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欖鎮

板欖鎮

板欖鎮地處柳州市融安縣東北部,東北與桂林市臨桂縣、永福縣及本縣雅瑤鄉毗鄰,南接本縣大將鎮,西與本市三江縣相連,北與桂林市龍勝縣接壤。北部東嶺村與三江、龍勝、臨桂交界,素有“雞鳴三縣”之稱。

全鎮總面積421.1平方公里,耕地總面積2759.1公頃,其中水田1450.4公頃(折21756畝,人均0.9畝),旱地1308.7公頃,林業用地面積37577公頃(折563655畝,人均23畝),占土地總面積的89.2%。全鎮轄17個行政村,1個社區,236個村民小組,居住有漢、壯、苗、瑤、侗、仫佬回族等民族,東嶺、官昔兩村為瑤族村,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常住人口14586人。鎮政府設在板欖社區,距縣城42公里。

人口面積


2011年末,轄區總人口25167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255人。總人口中,男性13075人,佔52%;女性12092,佔48%;18歲以下為3682人,佔14.64%,19-59歲17758人,佔70.56%;60歲以上為3727人佔14.80%。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10819人,佔42.99%;有壯、苗、瑤、侗、仫佬、回等7個少數民族。2011年,人口出生率4%e,人口死亡率3.3%,人口自然增長率0.7%。
轄區總面積438.37平方千米。其中陸地面積433.94平方千米,佔98.99%;水城面積4.43平方千米,佔1.01%。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57.41人。
2021年6月4日,融安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板欖鎮常住人口14586人。

自然條件


地形地貌

東北面為低山陡坡地貌,青山連綿,地表水旺盛,是浪溪江的發源地;東南面和西北面均為低山緩坡地貌。

氣候

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太陽輻射強,氣候溫暖,用水充沛,冬短夏長,雨熱同季,年平均溫度為18.2C,,1月份平均氣溫為6C,極端最低氣溫-8C,7-8月平均氣溫為27.9C,極端最高氣溫40C,年平均生長期205天,年平均無霜期為295天。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426小時,年總輻射量為93.96干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降雨量為1897毫米,極端年最大降雨量2566毫米,極端年最小降雨量1660毫米。

水文

主要河流有浪溪江、門樓河、沙江河、保江河,其中浪溪江是融江-級支流。

自然資源

境內已探明地下礦藏有錫、鎢、毒砂、鉛鋅等礦種。

經濟概況


農業

以林業收入為主。現有森林面積564萬畝,其中針葉林面積265.5萬畝,主要樹種有杉樹、松樹;闊葉林192萬畝,主要樹種為椎樹、楓樹、荷木、酸棗,樟樹。百花木等;竹林面積34534.5畝,主要竹種為毛竹、假楠竹、蒿竹、甜竹、大頭竹、苦竹等;經濟林面積56194.5畝,主要有油茶、柑橘、金橘、沙田柚、板栗、八角等。森林覆蓋率為86.13%。針葉林活立木蓄積量110.04萬立方米;闊葉林活立木蓄積量46.93萬立方米:疏林地活立木蓄積量5105立方米。每年出材量4萬立方米。
農民人均純收入4668元。

工業

工業企業主要有竹木加工、食品加工、建材業等,共有42戶經營廠家,職工2000餘人。2011年,工業總產值為1.86億元,實現利潤1147萬元。

商業外貿

2011年末,農貿市場1個,百貨商場1個,各類商店40餘家,平均每個村有3個商業網點。2011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為1100萬元。

財政金融

2011年,財政總收入693.5萬元。
2011年末,境內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達10189萬元;各項貸款餘額達5876萬元。

社會發展


文化藝術

2011年末,文化站1個,業餘文藝隊3支;農家書屋18個,藏書3.6萬餘冊。建成多功能的公共文化活動中心1處。每年“三月三”,是板欖街會期,搶花炮、拔河、籃球賽、唱山歌、文藝會演,土特產交流等是會期傳統的文化體育和民間交往活動。

教育

2011年末,幼兒園4所,在因幼兒215人,專任教師12人;小學18所,在校生1078人,專任教師94人,小學適齡兒童人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481人,專任教師54人,初中適齡人口人學率98%。

醫療衛生

2011年末,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9個,其中中心衛生院1所,村衛生室18個;病床37個。專業衛生人員40人。
2011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22195人,參合率93%。

體育

2011年末,學校體育場1個,籃球場20個。

廣播電視

2009年建成板欖鎮有線電視站,全鎮實現村村通衛星電視。

社會保障

2011年,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51戶,人數96人,支出20萬元。
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986戶,人數2590人,支出165.萬元;民政醫療救助92人次。
國家撫恤、優撫對象96人,發放優撫金37.57萬元。收養農村五保人員161人,發放供養金22.75萬元,設敬老院1所。村級五保村3處,收養五保老人23人,發放供養金6.79萬元。
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的有9434人。

