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嶽大帝

古代中國傳說中山神

五嶽大帝是古代中國傳說中的山神,分別指東嶽大帝南嶽大帝、西嶽大帝、北嶽大帝中嶽大帝。這五位神仙也是古老的中國民間信仰。其信仰源於中國古代的山川崇拜,古人認為山清水秀,雲纏霧繞,地大物博,高峻雄偉,神秘莫測,令人敬佩又令人恐懼。於是人們祀之為神,頂禮膜拜。

簡介


五嶽大帝是指東嶽大帝、南嶽大帝、西嶽大帝、北嶽大帝、中嶽大帝。
《封神榜》五嶽大帝:東嶽泰山天齊仁聖大帝(黃飛虎):五色神牛、金眼神鷹;
南嶽衡山司天昭聖大帝(崇黑虎):火眼金睛獸、鐵嘴神鷹;
中嶽嵩山中天崇聖大帝(聞聘):青驄馬;
北嶽恆山安天玄聖大帝(崔英):黃彪馬;
西嶽華山金天願聖大帝(蔣雄):烏騅馬。

歷史記載


《禮記·祭法》:“山林川穀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
五嶽殿
五嶽殿
《公羊傳·僖公三十一年》“山川有能潤於百里者,天子秩而祭之。”然對五嶽的祭祀,殷周以來便有之。《周禮·春宮·大宗伯》“以血祭社稷、五祀、五嶽,以狸沈祭山林川澤。”
《禮記·王制》:“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嶽視三公,四瀆視諸侯。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
從漢代開始,對五嶽的祭祀開始形成制度,據《漢書·郊祀志下》稱,漢宣帝神爵(前61—前57年)元年(前61年),自是五嶽、四瀆皆有常禮。然五嶽在人們心目中真正形成觀念卻在漢武帝前後,那時人們認為五嶽有通天地、興風雨、主萬物生長的功能,從此廟祀五嶽的制度歷代沿襲,形成祀典。
《重修緯書集成》卷三《禮含文嘉》天子祭天地宗廟六宗五嶽,得其宜,則五穀豐,雷雨時至,四夷貢物。
《風俗通義·山澤》稱東嶽泰山尊曰岱宗,岱者,長也,萬物之始,陰陽交代,雲融石而出,膚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天下,其唯泰山乎!故為五嶽之長。王者受命易姓,改制應天,功成封禪,以告天地。……岱宗廟在博縣西北三十里,山虞長守之。十月日合凍,臘月日涸凍,正月日解凍,皆太守自侍祠,若有穢疾,代行事。南嶽衡山“一名霍山,霍者,萬物盛長,垂枝布葉,霍然而大。廟在廬江,滿縣”。西嶽華山“華者,華也,萬物滋熟變華於西方也。……廟在弘衣華陰縣”。北嶽恆山恆者,常也,萬物伏藏於北方有常也。廟在中山上曲陽縣。中嶽嵩山名曰嵩,嵩者,高也,廟在潁川陽城縣。以後隨著神仙信仰的發展和深入,五嶽不斷被神化,道教創立后,將五嶽視為洞天福地,如東嶽名為蓬玄太空洞天,南嶽名為朱陵太虛洞天,西嶽名為太極總仙洞天,北嶽名為太乙總玄洞天,中嶽名為上聖司真洞天,並稱每山都有神仙居住。後來人們又將五嶽與五行、五方、五色、五帝相配,形成了一個完整的信仰體系。這種觀念認為東方屬木,其色青,南方屬火,其色赤,西方屬金,其色白,北方屬水,其色黑,中央屬土,其色黃。
東晉葛洪《枕中書》則以太昊氏為青帝,治岱宗山,祝融氏為赤帝,治衡霍山,金天氏為白帝,治華陰山,顓頊氏為黑帝,治太恆山,軒轅氏為黃帝,治嵩高山。

