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馬兜鈴
廣西馬兜鈴
廣西馬兜鈴,別名:大葉馬兜鈴、大百解薯、圓葉馬兜鈴、總管、南蛇藤,拉丁文名:Aristolochia kwangsiensis Chun et How ex C. F. Liang. 馬兜鈴科、馬兜鈴屬木質大藤本;塊根橢圓形或紡錘形,常數個相連,表面棕褐色,外皮常有裂紋,內面淡黃色;嫩枝有稜,密被污黃色或淡棕色長硬毛,老枝無毛,有增厚、呈長條狀剝落的木栓層。葉厚紙質至革質,卵狀心形或圓形,頂端鈍或短尖,基部寬心形,邊全緣,嫩葉上面疏被長硬毛,成長葉除葉脈外,兩面均密被污黃色或淡棕色長硬毛;蒴果暗黃色,長圓柱形,基部收狹;成熟時自頂端向下6瓣開裂;種子卵形,背面平凸狀,腹面凹入,栗褐色。花期4-5月,果期8-9月。
圖片取自中國植物圖庫
廣西馬兜鈴
葉厚紙質至革質,卵狀心形或圓形,長18—25厘米,寬18—30厘米,先端常有小刺尖或短尖,基部心形,嫩幼葉面被稀疏短毛,成長葉兩面均密被長硬毛;基出脈5條,側脈每邊3—5條,網脈近橫格狀,在葉背明顯隆起;葉柄粗大,長5—15厘米,粗3—5毫米,密被長硬毛。
花1—3朵成總狀花序,腋生,花序長3—4厘米,常向下彎垂,密被長硬毛,近基部具小苞片,小苞片鑽形,長約3毫米,密被長硬毛;花被管中部急劇彎曲,下部長2—3.5厘米,直徑約1厘米,彎曲處至檐部長3—4厘米,較狹,外面淡綠色,具縱脈紋和縱棱,密被長硬毛,檐部盤狀,近圓三角形,上面藍紫色,並具有暗紅色棘狀突起,具網脈,外面被棕色長硬毛,邊緣淺3裂,裂片平展,闊三角形,長約1.5厘米,寬約2厘米,邊緣常外反折,喉部近圓形,黃色;花藥長圓形,成對貼生於合蕊柱近基部;子房圓柱形,長約1厘米,6棱;合蕊柱頂端3裂,裂片頂端鈍,邊緣向下延伸而反卷,具乳頭狀突起。
蒴果橢圓柱狀,褐黃色,長8—12厘米,直徑約2厘米,具6棱,頂端具有長約3毫米的喙尖,基部收狹,成熟時自頂端向下6瓣開裂;種子卵狀三角形,長約5毫米,寬4毫米,背面平凸狀,腹面凹入,栗褐色。花期4—5月,果期8—9月。
廣西馬兜鈴
廣西馬兜鈴
廣西馬兜鈴
Aristolochia kwangsiensis Chun et How ex C. F. Liang in Act. Phytotax. Sin, 13(2) : 12f. 1(4) : 1975. ——A. austroszechuanica C. B. Chien et C. Y. Cheng,中國高等植物圖鑑補編1: 255. 圖8510. 1982 nom. nud.
廣西馬兜鈴
廣西馬兜鈴
廣西馬兜鈴
坐果后可用1% 的磷、鉀複合肥葉噴1~2次,防止養分不足落花落果。苗期要勤鋤草,做到鋤小鋤早。苗高約6cm時要淺鋤,保持土質疏鬆、無雜草。清墩時1株要留2—3個健壯芽,其餘除掉。
5—6月份后,植株生長進入旺季,且有花蕾出現,此時要把生長過旺、無花芽的枝剪掉。10月份果實收完,將莖蔓全部割掉,清除田間雜草,施堆肥、廄肥后鬆土,冬前培土,保溫越冬,為翌年的高產做準備。
當苗高30cm時,在植株旁插好竹竿或樹枝,架高約2m,有利莖攀援生長,使植株通風透光,促進結實。
廣西馬兜鈴栽培時易發生的病害是根腐病,主要表現為根部腐爛並枯死,並傳染至附近的植株,嚴重時會成片植株死亡。
藥用價值
廣西馬兜鈴
性味:苦;寒;有小毒
歸經:心;胃;大腸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9g;研末,1.5-3g。外用:適量,干品研末撒患處;或鮮品搗敷。
藥理作用
廣西馬兜鈴
升白細胞作用:馬兜鈴酸(主要為馬兜鈴酸A)3mg/kg灌胃,每日1次,連續6日,對環磷醯胺或60℃照射所致小鼠白細胞降低有明顯升白細胞作用。在60℃照射后,皮下注射這種馬兜鈴酸0.5mg/kg,每日1次,連續3次,可使給葯組動物脾結節數普遍比對照組多,可能是馬兜鈴酸可促進骨髓幹細胞的分裂指數,提示馬兜鈴酸可促進骨髓細胞進入增殖周期。
化學成份
根含尿囊素(allantoin),馬兜鈴酸(aristolochicacid)A,β-谷甾醇(β-sitosterol),6-甲氧基去硝基馬兜鈴酸甲酯(6-methoxydenitroaristolochic acid methyl ester)和 6-甲氧基馬兜鈴酸A甲酯(6-methoxyaristolochic acid A methyl ester)。塊根還含木蘭花鹼(magnoflorine)。
毒 性
廣西馬兜鈴
馬兜鈴酸A有致突變作用,Ames法試驗表明,在加或不加S9時回變菌落數皆明顯增加,呈量效關係。微核試驗表明馬兜鈴酸A可使微核率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