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世英
曾世英
曾世英,地圖學家,江蘇省常熟人。1919年畢業於蘇州工業專門學校土木科。曾任順直水利委員會副技師,華北水利委員會和地質調查所技正、簡任技正。建國后,歷任新華地圖社社長、地圖出版社副總編輯、國家測繪總局測繪科學研究所副所長、中國地理學會和一至三屆理事、中國測繪學會第一至三屆理事。是第二、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
曾世英先生照片
曾世英
非同尋常的成長道路
曾世英,江蘇常熟人,祖父是清貧的京官,父親是窮秀才,生性喜鑽算學和格致(物理);在詹天佑部下當差,1912年病故,導致家境進一步衰落。
曾世英出生於1899年6月13日。1914年夏考入蘇州工業專門學校土木科,1918年畢業。兩年後,經同學介紹到天津順直水利委員會工作。由於他工作勤奮主動,試用期滿后即定為練習技師,后又被提升為副技師,主持一個繪圖室的工作。1929年,天津順直水利委員會改組為華北水利委員會,他被任命為繪圖室主任,從此他便正式跨入地圖出版工作的行列。
嘔心瀝血編製《申報地圖》
地圖冊
申報地圖
1930年秋,上海申報館總經理史量才接受丁文江的建議,由丁文江、翁文灝、曾世英負責編纂《中華民國新地圖》,作為《申報》創刊60周年(1932年4月30日)紀念。3人商定圖集編纂原則后,具體事宜由曾世英主持,翁文灝在該地圖集序言中說:“編輯制繪則曾世英先生實任其工作”。同年冬,曾世英邀請方俊襄助,並物色了安炳昆、王錫光等10餘位繪圖員,在北平地質調查所夜以繼日地編繪。1932年春完成編製任務后,曾世英估計該圖定價高,難以向青年學生和一般讀者普及,就向丁、翁、史三位建議另出縮編本,獲得同意與支持。曾世英與方俊在《中華民國新地圖》的基礎上刪繁就簡,1932年冬即編成《中國分省新圖》,並於1933年8月16日出版。次年4月22日,大本的《中華民國新地圖》也得以問世,二者習稱《申報地圖》。它們是推動我國製圖事業跨入現代階段的扛鼎之作,也是曾世英及其合作者對地圖學最重要的貢獻。以《中華民國新地圖》為代表,在許多方面都實現了對傳統地圖學的變革與超越。創新地圖集的結構體例。我國的地圖測繪源遠流長,但傳統的輿地圖多附以長篇的文字解說,製圖技術卻徘徊不前。為改變這種狀況,在丁文江領導下,曾世英確定《中華民國新地圖》,由全國總圖(即序圖)、普通地圖(即分幅圖)和城市圖3個系列組成,吸收各學科的調查研究成果;用表示自然和社會文化狀況的幾幅專題性全國總圖,取代以往圖集中所附的大量文字。藉助丁、翁二人的關係,曾世英組織趙元任、竺可楨、張心一、謝家榮、侯德封等專家學者,編製了語言、氣象、農產、礦產等專題圖。在普通地圖中,每一區域都有表示省區劃分、城鎮分佈、交通路線的人文圖,以及表示山嶽高下、水體深淺的地文圖。既便於不同區域間進行人文或地文特徵的比較,又使同一區域內人文與地文狀況兩相對照。全國總圖與分幅圖、城市圖,普通地圖與專題地圖,地文圖與人文圖,各種類型在此無不具備。曾世英及其合作者創立的中國地圖集結構的新體例,構成了當代國家地圖集的雛形。《中國分省新圖》則將人文圖與地文圖合而為一,各擇其要者繪入同一幅圖中,不以經緯度切塊而以省分幅,並以專題性地圖為先導。這種作法更為現今多數普通地圖集所採用。廣搜實測成果,訂正地理方位。用天文測定的經緯點糾正方位,是《申報地圖》的主要成就之一。曾世英參考地質調查所收藏的各省測量局和水利機關繪製的7700多幅實測地圖,以及出自俄、英、德、日等國之手的1500多幅中國各地實測地圖,作為編製44幅普通地圖的依據。這些地圖來源各異、精粗不一、體例混雜,更因缺少實測經緯度和三角網控制,彼此難以拼接。曾世英對這些稱為“阿米巴”(變形蟲)的原始圖件逐個分析鑒定,用最新成果消除歷來各本的錯誤,再由合作者把它們縮成同一比例套合對比。為求得正確的距離和方向,他殫精畢力上溯清初舊書,博考近時遊記,徵引地質調查所和印度測量局等尚未出版的新材料,獲得了1000多個天文測定的經緯點,在詳細考證之後,用以糾正舊圖中的方位差錯,並追索各地的高程依據,訂正海拔。為便於區域間面積和地文、人文要素的對比,曾世英與丁文江商定,盡量統一各類圖幅的比例尺。這些不易察覺的改進,提高了地圖的準確性和實用性。此外,圖集后附有36000條地名索引,並以不同字體標明其經緯度數值的精密程度,這在國內外均屬首創。