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李化龍的結果 展開
李化龍
明朝名將
李化龍(1554年—1624年),一說為(1554年~1611年),字于田,長垣縣老李庄人,明朝中期將領、戎政尚書。代表作品《場居策》《田居稿》《河上稿》等。
萬曆二年(1574年)進士,任嵩縣知縣。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巡撫遼東,擊破把兔兒等人,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同意小歹青開通木市的請求,同年離任。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被朝廷起用征討播州楊應龍叛亂,歷時一百十四天平亂。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開通淤河二百六十里,天啟四年(1624年)死於任上,謚號襄毅,贈少師,加贈太師。
隆慶五年(1571年),李化龍從學於長垣教諭吳嶔,吳嶔對李化龍青眼有加,曾預言說李化龍是日後能夠擔當天下大事的人。後來吳嶔到大名府講學,李化龍跟隨他去元城書院學習,文學造詣愈深。一說明代監察御史、長垣人蘇民望也曾教授過李化龍。
萬曆元年(1573年),鄉試考中舉人。萬曆二年(1574年)考中進士,授職嵩縣知縣,時年二十,胥吏很輕視他。李化龍暗中訪察到他們的姦情,一一將他們法辦,縣中大治。升為南京工部主事,擔任右通政使。
萬曆十四年(1586年)調河南按察司提學僉事、河南省布政司左參議;萬曆十八年(1590年)調山東按察司提學副使;萬曆二十年(1592年)升河南布政司右參政、調京太僕寺少卿。
李化龍
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小歹青悔恨前此行動,請求在義州開通木市,而且報告朵顏部落的長昂將進犯邊塞。不久,長昂果然進犯錦、義,副總兵李如梅將他擊退。歹青之言既然可信,李化龍於是准許他的請求。上疏給朝廷,大意是:“遼東敵人很多,沒有制服的就只有長昂和小歹青了,而小歹青又十分兇殘,為禍遼東,如今他請求開通木市,對於我們來說有五點好處,所以我請求開通木市。”奏疏傳至朝廷,明世宗聽從了他的意見。李化龍不久因病離任,木市也就停止了。其後總兵官馬林再一次請求開市,與巡撫李植的意見不一致,辯論很久沒有結果,小歹青於是又為邊寇了。
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二月,播州土司楊應龍叛亂,其在飛練堡擊敗官軍,都司楊國柱、指揮李延棟等都戰死。不久,又攻破綦江,殺死參將房嘉寵、游擊張良賢,楊應龍軍師孫時泰請求直取重慶、搗毀成都,劫持蜀王為人質,而楊應龍拖延,聲稱只是為了爭奪地界,希望得到如先前一樣的赦免。三月,李化龍被啟用為原官,總督湖廣、川、貴軍務兼巡撫四川,征討播州叛臣楊應龍,後來萬曆皇帝聽到綦江被攻破的消息,大怒。撤去前四川、貴州巡撫譚希思、江東之的職務,賜給李化龍尚方寶劍,為他征討叛賊提供方便。叛賊焚毀東坡、爛橋,阻塞湖廣、貴州道路,又焚燒龍泉,趕走都司楊惟忠。李化龍彈劾諸大將不聽從命令的,沈尚被逮捕,童元鎮、劉綎都被革職充為事官。各軍大集,李化龍先令水西兵三萬守住貴州,截斷楊應龍徵招苗人的道路,之後他移兵重慶,大會文武官兵。