地位


五嶽之神在唐代被封為王,唐武后垂拱(685-689年)四年(688年)封中嶽為中天王。
唐玄宗先天中(712-713年)封西嶽為金天王。
開元(713-742年)十三年(725年)封東嶽為天齊王。
天寶(742-756年)五年(746年)封南嶽為司天王,北嶽為安天王。及至宋代,在加封王的基礎上又封為帝,宋大中祥符(1008-1017年)元年(1008年)十月十五日詔泰山天齊王,加號仁聖天齊王,四年(1011年)二月廿一加號西嶽為順聖金天王,廿六日詔加中天王為崇聖中天王,五月加中嶽曰中天崇聖帝,西嶽曰金天順聖帝,北嶽曰安天元聖帝。又加封五嶽后號:東曰淑明后,南曰景明后,西曰肅明后,北曰靖明后,中曰正明后。
自此五嶽之神有了帝號,但還不夠全面,元至元(1264-1295年)二十八年(1291年)春二月,元世祖加封東嶽為天齊大生仁聖帝,南嶽為司天大化昭聖帝,西嶽為金天大利順聖帝,北嶽為安王大貞玄聖帝,中嶽為中天大寧崇聖帝。
然明太祖洪武(1368-1399年)年間不顧前代帝王定製,詔改神號,稱五嶽為:東嶽泰山之神,南嶽衡山之神,中嶽嵩山之神,西嶽華山之神,北嶽恆山之神。
但五嶽大帝的信仰已深入中國民間,所以中國民間仍稱五嶽之神為五嶽大帝。

東嶽大帝


有關記載

東嶽泰山居五嶽之首,《月令廣義·圖說·五嶽真形圖》說:泰山乃天帝之孫,群靈之府,為五嶽祖,主掌人間生死貴賤修短。《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亦說:泰山者,乃群山之祖,五嶽之宗,天帝之孫,神靈之府也。可見秦漢以前,古人認為泰山峻極於天,是人神相通的地方,所以帝王登極,都必須到泰山封禪祭告天帝以保佑政權昌隆長久,尊泰山之神為東嶽大帝。

來歷

對於東嶽大帝的來歷,有多種說法,如漢代《重修緯書集成·龍魚河圖》曰:東方泰山神,姓圓名常龍。晉張華《博物志》稱泰山神有女,嫁為西海之婦。《魏書·段承根傳》則稱泰山神之子與段暉同學。道教創立后,亦十分尊崇泰山神,並對其神歷作了詳細的概括。如東方朔《神異經》稱:盤古終世之時,其子名赫天氏。時有三皇代出,赫天氏乃入居一山,於此時代代相傳,故其山後即名岱宗泰山。赫天氏有子胥勃氏,胥勃氏子玄英氏生二子,長名金輪王,次子少海氏。少海氏妻彌輪仙女。彌輪仙女夜夢吞二日入腹,覺而有娠。生二子,長曰金蟬氏,后稱東畢帝君,次子金虹氏,后稱東嶽帝君。

身份

又《三教搜神大全·東嶽傳》稱,東嶽帝君金虹氏曾有功在長白山中,至伏羲氏時封為太歲,掌天仙六籍。遂以歲為姓,以崇為名,被尊為太華真人。其太歲者,乃五代之前無上天尊所都之地。可見東嶽大帝當時在道教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民間祭祀

中國民間祭祀泰山神,認為泰山是人死後靈魂的歸宿地,泰山神則是陰間鬼魂的最高主宰。
漢代《孝經援神契》曰:太山天帝孫,主召人魂。
《後漢書·烏桓傳》其惜謂人死,則神遊赤山,如中國人死者魂歸岱山。
《方技傳》亦曰:許峻自雲,嘗篤病,三年不愈,乃謁泰山請命。
《三國志·管輅傳》但恐至泰山治鬼,不得治生人。
劉楨《贈五官中郎將》詩云:常恐游出宗,不復見故人。應璩百亦有一詩云:年命在桑榆,東嶽與我期。
又《古樂府》詩云:齊度游四方,各系泰山。人間樂未央,忽然歸東嶽。
三教搜神大全》說得更為明白,稱漢明帝時,封泰山神為泰山元帥,掌人間居民貴賤高下之分,祿科長短之事,十八地獄六案簿籍,七十五司生死之期。
故《岱史》引道經曰:五嶽之神分掌世界人物,各有攸屬。岱乃天帝之孫,群靈之府,主世界人民、官職、生死、貴賤等事。
又《風俗通義·正失》稱:惜說岱宗上有金篋玉策,能知人壽命修短。
《五嶽記》則稱:東嶽泰山神天齊王,領仙官仙女九萬人。上述泰山神治鬼的說法,出現的時間不一。
據《日知錄》卷三十稱:考泰山之故,仙論起於周末,鬼論起於漢末。
《左氏》、《國語》未有封禪之文,是三代以上無仙論也。
史記》、《漢書》未有考鬼之說,是漢以上無鬼論也。
《博物志》所云泰山一曰天孫,知生命之長短者,其見於史者,則《後漢書》許峻自雲嘗篤病,三年不愈,乃謁泰山請命。
《烏桓傳》死者神靈歸赤山,赤山在遼東西北數千里,如中國人死者魂神歸泰山也。

