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月之亂
秋月之亂
目錄
美濃岩村城,別稱“霧之城”。坐落於有“中阿爾卑斯”之稱的木曾山脈環抱的駒尾高原上(現岐阜縣岩村町),戰國時期,曾因一段時期被女城主統治過而聞名。標高721米,是現今日本境內海拔最高的山城。依靠其天然的險峻地勢,從中世紀築城伊始一直到現在歷經將近800餘年,穿越歷史的長河和繚繞的烽火屹立至今,是日本古山城史上少有的歷史悠久的名城。
岩村城築城的歷史可以上溯到文治元年(公元1185年),也有一種說法是建久六年(公元1195年)。負責築城的是鎌倉幕府草創初期的名臣加藤景廉(似乎就是“賤岳七本槍”中加藤嘉明的祖先)。景廉的長子景朝後來將苗字改為遠山,此後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的岩村城自然而然就成為了歷代遠山一族的居城。隨著時光匆匆留過,一直靜謐地矗立在高高的木曾山脈上的岩村城終於迎來了烽煙四起的戰國時期。
綿延不斷,山勢雄偉的木曾山脈
由於岩村城地處武田,織田,德川三家的交匯點,它不可避免地成為了兵家必爭之地。元龜元年(公元1570年)武田家名將秋山信友在信玄的授意下,悍然侵入東美濃,兵鋒直指岩村城。之所以說是“悍然”,是因為之前武田家和織田家是有盟約在先的,信玄此舉無疑是單方面撕毀條約的背信之舉。但是由於岩村城的地勢易守難攻,信友經過考量認為一時無法攻取,再加之織田方面的援軍急速趕來,信友便主動撤退了。儘管如此,此前的上村戰役中,信友依然重創了岩村城的守軍,城主
遠山內匠助景任在這場戰役中負了重傷,不久就一命嗚呼了。景任的妻子艷姬是信長的小姑母(織田信秀的堂妹),為了穩定景任死後岩村城的局勢,艷姬立刻過繼信長的第五個兒子「御坊」(即後來本能寺事變中與心中一起在二條御所戰死的織田勝長)為自己的養子(然則這樣一來,勝長和信長也就平輩了,日本還真是倫理道德觀念淡薄的地方啊),並擁立他為岩村城的城主。但是此時的御坊連十歲都未到,實際上城主的權力自然而然就落到了艷姬的手上,這樣岩村城就迎來了它歷史上第一位女城主。
窄斜的小道,牢固的石壁,的確是易守難攻啊~~
此後的岩村城在戰火中不斷地迎接他的新主人,元龜三年(公元1572年),信玄受到將軍義昭的邀請上洛,再次將攻略岩村城的任務交給秋山信友。信友一邊圍困岩村城,一邊利用城中跟隨御坊一塊來的織田方面重臣與原遠山家重臣們之間的不合開始策動守軍的不流血開城。由於信長正受到朝倉和淺井的夾擊,無法分兵救援,在城中斷糧的情況下,艷姬不得不做出合議方案。然後入主岩村城的信友進城后所作的第一件事居然是迎娶艷姬,不管是出於安撫民心抑或是仰慕艷姬的容貌,總而言之信友一下子就成了信長的便宜大姑父,這為他日後埋下了殺身之禍。(眾觀眾:喂,喂,不是這種說法吧~~~ 作者:君不見曹孟德染指張綉嬸娘后的下場~~~)。
長篠大戰後,武田家開始走向衰落。為了徹底消滅武田家,信長開始發動東美濃攻略,矛頭首先當然又是指向岩村城,負責指揮的是信長的兒子織田信忠。天正三年六月,信忠率領三萬大軍開始圍攻岩村城。但是信友此前作了充分準備,他挖掘了由岩村直通他原來領地飯田的密道,通過這條密道獲得武器和糧食的補充,另一方面他在城內挖了大量水井以防止敵人斷水(至今岩井町中依然有十多個當年信友打的水井)。再加上之前所作的修補增強工作,原本地勢佔優的岩村幾乎成了一個無法攻落的“伊謝爾倫”。
