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況
唐代詩人
顧況,字逋翁,號華陽真逸(隱),蘇州海鹽縣(今浙江省海鹽縣)。唐朝大臣、詩人、畫家、鑒賞家。
至德二年(757年),進士及第,授校書郎,遷大理司直。貞元二年(787年),擔任鎮海軍(韓滉)節度判官,負責督運錢糧。得到宰相李泌引薦引,入為著作佐。作詩嘲諷權貴,貶為饒州司戶。
晚年隱居茅山,煉金拜斗,身輕如羽。卒於家中,享壽九十四歲。工於詩,繼承杜甫的現實主義傳統,是新樂府詩歌運動的先驅。著有《華陽集》二十卷。善畫山水,著有《畫評》、《文論》等著作,今已失傳。
顧況
顧況的生卒年,傳世的《瘞鶴銘》定為開元十三年(725年)至元和九年(814年),但據宋代董逌﹑黃伯思和清人顧炎武考證,《瘞鶴銘》非顧況所作。今從顧況《送宣歙李衙推八郎使東都序》考訂,顧況於757年登第后約50年,即大致在806年前後尚在人世。而根據最新蔣寅、趙昌平諸人的研究,顧況直到元和末年尚在人世。
顧況尚書白居易應舉,初至京,以詩謁著作顧況①。況睹姓名,熟視白公曰:“米價方②貴,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卻嗟賞曰:“道得個語③,居即易④矣。”因為之延譽,聲名大振。
——《幽閑鼓吹》
書畫家王靖先生作品《顧況遠思曲》
②.方:正。
③.個語:這樣的詩句。
④.易:容易。
尚書白居易當初去參加科舉考試,剛到京城,便拿著自己所寫的詩歌去拜見著作佐郎顧況。顧況看到詩稿上“白居易”的名字,便開玩笑說:“長安米貴,居住不容易啊!”然後打開詩稿,看到第一首詩是:“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賦得古原草送別》)不由得讚歎著說說:“能寫出這樣的詩句,居住下來就容易了。”後來,顧況經常向別人談起白居易的詩才,盛加誇讚,白居易的詩名就傳開了。
(1)作為前輩,應該多發現人才,推薦人才。
(2)只要自己有真才實學,就不會被埋沒,就會得到成功。
唐朝大詩人顧況的詩句“愁見鶯啼柳絮飛,上陽宮里斷腸時。君疇不閉東流水,葉上題詩寄與誰?”(《葉上題詩從苑中流出》)被後人歸納一句著名的成語“紅葉傳情”,然而這卻是詩人親身經歷的一段佳話軼事。相傳在唐天寶年間的一個秋天,身在洛陽的年輕詩人顧況拾得從皇家宮女所居上陽宮水道流向下水池(今洛陽市西下池村)的一片紅葉,葉面上有宮女題寫的哀怨詩句“一入深宮裡,年年不見春,聊題一片葉,寄與有情人。”(天寶宮人《題洛苑梧葉上》)。萌動愛意的詩人也賦詩一首寫於紅葉之上,並將這片紅葉從上水池傳進宮內,竟然真的和那位哀怨的宮女取得聯繫。此後顧況和這位宮女二人經常憑藉紅葉傳送愛戀的心聲。不久發生唐安史之亂(公元755年),官兵為抵擋叛軍安祿山進行為期60天的“洛陽保衛戰”最終失敗,顧況趁戰亂找到那位與他傳詩的宮女逃出上陽宮,二人結為連理白頭到老。從此紅葉被視作堅貞不渝的愛情象徵傳詠至今。這段甜美的愛情故事也被稱作“下池軼事”在洛陽古城流傳。
顧況蘇州石刻像