神職和鬼職的統一

然則鬼論之興其在東京之世乎?這種論述是有一定事實依據的。然這種只論鬼職不論神職,或只論神職不論鬼職的觀點,似乎不能統一,於是《茶室香叢鈔》引《封禪書》的內窖,將神泰山神的神職與鬼職統一在一起,文稱:泰山有天主地主之祠,其義即緣封禪而起。王者於此報天,故有天主祠,王者於此報地,故有地主祠。死者魂歸泰山,即歸於地主耳。從此泰山神有了雙重的神職。
道教在尊奉泰山神的同時,亦吸收了這種信仰。如《洞玄靈寶五嶽古本真形圖》曰:東嶽泰山君,領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帥也,血食廟祀宗伯也。俗世所奉鬼祠邪精之神而死者,皆歸泰山受罪考焉。
泰山君服青袍,戴蒼碧七稱之冠,佩通陽太明之印,乘青龍,從群官來迎子。在泰山神被晉陞為帝后,道教亦賦予其更高的神力,《元始天尊說東嶽化身濟生度死拔罪解冤保命妙經》稱東嶽大生天齊仁元聖帝:氣應青陽,位尊震位,獨居中界,統攝萬靈。掌人間善惡之權,司陰府是非之目,案判七十二曹,刑分三十六岳,懲奸罰惡,靈死注生,化形四岳四天聖帝,撫育六合萬物群生。從而使東嶽泰山神從掌管陰魂的陰王—躍而為掌人間善惡注生錄死的大帝。

封禪祭祀

在中國歷史上,從秦始皇到清乾隆皇帝,歷代均曾到泰山進行過封禪祭祀活動。
所謂封禪,據《史記正義》云: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神道屬天,王者即封泰山以報天,則泰山有神道矣。鬼道屬地,王者既禪泰山下小山,如云云、亭亭、梁父、蒿里諸山以報地,則云云、亭亭、梁父、蒿里諸山有鬼道矣。簡單地說就是在接近天的泰山極頂聚土築圓壇祭天帝,增泰山之高以表功歸於天,同時到泰山前的社首、梁父、云云、亭亭等小山上積土築方壇祭後土皇地祗,增大地之厚以報福廣恩厚之情。即表:天以高為尊,地以厚為德天高不可及於泰山之意。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帝王登封泰山,是天下太平國家興旺的標誌。
《岱史·歷代儒臣封禪論》曰:封禪者,王者開務之大禮也。因此,封禪被帝王視為國家曠世盛典。秦始皇統—六國后,於公元前219年就曾親自率領群臣祭泰山、梁父,行封禪禮。
秉始皇逝世后,秉二世胡亥於公元前209年仿效其父再封泰山,據《史記·封禪書》記載,秦二世東巡歷泰山禮祠之,而刻勒始皇所立石書旁,以彰始皇之功德。
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先祭華山、嵩山,又東巡,夏四月封泰山。此後漢武帝又多次封禪泰山,對後世帝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東漢光武帝、章帝、安帝均曾柴告岱宗。
隋文帝雖沒有封禪泰山,但東巡時曾因祭泰山。
唐朝時雖只有高宗和玄宗二位帝王封禪泰山,但封泰山神為王的帝王卻不少,如武后垂拱(685-689年)二年(686年)七月初一封東嶽為神岳中天王,萬歲通天(696-697年)元年(696年)四月初一又尊封為天齊君,唐開元(713-742年)十三年(725年)加封為天齊王。
然對泰山封禪超歷史規漠還是宋真宗,宋真宗大中祥符(1008-1017年)元年(1008年)十月十五日,稱天書降於泰山,對泰山進行封禪,時迎接天書的儀仗就有1600多人,儀式中詔封泰山神為東嶽天齊仁聖王。祥符四年(1011年)又加封為東嶽天齊仁聖帝。
從宋真宗后,金元明清幾代雖然沒有對泰山進行封禪,但都相繼給泰山神較高的封號以榮神之威勢。