交通運輸


長(安)板(欖)公路是通往縣城的主要交通線,板(欖)和(三江和平)公路為縣際公路。建有汽車站1座,日發載客班車24班次。所轄18個村(社區)全部通公路,已有12個村公路實現水泥硬化。有8個村開通載客班車。

郵政電信

2011年末,郵政所1所,電信營業所1所,移動公司網點3處,聯通公司網點1處。實現村村通固定電話:移動網路信號覆蓋全鎮。

供給排水

建成日供水500噸的飲水管道,建有2條寬大的排水溝,街道排水通暢。

供電

建有變電站、供電站各1座,年供電量610萬干瓦時。

氣候地理


板欖鎮屬山地、丘陵地形,鎮內河流主要有浪溪江和保江河,流經全鎮12個村,境內河流長約65公里。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發展林農業,年平均氣溫18.2℃,年均降雨量1897毫米。
全鎮公路長150多公里,尚有1個村未通車,即貧困村東嶺村。有10個村已開通程式控制電話。鎮內有中學1所,在校學生1300多人,小學24所(含教學點),在校生1600多人,共有教師234人;有文化廣播站1個,有圖書館1個,板欖彩調歷史悠久,群眾文化生活豐富,素有"山歌之鄉"的美稱。

經濟發展


農民收入以林業、水稻、紅薯為主,漁牧業為輔。有市場1個,市場比較繁榮。鎮內有竹木加工、食品加工、建材等工業企業74家,從業人數2000多人,主要產品有拼板、木衣掛、圓棍、茶葉等。土特產品有羅漢果、金桔、香菇、油茶、茶葉等。
板欖鎮是融安縣最大的林業鎮,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全鎮現有林業用地面積37577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88.4%。有林地面積36580.5公頃,其中針葉林面積17731.7公頃,主要樹種有杉、松;闊葉林面積12800.5公頃,主要樹種有楓香、荷木、酸棗、樟樹、百花木等;竹林面積2302.3公頃,主要竹種有毛竹、假楠竹、篙竹、甜竹、大頭竹、苦竹等;經濟林面積3746.3公頃,主要有油茶、柑桔、沙田柚、板栗、八角等。森林覆蓋率為86.13%。活立木蓄積量1100388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積量1095283立方米,針葉林蓄積量625945立方米,闊葉林蓄積量469338立方米;疏林地蓄積量5105立方米,每年出材量可達4萬方。林業是板欖鎮的支柱產業,2003年全鎮採伐商品材2.014萬立方米,毛竹10餘萬根,收取林業育林基金266萬元,佔全縣三分之一強。林業對財政的貢獻率達70%以上,2003年全鎮財政收入完成30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50元,木材和林產品加工銷售收入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

特色產品


羅漢果,金桔,八角,香菇,木耳,冬筍,拼板,木衣架,竹製品,紅薯酒,土雞,重陽酒金秋梨茶油,藥材,野生靈芝

特色產業


融安縣板欖鎮自2004年起,在縣、鄉政府倡導和縣漁政監督管理站的監督管理下,實施封河養魚,保護生態漁業。4年來,通過努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昔日“一江清水,難覓魚兒蹤影”,如今“魚兒成群,悠遊水中”,真可謂“春和景明,錦鱗游泳”。
融安浪溪江以清澈澄碧,灘多浪高,翠竹夾岸聞名柳北山區。而在板欖鎮境內,浪溪江是板欖鎮的主要河流,流經該鎮40多公里,流域盛產木材、竹子、油茶、金桔。據資料記載,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浪溪江魚類繁多,人們時常碰見珍貴的黃尾、麻鉤、白鉤等魚在這裡嬉戲覓食。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後,由於捕魚工具的不斷升級和出現電、炸、毒河魚的不良現象,故導致魚類資源急劇減少,有些魚種甚至近乎滅絕,水生資源遭到嚴重破壞。2004年,板欖鎮發出“保護生態漁業資源的通知”,對浪溪江河進行封養魚,並制定村規民約: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採用電、炸、毒等非法手段捕魚。每年春夏季節,在該鎮還引進了1萬多尾鯉魚、草魚苗,投入到保護區河段中,該鎮還根據《漁業法》及有關法律法規擬訂了《漁業資源保護管理辦法》,且按照“誰承保,誰管理,誰利用”的原則,以村為單位將河段承包到組、到戶、到人,進行分層管理。保護區內的河段到處都可見到大大小小的魚兒,成群結隊地在水中漫遊,生態效益極為顯著。

