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國王

道教人物

三山徠國王,應作“三山王”,是廣東省潮汕地區的民間信仰,為當地民眾所奉的守護神。“三山”是指廣東省揭陽市河婆鎮北面的獨山、西南面的明山和東面的巾山,傳說隋朝大業年間此三山出現神跡,遂受到當地百姓祭祀,至宋代又追封為王,分別為清化威德報國王(明山)、助政明肅寧國王(巾山)、惠威宏應豐國王(獨山),祖廟在揭陽市河婆街道。

有關三山國王的傳說,發生在粵東的潮州、惠州、梅州交界處的三座名山——巾山、明山、獨山。有關三山國王的資料,宋以前只留下唐代名將陳元光的《祀潮州三山神題壁》及韓愈所祭的石界神,其他文字和實物無存。

2007年,三山國王祭典被廣東省政府批准為廣東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8年12月,昭平客家三山國王廟會被列為第七批廣西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三王


道教教義
道-德-清靜-無為
炁-陰陽-煉丹-仙-性命
道教人物
老子-關尹子-文子
列子-莊子-鬼谷子
魏華存-葛洪-寇謙之
陸修靜-陶弘景-孫思邈
五祖七真-陳摶-王文卿
司馬承禎-劉一明-邵元節
褚伯秀-陳景元-王重陽
丘處機-張三丰-陳攖寧
道教神仙
三清
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
四御/六御 玉皇-後土(地母) -紫微-勾陳 南極長生-東極青華(太乙天尊)
先天尊神 西王母-東王公 斗姥元尊-三官大帝-五方五老 玄天上帝-雷聲普化天尊
星辰山川風雨諸神 九皇大帝-太陽星君-太陰星君 魁斗星君-嫦娥娘娘 東嶽大帝-水仙尊王-四海龍王 金光聖母-雷公
冥府 酆都大帝-十殿閻君-五方鬼帝 黑白無常-陰陽司-判官-日夜遊神
遠古聖賢 盤古-女媧-伏羲-神農-黃帝
得道仙真 八仙-純陽祖師 九天玄女-驪山老母 百花仙子-麻姑-三茅真君-黃大仙
護法神/鎮邪驅魔 托塔李天王-中壇元帥-二郎真君 驅魔真君鍾馗-關聖帝君 溫元帥-田都元帥-四大元帥 馬天君-王靈官-五營神將 法主真君-輔天真君-弼天真君
民間俗神/鄉土神 天上聖母-泰山娘娘-灶君-福祿壽-財神-門神-城隍-境主-福德正神-月老-文昌帝君-天醫真人-包府千歲-保生大帝-開漳聖王-廣澤尊王-靈安尊王-三山國王-古公三王-九龍三公-西秦王爺-洪聖大王-虎爺-七星娘娘-金花娘娘-臨水夫人-註生娘娘-武夷真君-巧聖先師-岳武穆王-姜太公-張仙-清水祖師-董公祖師-五府千歲-五年千歲-五福王爺
道教宗派
黃老道-方仙道-太平道-五斗米道
天師道-靈寶派-上清派
樓觀道-茅山宗-閣皂宗-重玄派
天心派-東華派-神霄派-清微派
凈明道-閭山派-太一道-真大道
全真道-金丹南宗-正一道-玄教
龍門派-天仙派-隱仙派
道教典籍
道德經-南華經-通玄經-文始經
陰符經-黃庭經-參同契-悟真篇
靈寶度人經-上清大洞真經-西昇經
常清靜經-心印經-太上感應篇
靈寶定觀經-老君內觀經-功課經
北斗經-玉樞經-玉皇經-三官經
抱朴子-玄綱論-化書-雲笈七籤
洞天福地
十洲三島-十大洞天
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
道教名山
田心宮三山國王正像,2009.7.31
相傳唐代文豪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時,當地洪水泛濫成災,居民向這三座山祈求止雨,果然雨過天晴,韓愈便奉這三座為三山神。到了北宋時期,三位山神屢次顯靈助宋軍平亂,宋太宗就分別賜封三位山神為清化威德報國王(大國王,巾山國王)、助政明肅寧國王(二國王,明山國王)、惠威弘應豐國王(三國王,獨山國王),合祀為“三山國王”-神職為代天巡狩監察天尊。
以下列出三山國王各自姓氏及聖誕。
• 巾山國王:大王,姓連名傑,字清化,聖誕是農曆二月二十五日。
• 明山國王:二王,姓趙名軒,字助政,聖誕是農曆六月二十五日。
• 獨山國王:三王,姓喬名俊,字惠威,聖誕是農曆九月二十五日。
據不完全統計,粵東地區各地已知的三山國王廟超過200座。其中,汕頭65座,揭陽60座,潮州25座,梅州45座,汕尾109座。據2012年實地調查,汕頭市濠江區三山國王廟有38座。由此,前述不完全統計,粵東三山國王廟超過200座是十分保守的。
• 揭西縣霖田祖廟(始建於隋,至今有1400年歷史)。
• 饒平縣鴻埕大廟(始建於宋,至今有800多年歷史)。
• 汕頭市龍湖區官埭國王廟(始建於元朝至正初年,至今已有670多年歷史,是汕頭市現存最古老的三山國王廟)。
• 汕頭市潮陽區棉城蛇臍古廟(始建於明,有500多年歷史)。
• 汕頭市澄海銀砂古廟(始建於明,有600多年歷史,1996年重建),
• 汕頭市金平區浮隴三山國王廟(始建於清乾隆甲午年,有240年歷史,佔地7.5畝,是汕頭市區現存規模最大的三山國王廟)。
• 汕頭市達濠王爺宮始建於明朝,清乾隆五十年改建三山亭,1985年遭火災,遂重建,2009年末重修。
• 汕頭市達濠青籃田心宮,始建於明崇禎五年(1632年),1987年重修。

