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劉書田的結果 展開

劉書田

水利部原副部長

劉書田(1920.01~2007.03),男,河北獻縣柳杭村人。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水利水電建設戰線一位功勛卓著的領導人。水利部原副部長,中共水電部水利水電建設總局原黨委書記,中國水利水電工程總公司原董事長、顧問,中共葛洲壩工程局黨委原第一書記,三門峽工程局原局長兼黨委副書記,劉家峽工程局原黨委書記、局長,離休幹部(部長級醫療待遇)。

人物生平


原水利部副部長劉書田
原水利部副部長劉書田
劉書田,1920年出生,河北省獻縣人。 1939年參加革命工作並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至1947年,歷任河北省獻縣區農會組織委員、主席,區抗聯主任,區委組織委員、敵工委員、區委書記,建國縣縣委宣傳部部長,青滄交縣縣長。1947年隨劉鄧大軍南下,1948年任湖北省江漢縣監沔三區區委書記、潛江縣委宣傳部部長。新中國成立后,歷任潛江縣委副書記、共青團荊州地委副書記、湖北省團校校長,三門峽工程局局長兼黨委副書記,劉家峽工程局黨委書記、局長,水電部基建計劃、電力組副組長,長江葛洲壩(三三〇)工程局黨委第一書記,葛洲壩工程學院黨委書記。1979年任水利部副部長兼葛洲壩工程局黨委第一書記。1982年任水電部水利水電建設總局黨委書記。1989年被聘為中國水利水電工程總公司董事長、顧問。1990年12月離休。
劉書田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07年3月1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劉書田同志的遺體3月27日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火化。
劉書田[水利部原副部長]
劉書田[水利部原副部長]
劉書田同志逝世后,胡錦濤等領導通過各種形式對劉書田同志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並向其家屬表示深切慰問。曾慶紅、李鵬、賀國強、王剛等同志敬獻了花圈。
2007年3月27日,八寶山革命公墓禮堂莊嚴肅穆,哀樂低回。上午9時,全國政協原副主席錢正英、水利部部長汪恕誠、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張基堯等來到劉書田同志遺體前肅立默哀並鞠躬,作最後送別,並與其親屬一一握手,表示深切慰問。

人物評價


30多年來,劉書田同志領導並參與建設了萬里黃河第一壩——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洛河陸渾水庫工程、劉家峽水利樞紐工程和萬里長江第一壩——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等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為中國水利水電建設事業貢獻了畢生精力。他以長年吃住在建設一線的苦幹精神,以無私奉獻的實踐,為促進新中國水電建設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一身正氣兩袖清風,黃河長江兩座豐碑”,寫盡了劉書田同志一生的光榮。

