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儺戲劇本選

四川儺戲劇本選

《四川儺戲劇本選》內容包括靈官鎮台(選自綿陽目連戲”),靈官鎮台(選自“梓潼陽戲”),靈官鎮台(選自“蘆山慶壇”),關爺鎮台(選自酉陽“鬼臉殼戲”),龐氏夫人鎮台(選自酉陽“鬼臉殼戲”),關爺掃殿(選自酉陽“鬼臉殼戲”),戲門啟白壇前儀(選自“梓潼陽戲”)等等。

內容簡介


《四川儺戲劇本選》由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於一(俞毅)1928年生於上海。1952年畢業於西南人民藝術學院戲劇系專科。曾導演話劇《紅纓歌》《826前夜》《南海長城》,歌劇《李雙雙》《柯山紅日》《激浪丹心》等。曾主持編著《川劇志》《川劇劇目選考》《四川藏戲》《梓潼陽戲》《蘆山慶壇》。參加修著國家藝術科研項目《中國戲曲志’四川卷》,出版戲劇文選《邊鼓集》和儺戲專著《巴蜀儺戲》等。現為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儺戲學研究會中國戲曲學會理事,四川省儺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

圖書目錄


一、儺戲儀式劇劇本
1.靈官鎮台(選自綿陽“目連戲”)
2.靈官鎮台(選自“梓潼陽戲”)
3.靈官鎮台(選自“蘆山慶壇”)
4.關爺鎮台(選自酉陽“鬼臉殼戲”)
5.龐氏夫人鎮台(選自酉陽“鬼臉殼戲”)
6.關爺掃殿(選自酉陽“鬼臉殼戲”)
7.戲門啟白壇前儀(選自“梓潼陽戲”)
二、儺戲獨幕劇劇本、唱詞
8.痴痴度愚愚(選自“師道戲”)
9.韓湘子度妻(選自“梁山調”)
10.收蟲(選自“梁山調”)
11.老夫與少婦(選自“嘉絨面具藏戲”)
12.獵人與猩猩(選自“嘉絨面具藏戲”)
13.送鬼(選自羌族“釋比戲”)
14.羌戈大戰(羌族史詩唱詞)
15.木吉卓與斗安珠(羌族故事劇唱詩)
三、儺戲多幕劇劇本
16.木吉卓剪紙救百獸(羌族神話故事劇)
17.阿米格冬(藏族驅魔英雄故事劇)
18.牟尼贊普(藏族歷史故事劇)
19.射箭提陽戲(手抄劇本整理)
(1)孟姜女全集(射箭提陽戲)
(2)地戲全集
20.《蘆山慶壇》(演出本)
21.《梓潼陽戲》(手抄劇本)
附錄
一、四川儺戲學研究大事記
二、四川儺戲學研究成果一覽表
後記