人物經歷


三山國王霖田祖廟
三山國王霖田祖廟
三山國王神肇跡於隋、顯靈於唐、受封於宋。
隋初隋文帝時期,三山(明山、巾山、獨山)出現神跡。當地人便在巾山之麓建廟奉祀此三山之神,至今已具1400多年歷史。
唐朝開始,三山神成為當地山神,當地人對三山神普遍頂禮膜拜,每年都要定期祭祀三山神,其職能在禳災納福,為一般民眾服務為主。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時逢淫雨傷害莊稼,百姓祝禱求三山神,雨乃止,韓愈便寫了《祭界石文》,派人到祖廟祭拜。
到了北宋,“三山神”因助宋太宗征北漢劉繼元有功,宋太宗“詔封明山為清化盛德報國王、巾山為助政明肅寧國王、獨山為惠威宏應豐國王”,並賜廟額曰:明貺,並敕增廣廟宇,歲時合祭。從此,三山神便被統稱為三山國王,三山國王廟又稱明貺廟。至宋仁宗明道年間,“復加封廣靈二字”。至此,“三山國王”經皇封,提升為國家神,成為為國家皇權服務的神靈象徵。當時,其地域影響大體局限於潮汕。
三山國王
三山國王
元朝,三山神的影響和地位,較唐、宋時期更加顯赫。潮州、梅州、惠州,都建有“三山國王廟”,祭拜者,除當地民眾外,還有“遠近士人”,“歲時”或“走集”都要前來拜祭。
三山國王祖廟在揭西縣河婆鎮西南3公里處的玉峰(又稱大廟山)東北麓。由於河婆古屬霖田都,故又稱三山國王霖田古廟,隋朝時創建,至今香火延續了1400多年,影響深廣。
三山國王起源於揭陽揭西縣,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植根於千萬民眾心中,而且是最古老、最有影響的神祗。俗稱王公(有地方稱為王爺、老爺),與其夫人合稱為王公夫人,其信仰在揭西大地十分興盛,作為揭陽的守護神,三山國王及其夫人在潮汕人心中有著至高的地位。供奉三山國王的廟宇遍布潮汕的每一個角落,據不完全統計,粵東地區各地已知的三山國王廟超過200座,其實三山國王廟的數量遠不止記述的那麼多,很多小村莊都有三山國王廟,還有一些其他神靈的廟宇也同時供奉著三山國王。每年正月,各地都要舉行三山國王的迎神遊神活動,全民祭拜,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五穀豐登。有的村寨,游神,唱大戲,兼有舞獅、舞龍,游燈籠等娛樂活動,場面壯觀,盛極一時,熱鬧非凡,老幼皆樂。
潮汕本土人口約1000萬,而移民海外的潮汕人達到了1500萬,由於大量潮汕人移民海外也把三山國王信仰傳到了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等國家。在揭西的霖田祖廟,已迎來海內外及港、澳、台同胞的進香團成百萬人。除進香外,還進行尋根問祖活動,甚為感人。實際上,三山國王作為一種地方民俗文化,已經發展成為弘揚中華文化、促進海內外和海峽兩岸文化交流活動的紐帶和橋樑。

