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贈丁儀的結果 展開
- 贈丁儀
- 贈丁儀詩
贈丁儀
贈丁儀
《贈丁儀》是三國時期曹魏文學家、“三曹”之一曹植的一首贈人之作。
曹植此詩約作在曹丕稱帝不久,內容為對曹丕不重用丁儀不滿,以及對丁儀錶示同情和愛莫能助的歉疚之意。詩中也反映了農民生活的苦痛,從而表現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贈丁儀
初秋涼氣發,庭樹微銷落。
凝霜依玉除,清風飄飛閣。
朝雲不歸山,霖雨成川澤。
黍稷委疇隴,農夫安所獲。
在貴多忘賤,為恩誰能博?
狐白足御冬,焉念無衣客。
子其寧爾心,親交義不薄。
⑴丁儀:字正禮,沛國(治今安徽灘溪)人,丁沖之子,丁廙之兄,漢魏之際文學家。《文選》、《太平御覽》皆作“丁翼”。《文選》李善註:“《集》云:‘與都亭侯丁翼’,今雲‘儀’,誤也。”丁本作“丁儀”、黃注亦作“丁儀”,並引丁儀《厲志賦》后,指出“此詩所謂在貴忘賤,正與賦意相合”。所言甚是,當為丁儀。
⑵銷落:凋零。此二句言初秋的天氣發出涼氣,院庭的樹木已開始枯萎凋零了。
⑶依:依附,附著。玉除:玉石的殿階。
⑷飛閣:帶有飛檐的樓閣。以上二句言白石殿階上結滿了白霜,清風吹著空中的樓閣。
⑸“朝雲”二句:古人不知雲雨的成因,以為雲是從山石中生出來的,因而這裡怨它“不歸山”,而造成了“霖雨成川澤”的災害。霖,連下三日以上的雨叫做霖。
⑹委:通“萎”,枯萎,是說莊稼因水淹而萎敗。疇隴:田畝。
⑺“在貴”二句:貴、賤,此指地位的高、低。黃注云:“夫儀即以不得尚公主故,而致恨於子桓,又以贊立植故,而為子桓所忌,是以恩不及焉。‘為恩誰能博’,蓋責子桓也。”據《三國志·魏志》曹植本傳注引《魏略》載,曹操欲將女兒嫁給丁儀,曹丕從中阻攔,從而引起丁儀對曹丕的怨恨。
⑻“狐白”二句:狐白,指狐白裘衣,名貴的取暖之物,身份高貴者所穿之物。《晏子春秋》(卷一)云:“景公之時,雨雪三日而不霽。公披狐白之裘,坐堂側陛。晏子入見,立有問,公曰:‘怪哉!雨雪二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對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嬰聞古之賢君飽而知人之飢,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今君不知也。’”作者在這裡引用晏嬰批評齊景公的故事,指責現時的統治者們“在貴多忘賤”。
⑼“思慕”二句:延陵子,春秋末期吳國公子季札。惜:愛惜。《新序·節士》:“延陵季子將西聘晉,帶寶劍以過徐君。徐君不言,而色慾之。季為有上國之事,未獻也,然心許之矣!致使於晉。顧反,則徐君死,於是以劍帶徐君墓樹而去。”此二句言思慕延陵子的品格,他為了朋友,千金寶劍在所不惜。
⑽子:指丁儀。其:語助詞。寧爾心:安心地等。
⑾親交:親友。以上二句是勸丁儀安靜心緒,朋友之義到何時都不會薄的。曹植的《贈丁儀王粲》詩中有“丁生怨在朝,王子歡所營”。知丁儀平時的牢騷不少,所以這裡勸他“寧心”。
入秋以來涼風習習,庭中枯葉飄零。
朝霜凝結玉階,清風飄過帶有飛檐的樓閣。
朝雲沒有回歸山林,終於致使連日暴雨泛濫。
農作物都拋棄在田野,農夫哪裡會有什麼收穫?
人們常常身處富貴容易忘卻貧賤,又有誰能廣博地施恩於他人呢?
狐白裘是足以禦寒的,哪裡會想到沒有衣服穿的人怎樣度過嚴冬?
