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廟
國家AAAA級景區
堯廟位於山西省臨汾市秦蜀路南端,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堯廟原建於汾河西岸,晉元康中徙汾東,唐顯慶三年(685年)遷至今址,距今已1300餘年;歷代均為國家級祭祀之所,並進行過多次修葺與擴建,清康熙臨汾和光緒帝以及慈禧太后曾御駕臨此。
堯廟
清代以前每年的4月28日在此舉行祭堯儀式並逢廟會,康熙帝巡幸堯廟時,定為皇會,屆時全國各省、各族及海外炎黃子孫紛紛前來謁祭,廟會之盛為華北之冠。歷代帝王將相,達官司顯貴,墨客騷人,對堯廟吟詠甚多,讚歎備至。
堯廟始建於西晉,距今有1700多年歷史。舊址在汾河以西,西晉元康年間遷至汾河東岸,唐高宗李治顯慶三年(658年),廟址由府城西南遷至城南現址。堯廟是一座集納豐富歷史文化和五千年文明史的國祖廟,俗稱三聖廟,是中國專門紀念堯、舜、禹三位先祖的廟宇。堯在4000多年前就定都平陽,劃定九州,形成中國最早的格局,平陽成為華夏文明最早的發祥地之一,素有華夏第一都之稱。其中廣運殿是供奉堯王的主殿,殿高27米,四周的長廊內有42根石柱,柱上雕龍刻雲,工藝不俗。由於老的廣運寺已毀於火災,看到的寺院是重新修建的。內還有10多座石碑,上面記載了堯王的豐功偉績。
進了堯廟,首先看到的是秀麗的五鳳樓。它始建於唐代乾封年間,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樓高十九點三米,三層十二檐,樓底有磚建窯廊三孔,有直通三層角柱十三根,甚為雄偉。樓頂直立陶人三十餘個,陶獅為中,風吹可上下走動,十分美觀。據說,堯王常同他的四個大臣(即兩位宰相。兩位閣老)登樓遠眺,而當時人們又把他和他的四位大臣喻為“五鳳”,並有“一鳳升天,四鳳齊鳴”之說。“五鳳樓”之名便由此而來。
五鳳樓的後面有堯井亭。該亭始建於東晉太寧年間,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亭為六角高檐樓閣形式,小巧玲瓏,非常別緻。亭中水井據說是堯王親手所掘。井的直徑八寸,井壁為兩層,外層有卯榫磚九塊一圈,疊圈砌成。相傳堯井通海,至今井下泉水汩汩,清冽可飲。
堯廟
廣運殿後是寢宮,始建於唐代麟德年間,距今約一千三百多年。宮龕內塑有堯王和其夫人的像。據說堯王的夫人是鹿仙女,生於姑射山中。山上現有鹿仙女洞、鹿仙女照鏡石(約一畝多大)、梳妝台等。廟內蒼勁的古柏,植於晉代,高十數米,直徑兩米多,十分罕見。其中的柏抱槐、柏抱楸,每至夏日,柏樹中間盛開著槐花、秋花、奇趣盎然,堪助遊興。
廣運殿為堯廟建築群的主殿。該項目為國家級重點修復工程,建築面積為2400餘平米,工程造價為105萬元(1983年造價)。建築為清代無斗拱大木作建築。由山西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的資深古建築專家馮冬青先生根據現狀構件和歷史資料,主持勘測、復原設計和工程技術指導。
著名古建築設計專家馮冬青先生。祖籍浙江紹興,1955年12月出生於山西太原市。歷任山西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設計室主任,設計處處長。國家級註冊建築師。從事古建規劃設計專業30多年來,先後參加或主持古建築(文物建築)和仿古建築的規劃、勘測。該項目修復設計時間為1983年6月--1987年7月。