新亭鹽監設於臨海,是唐時台州鹽遠銷處州、婺州、衢州等地正集散地,且是當時江南十大鹽監之一。顧況求知新亭監之事,最早見於唐人李綽《尚書故實》,內云:“顧況,字逋翁,文詞之暇,兼攻小筆。嘗求知新亭監,人或詰之,謂曰:‘余要寫貌海中山耳。’仍辟善畫者王默為副知也。”新亭監始設於唐乾元年間。《新唐書·卷五十四·食貨志》:“乾元元年(758年),鹽鐵鑄錢使第五琦初變鹽法,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置監院。”吳、越、揚、楚鹽廩“有漣水、湖州、越州、杭州四場,嘉興、海陵、鹽城、新亭、臨平、蘭亭、永嘉、太昌、侯官、富都十監。歲得錢百餘萬緡(每緡1000錢),以當百餘州之賦。”知新亭位列十監之四。鹽監是管理鹽稅、鹽業的機構,長官稱“監”。新亭在臨海,南宋陳耆卿《嘉定赤城志》卷七《城務·臨海》條:“新亭監在縣東南六十里,今廢。《武烈帝廟記》:乾符二年(875年)新亭監給官莫從易重建堂宇。”按《赤城志》是台州現存最早的地方志書,新亭監附於臨海縣名下,當屬臨海。又民國《臨海縣誌稿》卷十三《官師·令佐·鹽監》載:新亭監官,“天寶:顧況(附李綽《尚書故實》顧況條);乾符二年:吳越莫從易;元德昭(按吳越國王錢鏐后拜為丞相)。”顧況列為新亭首任監官,唯定在“天寶”年間有誤,以《新唐書》記“乾元”為正。
新亭監約止於北宋熙寧至宣和年間,前後存在了約200年。據舊志載,北宋熙寧三年(1070年)因新塗外淤,老塗地養淡,產鹽區東移,遂修築杜瀆壩(在今杜橋鎮外塗)。宣和四年(1122年)官府設南(在黃岩)、北(在桃渚)兩監,建杜瀆鹽場,歸屬北監,張瑾為亭場巡檢,新亭鹽監至此壽終正寢。
顧況求知新亭監年代史家一直總感含糊。拙見顧況臨海之行,除上述方誌記載以外,與其存於《全唐詩》卷二六七及宋人洪邁《萬首唐人絕句》中的《臨海所居》詩三首及《從剡溪到赤城》詩有內在關聯,可補充《尚書故實》所記之不足。今先舉《從剡溪到赤城》詩:
靈溪宿處接靈山,窈窕高樓向月閑。
夜半鶴聲殘夢裡,猶疑琴曲洞房間。
剡溪在新昌,赤城在天台。由新昌剡溪入天台,走的是李白、杜甫游天台山同一路線。詩中“靈溪宿處”是說顧況從天台到臨海途中,曾夜宿靈溪附近的靈溪驛,又稱靈溪館。《嘉定赤城志》卷三:“(天台)靈溪驛,在縣東二十里,舊路由此入京,今亭頭是也。后改自東門,遂廢。唐人鄭巢有《夜泊》,詩云:‘孤吟疏雨夜,荒館亂峰前’……‘溜從華頂落,樹與赤城連。’……”(參見康熙《天台縣誌》,雍正《浙江通志》)顧況稍後的大和詩人許渾也有《發靈溪館》詩:“山多水不窮,一葉似漁翁。”顧況詩中“赤城”是天台山勝景,“靈山”即天台山。靈溪驛是水陸交通交替點,上接新昌至天台的山嶺蹬道,下通扁舟暢行的始豐溪(靈江主要支流),可直達台州城西門埠。看來,顧況先遊覽了天台城關的赤城山等風景,再夜宿靈溪驛站,才由水路至臨海。歷史上未見顧況有多次游天台、臨海的記載,故此行必是到新亭監上任。該詩雖未見所作時代,但讀《臨海所居》之一詩就不難理解:
此是昔年征戰地,曾經永日絕人行。
千家寂寂對流水,唯有汀洲春草生。
此詩中“征戰地”、“絕人行”等詞,是描繪當時台州平叛袁晁起義后,百姓生靈塗炭的凄慘情景。《冊府元龜》卷一二二:“代宗寶應元年(762年)八月,台州賊帥李黽(即袁晁)攻陷台州,刺史史敘脫身而逃,因盡陷浙東諸州縣。”寶應二年(763年)夏袁晁兵敗被俘,11月被殺,詩正印證此事,可推知況到臨海是寶應二年末(763年)或稍後。再讀《臨海所居》之二詩:
