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馬兜鈴

廣西馬兜鈴

廣西馬兜鈴,別名:大葉馬兜鈴、大百解薯、圓葉馬兜鈴、總管、南蛇藤,拉丁文名:Aristolochia kwangsiensis Chun et How ex C. F. Liang. 馬兜鈴科、馬兜鈴屬木質大藤本;塊根橢圓形或紡錘形,常數個相連,表面棕褐色,外皮常有裂紋,內面淡黃色;嫩枝有稜,密被污黃色或淡棕色長硬毛,老枝無毛,有增厚、呈長條狀剝落的木栓層。葉厚紙質至革質,卵狀心形或圓形,頂端鈍或短尖,基部寬心形,邊全緣,嫩葉上面疏被長硬毛,成長葉除葉脈外,兩面均密被污黃色或淡棕色長硬毛;蒴果暗黃色,長圓柱形,基部收狹;成熟時自頂端向下6瓣開裂;種子卵形,背面平凸狀,腹面凹入,栗褐色。花期4-5月,果期8-9月。

圖片取自中國植物圖庫

形態特徵


廣西馬兜鈴
廣西馬兜鈴
木質大藤本;塊根紡錘形,常數個相連,表面棕褐色,外皮常有裂 紋,內面淡黃色;嫩枝有棱,密被污黃色或淡棕色長硬毛,老枝無毛,有增厚、條狀剝落的木栓層。
葉厚紙質至革質,卵狀心形或圓形,長18—25厘米,寬18—30厘米,先端常有小刺尖或短尖,基部心形,嫩幼葉面被稀疏短毛,成長葉兩面均密被長硬毛;基出脈5條,側脈每邊3—5條,網脈近橫格狀,在葉背明顯隆起;葉柄粗大,長5—15厘米,粗3—5毫米,密被長硬毛。
花1—3朵成總狀花序,腋生,花序長3—4厘米,常向下彎垂,密被長硬毛,近基部具小苞片,小苞片鑽形,長約3毫米,密被長硬毛;花被管中部急劇彎曲,下部長2—3.5厘米,直徑約1厘米,彎曲處至檐部長3—4厘米,較狹,外面淡綠色,具縱脈紋和縱棱,密被長硬毛,檐部盤狀,近圓三角形,上面藍紫色,並具有暗紅色棘狀突起,具網脈,外面被棕色長硬毛,邊緣淺3裂,裂片平展,闊三角形,長約1.5厘米,寬約2厘米,邊緣常外反折,喉部近圓形,黃色;花藥長圓形,成對貼生於合蕊柱近基部;子房圓柱形,長約1厘米,6棱;合蕊柱頂端3裂,裂片頂端鈍,邊緣向下延伸而反卷,具乳頭狀突起。
蒴果橢圓柱狀,褐黃色,長8—12厘米,直徑約2厘米,具6棱,頂端具有長約3毫米的喙尖,基部收狹,成熟時自頂端向下6瓣開裂;種子卵狀三角形,長約5毫米,寬4毫米,背面平凸狀,腹面凹入,栗褐色。花期4—5月,果期8—9月。

生長習性


廣西馬兜鈴
廣西馬兜鈴
喜氣侯較溫暖,濕潤、肥沃、腐植質豐富的沙壤中。生於海拔 600-1600米山谷林中。

地理分佈


廣西馬兜鈴
廣西馬兜鈴
產於廣西(龍州、陸川)、雲南(廣南、富寧)、四川(南 川)、貴州(羅旬、赤水)、湖南(宜章)、浙江(麗水)、廣東(從化)、福建(南靖)等省區。

分類學


廣西馬兜鈴
廣西馬兜鈴
廣西馬兜鈴,別名:大葉馬兜鈴、大百解薯、圓葉馬兜鈴、總管、南蛇藤,拉丁文名:Aristolochia kwangsiensis Chun et How ex C. F. Liang. 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馬兜鈴目;馬兜鈴科;馬兜鈴屬;廣西馬兜鈴,

屬下種類


廣西馬兜鈴
廣西馬兜鈴
廣西馬兜鈴(拉漢種子植物名稱)大葉馬兜鈴(廣西植物名錄),大百解薯、圓葉馬兜鈴、總管(廣西),南蛇藤(福建)圖版48:1-6
Aristolochia kwangsiensis Chun et How ex C. F. Liang in Act. Phytotax. Sin, 13(2) : 12f. 1(4) : 1975. ——A. austroszechuanica C. B. Chien et C. Y. Cheng,中國高等植物圖鑑補編1: 255. 圖8510. 1982 nom. nud.

栽培技術


種植方法

廣西馬兜鈴
廣西馬兜鈴
以播種繁殖為主,也可採用分株繁殖法,此法簡單易行。早春4月播種於苗床 上。播種前將成熟的種子用35℃ 的溫水浸種1d,用3倍濕沙拌種。裝入布袋內,埋在向陽溫暖的土坑中,上蓋約3cm厚的土,再用塑料薄膜保濕及保溫,約15d種子萌芽后即可播種。在苗床上按行距15cm開2cm深的溝,將發芽后的種子均勻地撤入溝內,覆土2cm,加草覆蓋保濕,15—20d出全苗。苗高15cm時,按行株距80cm x 20cm移栽。4月中、下旬,選擇2年生以上的植株,刨出后選擇健康的根,切成約10cm長的段,拌入適量草木灰,按株距30~40cm開6cm深的穴,每穴平放1段,覆土並壓實,保持土壤濕潤,以利生根發芽。