人物來源


由來

據清朝同治三年的《廣東通志》稱,獨山、巾山和明山三山對峙,「有神三人出巾山之石穴,自稱昆季,受命於天鎮三山,托靈於王峰之界石,廟食一方」。鄉民遂於巾山之麓置祠合祭,水旱疾疫,有禱必應。宋太祖趙匡胤開基以後,劉?拒命,王師南討,潮守侍監王某訴於神,天果然雷電以風,助王師之討伐,劉備兵敗,南海以平。宋太宗征太原時,在城下見金甲神三人,操戈駛馬,衝鋒在前。凱旋后,觀三金甲神在城上。人以潮州三山神奏告太宗。宋太宗即詔封明山神為清化盛德報國王,巾山神為助政明肅寧國王,獨山神為惠威宏應豐國王。賜廟額為「明貺」。歲時合祭。另據《潮州府志》,三山國王之事迹略異。府志稱,宋代末年,恭帝被北擄去。文天祥立端帝於福州,改元景炎。元兵壓境時,張世傑奉帝南奔潮州,至揭陽縣境,又被圍。情勢危急之中,忽見天氣驟變,風雷晝晦,有兵馬三支,從三面山中,由三位將軍率領,衝殺而出,驅退元兵,斯圍即解。帝與眾臣正欲向三支兵馬致謝,兵馬迅速按原路退去,頃刻間不見蹤影。風雷過後,細視周圍,三面環山,一為綠樹蒼蒼,一為白石峨峨,一為土色赭赭。於是封三山為三山國王。邑人立廟祀王,所塑神像則一為青面,一為白臉,一為赭顏。此三山即為獨山、巾山和明山。...
三山國王源自廣東潮汕一帶,建於隋朝的廣東揭西縣河婆鎮的霖田祖廟,就是“三山國王”祖廟,距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三山國王”原本是揭陽縣內的三座高山,分別叫巾山、明山、獨山。古人對天地萬物有敬畏之心,於是將三座高山加以人格化解讀,並演繹出神奇而美麗的傳說。比如,南北朝時期的“三山國王”,曾襄助隋文帝完成帝業,被封為開國駕前三大將軍。
此外,相傳唐代中期,韓愈貶任潮州刺史,適逢潮州水患不斷,民不聊生,於是他便向“三山國王”祈求。果然,三天後雨過天晴,韓愈隨即尊奉三山為神。到了宋朝,這“三山神”協助宋太宗打天下,使得宋師太原大捷,受到太宗趙光義的褒封:封巾山“清化威德報國王”,封明山“助政明肅寧國王”,封獨山“惠威弘應豐國王”,並賜廟名曰“明貺”。而在元初,張世傑奉宋少帝南奔潮州,“三山神”再次顯靈救助少帝突圍。經過歷代帝王的褒封,三山神由將軍、元帥、護國王等嬗變為“三山國王”,體現了封建王朝對忠義烈士的推崇和民眾對英雄豪傑的感佩。