信忠圍攻了五個月始終無法取得進展,一直到天正三年(公元1575年)十一月十七日,信長親臨前線。為了避免無益的進攻,信長對信友提出了招降通告,表示看在姑母的面子上只要信友投降城主以下均可保全性命。由於城中開始斷糧,守軍士氣日益低落,信友答應了信長的勸降。然而此後岩村城迎來了它歷史上最為慘痛的時刻,開城投降的人們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遭到信長軍隊的突擊,遠山一族死傷殆盡。信友和艷姬則被押到岐阜處(現今岩村城正方當年織田軍駐紮的附近據說就是秋山夫婦被處刑的場所,可以看到村人所立的紀念碑)以「極刑中的極刑」逆磔刑(把人綁在木製十字架上,先用長槍刺十幾下,然後再用刀一刀一刀.....),
這就是當年信友打的井了,點擊放大可依稀看到“龍王井”的標註牌
作為信長的姑母艷姬發覺被騙后絕望之下發下毒誓詛咒信長。(之後信長果然在本能寺遭了報應)岩村城也在艷姬的詛咒聲中迎來了它的新任城主森蘭丸。蘭丸之後不久就隨信長一同在本能寺戰死,此後森長可,森忠政,田丸直昌,一個個像走馬燈似地在岩村城走過場,並未給這座古城留下過多的記憶。
一直到關原大戰後的慶長六年(公元1601年),松平家秉擔任城主,之後傳延了兩代。寬永15年(公元1638年)丹羽氏信入住傳了五代,到了元祿15年(公元1702年)松平秉紀入封,此後傳續了七代一直到明治維新藩籍奉還為止,岩村城終於結束了它山城要塞的使命迎來了和平年代。在這將近兩百年間,歷代城主都在不同程度上對岩村城進行修築和擴建、包括本丸,二之丸,出丸外側多處設置了曲輪,斷崖處修建了石壘,經過規劃,在要害處設立屏障,城門也不斷翻修加厚。因此直到現在,大部分岩村城跡都保存完好,唯一遺憾的是當年的天守閣已經不復存在了。
四百二十八年前,岩村城的第一位女主人被處刑前在此絕望地詛咒信長「像這種殘忍而沒情理的事,就算我原諒信長,上天也不會原諒他!你們看好,因果循環,總有一天他會嘗到最痛苦的死法啊!」,現在想來艷姬怨恨將自己作為戰略工具,見死不救(信長當年如果援救岩村城的話,艷姬就不會投降),甚至還殘忍處死自己的侄兒的信長,實在是不無道理啊~~~ 沿著木曾山道附近的岩村城跡,可以遠遠望見御岳山。城下町以岩村川為界,北側是武家屋敷,南側大部分是商鋪和農莊,當年遺留的殘壁,地面上的分界划痕依稀可見昔日繁榮的景象。藩內財政主要依靠經營印染業的木村邸和土佐屋,作為國家保護的古建築群,當年染廠的架構都被完好的保留下來,附近則開設了一些商場以方便遊客。此外岩村城以「女城主」「幻之城」等為品牌的日本酒的釀造也頗負盛名。最後只得一提的是現今岩村城市長渡邊美佐子也是一位女性,或許是當年的艷姬幾百年後轉世來再續當年的“女城主”之夢吧:)
岩村古城屹立數百年依然完好
城下町中當年的武家屋敷
直至1600年,圍繞著豐臣秀吉死後留下的權力空白,以德川家康為首的東軍與以誓死捍衛豐臣氏後裔的石田三成為首的西軍在關原進行了決戰。戰爭以東軍的勝利告終,從屬於東軍的黑田長政憑藉在關原一役中的功績從家康處拜領了筑前國52萬石領地,其中也包括秋月城。此後長政的叔父黑田直之一度入駐秋月城。直之是個熱心的天主教信奉者,在他的推動下,秋月城天主教信仰逐漸繁榮起來,這也為後來的“島原之亂”埋下了伏筆。
【江戶時代的秋月】
黒田長政臨死前,留下遺言將領內5萬石領地分封給自己的第三個兒子黑田長興。於是,繼承家業的黒田忠之就將秋月城5萬石知行地配給了弟弟長興。此後黑田長興又於1626年從將軍德川家光處拜領了大名資格,從此以秋月城為基礎,作為黑田氏分家的秋月藩正式成立。秋月藩也是後來江戶三百藩之一。