首次用地貌分層設色法淘汰“龍脈”表示法。30年代之前的地圖精於記水而絀於記山,大都以毛毛蟲或筆架式符號表示山脈,蜿蜒滿紙卻無法辨別地勢高低和川原廣狹。曾世英徵得丁文江同意,首次代之以等高線和分層設色法。由綠色至棕色,顯示不同高度帶地勢由低至高的變化,海平面以下則用藍色表示,深度愈大,色調愈濃,並註明重要地點的山高水深,使各類地貌一目了然。這次成功的製圖技術革命,從根本上扭轉了人們對我國地勢的認識。受千餘年來堪輿家“龍脈”舊說的影響,地學界一直流行著我國山嶺脈絡相通,起於一祖(蔥嶺),分為支派,五大山系橫穿東西的錯誤觀點。《中華民國新地圖》第1次展現了中國地勢西高東低的特徵,從而在地學界開始形成我國地貌劃分為3級階梯的科學概念。精心選擇地圖投影方法。清代康熙《皇輿全圖》採用梯形投影和圓柱投影以後,雖然改進了“計里畫方”這一傳統製圖法的若干缺陷,但仍舊不能解決圖上距離、方向、面積同實際狀況相差過大的矛盾。曾世英在方俊協助下,比較各種投影方法的優劣,在分幅圖中採用變形程度較小的多圓錐投影,全國總圖則採用亞爾勃斯投影法(即雙標準緯線等積圓錐投影),根據中國疆域的位置選定標準緯線,從而使圖上所示面積與實地面積相等,各點之間在方向和圖形上的失真也減至最低程度。由於投影選擇得當,實際地物(如青藏高原)的平面形狀和面積,都在圖上得到了準確的表示。在此基礎上,曾世英指導有關人員,根據我國東部的1:100萬和西部的1:400萬原圖,採取先用求積儀在圖上量測,再回歸到球面上的辦法,第1次接近實際地得出了全國各省區的面積,基本上解決了當時各家對這一問題的爭論。現在的省界已與過去不同,但那時求得的全國總面積卻與近年的量算值大體一致。 《申報地圖》出版后風行海內外,僅縮編本的《中國分省新圖》,在1933—1939年間就先後出了4版,銷行約20萬冊,與當時一般圖書一二千冊的銷量相比,簡直是天文數字了。學術界認為:“《中華民國新地圖》之完成為一絕大貢獻,可與世界進步之地圖並列而無愧色”、“在中國地圖史上是空前巨制”、“確已劃了一個新紀元”。英國皇家地理學會《地理雜誌》(Geographical Jour-nal)和美國紐約地理學會《地理論評》(Geographical Review)等多次刊登書評:認為兩圖“全部製作技術都是高水平的”,“是迄今為止最可靠的”中國地圖。此後國內外以它為藍本或受它影響的中國地圖,據統計多達40餘種版本。解放初期出版的地圖,都註明“國界根據抗日戰爭前申報地圖繪製”。1957年8月,由地圖出版社出版、曾世英為總設計兼主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集》,就是在《申報地圖》解放初期的修訂本(因故未出版)基礎上設計成的。 《申報地圖》出版之際,適逢抗日救亡運動興起,成千上萬的中國人從中“覽此美麗河山,因而益激發其愛國心,奮袂以圖桑榆之復”,該圖集成了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好教材。1936年4月,張學良將軍到延安,將最新出版的《中華民國新地圖》贈送給周恩來同志,並語重心長地說:“共同保衛中國。”人們還看到,南京梅園新村紀念館周恩來同志辦公桌上,放有《中國分省新圖》;西柏坡革命紀念館毛澤東主席辦公室,掛著曾世英、方俊、周宗浚以《申報地圖》為基礎編製的《中華民國地形掛圖》。這是歷史對曾世英嘔心瀝血編繪《申報地圖》所作出的充分肯定。
開拓地名標準化研究新領域
中國分省圖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辭典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
地理學報
曾世英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成就之一,是關於地名標準化的研究,在地名譯寫、地名正名、地名羅馬化以及建立中國的現代地名學等方面,做了大量開拓性的工作。促進外國地名漢字譯寫的統一。50年代初,由於存在著多種翻譯方法和若干技術問題,外國地名的譯寫非常混亂,一個地名在10本書中曾有11種漢字譯法。曾世英1956年提出,名從主人是翻譯外國地名的最高原則,一般地名應按主人的稱說和讀音、按統一的譯音表譯寫,慣用已久的少數地名可按約定俗稱的原則處理。他還就統一譯寫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實施步驟,作了多方面的探討。