後記


在四川省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領導的關心支持下,《四川儺戲劇本選》經四川省藝術研究院編撰人員的努力,尤其是經受了今年夏季“三伏”天的“烤驗”,終於完成書稿,可以交付印刷出版了。《四川儺戲劇本選》的編纂出版是在我們開展黨的十八大文件精神的學習,繼續貫徹深入改革開放政策的形勢下進行的。同時,這部書還是由新組建成立的四川省藝術研究院組織編寫、出版,因而可以說是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非常值得慶賀。
儺戲研究是一項艱巨、複雜的戲劇研究科目,由於過去我們並沒有一個專門的儺戲藝術研究機構和研究隊伍,僅以目前所搜集的劇本資料,以及業已出版的專著或文論,大都是在配合其他研究項目情況下開展工作,完成任務的。以現在所編纂的儺戲劇本搜集整理而言,是在我省修撰《中國戲曲志·四川卷》《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四川卷》時,在普查四川戲劇的歷史與現狀的過程中,發現和搜集起來的。例如反映藏族驅魔英雄《阿米格冬》的劇本,是因原省戲曲志編輯部人員,專程去阿壩州馬爾康考查嘉絨藏戲時,由劇作者華爾丹活佛所贈送。藏戲面具戲《老夫與少婦》等劇本及有關資料,也是在當地觀看錄相資料時,由馬爾康文化館的同志為介紹戲劇內容(因原演出是用藏語攝錄的)提供的“油印資料本”。其中有個別“台詞本”則是在某會議資料彙編上摘抄下來的。
又如《梓潼陽戲》手抄本,系1990年6月,於一等去綿陽市梓潼縣作田野調查時,由陽戲班班主劉映富贈送,后經他們整理並由台灣《民俗曲藝》叢書出版發行。廣元之《射箭提陽戲手抄本》,亦是於一陪同中國儺戲學會會長曲六乙和日本早稻田大學戲劇博物館大木康教授一行,專程去廣元市考察儺文化情況時,由陽戲班班主李國生親自贈送的。
至於“蘆山慶壇”劇本,事由更為曲折。1986年12月,省戲曲志編輯部與雅安市文化局蘆山縣文化局共同組織已停演三十多年的《蘆山慶壇》。當時根據該劇演出實況,由於一和縣文化館另一同志分別記錄下來。后自1990年至1993年間,於一數度專程去蘆山縣,找一個從小學端公,與演慶壇的藝人段奇烈,逐場逐段逐句進行核對,最後完成手抄本。1993年於一參加經國務院對台辦批准,由中國劇協與台灣新竹大學教授王秋桂商定的兩岸合作項目:“中國地方戲與儀式之研究”,《蘆山慶壇田野調查報告》作為合作項目,由台灣《民俗曲藝》叢書於1995年5月出版發行。但手抄本原稿(含劇本手抄本)未曾寄還,本劇本是從台灣出版書籍中轉抄而來。至於劇本選中儀式劇《關爺鎮壇》等,則是從重慶市藝術研究所段明先生的一個調查報告中摘取,並由段明先生電傳交流而來(其餘劇本已有註明,在此不一一列舉)。
以上簡述,已充分表明,本書所選劇本,均來自全省各地、各民族的民間儺戲,雖說劇本搜集前尚處在一種業餘和隨意的狀態,但是他們卻都來自民間,深藏於民間或依附在民俗活動之中、或依附於宗教法事儀式活動之中。雖說其來路不同,渠道不一,但都是我省民間民俗戲劇文化的瑰寶,現在把他們彙集起來,作為一門藝術學科加以研究,這對於我們積累祖國傳統文化,特別是作為“非遺”文化的挖掘、整理,繁榮和發展我國優秀文化傳統,是一個十分有益的事情。
不過,需要鄭重說明,儺戲劇本僅是儺戲研究的一個組成部分,並非它的全部。儺戲研究是一個龐大完整的系統工程,有著其自身獨特的戲劇組合和特殊的演劇方式。儺戲的演出組合,不同於一般的戲劇組成。一般的戲劇演出主要由演員扮演人物,敷演故事。儺戲的演出組合,則是法事儀式、演員扮演、提線木偶同台表演,或以儀式法事(“正壇”、“正儺”),甚至與一些具有藝術色彩儺藝表演,乃至民間雜耍、巫術技藝溶於一台演出之中。這種近乎於荒誕奇特的演劇方式,就是儺戲演劇藝術的特殊方式所在。同時,儺戲藝術還附著兩個有研究價值的項目。這兩個項目就是儺面具藝術和儺藝技術表演。所謂儺藝技術,即如“上刀山”、“下火海”、“砍紅山”、“含鐵鏵”以及挽訣罡,頌經懺等技藝以及巫術性的表演技藝。儺戲中的儺面具藝術在一般情況下,人們往往視其是儺戲儺舞與其他藝術區別的主要標誌。四川的儺面具蘊藏量特別大,品種也很多,它除一般儺戲人物面具外,藏族(含白馬藏族)“跳儺”的面具造型更有特色。四川地區不少面具傳至外地甚至國外,被人視為藝術珍寶,隆重展覽或收藏。現對面具藝術尚處於缺乏深入挖掘和研究的階段。至於“上刀山”、“含鐵鏵”等技藝,儺戲界、巫術界都視為神術,非常神秘,技術性亦強。由於它有一定的危險性,技術含量較高,民間的表演者也不多,加上幾十年來,它並不被社會看重,在民間“釋比”界幾乎已瀕臨絕跡,如不及時保護研究,可以說不久會滅絕於民間。
綜上所述,雖說我們出版這本《四川儺戲劇本選》,乃是我們近期一項研究的重要成果,但與四川儺戲藝術所包含的演劇藝術特色相比,乃是“冰山之一角”,我們對四川儺戲藝術全面研究,還“任重道遠”,尚須艱苦努力,不斷挖掘,深入研究。不過,雖說對儺戲、儺文化藝術研究任務如此艱巨,但是我們相信在四川省藝術研究院和有關部門的重視、組織下,有計劃地深人開展此項研究和探索,通過不斷的田野調查和多次藝術實踐,一定還會出新的研究成果。同時通過不斷實踐,也會培養出可以勝任儺戲研究的新生力量來。我本人已年逾八句,對四川儺戲情況雖較為熟悉,也曾發表不少儺戲研究的著作,但現在已深感力不從心,難當第一線研究工作。不過本著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事業和四川儺戲研究事業的熱愛,今後如有需要,做個參謀,敲敲邊鼓,發揮點餘熱,還是可以的。
最後,借本書出版之際,向凡是支持和協助我們工作的同志和儺戲研究界朋友,說一聲謝謝,向參與本書共同編撰的同志說聲謝謝。書中有不適當之處,望請專家、讀者不吝批評指正。
於一
2013年12月於成都

序言


四川儺戲是在四川儺俗、儺文化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一種古儺藝術現象,融民間祭禮、民俗風情和民間戲劇於一體的一種演劇形態。其歷史悠遠,也極富研究價值。但同時毋庸諱言的是,儺文化在長期的形成發展過程中,也羼雜了不少封建迷信和違背科學人性的因素。如本書收入的部分劇本,即是當地群眾在常年生產、生活中請巫覡降神”、“關花”,跳神驅鬼,食神水、念符咒,甚至“走陰”、“打保符”等儀式活動時積累下來的文化成品。
本書劇目編排分為“儺戲儀式劇劇本”、“儺戲獨幕劇劇本、唱詞”和“儺戲多幕劇劇本”三個部分,其劇目包含蘆山慶壇、酉陽陽戲、梓潼陽戲、梁山調、羌族釋比戲、藏族面具戲等多種類型。這些劇本都是老一輩戲劇藝術從業者們在長期的田野調查中搜集的戲劇演出、手抄本。本書遵循客觀性的原則,把這部分劇目以本真的面目加以記錄整理。為了保持這批珍貴文獻資料的完整性與真實性,以供學界研究和探討,我們在編排記錄時不加評述,不做修改,寓褒貶於史實之中。我們相信讀者能夠秉持歷史地、科學客觀的態度來審視本書,並給予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