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二月,李化龍分兵八路進攻。川兵分四路:總兵官劉綎由綦江出兵,總兵官馬孔英出南川,總兵官吳廣出合江,副將曹希彬受吳廣節制,出永寧。貴州兵分三路:總兵官童元鎮由烏江出發,參將朱鶴齡受童元鎮節制,統領宣慰使安疆臣由沙溪出發,總兵官李應祥由興隆出發。湖廣兵一路分為兩翼:總兵官陳璘由偏遠出師,副總兵陳良玭受陳璘節制,由龍泉出師。每路各有三萬兵,官兵十分之三,土司十分之七。貴州巡撫郭子章駐守貴陽,湖廣巡撫支可大移駐沅州,李化龍親自領中軍策應。推官高析枝先從南川進兵,佔據桑木鎮,劉綎又從綦江入。楊應龍以勁兵二萬交給他的兒子楊朝棟說:“你破綦江,賓士南川,全部焚毀積聚,他們就沒有辦法。”等到抗擊諸路官軍的部隊都大敗,楊應龍頓腳嘆息說:“我不用孫時泰的計策,今天死定了!”有的人說水西幫助叛賊,李化龍責問安疆臣,斬殺叛賊的使者,二個部落於是斷絕往來。烏江兵敗報告傳來,逮捕童元鎮,諸位將領更加奮勇。劉綎率先進入婁山關,直達海龍囤,陳璘、安疆臣部也到達了。叛賊見形勢危急,上囤死守,派遣使者假裝投降。李化龍令諸將殺死使者,燒掉來函。因為劉綎與楊應龍舊有交情,曉諭他不要與叛賊私通,劉綎將使者拘禁以表明自己的態度。八路部隊都彙集囤下,修築長圍圍困叛賊,輪番進攻。六日,劉綎攻破土、月二城,楊應龍走投無路,與二妾自殺身亡。次日早晨,明軍進入城內,楊應龍的七個兒子都被抓到。明神宗下詔將楊應龍的屍體和他兒子楊朝棟在市中肢解,從出兵到滅賊,共一百十四天。李化龍起初聽到父親死去的消息,準備赴喪但因軍務需要,被起用,到這時乞求回家居喪。
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四月起用為工部右侍郎,總理河道,與淮、揚巡撫李三才奏請開通淤塞的黃河,李化龍方才赴任,黃河便於單縣蘇家莊及曹縣大決堤,橫衝運道李化龍於是建議開泇河,以躲避黃河之猛,於是黃河由直河入泇口抵達夏鎮二百六十里,避開黃河呂梁險峻地帶。李化龍再次以父母去世為由離職,沒有人代替他。朝廷品評他從前平定播州的功勞,晉陞為兵部尚書,加少保官,庇蔭一個兒子世襲錦衣指揮使之職。
萬曆三十五年(1607)夏天,李化龍被起用為戎政尚書。李化龍認為京營乃根本之所在,上奏陳述有十一濫、十二苦、十九件宜做之事,又奏上屯政十二事,都被朝廷置之不理。兵部從二十七年後,左、右侍郎都是虛設。沒有多久,尚書蕭大亨也退休了,由李化龍掌管部里之事。
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正月,京師訛傳盜匪將到,老百姓爭著逃避。邊塞百姓逃入都城的也有數萬人,九個城門全部關閉。輔臣說兵部尚書只有一個人,何以能應付突然的變化,明神宗也不聲張。遼東戰士二萬都是老弱貧殘之人,而稅監高淮殘暴,遼東人恨得咬牙切齒。李化龍請求停止收稅課、增加兵士數萬人,又呈上兵士糧食、和議、戰鬥之策,明神宗皆不批示下來。一品任期滿后,加柱國、少傅兼太子太保。
天啟四年(1624年),李化龍死於任上,終年七十歲,謚號襄毅,贈少師,加贈太師。
李化龍巡撫遼東,大力整頓軍政,“籌攻守,足兵餉,明斥堠、嚴偵探”,多次阻擊了蒙古貴族的侵犯。復總督湖廣川桂軍務,討楊應龍,率軍平定了西南地區播州土司楊應龍叛亂,結束了楊氏在貴州長達800餘年的統治,不僅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軍事才能,還為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為中央加強東北和西南地區的管轄,為發展東北和西南地區的經濟文化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李化龍開淤河二百六十里,為漕渠永利,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時任運河總督的李化龍建成韓庄運河,實現了以湖濟運、黃運分治的目標,擺脫了黃河對大運河的干擾,大大提高了運河的穩定性和運輸效率,增加運量10倍,由30萬擔增加到300萬擔。從此,大運河找到了最好的山東水源地。這項重大的科學成就,把中國大運河發展到歷史的頂峰。