堯宮甬道中間由龍鳳圖案刻制的中軸線叫“龍鳳之脈”,從大門開始一直通到廣運殿,長達300米。龍和鳳均為堯時期的圖騰,也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吉祥標誌,這裡的龍鳳之脈就是中國最吉祥的龍鳳通道。
陳列於堯宮甬道兩旁的器物是出土於陶寺文化遺址和下靳古谷閡胖罰直鶚且⑹逼詰奈奈鋟輪頻袼芎臀幕幕袼芩跤埃從沉。700年前我們祖先的生產方式,其中包括生產工具、生活用品、生活器具、以及禮儀用品和樂器等。這些文物石雕生動地展示了堯時期的生活和文化,使堯廟更具有歷史實證和文化內涵。
“儀門”就是禮儀之門。古時拜謁和祭祀帝堯的帝王君臣及平民百姓,凡到此處,心須“整冠彈塵,端莊儀錶”,然後恭恭敬敬地嚴肅前行。儀門門額上的“文明始祖”題詞,是對帝堯創始文明政治的最高評價。儀門背面題詞“光披四表”,原是清康熙帝為堯殿題寫的門匾,意為堯的功德象日月光渾潤澤四方萬民。
井是人類文明進程中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上古時期,人們都是擇水而棲,沿河而居。堯“尋蟻造井”,人類就圍井而居,改變了依賴河流而住的狀況,遂有了村落、鄉鎮、城市,形成了人類最早的文明。至今人們把城市稱為市井,把城市文化、城市文明稱為市井文化、市井文明,把井看做為家,把遠離家鄉叫做“背井離鄉”。這口井也被稱為“天下第一井”。
柏抱楸,每年四五月間,柏枝叢中盛開紅色楸花,遊人無不稱奇。柏抱槐據傳是600多年前從西安慈恩寺移植而來,每逢夏初,柏樹從中槐花盛開,芳香四溢,甚為可觀。
東側這兩棵古柏,一棵叫“鳴鹿柏”,一棵叫“夜笑柏”。傳說唐代在寢宮雕塑帝堯與夫人鹿仙女的聖像時,突然跑來一對梅花鹿在柏樹下歡蹦鳴叫,故稱此樹為“鳴鹿柏”,至今它的枝丫樹杈,長相酷似梅花鹿角。
“夜笑柏”系古時一僧人從印度移植而來,晝伏夜長,樹壽綿長,每年除夕夜晚,此柏便發出沙沙之聲,頗似人的笑聲,故稱“夜笑柏”。
鑲在堯殿月台台階上的這個“蟠龍圖雕”,是根據1978年陶寺遺址出土的禮器“彩繪陶盤”上的蟠龍畋象放大製作的,這貼畫蟠龍畋是我國最早的龍的圖案,被稱之為“天下第一龍”。龍型簡潔古樸,龍嘴銜含稼禾,反映了人類對農業文明的追求與崇尚。
堯的寢宮始建於唐麟德年間(公元664年),宮內供奉著帝堯與其夫人鹿仙女的塑像。傳說帝堯定都平陽不久,去仙洞視察民情,巧遇鹿仙女,雙方相愛,擇日成婚。成婚之處就在鹿仙洞。成婚那夜,對面山峰紅光照射,狀如蠟燭。此後,人們把帝堯與夫人分女成婚的山洞稱之為“洞房”,世上才有了洞房花燭夜之說,所以華夏兒女成婚之居皆稱為“洞房”。
中國人自古以來有崇拜祖先的美德,堯舜禹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祖先,是偉大的先祖。堯廟祭祖堂是炎黃子孫祭祀先祖的殿堂,供奉著堯舜禹君臣後裔姓氏牌位,涵蓋了千家姓大部分。在祭祖文化堂我們可以了解自己的先祖,知道自己的根脈,尋到血緣之根,精神之魂和根祖文化之源。
