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石阡苔茶的結果 展開

石阡苔茶

地理標誌產品

石阡苔茶,貴州省銅仁市石阡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明萬曆年間《貴州通志》記載:“石阡茶始於唐代,種茶、飲茶盛於明初。石阡苔茶扁形綠茶,外形自然芽狀、稍扁、有毫,綠潤,勻整,湯色黃綠、明亮,清香,滋味鮮爽,葉底完整、嫩勻;石阡苔茶營養豐富,其中茶多酚20—26%,咖啡鹼4.5—6.0%等。

2015年2月10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石阡苔茶”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產地介紹


石阡縣位於貴州東北部,銅仁地區西南部.氣候溫潤,境內與周邊皆無大規模工業污染源,保留了少有的亞熱帶原生生態系統。石阡苔茶就是在這樣一種得天獨厚的環境里,在石阡悠久的飲茶文化中培育而成。

特性


石阡苔茶是中國屈指可數的茶樹良種,抗逆性、適應性、產量、品質都比外地品種要勝幾籌,而且栗香持久,滋味醇厚,色澤綠潤,湯色黃綠明亮,葉底鮮活勻整。
根據貴州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分析,石阡苔茶營養豐富,其中茶多酚20—26%,咖啡鹼4.5—6.0%,茶氨酸2.0—2.5(克/100克),谷氨酸0.28—0.40(克/100克),酪氨酸0.05—0.10(克/100克),精氨酸0.18—0.3(克/100克)、天冬醯胺0.5—1.0(克/100克)等。

來歷


關於石阡苔茶,有一個傳說。從前,在五德鎮新華的崇山峻岭中有一山洞,洞里隱居著兩位修行的大師,村民若缺衣少食,即可到山洞求助,若有災難疾病,飲山洞之水也能消災除病。因此周圍山寨村民皆來此祈求平安幸福。
一日一老翁突發疾病,家人攙扶到山洞求治,到此卻水源乾涸,池中落葉沉積,老翁無水可飲,情急之下以池中落葉當葯咀嚼吞服,該葉入口微苦,回味甘甜,口感甚好,藥液下肚,頓覺神清氣爽,病痛全除,於是採下落葉樹上之種子回家播種。消息傳開,人們紛紛到山洞採摘凈水池邊樹種種植,不幾年這種樹就漫山遍野了,這樹被當地人稱為“苔茶樹”。
石阡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150毫米,由於雨水多,濕度大,致使這塊凈土的茶葉產量及品質皆優。作為全國古老茶區之一的石阡,苔茶一直是眾品種中的一支奇葩。儘管“養在深閨”,但仍有些許文字記載。漢代楊雄著《方言》、唐代陸羽著《茶經》、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江南道》、明代《黔記》、清代《續黔書》、《貴州通治》以及現代茶聖吳覺農的著作等歷代史書、方誌都從不同側面記載和描述了石阡茶葉的歷史淵源及發展狀況。據1940年《楊大恩鄉土教材輯要》記載:“民國二十五年貴陽開全省展銷會,石阡茶獲優質獎章”另據早期的《貴州日報》載,“貴州茶味之美,則以石阡為巨擎焉,近年商會主席龍堯夫改良裝璜,石阡茶大有暢銷全國之勢矣”如此種種,都銘記著石阡苔茶的清香和身影。
經農業部檢驗,該茶致病菌衛生指標、重金屬及農殘含量,均低於歐盟、日本的標準,芳香物質含量豐富,而且含鋅、硒、鉀等有益物質。該茶發源於石阡,引種到黔東、黔北、黔東南等地,是貴州特色茶產業的戰略品種,2009年獲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其產品已獲國家級獎項10餘個,曾被人譽為“金不換”和“品牌中的品牌”。

現狀


石阡苔茶
石阡苔茶
中國茶葉流通協會授予“中國苔茶之鄉”稱號。國內省內金獎拿到手軟,美輿度極高,成反比的是,市場知名度極低.如今石阡縣茶園種植面積已達15.8萬畝,計劃於2011年擴大至30萬畝(來自石阡縣紅頭文件)。

產品保護


根據《地理標誌產品保護規定》,國家質檢總局組織了對石阡苔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申請的審查。經審查合格,現批准自即日起對石阡苔茶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生產情況