東嶽廟

東嶽雖然只是泰山之神,但自於歷代帝王的推崇,全國各地禮敬東嶽亦蔚然成風。全國各地建有許多東嶽廟,如山東泰山腳下泰安市的岱廟,北京朝陽門外的東嶽廟等。相傳日曆三月廿八日為東嶽大帝的誕辰,各地廟觀都要舉行盛大慶典,祝禱括動十分隆重,香火異常旺盛,幾乎遍及全國各地。如明日汝成《熙朝樂事》載:三月二十八日,俗傳為東嶽齊天聖帝生辰,杭州行宮凡五處,而在吳山上者最盛。士女答賽拈香,或奠獻花果,或誦經上壽,或枷鎖伏罪。鐘鼓法音,嘈振竟日。足見東嶽大帝在中國民間的香火之盛。

炳靈公的傳說

東嶽還有炳靈公的傳說,據《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二二引《玉堂鬧話》稱炳靈公為東嶽大帝的三兒子,唐以前為惡人形象,騎從華麗,儼若侯王,魯人畏敬,過於天齊。《舊五代史·唐書·明宗紀》載:後唐長興(930-934年)中,明宗皇帝不豫,泰山僧進葯,小康,應僧之請,封泰山郎為威雄將軍。《事物紀原》卷七則稱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十月十五詔封為炳靈公。《鑄鼎余聞》卷一曰:道書雲五月十二日為炳靈公誕辰。併案曰:後來吳地有以炳靈公為火神祖者。四川大足舒成岩有宋代的道教造像數龕,其中就供奉有東嶽大帝,淑明皇后和炳靈太子的神像,鐫刻十分精美。

記載


南嶽衡山為五嶽之一,《史記·封禪書》稱漢武帝元封(前110—104年)五年(前106年)登禮潛之天柱山,號曰南嶽。這個南嶽並不是今天湖南南嶽衡山,而是指今天的安徽霍山,當時也稱潛山、衡山,在唐以前被列入五嶽。唐以後改安徽南嶽霍山為湖南南嶽衡山,據《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二三引《衡岳志》曰:唐太宗貞觀(627-650年)中定祀南嶽衡山於衡州。《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一:南嶽衡州衡山縣是也。衡州即今天的湖南衡陽市,衡山縣即今之衡山縣。
五嶽大帝
五嶽大帝

來歷

對於南嶽大帝的來歷,諸書記載不一。《重修緯書集成》卷六《龍魚河圖》載:南方衡山君神,姓丹名靈峙。南方霍山將軍,姓朱名丹。一雲衡山君爛洋光。《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引東方朔《神異經》云:南嶽神姓崇,諱。《歷代神仙通鑒》則認為伯益即南嶽後身,為慶華注生真君,真君崇覃(金蟬長子)。《封神演義》中則封崇黑虎為南嶽衡山司天昭聖大帝。

神職

至於南嶽大帝的神職,《歷代神仙通鑒》卷四認為其主於世界分野之地,兼督鱗甲水族變化等事。又稱:伯益乃南嶽之後身,伯益相傳是禹時人,曾佑禹治水,有功,(禹)以天下授伯益,伯益辭而隱居。至今在南嶽衡山仍有當年大禹治水的禹王石。

南嶽帝和宗教

道教沿襲這種信仰,據道經《太仙求仙定錄尺素真訣玉文》《上情眾經諸真聖秘》等道經記載:南嶽君諱祝昌,南嶽衡山君,姓諱洋光,頭建八朗寶光玉冠,衣赤錦飛裙,披神光緋文之表,帶封靈制魔之章,乘赤霞飛輪,從南嶽仙官十二人。《雲笈七羲》卷七亦曰:南嶽衡山君,領仙七萬七百人,服朱光之袍,九丹日精之冠,佩夜光天真之印,乘青龍。並稱霍山為其儲君,青城山為其丈人,廬山為其使者,其所服之袍、所乘之龍皆為赤色,這是因為,五行之中,南方色赤。

職位

唐玄宗時,封南嶽大帝為司天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五月廿五日,追尊號曰:司天昭聖帝,與景明皇后配祀。

南嶽大廟

另據《癸辛雜識》記載:衡岳之廟,四門皆有會郎神,唯北門主兵。朝廷每有兵事,則前期差官致祭。沈作哲《寓簡》亦曰:衡山南嶽廟,國家每大出兵,則遣使祭告。舊時全國各地均建有南嶽廟,以湖南衡山南嶽大廟最為著名。

