 產業部下 | 田獵 釣 錢 |
第六十七卷 | 衣冠部 | 衣冠 貂蟬 玦珮 巾帽 衣裳袍 裙襦 裘 帶 |
第六十八卷 | 儀飾部 | 節 黃鉞 鼓吹 相風 漏刻 |
第六十九卷 | 服飾部上 | 帳 屏風 幔 簟 薦席 案 幾 杖 扇 麈尾 |
第七十卷 | 服飾部下 | 枕 被 縟 如意 胡床 火籠 香爐 步搖 釵 梳枇 囊 鏡 襪 |
第七十一卷 | 舟車部 | 舟 車 |
第七十二卷 | 食物部 | 食 餅 肉 脯 醬 鮓 酪蘇 米 酒 |
第七十三卷 | 雜器物部 | 鼎 槍 缽 塸 盤 樽 卮 杯 碗 |
第七十四卷 | 巧藝部 | 射 書 畫 圍棋 彈棋 博 樗蒲 投壺 塞 藏鉤 四維 象戲 |
第七十五卷 | 方術部 | 養生 卜筮 相 疾 醫 |
第七十六卷 | 內典部上 | 內典 |
第七十七卷 | 內典部下 | 寺碑 |
第七十八卷 | 靈異部上 | 仙道 |
第七十九卷 | 靈異部下 | 神 夢 魂魄 |
第八十卷 | 火部 | 火 烽燧 燈 燭 庭燎 灶 薪炭灰 煙 |
第八十一卷 | 葯香草部上 | 葯 空青 芍藥 百合 兔絲 女蘿 款冬 天門冬 芣苡 薯預 菖蒲 術 草 蘭 菊 杜若 蕙 蘼蕪 鬱金 迷迭 芸香 藿香 鹿蔥蜀葵 薔薇 藍 慎火 卷施 |
第八十二卷 | 草部下 | 芙蕖 菱 蒲 萍 苔 菰 荻 蓍 茗 茅 蓬 艾 藤 菜蔬 葵 薺 蔥 蓼 |
第八十三卷 | 寶玉部上 | 寶 金 銀 玉 圭 |
第八十四卷 | 寶玉部下 | 璧 珠 貝 馬瑙 琉璃 車渠 玳瑁 銅 |
第八十五卷 | 百穀部 | 谷 禾 稻 秔 黍 粟 豆 麻 麥 |
布帛部 | 素 錦 絹 綾 羅 布 | |
第八十六卷 | 果部上 | 李 桃 梅 梨 甘 橘 櫻桃 石榴 柿 樝 柰 |
第八十七卷 | 果部下 | 棗 杏 栗 胡桃 林檎 甘薯 沙棠 椰 枇杷 燕薁 檖 蒟子 枳椇 柚 木瓜 杜梨 芋 楊梅 蒲萄 檳榔 荔支 益智 椹 芭蕉 甘蔗 瓜 |
第八十八卷 | 木部上 | 木 松 柏 槐 桑 榆 桐 |
第八十九卷 | 木部下 | 楊柳 檉 椒 梓 桂 楓 豫章 無患 朱樹 君子 樅 檜 茱萸 楠 柞 楸 櫟 楛 靈壽 女貞 長生 木槿 樗 木蘭 夫栘 橚 若木 合歡 杉 並閭 荊 棘 黃蓮 梔子 竹 |
第九十卷 | 鳥部上 | 鳥 鳳 鸞 鴻 鶴 白鶴 黃鵠 雉 鶡 |
第九十一卷 | 鳥部中 | 孔雀 鸚鵡 青鳥 雁 鵝 鴨 雞 山雞 鷹 鷂 |
第九十二卷 | 鳥部下 | 烏 鵲 雀 燕 鳩 鴟 反舌 倉庚 鷦鷯 啄木 鴛鴦 鵁鶄 鸂鶒 白鷺 鷿鵜 鷗 鵬 精衛 翡翠 服鳥 |
第九十三卷 | 獸部上 | 馬 騊駼 |
第九十四卷 | 獸部中 | 牛 驢 駱駝 羊 狗 豕 |
第九十五卷 | 獸部下 | 象 犀 兕 駁 貔 熊 鹿 獐 兔 狐 猿 獼猴 果然 狌狌 貂 鼠 |
第九十六卷 | 鱗介部上 | 龍 蛟 蛇 龜 鱉 魚 |
第九十七卷 | 鱗介部下 | 螺 蚌 蛤 蛤蜊 烏賊 石劫 |
蟲豸部 | 蟬 蠅 蚊 蜉蝣 蛺蝶 螢火 蝙蝠 叩頭蟲 蛾 蜂 蟋蟀 尺蠖 蟻 蜘蛛 螳螂 | |
第九十八卷 | 祥瑞部上 | 祥瑞 慶雲 甘露 木連理 木芝 龍 麟 |
第九十九卷 | 祥瑞部下 | 鳳皇 鸞 比翼 烏 雀 燕 鳩 雉 馬 白鹿 狐 兔 騶虞 白狼 比肩獸 龜 魚 鼎 |
第一百卷 | 災異部 | 旱 祈雨 蝗 螟 蟊 賊 蜮 |