在第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他與葉聖陶、夏堅白聯名提出了“成立地名譯音統一委員會”的提案。1965年,在國務院文教辦公室主任張際春主持下,成立了“人名地名譯寫統一委員會”,曾世英組織有關專家,僅用半年就修訂了英、俄、德、法、西班牙、阿拉伯6種語言的地名漢字譯音表,為社會各界提供了用漢字譯寫外國地名的科學依據。積極推動少數民族語地名的漢字譯寫規範化,大力倡導漢語拼音字母音譯轉寫法。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國家基本地圖(1:50000),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才施測的,受漢字表音的局限性和測繪人員方言差別的影響,少數民族語地名的漢字譯名存在著嚴重的分歧和混亂。曾世英在分析新疆實測地圖的地名調查資料時發現,在僅佔全區面積3%的範圍內,維吾爾語“溪溝”一詞的譯法竟達92種之多,其它地名常見詞也有類似的混亂,這一情況引起主管部門的重視。地圖出版時譯名得到了統一。《漢語拼音方案》公布后,曾世英積極倡議在野外地名調查中用漢語拼音字母作為記音工具,再據以譯寫漢字。在外業測量隊年終修整期間,組織舉辦漢語拼音學習班,並根據各自的需要,分別學習蒙、維、藏三種文字的拼音知識,提高了他們譯寫地名的業務水平。1959年,曾世英受命在國家測繪總局測繪科學研究所籌建我國第一個地名研究室,主持制定了維吾爾語、蒙古語、藏語、柯爾克孜語、西雙版納傣語等多種地名譯音規則,由國家測繪總局與總參測繪局聯合發布,有力地促進了地圖測繪工作中少數民族語地名的漢字譯寫規範化。曾世英認為,漢字譯名與少數民族語地名原音之間的出入,可以藉助《漢語拼音方案》來彌補。我國少數民族的文字大多由字母組成,這些字母和漢語拼音字母都代表音素,依據國際習慣,在分析兩者的對應關係后,可以採用字母對字母的轉換方法,如同斯拉夫字母拼寫的地名可用羅馬字母轉寫一樣。有些文字雖然也由字母組成,但地名的書面形式和口語脫節,則只宜從音(即所謂音譯)而不宜轉寫,即使這樣,也比用漢字譯音準確。因此,需要根據不同情況,將音譯和轉寫有機地結合起來。曾世英在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胡愈之和民族事務委員會薩空了幫助下,組織少數民族在語言研究、教學、出版部門的學者和專家,制定了《少數民族語地名的漢語拼音字母音譯轉寫法(草案)》,由國家測繪總局和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在1965年聯合頒發(1976年作了修訂)。其後,在我國出版的漢語拼音版地圖中,維吾爾語、蒙古語、藏語地名採用音譯轉寫法,受到了國內各兄弟民族的熱誠歡迎和國際上的高度重視,成為我國地名國際標準的組成部分。1981年,曾世英20多年的研究成果的總結——《中國地名拼寫法研究》一書問世,進一步豐富了我國地名標準化工作的理論基礎。清除外來地名,維護祖國尊嚴。曾世英出於高度的愛國主義熱忱,在大量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殘留在我國西部地區和東南沿海地圖上的外來地名,作了認真的清理。這些經外人肆意篡改后強加於我們的地名,帶有強烈的殖民主義色彩,是帝國主義文化侵略的產物。1976年初,他和杜祥明查找核對了我國出版的地圖以及西文、俄文圖書後發現,在藏北高原及其附近地區,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外國的所謂“考察者”以西方人名或地名擅自命名的山嶺、河湖等自然地物名稱竟達100餘個,我國製圖工作者因不明底細而用之於中國地圖上的尚有54個。1985年,曾世英將西方出版的海圖和我國自己的地圖相對照,查出東南沿海島礁名稱中譯自英語稱說的達961處,其中以西人姓氏或外國地名命名的有236處,不僅曾被我國早年出版的地圖所照搬,現在也仍有其殘餘,如福建馬祖列島中的“高登島”,舊籍原作“戈登島”,后改“哥登島”,顯系譯自英國海圖,因紀念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的英國劊子手戈登而得名。