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教寺塔

位於陝西西安長安區的塔

興教寺塔,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杜曲街道,少陵原畔興教寺內,是佛教傳播史上著名的人物、唐代高僧玄奘法師及其弟子窺基和新羅弟子圓測的舍利墓塔。

興教寺為佛教法相宗(又稱唯識宗、慈恩宗)祖庭之一,興教寺塔即唯識宗的三位祖師墓塔,在佛教傳播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樓閣式塔,展現了佛教沿絲綢之路傳至長安后的發展及其對朝鮮半島的影響。

1961年03月04日,興教寺塔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歷史沿革


唐麟德元年(664年)玄奘圓寂於玉華寺,初葬長安東南白鹿原。
唐總章二年(669年)為遷葬玄奘靈骨於今址起塔。
總章三年(670年)建寺,全稱“大唐護國興教寺”。
唐永淳元年(682年),窺基墓塔始建。
唐太和二年(828年)重修寺院。
唐大和三年(829年),窺基墓塔重建。窺基塔始建於唐永淳元年(682年),太和三年(829年)重建。
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圓測圓寂,遺骨分葬龍門香山寺北谷和終南山豐德寺東嶺。
興教寺塔最早的一次修葺是在唐穆宗長慶元年(821年),當時主持修葺塔寺的和尚法諱曇景,這次修葺規模較小。第二次修葺在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年),當時安國寺有僧義林籌修玄奘塔,同時備石準備刻銘,但塔未修畢,義林圓寂。圓寂前他遺言門人令檢,要他一定尋找名人撰銘。唐文宗開成四年(839),劉軻應請作成塔銘鑲嵌於塔最底層北面壁間。唐文宗大和四年(830年)七月遷窺基塔於平原,“徙棺見基齒,四十根不斷如玉”。唐末戰亂,興教寺遭兵火,靈塔被盜掘。宋以後歷代屢有修葺。
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同州(今陝西大荔)龍興寺仁王院僧廣越法師,從豐德寺東嶺上圓測塔中分出部分舍利及供養物,移葬於興教寺奘師塔東。圓測塔的風格、形狀、規模與窺基塔完全一樣。塔銘由貢士宋復編纂並手書。在修建圓測塔時,“同時並基公塔即舊而新之”(見《大周西明寺故大德圓測法師舍利塔銘並序》)。在圓測塔銘中,還記述著測塔建成后“金輪寶鐸,層構雙聳,矗如幻成,其下各環以廣廡,神像崇周,左右以附……及於塔之前,創修獻殿六楹落成。”
元代是否對興教寺和靈塔修葺過,無從稽考。今法堂西北角山牆頂頭下壓一方元碑,經度量,碑長65厘米,寬45厘米,厚13厘米,上面刻字外露部分是“奉政大夫華州知州劉……大元初功□兵馬都元帥太師秦”。有可能是一方重修碑。
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寺殿悉毀於兵火,唯存興教寺塔以及玄奘弟子窺基和圓測的墓塔。
民國十一年(1922年),再度重修寺院,建大殿。
民國十四年(1925年)地震,興教寺塔塔頂震落,殘破益重,寺僧妙法對舍利塔和興教寺塔進行了修繕。民國十九年(1930年)秋,辛亥革命元老朱子橋將軍等賑災來陝禮塔得舍利,發願重修,於民國二十年(1931年)秋動工,一月後修復玄奘、窺基、圓測三塔及鐘鼓二樓。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因日本侵略軍攻打南京,國民政府“中樞議建西安為陪都”。因有中樞議建西安為陪都這個非同尋常的決定,興教寺和舍利塔重修一事被提上日程。這一次修葺顯然並非一件單純的佛事,而是具有非同尋常的目的。“或倡修周陵以振興中國文化,或倡修茂陵以表現中國民族尚武精神,皆示國人以反本自奮為救國圖存之地”。“又出其餘力,倡修慈恩塔院,蓋以佛法救正人心,撥□反治之本原也”。
1956年,加固玄奘塔頂並安裝避雷裝置。
1975年,修建寺院圍牆和排水、護坡工程。
1983后,針對玄奘塔向南傾斜採取了搶救措施,用磚石水泥築砌塔南護坡,用水泥磚漫鋪塔基周圍,並在地下修排水道。
1992年,陝西省政府公布了興教寺塔古建築保護範圍。建立了興教寺塔文物記錄檔案和寺院安全保衛制度。
2006年和2012年,興教寺塔作為“絲綢之路”的遺產點之一,列入中國世界遺產預備名單。
興教寺塔
興教寺塔

