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府穴
中醫穴位名
風府穴,後背正中一條線,往上,在開始長頭髮的地方,也就是頭髮的邊緣,用大拇指中間的關節在這個邊緣向上比劃一橫指就是1寸(大拇指中間關節就是1寸)。
風府穴在頸部,當后髮際正中直上1寸。
【別名】舌本、上椎、惺惺、鬼枕。
【釋名】風,指風邪;府,集聚處。穴當風邪易侵之處,《素問·風論》:“風氣循府而上,則為腦風。”位居脊椎第一節之上,所以又稱“上椎”。張舜民《畫墁錄》載:宋仁宗病,葯未驗,召草澤醫,始用針自腦後刺入,針方出,開眼曰:“好惺惺!”次日病大減。後有以“惺惺”稱所刺之穴(風府)。
【名解】
1)風府。風,指穴內氣血為風氣也。府,府宅也。風府名意指督脈之氣在此吸濕化風。本穴物質為啞門穴傳來的天部陽氣,至本穴后,此氣散熱吸濕並化為天部橫行的風氣,本穴為天部風氣的重要生髮之源,故名風府。 2)舌本。舌,口中之舌也。本根本也。舌本名意指本穴的水濕風氣為舌活動自如的根本。本穴物質為天部的水濕風氣,與至柔之性的舌部氣血同性,故名舌本。
風府穴
【定位】在後髮際正中直上1寸處。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項韌帶、棘韌帶、黃韌帶;穴區內伴行動脈,深層有枕大神經和枕動脈,再深層有硬脊膜和脊髓。
【穴義】督脈之氣在此吸濕化風。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風氣。
【運行規律】散熱冷縮后循督脈下行腦戶穴。
【功能作用】散熱吸濕。
【治法】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風府穴
配風市,有疏風通絡的作用,主治寒傷肌膚經絡。
【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不可深刺,以免傷及深部延髓。
中醫有“六淫”之說,也就是六邪。這當中,以風為首,說風為百病之長。所以,中醫 對風是非常注意的。在長期的摸索當中,人們發現,在人體當中有很多地方很容易遭受風的襲擊,所以將其命名為“風”,如風府、風池、風門、翳風等等,這些地方基本都是風邪的藏身之所。所以對於風,我們一定要嚴加註意,尤其是在春天和冬天風邪最猖狂的時候,更要注意保暖。上了年紀的老人和小孩更要將其視之為洪水猛獸,躲得遠遠的。
在這些風穴當中,尤以風府為最。風是指風邪;而府,我們知道在過去是指衙門的意思,風府穴就是統領風穴的衙門。新聞里經常會報導一些暴力事件,被侵襲的大多是當地的政府機構。在人體當中也這樣,風邪侵襲人體,首先找的就是風穴的衙門,所以古人說風府,受風要處也。
風府穴在頸部,當后髮際正中直上1寸。如果注意觀察的話,會發現,幾乎所有的風穴都在上半身,以頭部居多。這是為什麼呢?很簡單,因為頭居上部,而風性輕揚,最容易侵襲人體上部。北方人一到冬天,都會戴上厚厚的帽子,圍著厚厚的圍巾,這是最傳統、也是最簡單的防止風邪侵襲、維護健康的方法。其實不光冬天,夏天也要注意,晚上睡覺,頭頸部位一定不要朝著風口。
風府穴最容易招致風邪,但治療和風有關的疾病,也是首選此穴。
那麼說風最喜歡侵襲頭部,引起的第一病症就是頭痛。可能大家不知道,頭痛也是分很多種的,有兩側頭痛,是膽經堵塞引起的;有前額疼痛,那是胃經引起的。而風府穴治療的就是後腦勺頭痛,“剋星”就是風府穴。我們在按摩風府穴的時候,可以低下頭,女性用左手將頭髮向前攬起,用右手拇指按摩,其餘四指在頭上部固定住。這樣大拇指可以得力,稍微用點勁,每次按摩30~50次,可以很好地緩解頭痛癥狀。用西醫的說法,就是按摩風府穴,可以改善血液循環,也就是大腦的血液供應,按摩完之後會覺得頭腦特別清醒,不再暈暈沉沉的。
還有一點要注意的就是,這個穴是禁灸的,也就是說一定不能艾灸。火借風勢,會更加猖狂,在體內亂竄。
彭祖
老是說:“唉呀,我頭痛,頭痛。”找好多人看過都沒有用。後來,彭祖經過觀察,發現他們家的床頭朝著窗戶,然後就問他睡覺的時候是不是不關窗戶,那人就說了:“對啊,這有什麼問題嗎?”彭祖就告訴他說,晚上睡覺的時候把窗戶關上,或者把睡覺的方向改變一下。那個人照著做了之後就好多了。
這個小故事告訴人們,古人很早以前就意識到,不能讓後腦勺對著風口。其實不光是睡覺時候對著窗戶,人在上班的時候,如果空調正好在腦後的話,也一定要想辦法把方向調一下,或者在背後肩頸部位搭一條圍巾。還有,平時洗完頭,一定要吹乾再睡覺,否則濕氣進入頭部,也是很難消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