曾世英認為,在我國的領土上存在上述各類地名,有損中國的國格,必須予以徹底廢止,恢復其本來面目。他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國家有關部門的充分肯定。現在,西部地區的外來地名已被革除,東南沿海地區也在逐步清理之中。為了祖國的主權和尊嚴,他正以耄耋之年從事南海諸島地名問題的研究。呼籲和扶持地名學的建立。早在1939年《中國分省新圖》第4版序言中,曾世英就提出了實現地名標準化、仿效歐美國家設立地名審查委員會的想法。1960年在第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他作了《地名學應作為一個空白學科來建設》的書面發言,呼籲順應世界學術潮流,建立中國的地名學,以提高地名譯音的質量。1962年又與杜祥明合作,在中國地理學會年會上提交《地名學的國際現狀與研究方向》一文,引起國內對這門新興科學的關注。60年代以來,曾世英潛心研究地名學理論,發表了數十篇學術論文,還不遺餘力地扶持學科建設。1979年《地名知識》雜誌公開發行和1989年創刊10周年之際,他分別撰文祝賀。80年代初,又多次與年輕同志一道,深入東南沿海和西北內陸調查地名,隨後又擔任了31卷本《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辭典》總編委會副主任委員。1982年,他以83歲高齡登上大學講壇,為北京師範學院地理系開設的《地名學講座》授課。1983年,曾世英和林超、褚亞平、陳橋驛等20餘位學者,提出成立中國地名學會的倡議,並作為籌備者之一奔波操勞。當1988年中國地名學研究會成立后,他又被推舉為名譽理事長。1990年8月,年已91歲高齡的曾世英又不辭辛勞地奔赴西安,參加城市地名管理學術研討會。他為我國現代地名學的發展所作的艱苦努力,贏得了後學者深深的欽敬。努力推進中國地名的國際標準化。用羅馬字母拼寫我國地名,是實現中國地名國際標準化的需要,但以往沒有統一的標準,致使同一個中國地名在不同的羅馬字母文字里拼法各異。曾世英在50年代後期的研究工作中,就較早地致力於消除這種混亂。他認為,威妥瑪式拼法雖然在國內外已沿用了100多年,卻並不完全符合漢語的讀音規律,1958年《漢語拼音方案》公布后,就應當用來取代包括威妥瑪式在內的各種外來拼法,掃除半殖民地時期遺留下來的文化侵略的殘跡,從而正確地、統一地拼寫我國的地名。1974年和1977年,地圖出版社相繼出版漢語拼音版《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分省地圖集》,曾世英積極為編纂工作出謀獻策,他所倡導的按照《漢語拼音方案》拼寫漢語地名、依據音譯轉寫法拼寫蒙、維、藏語地名,在科學性和適用性方面,獲得了國內外人士的讚賞和支持。1977年,聯合國第3屆國際地名標準化會議以絕對多數通過了我國的提案,“以漢語拼音字母拼寫的中國地名作為羅馬字母拼寫法的國際標準”,曾世英對此具有不可湮沒的開拓之功。有人認為,威妥瑪式至少在英語中根深蒂固,如果中國地名放棄這種拼法,會給國際交流造成很大困難。曾世英為此撰寫《中國地名的羅馬化》一文,分析了在歐美頗有盛譽的《泰晤士世界地圖集》對中國地名的拼寫情況,以統計數字有力地駁斥了上述謬論,闡明了廢棄威妥瑪式拼法的歷史必然性。該文由我國代表在1977年2月紐約聯合國地名專家組會議上散發,進一步增強了國際上對我國確定的地名羅馬化方針的支持。關於為外語讀者服務的我國地圖上如何拼寫地名通名,存在著按外語意譯和按《漢語拼音方案》拼音兩種主張。曾世英1987年在《地理學報》發表《試論我國地名的羅馬化》一文,認為只有採取本國的拼寫形式,按照《漢語拼音方案》拼寫,才符合推行單一羅馬化的要求,並根據多種外國地圖統計證明,通名從音符合歐美製圖習慣。針對“外交文件中見過的通名意譯寫法不宜改變”之說。1988年7月在中國地名學研究會成立大會上,曾世英又宣讀了論文《再論我國地名的羅馬化》,以中國與緬甸、巴基斯坦、阿富汗、蒙古4國邊界地圖上出現的通名統計證實,按原語拼音是主流,而以外文意譯是例外,力主在代表國家版圖的地圖上,通名採取拼音而不從外文意譯,以維護國家主權和尊嚴。回顧中國地名國際標準化的進程,我們不能不銘記曾世英為此傾注的滿腔熱情和他所付出的巨大勞動。
執著的追求,無私的奉獻
中圖社門市部
1 丁文江,曾世英.川廣鐵道路線初勘報告.地質專報(乙種),1931(4).