西嶽大帝


來歷

西嶽大帝為五嶽大帝之一,至於其來歷,《古今圖書集成·神異經》引《恆岳志》曰:“西嶽華山。終華太白二山為副。岳神姓羌,諱。”《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二引東方朔《神異經》又稱神姓善,諱。《重修緯書集成》卷六《龍魚河圖》亦云:“西方華山君神,姓誥名郁狩。西嶽華陰將軍,姓鄒名尚。一雲華山君浩元倉。”其中浩即是昊。
《隸釋》卷二稱東漢光和(178-184年)二年(179年)《樊毅修華岳碑》謂:“西嶽祭視三公者,以能興雲雨,產萬物,通精氣,有益於人。其德體明,則有禎祥,荒淫臊穢,篤災必陣。因瀆祭地,岳以配天。”

神職

至於西嶽大帝的神職,《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引《雲笈七羲》曰:“少昊為白帝,治西嶽。上應井鬼之精,下鎮秉之分野。”《歷代神仙通鑒》卷四:“元始日皋陶是西嶽所化,敕為素元耀魄大明真君,主管世界珍寶五金之屬,陶鑄坑冶,兼羽毛禽之類。”

形象

西嶽大帝的形象,據《雲笈七羲》卷七稱服白袍,戴太初九流之冠,佩開天通真之印,乘白龍,領仙官玉女四千一百人。

官位

唐玄宗封華岳神為“金天王”。宋大中祥符中,追尊為金天順聖帝,配享肅明皇后。民間流傳有華山神之了華山三郎的故事。

中嶽大帝


起源

中嶽大帝是五嶽中信仰起源最早的神,《山梅經·中山經》苦山少室太室,皆冢也。其神皆神面而三首,其餘屬皆豕身人面也。可見中嶽神的形象是半人半獸,這種形象很符台早期人類自然崇拜的特點。由此還可以知道中嶽主要自太室少室二山組成,因其鄰近洛水和古都洛陽,故在五嶽中地位較高。同時也贏得古代帝王的尊崇,為五嶽中率先得到帝王封祀者。《中嶽嵩山太室石閥銘》曰:嵩高神君,岱氣最純。春生萬物,膚寸起雲。並天四海,莫不蒙恩。聖朝肅敬,眾庶所尊。

名稱來源

中嶽大帝的名稱,《重修緯書集成》卷六《龍魚河圖》曰:中央嵩山君神,姓壽名逸群。中嶽嵩高山將軍,姓石名玄。一雲嵩山君角昔生。《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二五引《五嶽真形圖》云:中嶽惲。引東方朔《神異經》云:神姓惲,諱善。引《無上秘要》云:中嶽嵩山君,姓角諱普生。
另外《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所引《五嶽名號》《神異經》中還記載了中嶽大帝的神職。《五嶽名號》稱其:主世界土地山川陵谷,兼牛羊食稻。《神異經》則稱:中嶽者主於世界地澤川穀溝渠山林樹木之屬。

道教的尊崇

道教吸收了中嶽大帝的信仰后,在《雲笈七羲》卷七中稱中嶽嵩高君,領仙官玉女三萬人,服黃素之袍,戴黃玉太乙之冠,佩神宗陽和之印,乘黃龍,從群官,並說中嶽為五土之主,太上常用三天真人有德望者以居之。《無上秘要》亦云:中嶽嵩山君,頭戴黃龍衣冠,衣黃錦飛裙,被黃文裘,帶黃神中皇之章。常以四季月干支俱土日,乘黃霞飛輪,奏真仙名錄,上言於帝。

身居

據《舊唐書·禮儀志四》記載,武則天垂拱四年(688年),雍卅永安人唐同泰偽造瑞石於洛水,獻給武則天。其文曰:聖母臨人,永昌帝業。武則天於是加封洛水之神,又以嵩山與洛水接近,因馥嵩山為神岳,授中天王,並為之置廟。唐玄宗時,改封中嶽神為中天王,宋真宗時封為中天崇聖帝,元時加封為中天大寧崇聖帝。

北嶽大帝


歷史介紹

北嶽大帝在五嶽中地位較低,其山指山西渾源縣的恆山(高氏山)。但在清順治以前,帝王所祀的北嶽並不是高氏山,而是河北曲陽的恆山。恆山又叫常山、大茂山,據《清朝文獻通考·都社考》十載直到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三月,才改祀北嶽恆山于山西渾源州。

