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反應
腫瘤反應
目錄
腫瘤被認為是局部病變已經一個世紀了,如今一提到腫瘤就會想到腫瘤細胞,對癌症的研究也變成了癌細胞的研究。但是最新研究成果不斷提示,腫瘤的發生除腫瘤細胞自身存在眾多的基因表達改變外,它更是一個全身性疾病的局部反應,是機體作為一個生物系統的整體平衡失調的結果。
顧健人院士通過長達5年的研究提出一個全新的觀念,腫瘤是一個系統性疾病,其特徵是局部細胞的不正常生長,但這是以全身改變為背景的,“我們應從系統整體觀認識腫瘤,進而改變對腫瘤的診療模式。”顧健人院士關於《腫瘤是不是系統性疾病》論文,日前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報上,引起國際關注,他希望國內有更多的臨床醫生能夠一起反思這個問題。
癌細胞從哪裡來
顧健人院士認為目前有四個問題需要解決:第一,癌細胞從哪裡來的,是從正常組織細胞還是該組織的幹細胞?第二,癌細胞群體中是否存在癌幹細胞?如何檢出?第三,從癌變到癌的形成,機體的調控是否存在缺陷?機體與局部癌灶有哪些相互作用?第四,癌細胞的擴散不一定是癌症晚期才形成的,轉移灶的出現機體發生了什麼問題?機體對控制轉移有何作用?
顧健人院士說,癌細胞就像一個“皇帝”,光靠一個“皇帝”是活不了的,它要有間質細胞,血管內皮細胞,還有淋巴細胞,免疫細胞……才能生存。過於認為把腫瘤免疫細胞取出來激活,再輸回去就可把腫瘤殺死了。但是“殺”了20年,還是沒有殺死,因為腫瘤里的免疫細胞早就讓腫瘤誘導“壞”了,免疫細胞就像一個“警察”,本來是要抓“壞人”的,現在給“壞人”收買了,他就是一個“壞警察”,是保護壞人的。這裡面有很多複雜的問題都值得研究。
腫瘤細胞哪裡來的?顧健人院士說,現在最大的可能性是正常組織里的幹細胞變成為癌細胞。癌的幹細胞特點是有很強的自我複製能力,有很強的生長能力和耐藥性。我們在肝炎患者的組織里看這種細胞,大概是萬分之一,量很少,癌幹細胞和正常的幹細胞很難區分。怎麼找出兩者的差異是目前要解決的問題。
從基因中找出腫瘤的相關因素
5年前顧健人院士開始從大規模的細胞轉染得到的數據,研究人體有多少基因和癌的發生率有關。工作量非常大,一共做了18萬個指標,觀察癌細胞克隆的形成,看這些指標是促進其生長還是抑制生長,結果發現有3806個基因具有促進或抑制細胞生長的作用,其中已知基因為2836個,372個全長新基因及598個尚未確定性質的新基因序列。把2836個基因分成四大基因群,發現和腫瘤細胞生長關係密切的基因群為:環境、營養、氧化還原相關基因;與免疫相關的基因群;離子通道及離子、小分子的轉運蛋白;神經遞質及其他小分子受體;生物鐘分子同樣與細胞生長相關。
腫瘤形成與基因缺陷有關
顧健人院士指出,人體腫瘤的形成與基因缺陷有關,都是環境因子如化學物質、病毒、或其他微生物、營養以及體內各種因素(包括精神因素、激素、代謝或中間產物等內外因素)作用於人體基因的最終結果。由於基因控制蛋白質的產生,當缺陷基因導致細胞蛋白大量發生異常或蛋白本身異常時,就會產生疾病。
顧健人院士將癌症定位於“以局部組織細胞異常生長為特徵的系統性疾病”。他說,早在半個世紀前,免疫與激素與腫瘤的關係已經被提出,但是總體上整個機體對腫瘤發生與發展的重要性仍然沒有受到重視,更沒有成為腫瘤治療和藥物研究的主流。癌症既然是細胞異常的生長為特徵的疾病,機體對細胞生長的調節系統應該是多方位、多層次的。腫瘤的發生可以理解為免疫監控已存在缺陷,癌的形成是機體系統性調控發生缺陷或錯亂的結果。
顧健人院士指出,癌症被長期以來認為是局部臟器或組織的病變,如果癌症是一種系統性病變,怎樣來治療是需要考慮的問題。對於早、中期的惡性腫瘤,無論是手術、放療、局部介入治療等,去除其病灶應有利於整體調控系統功能的修復。但是,癌症治療必須是以不犧牲機體的調控系統功能及其修復為前提。更重要的是,對腫瘤治療,除了現有的手段,應該加強對修復於重建機體對細胞調控的平衡態,包括神經、內分泌、免疫等系統標誌的檢測,這是今後研究的重要方向。
腫瘤治療必將中西醫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