曾世英論文選
3 丁文江,翁文灝,曾世英.中國分省新圖(1—4版).上海:申報館,1933—1939.
4 丁文江,翁文灝,曾世英.中華民國新地圖.上海:申報館,1934.
5 曾世英.中國輿圖分幅法芻議.地理學報,1935(1):73—88.
6 曾世英,方俊,周宗浚.中華民國地形掛圖.上海:申報館,1939.
7 曾世英.我國測繪事業的檢討.工程,1939(1):1521.
8 曾世英.中國實測經緯度成果彙編.重慶:中央地質調查所,1943.
9 曾世英,方俊.中國輿圖用亞爾勃斯投影表.重慶:中央地質調查所,1943.
10 曾世英,方俊.中國分省新圖戰後訂正版.上海:申報館,1948.
11 曾世英.統一外國地名翻譯的商榷.地理學報,1956(4):373—395.
12 曾世英.從整理外國地名譯名的角度來談談漢語拼音文字.拼音,1956(5):1—3.
13 曾世英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集.北京:地圖出版社,1957.
14 曾世英.從製圖學的角度來看“麥克馬洪線”是非法的.測繪通報,1959(14):13—15.
15 曾世英.也來談談地名拼寫法.文字改革,1959(13):11—14.
16 曾世英.地名譯音在測繪科學上所佔的位置及其發展方向.測量製圖學報,1959(3):143—158.
17 曾世英.地名學應作為一個空白學科來建設.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會刊,1960.
18 曾世英.用漢語拼音字母拼寫非漢語地名.文字改革,1961(11):6—9.
19 曾世英.漢語拼音方案在少數民族語地名調查中的應用.文字改革,1963(7):1—3.
20 曾世英.展開地名學的研究為地圖生產服務.1962年製圖學年會論文選,1964:61—69.
21 曾世英.維哈新文字給製圖工作帶來很大好處.新疆日報,1965年1月8日.
22 曾世英.漢語拼音方案在測繪科學中的新應用.光明日報,1965年6月9日.
23 曾世英.地名的國際標準化和中國地名拼寫法.光明日報,1978年10月25日.
24 曾世英.談談民族語地名音譯轉寫法及其表音深度.民族語文,1979(1):40—47.
25 曾世英.關於運用漢語拼音字母拼寫我國地名的若干問題.第三屆全國地圖學術會議論文選集,1980:1—7.
26 曾世英.中國地名拼寫法研究.北京:測繪出版社.1981.
27 曾世英.中國地名的羅馬化.語文現代化,1981(5):202—212.
28 曾世英.關於我國地名羅馬化一些問題的商榷.文字改革,1982(3):2—4.
29 曾世英.河源考察十分必要.黃河源頭考察論文集,1982:15—17.
30 曾世英,孫竹.我國地名的國際標準化和民族語地名的音譯轉寫法.民族語文研究論文集,1982:705—731.
31 曾世英.做好地名工作展開學術研究.地名知識,1983(2):3—6.
32 曾世英,杜祥明.地名學導言.地名學論稿,1985:7—20.
33 曾世英,杜祥明.我國西部地區的外來地名.地名學論稿.1985:247—272.
34 曾世英.地各拼寫規範化的矛盾.漢語拼音正詞法論文選,1985:257— 269.
35 曾世英.關於我國地圖上島礁名稱的正名和通名規範化問題.地名知識,1985(4):3—7.
36 曾世英.地名工作中的語言文字問題.語文建設,1986(1,2):26—29.
37 曾世英.雲南地名研究大有可為.地名集刊,1986(4):4—7.
38 曾世英.試論我國地名的羅馬化.地理學報,1987(3):221—230.
39 曾世英.關於國家地圖集發行外文版的建議.地圖,1989(4):1—6.
40 曾世英.關於我國地名拼音的商榷.中國翻譯,1989(2):48—51.
41 曾世英.再論我國地名的羅馬化.測繪學報,1989(2):132—140.
42 曾世英.地名用字標準化初探.曾世英論文選,1989:261-280.
曾世英先生,以他孜孜不倦、兢兢業業的奉獻精神,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科學態度,影響了不止一代從事地圖製圖和地名研究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