秋月城的正門又稱“黑門”,秋月種實剃了頭,帶著『梄柴肩沖』和自己的女兒從裡面走出來,黑田長政帶著52萬石的委任狀意氣洋洋地走進去,秋月城就這樣完成了歷史的交替。
秋月藩創立初始、藩政主要集中農村土地分配,領內結構調整,領主屋宅和家臣屋敷的建造,並且招募商人,形成了日後秋月成繁華的城下町。1637年九州爆發了著名的島原之亂,根據幕府的命令,秋月藩第一次領內總動員,黑田長興率軍出擊,參加了平定島原之亂的戰鬥。「島原陣圖屏風」詳細地描繪了當時的戰鬥情形。
此後在江戸時代也有秋月藩全體動員的事件發生,那時秋月藩遭到連續的災害打擊,領內發生嚴重的飢荒,藩內財政也不斷惡化。為了扭轉困境,秋月藩動員全藩上下勤儉節約,並且藩主和家臣以身作則,最後終於渡過了難關。
自長興以後,秋月的黑田家一代又一代延續著,一直到明治維新時期,世襲罔替歷經12代,整整二百四十六年,直至最後一任藩主黑田長德為止,在黑田家的治理下,秋月城日漸繁榮,而其城下町更是以“筑前的小京都”而聞名於九州。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8代藩主黑田長舒被後世稱為秋月藩中興的名君。這位黑田長舒是高鍋藩秋月家的養子,他的舅舅就是當時赫赫有名的米澤藩當主上杉鷹山(就是那個說“做了才會成功”最後帶動米澤藩中興的牛人,由此可見中興也是會傳染的.....)。黑田長舒在位二十三年間,一直致力於學術文化以及城下町產業的開發及保護。原古處(儒學者)、緒方春朔(醫師)、齋藤秋圃(畫家)等日本歷史上著名的文化人就是在他的治下脫穎而出,秋月城的木蠟和川茸也作為特產品而行銷各地。秋月城的著名景觀目鏡橋也是由長舒發起修建的。
這.....應該是黑田長政的遺囑吧
秋月之亂】
相比於長舒的開拓精神,此後的秋月藩在時代的變遷下則顯得過於保守了。幕末動亂時期,秋月藩的海賀宮門,戶原卯橘一直到死都在為勤皇而到處遊說奔走,執政的臼井亘理則被反對派暗殺,到幕府時代結束為止,秋月藩始終是以勤皇,佐幕的姿態活躍在歷史舞台上,固守著過去的體制。阻礙歷史前進步伐的事物,終將被一往無前的歷史潮流所吞沒,之後的“秋月之亂”在見證這段話的同時,也給秋月城留下了一抹血色的回憶。
美麗的目鏡橋
明治維新初期階段,由薩摩,長州,土佐的武士們組成「官軍」一直擔當維護國內治安的任務。但隨著倒幕運動的進展,明治政府漸漸意識到單單依靠沒有經過系統化訓練的武士組成的軍隊戰力完全不足,借鑒外國的做法,明治政府打算實行徵兵制。
要實現徵兵制,明治政府首先要做的就是改革原先各藩分治所領的制度,逐步向中央集權過渡,將各藩的武士集中到政府直接控制的軍隊中。同時又取消了一些武士原有的特權,諸如廢刀令的實施,允許普通平民也可以隨意取苗字,斷髮令,並且停止了武士們的俸祿。徵兵制的實行使舊時代的武士備感困惑,同時原先擁有比一般平民高貴身份的武士一下子被剝奪了眾多特權,沒有了俸祿的武士更是一下子陷入了生活困窘的狀態中。而廢刀令的實行更使武士們感到所謂武士之魂的喪失殆盡。
在這種情況下,特別是為了對抗廢刀令的實施,明治9年(即1876年)10月24日、以太田黑半熊為首領的熊本神風連大約士族170人率先發動反亂,襲擊了縣政府之後打死了縣令和鎮台司令官。緊接著為了響應神風連的行動、10月27日,原秋月藩以今村百八郎和宮崎車之助為首大約四百餘名士族組成秋月黨決定發動叛亂,史稱“秋月之亂”。但這次叛亂隨即被小倉鎮台軍以優勢兵力鎮壓,以失敗而告終。
