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03條詞條名為張建國的結果 展開

張建國

首醫附屬北京天壇醫院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

張建國,男,1965年1月出生,主任、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北京天壇醫院功能神經外科主任,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功能神經外科研究室主任。

研究方向是腦深部電刺激治療運動障礙疾病(帕金森病、肌徠張力障礙、抽動穢語綜合征等)、精神心理疾病(強迫症、抑鬱症、藥物依賴等)和癲癇外科的基礎和臨床研究。

研究成果多次獲得獎項,2020年12月17日,榮獲第二十一屆吳楊獎。

人物經歷


早年經歷

1996年,畢業於武漢同濟醫科大學,獲博士學位;同年師從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所長王忠誠教授進行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6年,在美國加州大學洛山磯分校(UCLA)學習。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主要研究方向以立體定向及功能神經外科疾病為主,如:運動障礙病(帕金森病,肌張力障礙扭轉痙攣,抽動症,舞蹈病等),癲癇,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等。
熟練開展各種類型的癲癇手術,包括顳前葉及海馬-杏仁核切除術、癥狀性癲癇病灶切除術、胼胝體切開術,大腦半球切除術、迷走神經刺激(VNS)術等,其中癲癇手術量每年200台左右,手術數量和質量居國內領先水平。此外還開展了皮層電極和深部電極埋藏致癇灶定位等新技術和新方法。
1998年率先在國內開展第一例腦深部電刺激(DBS)手術治療帕金森病,現已完成該類手術500多例次,佔國內總數的四分之一。在國際上首次採用丘腦底核電刺激治療遲發性肌張力障礙並獲得成功。此外,創造性地應用DBS成功治療了多種疾病,如各種類型的肌張力障礙、抽動穢語綜合征、Hallervorden-Spatz病、Fahr綜合征、舞蹈病等運動障礙性疾病和精神疾病,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獲得了良好的學術聲譽和社會影響,奠定了在國內的領先地位。
科研工作
1、電刺激治療運動障礙性疾病和癲癇的基礎研究。採用高頻電刺激猴帕金森病和癲癇動物模型,觀察高頻電刺激不同核團的電生理特點及癥狀的改善情況和神經遞質的變化,探索電刺激對帕金森動物模型底節區運動環路和對癲癇抑制的作用機制。
2、神經幹細胞對帕金森病和顳葉癲癇治療的實驗研究。神經幹細胞對癲癇和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病)的應用被認為是有希望獲得突破的,研究室探索了神經幹細胞對顳葉癲癇動物模型的治療作用及其機理以及神經幹細胞遷徙在帕金森病治療中的意義。
3、藥物依賴的實驗動物研究。採用高頻電刺激和毀損伏隔核,觀察兩種不同方法對動物模型藥物依賴的作用機制、療效和併發症等。
4、製作神經元遷徙異常動物模型,研究其在癲癇發病機制中的意義。
5、國產腦起搏器的研製。與清華大學合作研製國產腦起搏器用於治療運動障礙性疾病及癲癇等。
共承擔國家級5項、省部級課題3項,科研經費近500萬元。近年來獲得了國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攻關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首發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等多項課題的支持,其中國家“十一五”科技攻關課題因完成較好,從而得到國家基金的進一步滾動支持。

論文著作

目前本人共發表SCI文章10篇,國內核心期刊文章近50餘篇,參編論著10餘部,每年在國內及國際性學術會議上發言10餘次。

獲獎記錄


2006年,腦深部電刺激治療帕金森病及其相關研究獲北京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06年,北京市衛生局百佳優秀青年醫師。
2007年,北京市衛生局北京衛生系統先進個人。
2007年,天壇醫院先進教師。
2009年,天壇醫院優秀管理幹部。
2009年,腦深部電刺激治療運動障礙性疾病獲中華醫學科技獎三等獎。
2009年,衛生系統高層次人才科技骨幹稱號。
2010年,獲教育部高校科技成果二等獎。
2010年,北京市衛生局為群眾健康服務的黨員之星。
2010年,天壇醫院優秀共產黨員。
2011年,北京市衛生系統第20屆杏林杯電視片匯映一等獎。
徠2011年,獲天壇醫院神經外科中心“棟樑工程”之學科帶頭人。
2011年度,王忠誠中國神經外科醫師年度獎。
2020年12月17日,榮獲第二十一屆吳楊獎。

社會任職


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外科醫師分會功能神經外科專家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功能神經外科學組副主任委員;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腫瘤靶向治療技術分會神經與精神疾病靶向治療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神經調控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亞洲神經調控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亞洲癲癇外科協會常務理事;中國抗癲癇協會常務理事;Movement Disorder Society會員;國際修復與重建神經外科委員會委員;北京市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醫療衛生專家;世界神經外科協會聯盟會員;《立體定向與功能性神經外科雜誌》《中華神經醫學雜誌》《中華神經外科雜誌》《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誌》《中華實驗外科雜誌》《中國現代神經疾病雜誌》《臨床神經外科雜誌》編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