李化龍年少時天資聰穎,卓爾不凡,讀書一目十行,作文下筆立就,被當地人稱為“神童”,初學《四書》、《五經》時,就像平時學過一樣,讓誦能誦、讓寫能寫。稍大一些時,又能作詩。可見,李化龍在孩提時代就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四書》、《五經》爛記於胸,吟詩弄文無所不能,李化龍的文才名震中原、譽冠天下,被齊魯河洛一帶文士當作榜樣,其撰作之多、範圍之廣、內容之精、影響之大,誠可謂當時的詩詞大家。
李化龍著作主要見於《李于田詩集》,共分為《嵩下稿》、《中州稿》、《遼陽稿》、《田居稿》、《西徵稿》、《河上稿》、《東省稿》、《都下稿》、《南都稿。上》、《南都稿。下》、《場居稿。上》、《場居稿。下》,共十二卷一千餘首。
《平播全書》、《撫遼疏稿》、《邦政條例》、《治河奏疏》等。
輩分 | 介紹 |
先祖 | 李淵,唐太祖。 |
曾祖父 | 李誡,盱眙縣丞。 |
祖父 | 李繼古。 |
父親 | 李棟,在劉綎前來賄賂李華龍時將其斥責。 |
母親 | 張氏,節婦。 |
姑父 | 殷煉,萬曆十二年任山西稷山縣知縣。 |
兒子 | 名不詳,世襲錦衣指揮使之職。 |
萬里二十七年(1599年),馬千乘親率3000石砫兵隨四川總督李化龍討伐楊應龍,其妻秦良玉親領精兵500人,自備軍糧馬匹,扼守鄧坎。為此,李化龍特別送給了她一面銀牌,上刻“女中丈夫”四個大字,以示感佩和表彰。
劉綎感激李化龍,派使者攜帶玉帶一條、黃金百兩、白金百兩到李化龍家,被李化龍的父親呵斥趕跑了,李化龍一起上報此事,下詔革除劉綎的職務,永不錄用,沒收他的財產充入官府。
《明史》:化龍具文武才。播州之役,以劉綎驕蹇,先摧挫之而薦其才,故綎為儘力。開河之功,為漕渠永利。
趙南星:①(李化龍)為縣令時,恩澤一方;興辦文教時,文人向風;統軍撫遼時,邊境安然;征討楊應龍時,開疆闢地;治理河槽時,江河安瀾。 ②李化龍的著作,可以映照機理知輕重,可以顯揚賢明的行為,可以分辨物理的變化,可以倡樹弘揚正氣,可以使人返璞歸真。
黃克纘:①(李化龍)剛到五十歲,文學創作更加豐盛,成就更加卓著。②(李化龍其詩)上凌風雅,下逼漢唐。
崇禎皇帝:春秋血食詩書帥,鐘鼎名流社稷臣。
《明史·李化龍傳》記載李化龍卒官,年七十,據史料考證,李化龍只活了五十八歲,並非七十歲。李化龍的生前好友、明吏部尚書趙南星給他寫的碑文中說:李化龍“生於嘉靖甲寅三月十日,卒於萬曆辛亥十二年十五日,年五十八耳。”(《味檗齋文集卷十·明少傅兼太子太傅兵部尚書李公碑》)嘉靖甲寅為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萬曆辛亥為萬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從嘉靖甲寅到萬曆辛亥相距為五十七年,按舊曆年法計算恰為五十八歲。趙與李交往甚深,對李本人及其家庭極為熟悉。他說:“余之交于田久,深知之。”(《李于田詩集序》)他不但給李化龍寫碑文、祭文,還給他的詩集寫序,而且給李化龍的父親、祖母寫有傳記和祭文,所以趙南星的說法很可信。
河神總祠位置在濟寧南城門外東側,運河北岸,坐北面南,康熙六年(1667年)由河道總督楊茂勛修建,民間俗稱此廟為“大王廟”,後院建東、西配廳各3間,廳內供祀歷代治河名臣的木雕牌位,都是金邊紅漆金字書寫。其中就有李化龍,以示感念他們的治水業績,永世不忘。
崇禎元年(1628年),朝廷以李化龍治理泇河有功而在長垣縣東街建造專祠,春秋享祀,以表彰李化龍的卓越功勛和不朽業績。祠前牌坊上書:“文治武功”,牌坊後有對聯:“春秋血食詩書帥,鐘鼎名流社稷臣。”正殿內有神龕一座,龕兩側有楹聯:“掀天揭地功業,長江大河文章。”李化龍塑像端坐其中,神態壯嚴。1958年大躍進時期,祠堂牌坊才被損毀,用於燒制石灰、大鍊鋼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