隋末大亂,經籍圖書大量散失。唐王朝建國初年,李淵父子一面繼續用武力削平各地敵對的軍事力量,一面大興文治,安定民心,以鞏同剛剛建立起來的李唐政權。武德五年(622),李淵發布《命蕭瑀等修六代史詔》,同年,秘書丞令狐德棻奏請購募遺書,由朝廷組織圖書典籍的整理工作。於是,唐高祖李淵敕令,歐陽詢任主編,令狐德棻、陳叔達、裴矩、趙弘智、袁朗等十餘人參與編寫《藝文類聚》。該書歷時3年,於武德七年(624年)成書。全書共一百卷,一百萬餘字。徵引古籍一千四百三十一種,分門別類,摘錄彙編。
《藝文類聚》在內容取捨上表現出了鮮明的儒家正統觀點及其倫理、道德、教育等主要主題。凡是與儒家思想有關的重要概念和範疇,如符命、帝王、后妃、聖、賢、忠、孝、德、讓、智、孝悌、交友、言志、宗廟、社稷等都列有專題,並附有充實的詩文內容,使讀者可以從多種角度去感受;在提高文學方面修養的同時,又能夠加深認識儒學的基本思想和概念。
歐陽詢在《藝文類聚》序中對於前代類書分別指出其不足之處:有的偏重於文,如晉摯虞的《文章流別》和南朝梁蕭統的《昭明文選》;有的偏重於事,如魏文帝曹丕敕修的《皇覽》和南朝梁徐勉領銜編修的《華林遍略》。將文和事分割開來的編纂方法不便於後人使用,因而《藝文類聚》的編纂便克服上述兩者的不便,把文和事統一起來,編在一書中,這樣可以達到“覽者易為功,作者資其用”的目的,實為開創之舉。
《藝文類聚》采輯經史子集各種書中的材料,分類編次,故事居前,詩文在後,大致按作品時代的先後順序排列;所引故事,都注出書名,所引詩文,都注出時代、作者和題目,並按不同的文體用“詩”、“賦”、“贊”、“箴”等字標明類別,便於查考,其體例於諸類書中為最善。
《藝文類聚》的內容去取、材料歸類雖然較好,但也有些地方,不夠合適。例如《帝王部》三國不錄蜀漢,北朝只載高齊;《雜文部》附紙、筆、硯,而《武部》不收刀、匕首等物,卻另立《軍器部》一門。正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歷說:“繁簡失宜,分合未當。”這大約是因為這部書成於眾人之手,沒有好好整理,所以內容不免欠妥,體例未能統一。書內還收錄了較歐陽詢晚出的作者蘇味道、李嶠、宋之問、沈佺期四個人的詩,顯為後人增入。其中引證,亦有錯誤。例如《藝文類聚》《草部》下《蒲》引《史記》:“趙高將為亂,先設驗獻蒲以為脯,惑二世,有言蒲者誅之。”查《史記·秦二世紀》,根本沒有這回事。可能是此說曾見他書,而被張冠李戴弄錯了的。又同書卷七十三把《漢書》的“長陵一抔土”的“抔”字誤作“杯”字,收入《雜器物部》的《杯》類,也是錯誤。
為解決文章事件各自一類不便查閱的問題,在《藝文類聚》中,歐陽詢新創體例,事與文兼,匯為一書,這個體例,對後世影響很大。宋人的《事文類聚》、清代官修的《淵鑒類函》都模仿它;明代的《永樂大典》和清代的《古今圖書集成》實際上也都採用了這個體例。
《藝文類聚》一出,其他類書都被淘汰。另外該書所徵引古籍已大多亡佚,自漢代至隋代的詞章名篇多賴該書得以流傳,因此該書歷來為輯佚、校勘工作所資鑒。
《藝文類聚》是繼《文選》之後編寫的既有特色,內容又十分豐富的文學教材,為經書之外最重要的儒學教材之一,在當時及後世的文化教育領域中頗有影響。
南宋藏書家、目錄學家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所載詩文賦頌之屬,多今世所無之文集。”
明朝文學家、藏書家高儒:“漢魏六朝之文,獨賴《文選》、《藝文類聚》之存。不然,幾至泯滅無聞矣。”
近代文論家汪紹楹《校藝文類聚序》:“《藝文類聚》改善了以往類書的偏重類事,不重采文,以及隨意摘句,不錄片段的缺點,予後人以研究上的便利。”
2020年10月30日,入選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