來歷

關於北嶽大帝的來歷,說法亦不一,《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二四引《恆岳志》曰:顓頊氏為黑帝,治太恆山。《重修緯書集成》卷六《龍魚河圖》云:北方恆山君神,姓登名僧。北嶽恆山將軍,姓莫名惠,一雲恆山君伏通蔭。《歷代神仙通鑒》卷十五亦云:“北嶽無慮山(太乙總玄)郁微洞洲無極真君晨顎。”《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二還記載了北嶽大帝的神職,文曰:北嶽者,主於世界江河淮濟,兼虎豹走獸之類蛇蛀昆蟲等屬。同時《歷代神仙通鑒》卷四亦曰:元始日契乃弱岳轉世,今為郁微洞元無極真君,主世界江河湖海淮濟徑渭,兼虎豹走獸之類,蝓蛇昆蟲,四足多足等屬。

道教的尊崇

道教對北嶽大帝亦加尊崇,在《雲笈七羲》卷七中稱:北嶽神君服元旒之袍,戴太真冥冥之冠,佩長津悟真之印,乘黑龍,領仙人玉女七千人。

名望

宋真宗時追尊為安天玄聖帝,配祀靜明皇后。

五老君


五老君是早期道教尊奉的五位天神:東方安寶華林青靈始老君(簡稱青靈始老蒼帝君),南方梵寶昌陽丹靈真老君(簡稱丹靈真老赤帝君),中央玉寶元靈元老君(簡稱元靈元老黃帝君),西方七寶金門皓靈皇老君(簡稱皓靈皇老白帝君),北方洞陰朔單郁絕五靈玄老君(簡稱五靈玄老黑帝君)。①此五位天神,蓋源於古之“五帝”傳說。戰國成書的《周禮·天官·大宰》云:“祀五帝”。唐賈公彥疏云:“五帝者,東方青帝靈威仰,南方赤帝赤熛弩,中央黃帝含樞紐,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葉光紀。”賈疏實據兩漢緯書,《河圖》云:“東方青帝靈威仰,木帝也;南方赤帝赤熛怒,火帝也;中央黃帝含樞紐,土帝也;西方白帝白招拒,金帝也;北方黑帝葉光紀,水帝也”。②《詩含神霧》等有類似記載。由此可見經學家以緯解經之真面。

和道教


道教出現后,對緯書之五帝略加修飾而成五方五老。南朝宋前所出之《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卷上云:“東方安寶華林青靈始老,號曰蒼帝,姓閻諱開明,字靈威仰。頭戴青精玉冠,衣九氣青羽衣。常駕蒼龍,建鶉旗,從神甲乙,官將九十萬人。……上導九天之和氣,下引九泉之流芳,養二儀以長存,護陰陽以永昌”;“南方梵寶昌陽丹靈真老,號曰赤帝,姓洞浮,諱極炎,字赤熛弩。頭戴赤精玉冠,衣三氣丹羽飛衣。常駕丹龍,建朱旗,從神丙丁,官將三十萬人。
上導泰清玄元之靈化,下和三氣之陶鎔,令萬物之永存,運天精之南夏”;“中央玉寶元靈元老,號曰黃帝,姓通班,諱元氏,字含樞紐。頭戴黃精玉冠,衣五色飛衣。常駕黃龍,建黃旗,從神戊己,官將十二萬人,……上等自然之和,下旋五土之靈,天地守以不虧,陰陽用之不傾”;“西方七寶金門皓靈皇老,號曰白帝,姓上金,諱昌開,字曜魄寶,一字白招拒。頭戴白精玉冠,衣白羽飛衣。常駕白龍,建素旗,從神庚辛,官將七十萬人。……上導洪精於上天,下和眾生於靈衢”;“北方洞陰朔單郁絕五靈玄老,號曰黑帝,姓黑節,諱靈會,字隱侯局,一字葉光紀。頭戴玄精玉冠,衣玄羽飛衣。
常駕黑龍,建皂旗,從神壬癸,官將五十萬人。……上導五帝之流氣,下拯生生之眾和,護二儀而不傾,保群命以永安。”③《五符本行經》也作了類似的敘述,並云:“五老帝君皆天真自然之神,故曰元始五老,非後學而成真者。”④道書稱,有“赤書玉篇真文”五篇,由此五老君掌管。
南宋道教學者金允中在論述五老君的存在時,以道教氣說加以解釋。他說:“五老上帝者,五氣之根宗,五行之本始也。及其見於天文者,則為五星,或為五帝座。……凝質具體,遂為五嶽,……是為五嶽之帝。……下至於物,為金木水火土,於事為帝,於人為五臟,皆此五氣也”。⑤故“以理言之,莫若隨五氣之所寓而稱,在天中則稱五老上帝,在天文則稱五帝座及五方五星,在神靈則稱五方五帝,在山嶽則稱五嶽聖帝,在人身則稱五臟神君,豈不通理而易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