此去臨(靈)溪不是遙,樓中望見赤城標。
不知疊幛重霞里,更有何人渡石橋。
此時況已離開靈溪到達台州臨海,並偕好友遊覽巾山,巾山有雙峰,又稱雙幘。傳說晉時皇華真人修道升天,遺幘於此,留有華胥洞、仙人床等遺跡,民間傳說此山有仙氣。唐神龍元年(705年)巾山西麓建龍興寺,十三年(754年)鑒真和尚東渡日本時,曾在此駐錫,該寺僧思托隨鑒真“始終六渡”,才抵達日本九州。顧況向崇佛道,登此山遙望天台山,禁不住回憶起令人神往的石樑(即“石橋”)飛瀑而賦詩。
顧況何時離職新亭監?約在大曆二年(767年)前後。據《唐才子傳校箋·顧況》考,大曆前期(769~770年),況尚在蘇、湖一帶,與李泌、柳渾、皎然、陸羽等一時俊傑交遊,招為吳興人丘司議之婿;大曆中期(771~774年),在永嘉(今溫州)操辦鹽務,“為江南某鹽鐵轉運支使屬吏”,作有《仙遊記》、《釋祀篇》,建中二年(781年)入韓滉幕府為大理司直。因此,顧況在臨海任新亭監當是廣德、永泰年間(763-766年)。貞元十七年(801年),顧況寫下了著名的《嘉興監記》,文曰:“天寶末,天下兵起。乾元初,上司湊議,宜以鹽鐵之職,總以社稷之臣,斡乎山海之利以富人也。淮海閩駱,其監十焉,嘉興為首”,“大臣奉法,為事選人,拔其賢干,升於憲署,以官原阝顯 光華之寵,趨其署者如好鳥之棲茂林。”此文正是他對曾仕新亭監和江南某鹽鐵轉運支使屬吏,多年從事鹽務閱歷的總結。
顧況半身像
顧況七言歌行中《公子行》﹑《行路難三首》,揭露貴族子弟的豪侈生活﹐諷刺封建帝王追求長生的愚昧行為,頗有現實意義。又如《李供奉彈箜篌歌》、《劉禪奴彈琵琶歌》、《李湖州孺人彈箏歌》等,通過豐富生動的比喻和環境氣氛的渲染,對音樂的描繪相當出色。這些詩想象豐富,意境奇特,色彩濃郁,是後來李賀歌行的灠觴。皇甫湜《顧況詩集序》稱其“偏於逸歌長句,駿發踔厲,往往若穿天心,出月脅,意外驚人語,非尋常所能及”。唐末詩僧貫休有《讀顧況歌行》一詩,對他的七言歌行也極為推崇。
顧況的七絕清新自然,饒有佳作。如《宿昭應》諷刺玄宗求仙。《葉上題詩從苑中流出》、《宮詞》寫出被禁閉深宮宮女的哀怨。《竹枝曲》是學習江南民歌之作。
顧況
《吳中先賢譜》 蘇 文 編繪
貞元三年任著作佐郎。貞元五年貶饒州司戶參軍。約於貞元十年離饒州。晚年定居茅山。他強調詩歌的思
顧況&amp
過山農家
板橋人渡泉聲,茅檐日午雞鳴。
莫嗔焙茶煙暗,卻喜曬穀天晴。
宮詞
玉樓天半起笙歌,風送宮嬪笑語和。
月殿影開聞夜漏,水晶簾卷近秋河。
聽角思歸
故園黃葉滿青苔,夢后城頭曉角哀。
此夜斷腸人不見,起行殘日影徘徊。
囝
囝生閩方,閩吏得之,乃絕其陽。
為臧為獲,致金滿屋。為髡為鉗,如視草木。
天道無知,我罹其毒。神道無知,彼受其福。
郎罷別囝,吾悔生汝。及汝既生,人勸不舉。
不從人言,果獲是苦。囝別郎罷,心摧血下。
隔地絕天,及至黃泉,不得在郎罷前。
行路難三首(其一)
君不見擔雪塞井空用力,炊砂作飯豈堪食。
一生肝膽向人盡,相識不如不相識。
冬青樹上掛凌霄,歲晏花凋樹不凋。
凡物各自有根本,種禾終不生豆苗。
行路難,行路難,何處是平道?