演變

三山國王廟的實際歷史應該追敘至隋朝,並與流球群島有淵源。
潮州(潮汕)歷史記載:隋大業三年(607),煬帝楊廣派羽騎尉朱寬航海求訪異俗。朱寬得到船師的幫助,兩次從義安郡(即潮州)浮海到琉球國(今日本沖繩縣和鹿兒島縣)招撫琉球國王,琉球王不從。大業六年(610)二月,隋煬帝派武賁郎將陳棱、朝請大夫張鎮周率領東陽兵一萬多人,從義安郡出發,航海到琉球,擊敗了琉球國,斬琉球王歡斯葛刺兜,俘獲數千當地居民回歸。
據《隋書。流球國傳》載許流球國(流球群島)實際上為三國,中國明朝的歷史後來補敘其為南山,中山,北山三國. 其實這三國遠在明朝之前,甚至隋朝之前,就以自然的地理(海島)而形成並一直流傳(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國家,其實相當于山寨).潮州方言里,很多海島稱為海山.潮州饒平就有一個海山鎮.
三山國王廟的很多傳說,或者記載的歷史,都跟隋書所敘的這段歷史很吻合。這些數千人被隋軍擄獲並隨軍帶到潮州的流球居民,後來與隋軍一起在潮州居住並鎮守隋朝之潮州.為紀念其祖先,他們便建立的三山國王廟(以紀念其來自流球三山之地).其後代後來遠播潮州各地,台灣,閩南(雲霄縣外龍村走王最具代表性),東南亞,也在所居之地建立三山國王廟。潮州三山國王廟有很多輔助朝廷皇帝的傳說,跟隋軍流球征航及後來鎮守潮州這段歷史不無關係.
三山國王廟是潮州人中,其先祖於隋朝隨隋軍從流球來,用於紀念/崇拜其先人和歷史。潮州人中崇拜三山國王廟的這一支,其先祖與流球群島很有淵源。其語言辭彙中,雖然經過歷史時間文化的交匯,仍然隱含與流球群島的淵源。潮州民間某些文化,風俗,仍然可以看到一些流球的痕迹。比如,潮州的簸箕神(在中國的文化里,只有潮州有),在流球可以看到很類是的風俗.
還有其他一些歷史,文化,語言,習俗,崇拜,可以看到這種淵源。只是從來沒有人留意。許氏於此拋磚引玉,定有專家學者從各種角度,學科去考證.
徠據劉希孟[元]所著《明貺廟記》,三山國王起源於揭西縣霖田都“三位神人鎮三山”的神話故事,三座山分別是獨山、明山、巾山,相傳有三神人住在其中巾山石穴中,受命於天,鎮守巾、明、獨三山,後來演變為

供奉神明


清化威德報國王:大王,姓連名傑,字清化,聖誕是農曆二月二十五日。
助政明肅寧國王:二王,姓趙名軒,字助政,聖誕是農曆六月二十五日。
惠威宏應豐國王:三王,姓喬名俊,字惠威,聖誕是農曆九月二十五日。

祭拜情況


日期

潮汕祭拜三山國王
潮汕祭拜三山國王
每年農曆2月25日“國王生”,民眾到當地廟宇隆重祭拜。春節游神時,三山國王也是被扛上街游慶者之一。潮汕各地民眾以往還視它為“地頭爺”,新生兒女或親人病故,都進廟向國王稟報,好比登記或註銷戶口。對於台灣民眾來說,各王的封號及神誕日為:獨山惠威宏應豐國王是農曆3月16日;巾山助政明肅寧國王是農曆2月28日;明山清化盛德報國王是農曆3月24日。①
①《台灣文獻》第32卷4期,台北市華隆印刷部,1940年