建築特色


興教寺塔位於西安城南約20千米處少陵原畔的興教寺內,興教寺又稱“大唐護國興教寺”,建於唐高宗總章二年(664年),是為供奉紀念唐代著名翻譯家、旅行家玄奘法師的靈塔所建。后其弟子窺基和圓測也長眠於此,靈塔陪侍左右,興教寺由此成為唐代樊川八大寺之首,中國佛教八宗法相宗祖庭之一。
興教寺塔位於興教寺西跨院內,西跨院又稱慈恩塔院,“三塔”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在蒼柏翠竹之中,三塔作“品”字形參差聳立。
興教寺塔並非單指玄奘舍利塔,而是興教寺唯識宗祖師玄奘、窺基和圓測的三座靈塔的總稱,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樓閣式塔。
玄奘舍利塔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玄奘圓寂於玉華宮(今陝西銅川境內)。唐高宗遵照玄奘“擇山澗僻處安置,勿近宮寺”的遺言,將火化后的遺骨葬於西安東郊滻水東岸的白鹿原上。
唐高宗李治非常敬重玄奘,據說每每在含元殿遠眺白鹿原上的靈塔而落淚,為聖體安康著想,高宗的皇后武則天詔令將玄奘遺骨於總章二年(669年)遷葬到長安以南的少陵原,次年修建寺院,以資紀念。新建的佛寺被命名為“大唐護國興教寺”。后唐肅宗為玄奘的舍利塔題寫了塔額“興教”二字,寓意大興佛教,寓意大興佛教,從此佛寺名為興教寺。
玄奘舍利塔由石灰石石塊砌成,作單層造。塔體外方內圓,造型簡潔,比例適度,堅固樸實。墓塔全部是用磚砌築而成的,塔通高21米,平面呈四方形,五級,樓閣式,每層的邊長5.2米,向上各層逐級內收,收分較大,因此塔身穩重堅固。塔身下為低矮的台基。
第一層塔身的南面辟有磚砌拱門,內有方室,供奉著玄奘的塑像。
二層以上塔壁作枋木結構,每層每面用四根八角形倚柱分成三間。檐下用磚隱砌出最簡潔的斗拱,在其它建築物上少見。塔檐採用疊澀磚挑出和收進的做法,第一、三層磚用菱角牙子挑出,以上到十一層磚均逐層挑出,然後又逐層收進。挑出的檐磚逐層加大,使疊澀呈現出向內曲的弧形曲線,檐角綴風鈴。這是唐代疊澀塔檐的藝術特點。每層挑出較大的疊澀出檐,磚層較多,更顯樓閣式塔的意味。塔頂置巨大的方形塔剎,剎座為四瓣仰蓮,上面承托覆缽、蓮瓣、寶瓶和寶珠等。各層均為實心,不能登臨。
和法門寺塔一樣,玄奘墓塔下可能也藏有千年地宮。玄奘自印度取經歸來后,所帶回的珍寶有可能藏於玄奘墓塔下的地宮內。據史料記載,唐太宗貞觀十九年,玄奘從印度取經歸來后,帶回大量佛舍利、上百部貝葉梵文真經及八尊金銀佛像。為了供奉和珍藏帶回的佛經、金銀佛像、舍利等寶物,經朝廷批准,玄奘親自設計建造了玄奘墓塔。但至今玄奘所帶回的珍寶到底珍藏在哪裡,卻無人知曉。陝西省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所長王亞榮認為,古塔地下一般情況下都有地宮,由此推測,玄奘墓塔的地宮裡極有可能藏有玄奘當初帶回的珍寶。玄奘墓塔保管所所長解守濤介紹,有關部門曾對玄奘墓塔的內部結構進行探測,探地雷達曾經探測出玄奘墓塔地下有空洞,這些空洞應該就是玄奘墓塔的地宮。
窺基舍利塔
窺基舍利塔高為3級,底邊長2米,形制與玄奘塔略同。始建於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重建。坐北朝南,為方形三層樓閣式磚塔,高6.76米,底層邊長2.4米。層間疊澀檐下施一排菱角牙子,塔頂平磚攢尖,置寶瓶式塔剎。
窺基是玄奘的大弟子,或稱靈基,俗姓尉遲,字洪道,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因其著述常題名“基”或“大乘基”,所以《開元釋教錄》始作窺基。窺基生長於以武功受封的貴族家庭中,祖父尉遲懿是隋朝寧國公,父親尉遲敬宗是唐朝開國公,伯父尉遲恭是唐朝名將,受封鄂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東歸長安,專註傳譯事業,並著意物色、培養傳法的人才。偶然在路上遇窺基,見其眉目秀朗,舉止大方,便有意度他為弟子。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十七歲時,窺基正式舍家受度為玄奘弟子。一直跟隨玄奘參加慈恩、西明、玉華等的譯場,隨從受業。
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十一月十三日,窺基在慈恩寺翻經院圓寂,年五十一歲。同年十二月四日葬於樊村北渠,靠近玄奘塋隴。後於唐文宗太和三年(829年)七月啟塔荼毗,遷入平原新塔,位於玄奘舍利塔的西側。
圓測舍利塔
圓測舍利塔高為3級,底邊長2米,形制與玄奘塔略同。圓測舍利塔與窺基舍利塔形制幾同,通高7.10米。
圓測是新羅王的孫子,隨遣唐使來到長安,他精通梵語,熟悉漢文,后拜玄奘為師,是唯識宗的繼承人之一。
武則天當政時期,圓測頗受優待,每遇中外名僧論道,必邀圓測首位開講。垂拱年間(685年—688年),圓測受詔助中天竺僧地婆訶羅譯經。此時,新羅王數次上表,請圓測回國弘揚佛法,但因武則天垂情惜才,婉言拒之,是以圓測始終未能回國而留居大唐。
證聖元年(695年),圓測再一次應詔助於闐僧實叉難陀譯經,然譯事未終,即卒於佛授記寺,時為萬歲通天元年(696年)七月二十二日,臨終前,圓測囑咐弟子將自己陪葬在師父玄奘的舍利塔旁。遺體火化后弟子慈善分其遺骨,帶回長安,葬於終南山豐德寺東嶺上。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同州龍興寺僧廣越,取豐德寺東嶺上測師遺骨一份,葬於興教寺玄奘塔之東側,所建之塔即位今圓測塔。