時代的變革無可阻擋,作為舊時代的人,不拋棄過去,就無法正確地面對現實,“秋月之亂”恰恰表明歷史車輪的前進是任何人都無法阻擋的。此後秋月藩的士族們在失敗后終於認識到這個時代已經不再需要過去的武士了,他們中有些離開秋月出外去另謀生路,另一些則留下來融入了秋月地區新時代的建設中。此後秋月城漸漸從秋月地區的舞台上淡出,僅作為歷史的見證向人們訴說著它過去的輝煌。
現在秋月城植櫻成林,但有一條被稱作杉的馬場的道路直通城內,因為原來杉樹繁茂而得名,又叫做馬場,可以想象當年也進行馬術訓練的吧。這條路上建有古色古香的茶屋、藩校學習館、寶物閣等,途中用石垣隔開的田地據說也是武家房屋遺跡。在沒有觀光客的早晨,漫步在通向秋月城的杉的馬場小道上,欣賞兩邊風景,彷彿又回到了江戶時代。
經過不太深的護城河,建有箭樓的城牆,鋪滿瓦片以防水土流失的斜坡,登上石階,就可看見長屋門。這一帶真是美不勝收,裡面的黑門也是古處山城的搦手門,是珍貴的遺跡。城內的秋月中學佔地寬闊,也許曾是宮殿遺跡。秋月城給人的印象是正直樸實的,從時代背景來看,她也不是為戰爭而建的。城下町 杉的馬場和秋月城是觀光的熱點,但這還不足以體現有小京都之稱的秋月的魅力。前往城下的路上會看到一座叫做長崎橋的石拱橋。這是文化七年(1810年)由長崎招來石匠建成的,雖然小,但是弧形優美。旁邊的商人町上,老房子和倉庫錯落有致,好似一個小京都,與杉的馬場周圍的武家屋敷町相比,別有一番趣味。曲折的小道,石灰斑駁的土牆,這些街景不由不讓人感受到城下町的歷史沉澱。這一帶好像是被時間機器封印住了似的,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
【秋月藩的鐵炮術】
秋月之亂雖然以失敗告終,但秋月藩武士在與政府軍對抗時所發揮出的操作鐵炮的技術卻一直為後人所津津樂道。秋月藩使用鐵炮的歷史可以上朔到島原之亂的時候。那時候參加平定叛亂的秋月藩武士使用一種需要抱著發射的巨大火繩槍,被後世稱之為"抱え大筒",這種火槍長一米,重達30公斤,可以填充100粒鐵彈、威力巨大。使用的時候,需要一個人抱著才能發射,堪稱那個時候最大的個人用火繩槍,甚至有人誇張地說它的威力已經要接近於攻城用的大炮。而在實際戰場上,這種槍也確實顯現了對城門城壁巨大的破壞力,而在山地平原間使用是巨大的轟響也足以使地面部隊人仰馬翻。威力大對鐵炮手操作要求自然也高,尤其是如何應對射擊之時劇烈的轟鳴聲及如何控制強大的射擊之後的反衝力,為了解決這些難題,秋月藩相應地湧現了諸多操作鐵炮的流派,而一般操作心得則要求鐵炮手做到「心到眼到手到」同時全身要放鬆,以免過於繃緊肌肉而導致不必要的拉傷。
秋月藩的鐵炮術分為磯流,高野流,林流,久佐流,河野流,吉田流,陽流,若松流,板倉流等眾多流派,但現在除了林流以外別的大都已經失傳了,僅僅能從一些古代文獻上了解一些概貌。
林流的鐵炮術,最早見文獻是在秋月之亂的時候,此後這門技術是從際嘉穗町的繩田家沿傳至今。明治9年11月、響應熊本神風連反亂的秋月黨武士會合來自豐津的友軍一起向荻方面進軍,想要聯合在萩共同反亂的士族,沿路遭到官軍的狙擊,秋月黨人一路敗退。當時秋月黨中的鐵炮隊長中野五郎三郎和今村百八郎與官軍奮戰到最後,而當時和他們共同並肩作戰的就有繩田家的人。作為回報,中野五郎三郎和今村百八郎在被捕前將使用的大筒(一種較大的短火槍)贈與了繩田家的人,並且向他們傳授了林流鐵炮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