廟宇統計


● 揭西縣霖田祖廟(始建於隋,至今有1400年歷史)。
● 饒平縣鴻埕大廟(始建於宋,至今有800多年歷史)。
● 汕頭市龍湖區官埭國王廟(始建於元朝至正初年,至今已有670多年歷史,是汕頭市現存最古老的三山國王廟)。
● 汕頭市潮陽區棉城蛇臍古廟(始建於明,有500多年歷史)。
● 汕頭市澄海銀砂古廟(始建於明,有600多年歷史,1996年重建),
● 汕頭市金平區浮隴三山國王廟(始建於清乾隆甲午年,有240年歷史,佔地7.5畝,是汕頭市區現存規模最大的三山國王廟)。
● 汕頭市達濠王爺宮始建於明朝,清乾隆五十年改建三山亭,1985年遭火災,遂重建,2009年末重修。
● 汕頭市達濠青籃田心宮,始建於明崇禎五年(1632年),1987年重修。
● 梅江區三角鎮半坑公王廟(始建於明,有600多年歷史)。
1.祖廟
劉希孟《明貺廟記》記載“潮之三邑(海陽、揭陽、潮陽),梅、惠二州,在在有祠,歲時走集,莫敢遑寧”。明、清以來,隨粵東移民所至,三山國王的香火被帶往鄰近省市,後來又漂洋過海,傳到台灣及東南亞各地。三山國王廟移民從家鄉帶來的原有的信仰而建立起來,反映了移民們為求生存、求發展而團結起來的思想意志。建神廟奉祀三山國王,舉行游神賽會,正是利用它作為團結的形象。除單一籍祀神作為團聚的舊形式,在一些地方三山國王廟還起著地方性同鄉會作用,有了更深層次的作用。
2.明山宮
元朝劉希孟在至順三年(1332年)所撰《潮州路明貺三山國王廟記》稱:“明山之鎮於梅者,有廟有碑”。所謂明山,即今梅縣與大埔縣交界處的明山嶂。在明山嶂下的梅縣白宮墟中,在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就建有明山宮。白宮名稱的由來是因為明山宮,以該宮用白石灰粉刷牆而得名。而明山宮所祀明山公王,是唐宋以來粵東人普遍信仰的三山國王之一的明山國王。
3.泮坑公王廟
泮坑公王廟,又稱三山國王廟,始建於明代,位於梅州市梅江區三角鎮,距梅州市區梅城4公里。
三山國王廟為黃瓦紅牆,彩繪朱門,屋脊上有“雙龍戲珠”,檐下掛著一塊橫匾,上面寫著“神光普照”四個鎏金大字。大門兩旁嵌有對聯,上聯為“三山鼎峙”,下聯為“四海屏藩”。公王殿內的神壇上供奉著三尊稱為“三山國王”的塑像,“三山國王”塑像都是農民武士的裝束打扮。居中的是大哥巾山,左手握著帥印,右手提著寶劍;左尊是二哥明山,手執方天畫戟;右尊是三哥獨山,也是手執方天畫戟。三尊神像的坐騎都是老虎。
4.粵東廟
據不完全統計,粵東地區各地已知的三山國王廟超過200座。其中,揭陽60座,汕頭80座,潮州25座,梅州45座,汕尾109座。經過重新整修、有一定規模和影響力的有揭西霖田祖廟(始建於隋,至今有1400年歷史,成立有廟理事會),饒平鴻埕大廟(始建於宋,至今有800多年歷史),潮陽棉城蛇臍古廟(始建於明,有500多年歷史,相傳是當時全潮陽最大的三山國王廟),澄海銀砂古廟(始建於明,有600多年歷史,1996年重建)。此外,汕頭市區已發現三山國王廟有40多座,其中龍湖區官埭國王廟(始建於元朝至正初年,至今已有670多年歷史,是汕頭市現存最古老的三山國王廟)、金平區浮隴三山國王廟(始建於清乾隆甲午年,有240年歷史,佔地7.5畝,是汕頭市區現存規模最大的三山國王廟)
5.台灣島廟
三山國王不但在潮汕地區廣為立廟祭祀,而且傳到福建、台灣,又隨著華僑而傳到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國,在台灣尤為突出,據統計台灣三山國王廟多達500多座左右,遍布彰化,台南,高雄,新竹,竹東,新莊,宜蘭等地,信眾達600萬人之多,並成立了“三山國王宮廟聯合會”。每年台灣都有二十幾個團隊,一千多人組團到揭西縣祖廟拜祭三山國王。每年農曆二月二十五是“國王生”台灣各地三山國王廟香火特隆,男女信徒跪拜甚多,那裡的漁民和潮汕的漁民一樣,稱二月二十五為“王公滾”,這一天絕不出海。
三山國王
三山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