我傾慕延陵季子的為人,寶劍不是自己所珍惜的。
你一定要安心地等待著,親近的朋友待你是不會淺薄的。
曹操曾打算把女兒嫁給丁儀,後來遭到曹丕阻撓未成。丁儀與曹植友善。曹操一度寵愛曹植,想立為太子,丁儀及其弟丁廙(yì)竭力促成其事,故為曹丕所忌恨。曹丕即位后不久,就把丁儀兄弟殺掉了。這首詩作於曹丕初即位時,雖然當時丁儀還未遭迫害,但他憂心惴惴,鬱郁不得志。於是,曹植寫此詩安慰他,並表達自己真摯的友情。
該詩以寫景起調,是曹植詩常用的手法,然這種寫景已不同於《詩經》中起句寫景的比興象徵意義,而曹植詩起調的寫景往往既有刻畫真實景物的作用,同時又渲染出一種悲壯的氣氛,令詩意高昂慷慨,前人說曹植的詩“工於起調”,就是指這種句子。如“驚風飄白日,忽然歸西山”(《贈徐幹》),“高台多悲風,朝日照北林”(《雜詩六首》),“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野田黃雀行》),“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七哀》),就都是這樣的名句。此詩的前四句也正是如此,寫初秋天氣轉涼,木葉漸落,寒霜凝階,清風吹閣,一片秋氣蕭殺的景象。雖然從“玉除”、“飛閣”等字眼中可以看出詩人身居豪華的宮室,然這四句中一種冷峻肅穆的氣勢咄咄逼人,給全詩定下了一種沉鬱感慨的基調。“依”與“飄”兩字令一幅靜態的畫面中有了動感,“凝霜”與“清風”也就似乎變得可耳聞目見了。
“朝雲”四句寫久雨成災,農夫一年之辛苦都化為烏有,古人以為雲是從山裡生出來的,所以後來陶淵明說“雲無心以出岫”(《歸去來兮辭》),曹植這裡說早上從山間出來的陰雲密布在空中,凝然不動,似乎不願再回到山中去了。而連日的大雨將田壠變成了一片汪洋,《左傳》注中稱連續下了三天的雨為霖雨,這裡就指連綿不斷的秋雨。因大雨淹沒了農田,莊稼只能在地里委棄腐爛,那麼農夫就沒有什麼可指望的了。這四句順著描繪秋景而來,也許是當時真實景象的記錄,也許是詩人以自然災害來比喻政治空氣的陰沉,然無論其真實的用意何在,這裡曹植表現了他關心民瘼,以黎民百姓之憂為憂的情懷。在漢末至三國的戰亂頻仍、天災人禍疊起的年代,作為統治者集團中的一員,曹植有這點同情人民之心實在是難能可貴的。
“在貴多忘賤”以下轉入正題,既是順上文對農夫的憐憫而來,以為當權者高高在上不能體恤下民,因其自身安樂已足,故不再顧及掙扎於饑寒與死亡中的人們。同時也藉此安慰丁儀,言下之意是說,身處尊位的人向來不知貧賤者之苦,施恩之人也往往不能廣博周遍。正如身穿狐皮袍子的貴人難以想象衣不蔽體者的寒冷。這裡曹植用了《晏子春秋》中的一則故事:有一年冬天,一連下了三天大雪,齊景公披著白狐裘坐在堂上對晏子說:“奇怪得很,怎麼下了三天雪還不冷啊?”晏子說:“臣聞古之賢君,飽而知人之飢,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今君不如也。”齊景公實在可算是“飽漢不知餓漢飢”的典型了。曹植以此說明樂而忘憂,貴而忘賤乃是人之常情,寬慰丁儀不必多計較當政者對他的輕慢。
最後四句是表明自己對丁儀的情誼,以延陵季子的事來喻自己不忘故人,勸勉對方不必擔心和抱怨。據《新序》上說,吳國的延陵季子(季札)將出訪晉國,他佩帶著一把寶劍途經徐國,徐國的國君看到那寶劍,口中不說,臉上卻露出十分羨慕的神色,延陵季子既為國家使節,所以不便將寶劍贈人,然心中卻暗暗地許下了一個諾言,及至由晉返國,再次經過徐國時,徐君已去世,於是季子將自己的佩劍掛在徐君墓邊的樹上,揚長而去。這個故事後來傳為千古佳話,延陵季子成了不忘前諾而重義輕物的典型。曹植以此來表明自己的心跡,說自己傾慕延陵季子的為人,重在朋友之間的交誼,而寶劍在所不惜。最後勸丁儀放寬胸懷,安定心意,自己不是那種薄情絕義之人。
此詩的格調悲愴慷慨,感情誠摯,甚合鍾蠑評曹植詩所說的“情兼雅怨,體被質文”的話,全詩的上八句與下八句似分為兩層意思:一寫自然景觀,一為抒情議論。然仔細尋繹,可見其中脈絡,形似散而神實一,由寫景而及天災,由天災而引出貴而忘賤的世情,最後安慰朋友,點明題義,這種章法上的自然流衍也是漢魏詩歌特有的風格,其中似無明確的布局與綰合,卻於散逸中見章法,於天然中不失匠心。
此詩前半的寫景,頗能抓住初秋的景物特徵,沒有過於纖細的描摹,而從大處落墨。一句一景,不像後來寫景的詩歌數句才構成一幅畫面,而曹植的寫景確是難以用圖畫來表現的,它充分體現了語言藝術的優勢與詩歌的高度濃縮能力,如寫雨說:“朝雲不歸山,霖雨成川澤”,即通過詩人的想像力和文字的概括力來展現千里苦雨,農田受災的景象,這也是漢魏詩中寫景氣象閽大、自然流美,而不同於後代的特徵之體現。
此詩表達了曹植對朋友的一片真情,其實,在曹丕執政以後,他自己也時時感到政治形勢的嚴峻,而這裡他強作曠達以寬慰摯友。及至丁氏兄弟被殺,他悲痛之餘而作《野田黃雀行》,用以悲悼二丁的遇害,同時憤恨自己無力解救,可以說是此篇所表現的思想之繼續。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曹操第三子,魏文帝曹丕之弟,封陳思王。建安時期最有才華的詩人,與其父曹操、其兄曹丕並稱“三曹”。曹植的生活和創作分前後兩期:以曹丕即位為界,前期作品表現他的政治抱負和對於建功立業的熱烈嚮往,也寫了一些反映社會動亂和人民疾苦的詩篇。後期作品則較多地反映了統治集團的內部矛盾,有一定的思想意義。他的詩歌藝術成就較高,鍾嶸《詩品》說:“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同時,曹植又是最早注意聲律的作家。其作品音律和諧,對五言詩的發展有重要貢獻。他的章表辭賦也很著名,都洋溢著非凡的才氣。現存詩八十多首。今存南宋嘉定刻本《曹子建集》10卷,輯錄詩、賦、文共20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