黨政建設


一、認真學習,提高認識,轉變作風,努力提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指導水平和服務能力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黨在新時期的重大決策,“二十字”方針,包含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方方面面,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認清形勢,領會精神,提高政策水平和各方面的服務本領,才能較好地完成任務。為此,板欖鎮積極參加市、縣組織部、基層辦舉辦的各種培訓,認真做好筆記,認真學習自治區、市、縣有關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文件,深刻領會黨的精神和把握農村政策,虛心向各方面人士請教農村工作方法和經驗。把這次駐村工作,既當做是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指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大實踐,也當做是鍛煉和提高自己的大舞台,工作中做到不斷學習,不斷思考,不斷總結,全面提高。
二、做好調查研究,掌握基本情況,制定發展規劃
根據區、市、縣基層辦的部署和要求,板欖鎮在對縣、鎮的基本情況以及經濟發展思路和經濟發展計劃進行了全面了解的基礎上,深入到駐點村調查,走訪了駐點村所有村乾和所有村屯,全面地調查了駐點村的土地、人口、民族、文化、衛生、教育、習俗、基礎設施建設、經濟發展情況、人民群眾生活與保障、基層組織建設等情況,寫出了詳細的《調查報告》,指出了駐點村存在的問題,分析了原因,提出了工作建議。
在認真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根據兩村實際情況和黨關於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決策,以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總的要求,進行科學規劃,合理安排,制定了《駐點村今後五年經濟發展規劃》,提出兩村今後五年的發展目標為: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平均每年增收15%以上,到2012年,人均純收入翻一番,達到3300元以上,力爭通過5年時間,把全村建成以主導產業為核心、基礎設施配套、人居環境優美、村風文明、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並提出了相關實施措施,使兩村今後發展有了一個明確的目標和方向。
三、辦實事,求實效,認真做好“五大員”
駐村指導員“五大員”職責,內容全面,工作繁多,千頭萬緒。板欖鎮在工作中抓重點,找准切入點、突破點,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送溫暖,以扎紮實實的工作作風和實際行動帶動群眾,發動群眾,提高群眾,把中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精神實質實實在在地貫徹到位,滲透到位。

工作思路


板欖鎮黨委、政府圍繞建設一個高效服務型政府,深入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制定了我鎮今後的社會、經濟發展工作思路,並圍繞這一工作目標,深入開展各項工作。
以保持黨的先進性為重點,進一步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以“五個好”為目標抓好鎮、村黨組織的建設,加強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建設,創建學習型政府,繼續抓好“五村兩規範”的示範村建設同時,以"村干帶富"工程為重點,帶動並促進農民加快增收步伐。
抓好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強技術引導做大做活羅漢果產業,繼續抓好八角、金桔、中藥材等生產工作。加強生態農業建設,切實抓好以沼氣池為主的農村能源建設。鞏固加強畜牧水產養殖業,引導群眾以市場為導向,大力發展草食動物,積極推進牛的品種改良工作。繼續加強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工作,切實提高科技對農業生產的貢獻率和農產品質量。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做好建設長板公路上等級上油路項目建設,認真抓好村、屯道路建設,進一步提高全鎮的通車能力。完成鎮計生樓的建設工程。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做好客運站、停車場及公廁的建設,抓好第二農貿市場的建設。抓好水利維修,確保農業生產順利進行。
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鄉鎮企業。認真做好宣傳工作,加大對外開放力度,強化服務意識,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地方經濟發展,彌補特產稅取消,農業稅逐年減少的財稅缺口。

行政區劃


板欖鎮轄:板欖、木吉、山尾、官昔、古龍、馬步、龍納、里鳥、東嶺、門樓、泗安、四平、拉叭、沙江、拉謝、蒙村、江北、麻江18個村委會。
名稱來歷因鎮政府駐 板欖街而得名。
地理位置地處融安縣北端,東臨桂林市的龍勝縣、臨桂縣、永福縣,東南靠雅瑤鄉,南連大將鎮,西依三江縣的丹洲鎮,北接三江縣的和平鄉、高基鄉。人民政府駐板欖社區,電話區號0772. 郵政編碼545413,距融安縣城42干米。
政區沿革
清鳳融縣, 1933年,設有安江鄉。鳳融縣。1953年,設第三區,亦稱板欖區屬融安縣。1958 年,板欖區析置板欖、門樓2個鄉。1959年,設板欖公社。1961年,板欖公社析個置板欖、門樓、古龍3個公社。1962 年,板欖.門樓、古龍3個公社合併改為板欖區。1966年,板欖區改為板欖公社。1984 年,板欖公社撤改為板欖鄉。1989年,板欖鄉設18個村公所、117 個村民委員會。2001 年,板欖鄉改置為板欖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