人物經歷


劉書田是河北省獻縣人。他出生在軍閥混戰年代,成長在“全國人民武裝起來、打敗日本侵略者”的抗日戰爭時期。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共和國成立前後,曾任中共河北獻縣區委書記、建同縣委宣傳部長、湖北荊州地區青委副書記、湖北省團校校長等職。
1920年1月18日,劉書田誕生於河北獻縣柳杭村的一戶農家。柳杭村西高東低,處於“滹滏兩河”匯入子牙河的三角低洼地帶,河水時常泛濫成災。他7歲失去母親,不過,他還是有幸在本村私塾讀到了16歲。
蘆溝橋的炮聲,打破了他繼續求學的夢。日寇的三光鐵蹄,促他投筆從戎。1938年5月,冀中農民抗日救國會成立,柳杭村黨支部開始公開組織抗日活動。毀公路,拆城牆,扒鐵道,劉書田始終走在隊伍的前邊。由於思想進步,工作積極,1939年10月在本村加入中國共產黨。此後,在獻縣四區任農會組織委員、農會主度,在區委還擔任過民運委員、抗聯主任和敵工委員、組織委員等職。1942年任區委書記。
劉書田一心撲在抗戰工作上,把黨的事業看得高於一切,甚至三過家門而不進,這種忠厚與嚴明,贏得鄉親們的敬重與愛戴。在進入冀中河間的八路軍第120師擴兵之時,賀龍動員令尚未傳到地方,雷厲風行的劉書田已開始了深入農戶的動員。一個妻送夫、母送子的參軍熱潮很快在當地掀起,賀龍的120師很快由4000人擴充到26000人。劉書田因此受到縣委表揚。此後,由於當地減租減息政策執行到位,統一累進稅的徵收工作出色,他又一次受到縣委的通令表彰。
1942年3月,日軍岡村寧次發動了震驚中外的“五一大掃蕩”。當敵人包圍圈壓縮到獻縣四區,他帶領區小隊與日敵展開了以地道為中心的游擊戰麻雀戰。不死纏,不硬碰,但又不放過任何以小勝多的有利殲敵良機,從而取得了既保護了群眾,又保存了有生力量的成果。“保存自已、打擊敵頑”、堅持敵後鬥爭取得勝利,在全縣樹立了機動靈活斗敵的樣板;四區以地道為堡壘、以洞室為有效隱蔽手段的作戰方式,在全縣得到了大力推廣。
1956年,劉書田調往黃河三門峽工程局,先後任勞動工資處處長、築壩二分局黨委書記等職。1961年5月任工程局副局長,1962年3月任局黨委副書記。1964年6月,國務院任命劉書田為黃河三門峽工程局局長。之後,歷任劉家峽水力發電工程局局長、黨委書記,葛洲壩工程局黨委第一書記,水利部副部長,水利水電工程總公司董事長等職。
燕趙大地走出的劉書田,在黨的培育下,從一個普通農民的兒子逐步成長為一名革命戰士、大型水電工程建設領導者。他的足跡,從河北南下湖北,又由河南到甘肅、湖北。大半生的人生歷程,展現了他尊重科學、求真務實、刻苦學習、不恥下問、勇挑重擔、敬業奉獻和為事業鞠躬盡瘁等優良品質。
三門峽:“琴書記”彈奏動人樂章
三門峽水利樞紐
三門峽水利樞紐
1956年7月,在共青團中央團校攻讀的劉書田,接到中共湖北省委通知,奉調到黃河三門峽工程局。走進辦公室第一天,他就下定了邊干邊學的決心。在做勞資處長的那一段日子裡,他一邊忙工作,一邊學文化學技術。除了工程局組織的技術講座場場不落之外,他還為自己製作了小黑板,並聘請兩位工程技術人員“吃小灶”。這兩位業餘的專職“教師”都是水工專業畢業的大學生,一位姓谷,一位姓唐(唐增發)。二人輪流為處長上課,從“配合比”到“塌落度”每天不少於兩個小時。循序漸進,積少成多,劉書田不再是水電的“門外漢”。
就在1959年黃河第一壩上的三門峽人向“年澆築量拿下100萬立方”發起總攻時,劉書田奉命調到澆築分局任黨委書記。在當時運輸與澆築設備十分落伍的背景下,要靠“人海戰術”攻下每月將近10萬立方的混凝土澆築量難關,許多人沒有信心。一些技術人員說,按照現有設施,現有的生產定額,以及采砂、鐵路(運量)、拌和量的極限,怎麼也排不出“一百萬”啊!
劉書田明白,拿下“一百萬”,是能否提前一年半完成三門峽水利樞&任務的關?。於是在這千頭萬緒的問題與矛盾中,他從日產量抓起,從工程質量入手,終於從工程環節上、從施工程序優化上找到了突破口。之後,又群策群力,土法上馬,用中國式的“棧橋系統”創造了月澆量超過10萬立方的優異成績。
善於調查研究的劉書田時時到班組蹲點。原來一個200立方米的倉號,從立模、綁鋼筋到開倉澆築需5至6個班次,通過評比、競賽,合併“程序”,逐步縮短到3至4個班次。之後,立模、鋼筋綁紮穿插進行,不到2個班次即完成了清理驗倉之前的所有工序。日澆築進度由當初的1000立方上升到2000立方米,半月之後又上升到每日3000立方米的紀錄。
