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沙參
桔梗科沙參屬植物
石沙參〔拉丁學名:Adenophora polyantha Nakai〕桔梗科沙參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胡蘿蔔狀,莖高可達1米,無毛或有各種疏密程度的短毛。基生葉片心狀腎形,莖生葉完全無柄,卵形至披針形,花序常不分枝而成假總狀花序,或有短的分枝而組成狹圓錐花序。
花梗短,花萼通常各式被毛,筒部倒圓錐狀,裂片狹三角狀披針形,花冠紫色或深藍色,鍾狀,喉部常稍稍收縊,花盤筒狀,花柱常稍稍伸出花冠,蒴果卵狀橢圓形,種子黃棕色,稍扁,8-10月開花。
多年生草本,有白色乳汁。根近胡蘿蔔形,莖1至數支發自一條莖基上,常不分枝,高20-100厘米,無毛或有各種疏密程度的短毛。基生葉葉片心狀腎形,邊緣具不規則粗鋸齒,基部沿葉柄下延;莖生葉完全無柄,卵形至披針形,極少為披針狀條形,邊緣具疏離而三角形的尖鋸齒或幾乎為刺狀的齒,無毛或疏生短毛,長2-10厘米,寬0.5-2.5厘米。花序常不分枝而成假總狀花序,或有短的分枝而組成狹圓錐花序。花梗短,長一般不超過1厘米;花萼通常各式被毛,有的整個花萼被毛,有的僅筒部被毛,毛有密有疏,有的為短毛,有的為乳頭狀突起,極少完全無毛的,筒部倒圓錐狀,裂片狹三角狀披針形,長3.5-6毫米,寬1.5-2毫米;花冠紫色或深藍色,鍾狀,喉部常稍稍收縊,長14-22毫米,裂片短,不超過全長1/4,常先直而後反折;花盤筒狀,長 (2) 2.5-4毫米,常疏被細柔毛;花柱常稍稍伸出花冠,有時在花大時與花冠近等長。蒴果卵狀橢圓形,長約8毫米,直徑約5毫米。種子黃棕色,卵狀橢圓形,稍扁,有一條帶翅的棱,長1.2毫米。花期8-10月。
該種最大特點是葉具疏離的三角狀尖銳據齒或刺狀齒;莖常被短毛;花萼大多數被毛,筒部倒圓錐狀,裂片狹三角狀披針形;花盤也較近緣種長。遼寧葫蘆島及錦州附近的居群在葉、花萼和花冠方面都較小。
石沙參分布圖
藥材基源:為桔梗科植物沙參及其同屬數種植物的根。
炮製: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和蘆頭,洗凈,潤透,切厚片,乾燥。
飲片性狀:沙參為圓形或類圓形厚片,表面黃白色或類白色,有多數不規則裂隙,呈花紋狀。周邊淡棕黃色,皺縮。質輕。無臭,味微甘。蜜沙參形如南沙參片,表面橙黃色或焦黃色,偶見焦斑,味甜。
性味:味甘;微苦;性微寒。
歸經:歸肺;胃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鮮品15-30g,或入丸、散。
藥用宜忌:風寒咳嗽禁服。
1.
《本草經集注》:惡防己,反藜蘆。
2.
《本草經疏》:臟腑無實熱,肺虛寒客之作嗽者,勿服。
化學成份:沙參根中分離得4個化合物,它們是: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谷甾醇-β-D-吡喃葡萄糖甙(β-sitosterol-O-β-D-glucopyranoside),蒲公英賽酮(taraxerone)及二十八碳酸(octa-cosanoic acid)。
藥理作用:
對免疫功能的影響:腹腔注射杏葉沙參煎液(0.5g/只)能明顯增高小鼠末梢血中淋巴細胞和T細胞數;胸腺內淋巴細胞數和T細胞數亦有增加趨勢,可顯著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細胞吞噬百分率;可明顯增加小鼠脾臟重量,但降低小鼠脾臟淋巴細胞數和T細胞數。表明沙參可提高機體細胞免疫和非特異性免疫,抑制體液免疫。具有調節免疫平衡的功能。沙參也可提高淋巴細胞轉換率。
石沙參
田間管理:幼苗出土后要注意除草、鬆土,苗高3厘米左右間苗1次,高10-15厘米時定苗,每隔10-15厘米,留壯苗1棵。為防止倒伏,在生長期間,可結合施肥進行培土壅根。追肥,苗期需勤施薄肥,保持幼苗健壯,以後除每年植枯萎后和出苗前,各追肥1次外,還需在5、7、9月各肥1次,以人畜糞為主,在植株高45厘米時,及時打頂,控制植株高度,減少養分消耗,有利根部生長。
採收和儲藏:播種后2-3年採收,秋季挖取根部,除去莖葉及鬚根,洗凈泥土,乘新鮮時用竹片颳去外皮,切片,曬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