主要展覽


玄奘舍利塔第一層塔身北面鑲嵌著唐文宗開成四年(830年)篆刻的《唐三藏大遍覺法師塔銘》,銘文詳細記載了玄奘的生平事迹,共76行,滿行42字左右,總計約3000字。由唐劉軻撰文。劉軻,字希仁,今西安曲江人,生卒年均不詳。童年嗜學,著書甚多。曾為僧。公元820年,登進士第。歷宮史館,終洛州刺史。著有《新唐書藝文志》傳於世。唐宣宗朝大臣馬植曾稱“其文為韓愈流亞”。唐代詩僧齊己曾有云:“詩同李賀精通鬼,文擬劉軻妙入禪”來肯定和讚頌劉軻的文采。
銘文由唐僧建初書寫。唐僧建初生平未見記載。觀其書寫之銘文,書法風格類《懷仁集聖教序》,清秀、淡雅,筆勢遒勁,心氣平和。此外,還書有玄奘高足《基公塔銘》。此精拓本今藏海寧吳氏天樂齋。
1978年,國家對興教寺塔進行了大規模維修。這次維修中在玄奘墓塔基座中發現唐朝時期的佛教文物600餘件,其中有大量的佛像和寫本佛經,其中有一尊金質觀音像,重1135克,高24厘米,極為珍貴。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唐朝貞觀時期文物中最為豐富的一批,價值極高,為中外所矚目。這些發現,揭開了古代這個“佛國”的一道神秘面紗。
窺基舍利塔底層龕室內有窺基泥塑像,北壁嵌有唐文宗開成四年(839年)“大慈恩寺大法師基公塔銘並序”碣。二層南壁鑲有“基師塔”磚銘。
圓測舍利塔底層龕室置圓測泥塑像,北壁嵌“大周西明寺故大德圓測法師舍利塔銘並序”碣。二層有“測師塔”磚銘。

主要價值


興教寺塔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樓閣式塔,展現了佛教沿絲綢之路傳至長安后的發展及其對朝鮮半島的影響。興教寺為佛教唯識宗重鎮,興教寺三塔是唯識宗的三位祖師墓塔,在佛教傳播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興教寺塔作為玄奘法師及其弟子的墓塔,與他沿絲綢之路西行至印度求取佛經的這一佛教傳播史和東西交通史上的重大歷史事件密切關聯,也佐證了玄奘師徒共同翻譯闡釋佛經、在東亞地區發展弘揚佛教的歷史。

保護措施


1953年春,因周恩來總理要陪同印度總理尼赫魯來興教寺參觀訪問,國家修葺興教寺和玄奘舍利塔。
1955年以後,參觀訪問興教寺的外賓和遊客日益增多,中央及省市領導也頻頻來寺參訪。為了保護名勝古迹,適應外事活動的需要,陝西省及長安縣政府於1955年至1956年,對寺內殿宇進行了一次全面修整、布置。
1961年03月,興教寺和興教寺塔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2年開始,在政府有關部門和中國佛教協會趙朴初的領導和指示下,中國政府和東南亞佛教國家的民間社團聯合斥資對興教寺進行了大範圍的修葺和擴建。
1983年,興教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2013年7月26日,陝西省西安市人民政府發布西安市人民政府令第105號,宣布《西安市興教寺塔保護管理辦法》在2013年7月16日市政府第60次常務會議通過,自2013年8月26日起施行。
2014年06月22日,在卡達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興教寺塔作為中國、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地理環境


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杜曲街道少陵塬畔

旅遊信息


門票信息
免費
開放時間
08:00—17:00
交通信息
西安電視塔乘坐917路公交車,興教寺下車,或者開車至華嚴寺後繼續南行,在Y形交叉路,向左行可見興教寺路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