隨著大壩的上升,在塔吊及棧橋設備未到貨的情況下,他又以“土法”在那個3月創造了奇迹。他將來自官廳水庫的“棚工”組織起來,在棧橋部位搭起8米高的架子,在澆築倉號上架起一個鋪在三條車線上的承重平台,下面則用10根10立方米混凝土澆成的支柱撐住這個由數百根杉桿搭成的棧橋。之後,劉書田帶頭推斗車通過這個“懸橋”,通過土法“上馬”化解困難,在3月第一次完成澆築10萬立方,為全年最終完成104萬立方米,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大峽帶小峽
46個月乾淨利落地建成陸渾水庫之後,劉書田於1963年7月奉調復工的劉家峽工程。
劉家峽壩址地處黃河上游的“U”形河谷。這個黃河幹流上當時最大的水電站,於1958年9月開工興建,1961年經濟困難階段停建。毛澤東“建設大三線”和“備戰備荒為人民”后,這個“半拉子”工程重新“上馬”。在抓“左、右岸兩條導流洞承包施工的同時,劉書田雄心勃勃地提出了“搶劉家峽、裝鹽鍋鹽、帶八盤峽”的“大峽帶小峽”戰略構想。此構想不久得到上級批准。
劉家峽由一個工程擴展為三個工程,通過黃河之濱一條30多公里鐵路的鏈接,形成了一個大流水作業的梯級開發長蛇陣。這樣,專業化隊伍各自為戰,人力勞力被充分利用,“窩工”問題迎刃而解――澆築隊伍奮戰劉家峽大壩的同時,撤下來的開挖隊伍立即投入了八盤的前期土建工程。處於待工狀態的機組安裝隊伍奉命往鹽鍋峽從事8台機組的安裝調試(因經濟困難停建時只有一台完成了安裝)。劉書田的“大峽帶小峽”的主張及方案,為我國的水電開發探索出了一條全新的模式,此後的幹流滾動開發,無論是清江烏江,還是嶺南的南盤、北盤江,都從此一模式得到啟發。
幾年之內,當時在蘭州以上大約60多公里的黃河幹流上,鹽鍋峽、劉家峽、八盤峽電站相繼建成,年發電量達100多萬千瓦時。3電站電流的輸出,徹底解決了甘、陝數省工農業發展的動力難題。
葛洲壩:“老水電”交上滿分“答卷”
20世紀70年代,壩長2561米的“長江第一壩”動工興建,1973年初,劉書田在“情況不明”、“人員不熟”和“停工整頓”的背景下,“單槍匹馬”地走進葛洲壩,開始了他歷時11年的“三三0”工程局(指揮部)黨委第一書記的水電生涯。
劉書田[水利部原副部長]
劉書田[水利部原副部長]
有人說,他是一個講團結、講民主的“一把手”;有人說他是注重深入基層、典型示範的“引路人”;有人說他是尊重科學、勇於實踐的“一線指揮員”。他把黨的“三大作風”、“三大法寶”實事求是地運用到水電工地,充分運用我黨的思想政治工作優勢,以及千方百計調動群眾積極性的優勢,激勵起六七十萬職工的鬥志,終而把一個優質的葛洲壩工程,把一個令黨中央滿意的答卷,交到國人面前。
在葛洲壩退休的一些老同志的回憶中,“列電解危難”、“27孔閘門奮戰”,以及“串四面體”、“搶防滲牆”等多項攻關策略的提出及實施,在劉書田的“臨場發揮”中最為出色,被稱之為“老書記關鍵時刻有高招”。
那時候,三夏期間工地停電頻繁,劉書田在工地的一派焦急中提出用“火車發電解難”建議,並及時與有關部門溝通,先後弄來五節6200千瓦的發電列車為工地供電,巧妙地緩解了夏日工地無電可用的不利局面。從此,葛洲壩人在主體工程復工之後不再為供電經常中斷而發愁。
在長江截流緊急關頭,水勢大,流速快,20米龍口進佔艱難而緩慢。25噸重四面體投下去,就像扔下一片樹葉在水面上飄然而去。兩堤挑角長時間站住,拋投多少就沖走多少。在這緊急關頭,他將幾個現場指揮員召集到一起。他提出將4塊四面體用鋼絲繩串起來,一齊拋投。5分鐘,4塊四面體串好了,4台推土機加大馬力同時推入龍口,好,站住了!兩邊的挑角穩穩地站住了,接著就是一陣石塊、石渣、四面體猛烈拋投,不到1小時就合龍了。原計劃7天,結果36小時就斬斷長江,實現截流。
為確保1981年通航發電目標的實現,他抽調了18個分局的第一把手,精選出技術優良的混凝土工、木模工、鋼筋工、焊工1萬多人,分工包干奮戰在36個閘門墩上。劉書田與大家一樣吃住在工地、指揮在現場。榜樣的力量無窮盡,“人心齊則泰山移”。領導帶頭大幹、苦幹,36處的鏖戰則夜以繼日向前。終而按時保質、保量完成任務,從而實現了葛洲壩人“1981年通航發電”的諾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