2014年,石阡苔茶種植面積共有35萬畝,茶葉總產量為1.5萬噸,產值為5.6億元。
2015年,石阡苔茶種植面積35萬畝,年產量達8768噸。

產品榮譽


1999年,石阡苔茶獲中國國際茶博覽暨交易會授予的“第二屆國際茶博會金獎”;
1999年6月,石阡苔茶獲中國茶葉學會授予的“第三屆中茶杯特等獎”;
2006年,石阡苔茶獲寧波國際茶文化優質獎;
2006年4月,石阡苔茶獲第二屆中國(寧波)國際茶文化節組石阡苔茶委會授予的“2006年中綠杯中國名優綠茶優質獎”;
2006年5月,石阡苔茶獲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節、茶博會論壇茶評比“金獎”;
2007年5月,石阡苔茶獲第三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節、茶道論壇評比“金獎”;
208年4月,石阡苔茶獲中國北京國際茶業博覽會名優茶評比“金獎”;
2008年5月,石阡苔茶獲第十五屆上海國際苔茶文化節暨茶葉博覽會“中國名茶”評選“金獎”;
2009年4月,石阡苔茶獲上海國際文化節“中國名茶”評選“金獎”;
2010年,石阡苔茶被評為“中國消費者滿意名特優品牌”;
2010年,石阡苔茶成功申報為地理證明商標和被評為“貴州省三大名茶”;
2011年,石阡苔茶被評為“中國著名品牌”、“中國優質產品”;
2013年,石阡苔茶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
2015年2月10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石阡苔茶”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保護範圍


石阡苔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為貴州省石阡縣現轄行政區域。石阡苔茶地域保護範圍為:龍塘鎮龍井鄉、白沙鎮、聚鳳鄉、本庄鎮、河壩鄉、大沙壩鄉坪地場鄉花橋鎮、石固鄉、青陽鄉、五德鎮、楓香鄉、坪山鄉、中壩鎮、甘溪鄉、國榮鄉、湯山鎮等18個鄉鎮。地理坐標為:東經107°44′55″-108°33′47″,北緯27°17′5″-27°42′50″,區域面積2173平方公里。石阡苔茶種植面積35萬畝,年產量達8768噸

專用標誌


石阡苔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貴州省石阡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貴州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石阡苔茶的法定檢測機構由貴州省質量技術監督局指定。

質量技術


(一)品種。
當地群體種。
(二)立地條件。
海拔800m至1300m,土壤為黃壤或山地黃棕壤,土層深度在1m以上,土壤pH值4.5至6,有機質含量≥2%。
(三)栽培管理。
1.育苗:選用無檢疫性病蟲害的插條進行無性繁殖。
2.茶樹種植:
(1)定植時間分別為早春(2月上旬至3月中旬)和冬栽(10月至12月)。
(2)定植密度:單行栽:每公頃最高株數≤75000株;雙條栽:每公頃最高株數≤90000株。
3.施肥:以有機肥為主,每年每公頃不少於2500kg;秋冬季結合深耕施基肥。
4.環境、安全要求:農藥、化肥等的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的相關規定,不得污染環境。
(四)鮮葉採摘。
1.採摘時間和標準:採摘期為春季。禁采雨水葉或露水葉,採摘標準為一芽一至二葉。芽葉完整、鮮活。具體如下表:
級別標準
特級全芽、勻整肥壯
一級一芽一葉初展,全展葉不超過5%,芽葉完整勻凈
二級一芽一葉半展,一芽二葉初展不超過5%,芽葉勻凈
2.鮮葉運輸:應使用透氣良好的、光滑清潔的容器裝運鮮葉,運輸時不得日晒雨淋,不得與有異味、有毒物品混裝、混運。鮮葉採摘后4小時內運到加工廠。
(五)加工工藝。
1.傳統工藝:全手工製作,殺青做形→攤涼→做形→乾燥→烘焙足干→提香。
2.改良工藝:殺青→攤涼→理條做形→攤涼→做形→攤涼→烘焙足干→提香。
(六)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芽葉色澤綠潤、葉肉肥厚,外形扁平尚直有毫,耐沖泡、沖泡時葉芽豎立,茶湯黃綠明亮,滋味醇厚爽口,栗香顯露,葉底嫩綠明亮。
級別外形內質
形狀色澤整碎凈度香氣滋味湯色葉底
特級稍扁平、略直、有毫綠潤勻整潔凈
嫩栗香
持久
鮮爽味甘翠綠、清澈嫩勻、鮮活
一級稍扁平、略直、有毫
綠、
尚潤
尚勻整潔凈
栗香
持久
尚鮮爽
黃綠、
明亮
嫩勻、尚鮮亮
二級尚扁、略直、有毫黃綠、尚潤欠勻整潔凈栗香尚持久醇尚鮮黃綠、尚亮尚完整、明亮
2.理化指標:
項目指標
茶多酚/%(m/m)18.63-23.9
氨基酸/%(m/m)≥3.0
水浸出物/%(m/m)≥40.0
硒(以Se計)/(mg/kg)0.199-4.0
鋅(以Zn計)/(mg/kg)41.7-65.0
3.安全要求:產品安全指標必須達到國家對同類產品的相關規定。