舜殿的建築風格是明清時期的模式,系重檐歇山頂式,殿高15.5米。殿內虞舜塑像高3.5米,打破了神化官化色彩,以人文先祖的形象進行了設計雕塑。堯在位70年時訪到舜,考察三年後由舜輔政20年,禪讓於舜,而後8年去世。舜又效仿帝堯,在老年將帝位禪讓於禹。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被千古頌傳的“堯舜禪讓”。舜姓姚,名重華,屬有虞氏,故稱虞舜。舜接替堯位后,發展生產,興修水利,減輕刑罰,廣旋仁政,使四海賓服,國泰民安,將國家治理得政通人和,天下安樂,創建了千古頌揚的“堯天舜日”太平盛世。舜20歲時以孝聞名,30歲時堯舉用他,50歲時代行天子政事,61歲接替堯登上帝位。登位39年到南方巡視,逝於蒼梧境內,葬於江南九嶷山。大禹殿大禹殿建築風格是明清時期的模式,系重檐歇山頂式,殿高15.5米。禹姓姒,名文命。堯任用鯀治理洪水,鯀採用攔擋堵截的辦法治理,結果沒有成功,被流放羽山而死。舜推薦禹治水。禹受命后勞苦身軀,精心治理,治水十三年,足跡遍九州,三過家門而不入,先後開通了九座大山,疏浚了九大湖澤,疏導了九條大河,劃定了九州地界,終於完成了賓士水土的大業,加而受到老百姓的熱愛。於是帝舜便將其位禪讓於禹。舜逝世,禹即天子位,國號為夏后,故禹也被兒為夏禹。殿內大禹塑像高3.5米,取材於“大禹治水”,突出了先祖對農業水利的貢獻,塑像古樸自然,與我們更加貼近,充分體現了堯廟的祖廟特徵。
中華帝堯鍾
“堯典壁”位於堯宮東側,南北長達300米,高3.3米,鑲嵌有碑石380塊,鐫刻3萬餘字,是全國第一座雕刻堯、舜、禹歷史文獻的紀念壁,歷史文化價值極高。碑文內容由南往北伸展,圖文並茂,共分為13輯,即:《尚書·堯典》、《堯典圖說》、《尚書·舜典》、《舜典圖說》、《尚書·大禹謨》、《大禹謨圖說》、《尚書·禹貢》、《禹貢圖說》、《帝王贊堯》、《先賢詠堯》、《本紀堯傳》、《典籍評堯》、《史載記堯》等。“堯典壁”是一部三聖功績的精化史,“堯典壁廊”被譽為“天下第一廊”。
天下第一鼓
“中華帝堯鼓”稱之為天下第一鼓。迄今為止,天下還沒有比它大的鼓。這面鼓直徑3.11米,高1.2米,鼓的兩面均是整張牛皮而著,2000年被載入吉尼斯世界記錄。帝堯“敢諫鼓”,廣開言路,開張聖聽,納諫除弊,開創了民主理政之先河,帶來了“堯天舜日”之盛世。置鼓於堯廟,就是要弘揚帝堯精神,傳承文明,恢弘正氣。此鼓是襄汾縣紅躍鼓廠承製。廠長衛紅躍歷經半載,尋遍全國十三個省市才覓到了這兩張牛皮,製成了這面象徵先祖民主精神的大鼓。
堯都華表
在堯宮門前的廣場西側,有高達6.6米,長達100米的千家姓紀念壁,以長城造型,花崗岩構築,氣勢宏偉,可謂天下之最。紀念壁鐫刻1566個姓氏,以中國傳統書法真、草、隸、篆四種字體雕刻,並鑲有“華夏子孫,同根共祖”八個顯赫大字。紀念壁前的“葉落歸根”大型銅雕,象徵著中華民族源遠根深,有著濃厚的血脈聯繫。中國地形立體微縮圖位於華表廣場的中國地形立體圖,是按十億分之一的比例微縮製作,面積為9600平米,分為四種色區,山川、河流、高原、平原、湖泊、島嶼等立體展現,新穎別緻,氣勢壯觀,可謂全國最大的中國地形立體微縮景觀。
堯任命羲和、羲仲等人觀察天象,根據日月星辰運行規律,制定了曆法,一年以366天為一周期,剩下的天數用潤月的辦法解決,這就是農曆的來歷。堯欽定曆法,有序了農業,提高了生產力,推動了人類文明進步,因而在宮前堯門通道兩側刻制了象徵日月星辰的石雕和二十四節氣日曆圖,使帝堯功績得以形象展現,國祖堯廟更具文化特色。
2020年2月,為致敬奮鬥在抗“疫”一線的醫務工作者,疫情結束景區開放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全國醫務工作者(含港澳台地區)憑藉有效證件即可免門票遊覽景區,有效證件指醫師執業證、醫師資格證、護士/護師資格證等相關證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