田間管理

廣西馬兜鈴
廣西馬兜鈴
苗床苗高約3cm時,即可鬆土間苗,苗高10cm時,可按株距4—5cm定苗,當苗高15—20cm時進行移栽。
廣西馬兜鈴
廣西馬兜鈴
定苗時,在缺苗處及時帶土補齊。幼苗較耐旱,嚴重乾旱要適當澆水,但不宜多澆水,否則徒長而影響果的形成及發育。花果期要適當澆水,防止因水缺失而落花落果。雨季要注意排水,防止爛根。施足基肥后,移栽第2年要每年追肥2—3次,在夏季開花前,加適量的有機肥,在株旁開淺 溝施入,有助於增產;在8月中下旬,以磷、鉀肥為主,促進根生長。
坐果后可用1% 的磷、鉀複合肥葉噴1~2次,防止養分不足落花落果。苗期要勤鋤草,做到鋤小鋤早。苗高約6cm時要淺鋤,保持土質疏鬆、無雜草。清墩時1株要留2—3個健壯芽,其餘除掉。
5—6月份后,植株生長進入旺季,且有花蕾出現,此時要把生長過旺、無花芽的枝剪掉。10月份果實收完,將莖蔓全部割掉,清除田間雜草,施堆肥、廄肥后鬆土,冬前培土,保溫越冬,為翌年的高產做準備。
當苗高30cm時,在植株旁插好竹竿或樹枝,架高約2m,有利莖攀援生長,使植株通風透光,促進結實。

病蟲害防治

廣西馬兜鈴栽培時易發生的病害是根腐病,主要表現為根部腐爛並枯死,並傳染至附近的植株,嚴重時會成片植株死亡。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廣西馬兜鈴
廣西馬兜鈴
廣西馬兜鈴的塊根入葯,味苦、性寒,有小毒。有清熱、解毒、止血、止痛之效,治喉痛、腹痛、跌打、瘧疾、蛇傷等。
性味:苦;寒;有小毒
歸經:心;胃;大腸經
廣西馬兜鈴
廣西馬兜鈴
功能主治:理氣止痛;清熱解毒;止血。主痙攣性胃痛;腹痛;急性胃腸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痢疾;跌打損傷;瘡癰腫毒;外傷出血;蛇咬傷;骨結核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9g;研末,1.5-3g。外用:適量,干品研末撒患處;或鮮品搗敷。
藥理作用
廣西馬兜鈴
廣西馬兜鈴
鎮痛作用:從廣西馬兜鈴中提取的總生物鹼腹腔注射後有明顯抑制醋酸誘發的小鼠扭體反應,ED50為176.55mg/kg,作用持續2小時,總鹼腹腔注射或腦室注射給葯均能明顯提高小鼠痛閾。對小鼠腳掌皮膚溫度無明顯影響。總鹼鎮痛作用以給葯后30分鐘最強,持續2小時以上,而鎮痛強度隨劑量加大而增強,以腹腔注射量300mg/kg的1/125(2.4mg/kg)腦室注射,其鎮痛作用強度和作用時程與腹腔給葯相當,表明總鹼鎮痛作用不是由於降低腳掌皮膚溫度所致,而有中樞參與作用。納絡酮不能拮抗總鹼 鎮痛作用,表明與腦內阿片受體無關。
解痙作用:總鹼對離體豚鼠迴腸自動收縮及乙醯膽鹼氯化鋇所致的腸收縮均呈抑制作用。對臨床各種疾患所致平滑肌痙攣性腹痛,止痛效果較好。
升白細胞作用:馬兜鈴酸(主要為馬兜鈴酸A)3mg/kg灌胃,每日1次,連續6日,對環磷醯胺或60℃照射所致小鼠白細胞降低有明顯升白細胞作用。在60℃照射后,皮下注射這種馬兜鈴酸0.5mg/kg,每日1次,連續3次,可使給葯組動物脾結節數普遍比對照組多,可能是馬兜鈴酸可促進骨髓幹細胞的分裂指數,提示馬兜鈴酸可促進骨髓細胞進入增殖周期。
化學成份
根含尿囊素(allantoin),馬兜鈴酸(aristolochicacid)A,β-谷甾醇(β-sitosterol),6-甲氧基去硝基馬兜鈴酸甲酯(6-methoxydenitroaristolochic acid methyl ester)和 6-甲氧基馬兜鈴酸A甲酯(6-methoxyaristolochic acid A methyl ester)。塊根還含木蘭花鹼(magnoflorine)。
毒 性
廣西馬兜鈴
廣西馬兜鈴
總鹼按1g/kg劑量給小鼠腹腔注射,24小時內無死亡。總鹼8mg/kg給大1次肌內注射,見犬出現安靜、少動、食量減少,但於10~64小時內恢復正常。小鼠灌服馬兜鈴酸(主要為馬兜鈴酸A)的LD50為47.87±8.25mg/kg。小鼠灌胃后活動減少,閉目,豎毛,減食,第4日開始死亡,持續12日。兔6mg/kg口服,每日1次,第3日即減食,第5日拒食,全組3隻兔死亡。病理組織學檢查呈急性腎功能衰竭的形態變化。兔1.5mg/kg口服,每日1次,第8日時3隻兔中1隻死亡,另2隻給葯第8日和停葯后6日非蛋白氮(NPN)均顯著升高,停葯16日後恢復正常。病理組織學檢查腎小管上皮有變性,腎小管管型,3隻狗每日灌胃0.8mg/kg,連續35日,有減食、拒食、消瘦等,1隻狗給葯結束后,血清丙氨酸轉氨酶略升高,余未見異常。
馬兜鈴酸A有致突變作用,Ames法試驗表明,在加或不加S9時回變菌落數皆明顯增加,呈量效關係。微核試驗表明馬兜鈴酸A可使微核率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