文化典故


全國古老茶區之一的石阡,苔茶是眾品種中的一支奇葩。有些許文字記載。漢代楊雄著《方言》、唐代陸羽著《茶經》、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江南道》、明代《黔記》、清代《續黔書》、《貴州通治》以及現代茶聖吳覺農的著作等歷代史書、方誌都從不同側面記載和描述了石阡茶葉的歷史淵源及發展狀況。
關於“石阡苔茶”還有兩個典故:
一是御封“天子藤茶”。
石阡縣佛頂山獨特的野生藤茶經茶史藥典多方專家追史溯源考證,茶聖陸羽在其第一部《茶經》里將它歸為新梢枝性狀的藤茶類中,清朝光緒皇帝御封其名為《天子藤茶》,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稱之為古茶,它是茶葉王國的瑰寶,藥效性能很強的茶之奇葩,主要分佈在貴州石阡佛頂山之上。相傳,在清光緒年間,有一位名叫陳子賀的先生在皇宮內擔任光緒皇帝的老師,當時光緒帝的身體較為虛弱,食欲不振,臉色蒼黃,聲音沙啞,臉上常長著黑斑和青春痘。而光緒帝又極怕吃藥,患此疾病令其十分煩惱。恰好當年陳子賀老師回老家探親,發現鄉親常飲用石阡佛頂山上的野生藤茶,不但很少患病,而且個個精神飽滿,面頰紅潤,陳老師品嘗此茶后口感舒服,就是靈機一動,回京時帶了一包獻予光緒帝飲用。光緒嘗之,感覺別有風味,口感清爽,咽喉舒服,於是便作茶經常泡飲,不到半年,光緒不但臉上的黑斑和青春痘消失了,而且也感覺精神舒爽,身體強壯。為此,光緒皇帝便將該地藤茶御封“天子藤茶”,從此藤茶在民間廣為流傳,而且還流傳海外,至今仍在南洋與東南亞各國中享有盛譽。
二是坪罐茶換來的進士。
相傳,在很久以前的一個清明節,一讀書人進京趕考途經現石阡縣坪山鄉坪罐村,時值縷縷白霧猶如一層層薄薄的輕紗飄逸在山間田野,霧下叢叢茂密的茶樹撐著身腰,爭相吐新納秀,長出一顆顆青翠欲滴的新芽,散發出幽幽的蘭香,這裡優美的環境深深地吸引了這位才子。於是便吩咐隨從檢點行禮逗留在村寨游山賞景一番。走進農家,人們以茶相待,茶香撲鼻,輕呷細品頓覺神清氣爽,心曠神怡,疲意全無。上路時又帶上幾筐茶葉,沿途祛疲除病使用。一行到京城,只見宮廷內外人心惶惶,城門內外貼滿詔告,原來因太后病重難愈,宮廷詔告天下,求醫問葯,讀書人見此,遂將坪罐茶奇妙功效描述一番,再呈送給皇宮。不幾日,太后病癒,論功行賞,皇帝免試賜封讀書人為進士,從此,石阡縣坪罐茶也由此聲名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