中心無事當富貴,今日看君顏色好。
棄婦詞
古人雖棄婦,棄婦有歸處。今日妾辭君,辭君欲何去。
本家零落盡,慟哭來時路。憶昔未嫁君,聞君甚周旋。
及與同結髮,值君適幽燕。孤魂托飛鳥,兩眼如流泉。
流泉咽不燥,萬里關山道。及至見君歸,君歸妾已老。
物情棄衰歇,新寵方妍好。拭淚出故房,傷心劇秋草。
妾以憔悴捐,羞將舊物還。餘生欲有寄,誰肯相留連。
空床對虛牖,不覺塵埃厚。寒水芙蓉花,秋風墮楊柳。
記得初嫁君,小姑始扶床。今日君棄妾,小姑如妾長。
回頭語小姑,莫嫁如兄夫。
洛陽早春
何地避春愁,終年憶舊遊。一家千裡外,百舌五更頭。
客路偏逢雨,鄉山不入樓。故園桃李月,伊水向東流。
宜城放琴客歌
佳人玉立生此方,家住邯鄲不是倡。頭髻鬈鬌手爪長,
善撫琴瑟有文章。新妍籠裙雲母光,朱弦綠水喧洞房。
忽聞斗酒初決絕,日暮浮雲古離別。巴猿啾啾峽泉咽,
淚落羅衣顏色暍。不知誰家更張設,絲履牆偏釵股折。
南山闌干千丈雪,七十非人不暖熱。人情厭薄古共然,
相公心在持事堅。上善若水任方圓,憶昨好之今棄捐。
服藥不如獨自眠,從他更嫁一少年。
顧況不僅是著名的詩人,還是比較有名的畫家。
《太平廣記·卷第二百一十三·畫四》·顧況傳記載:唐顧況字逋翁。文詞之暇,兼攻小筆。嘗求知新亭監。人或詰之。謂曰:“余要寫貌海中山耳。”仍辟畫者王默為副。(出《尚書故實》)
譯文:唐朝人顧況,字逋翁,每在寫文章、詞賦之餘,還練習畫小品。顧況曾有一次請求讓他擔任新亭監(按:相當於知縣),有的人詢問他為什麼,他說:“我要畫海中的山而已!”後來,還是舉薦他給擅長繪畫的王默作副手。
顧況作畫前要做準備工作,他是畫巨幅畫的,幾十幅畫絹拼在一起,小了不足以放開手腳。這麼大的畫布只能放在地上,而且要貼牢了,因為一會兒畫家要在畫布上折騰。畫墨和各種顏料的用量也很大,用盆子和桶這一類的容器來盛裝。顧況作畫前要大造聲勢,參加造勢活動的有鼓樂隊和啦啦隊,鼓樂隊有十幾個人,啦啦隊就要大一些,有上百人。隨著現場指揮敲響第一聲鼓點,鼓樂隊吹起號角擂響鼓,啦啦隊則齊聲吶喊,書上說這種吶喊是“叫”,看來是可著嗓門喊,古今的造勢都差不多。
就在這一片鼓角吶喊聲中,顧況出場了。他先用錦緞料子的襖子纏在自己的頭上,然後開始喝酒。酒出性情,但要適量,喝的太多就醉成一攤泥了,即丟人又誤事。一般來說喝過酒的人是不宜轉圈的,越轉越暈乎,顧況則不同,他要圍著畫布連續轉上十多圈兒,情緒就是這樣醞釀出來的。
圈子轉完了就正式作畫,只見顧況舀起墨汁和其他顏料隨意的潑到畫布上,然後拿出一條長的絹布,一頭放在剛剛潑過色彩的畫布上,找出一名志願者坐在絹布上面壓住,畫家自己則拽住絹布的另一頭來回拖動。絹布那一頭坐著一個人,這種拖動是個力氣活,而且還要有技巧。畫布上的顏料在拖動的過程中被抹開,一副畫作的雛形展現在眾人眼前,但僅僅是有雛形還不夠,在眾人眼中那只是一攤一攤色彩,關鍵還在後一道工序,就是勾勒。這時候才用的上畫筆,顧況拿起畫筆在一攤攤大快色彩上勾勒,山峰出現了,溪流出現了,鬱鬱蔥蔥的樹木出現了,這是在點睛,往畫布上潑色彩誰都會,但點睛卻大有學問。
最終,一幅大型的山水畫宣告完成。
顧況——紀念館
況詩天才不足,而問辯有餘,雖有骨氣,殊乏風采。其《補亡》諸詩,頗有流調可諷,然詞旨不圓,終違機悟。晚居華山,自號華陽真逸。今觀其詩,類非裁謝風塵,超脫凡徑,此豈感貺于山靈者耶!(明·徐獻忠《唐詩品》)
唐人諸古體,四言無論,為騷者太白外,王維、顧況三二家,皆意淺格卑,相去千里。(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