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渤海王子歸本國

送渤海王子歸本國

《送渤海王子歸本國》是晚唐詩人溫庭筠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全詩八句共四十個字,是在渤海王子學成歸國,作者熱情相送時所作。

作品原文


送渤海王子歸本國
疆理雖重海,車書本一家。
盛勛歸舊國,佳句在中華。
定界分秋漲,開帆到曙霞。
九門風月好,回首是天涯。

作品註釋


渤海——即渤海王國,公元698年(武周聖曆元年)大祚榮建立的以粟末靺鞨族為主體的,結合部分高句麗人的一個地方性政權,地域在今黑龍江、吉林部分地區。
“疆理”句——《左傳》:“賓媚人對晉曰:‘先王疆理天下。’”意思較多,此處指疆域。
“車書”句——南朝庾信哀江南賦》:“混一車書,無救平陽之禍。”秦始皇統一全國,“書同文,車同軌”,後代史家多以“車書一家”表示統一。這裡指唐與渤海本就是一國家人。
中華——指中原地區。
“定界”句——《新唐書·吐蕃傳》:“宰相裴光庭聽以赤嶺為界,表以大碑,刻約其上。”定界在今天青海湖東日月山,是我國季風與非季風氣候區的重要地理分界線。
秋漲——泛指因秋雨而高漲的江河。由於我國大陸性和海洋性的地理分佈特點,使得東部及東南地區呈現出很強的季風性氣候特徵。古代曆法採用陰曆,7-9月份為秋季,約相當於今天公曆的8-10月份,根據我國季風推進的規律,7-8月份正值黃淮、東北地區雨季,9月份西南及東南沿海地區雨季,此時該區域秋水泛漲,與西北地區乾旱少雨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形成鮮明對比。“秋漲”在此處泛指降水具有顯著季節變化特徵的地域。結合上文“定界”的釋義可知,此句蘊含了這樣的信息:定界這個地方劃分了東西兩地不同的季節性氣候,過了此地便進入了氣候特徵完全不同的季風氣候區,而渤海國在今天的黑龍江、吉林一代,季風性顯著,意指進入到與故國同一氣候之地,渤海國搖首可望,故有下句“開帆到曙霞”。
九門—— 典故名,含義比較多,主要有指禁城中的九種門,借指宮禁、天子;亦指天門,借指九天等。
風月——意即清風明月,也指聲色場所,風騷、風情。唐《贈王判官,時余歸隱,居廬山屏風疊》:會稽風月好,卻繞剡溪回。雲山海上出,人物鏡中來。
1.
渤海——即渤海王國,公元698年(武周聖曆元年)大祚榮建立的以粟末靺鞨族為主體的,結合部分高句麗人的一個地方性政權,地域在今黑龍江、吉林部分地區。
2.
“疆理”句——《左傳》:“賓媚人對晉曰:‘先王疆理天下。’”意思較多,此處指疆域。
3.
“車書”句——南朝庾信《哀江南賦》:“混一車書,無救平陽之禍。”秦始皇統一全國,“書同文,車同軌”,後代史家多以“車書一家”表示統一。這裡指唐與渤海本就是一國家人。
4.
中華——指中原地區。
5.
“定界”句——《新唐書·吐蕃傳》:“宰相裴光庭聽以赤嶺為界,表以大碑,刻約其上。”定界在今天青海湖東日月山,是我國季風與非季風氣候區的重要地理分界線。
6.
秋漲——泛指因秋雨而高漲的江河。由於我國大陸性和海洋性的地理分佈特點,使得東部及東南地區呈現出很強的季風性氣候特徵。古代曆法採用陰曆,7-9月份為秋季,約相當於今天公曆的8-10月份,根據我國季風推進的規律,7-8月份正值黃淮、東北地區雨季,9月份西南及東南沿海地區雨季,此時該區域秋水泛漲,與西北地區乾旱少雨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形成鮮明對比。“秋漲”在此處泛指降水具有顯著季節變化特徵的地域。結合上文“定界”的釋義可知,此句蘊含了這樣的信息:定界這個地方劃分了東西兩地不同的季節性氣候,過了此地便進入了氣候特徵完全不同的季風氣候區,而渤海國在今天的黑龍江、吉林一代,季風性顯著,意指進入到與故國同一氣候之地,渤海國搖首可望,故有下句“開帆到曙霞”。
7.
九門—— 典故名,含義比較多,主要有指禁城中的九種門,借指宮禁、天子;亦指天門,借指九天等。
8.
風月——意即清風明月,也指聲色場所,風騷、風情。唐《贈王判官,時余歸隱,居廬山屏風疊》:會稽風月好,卻繞剡溪回。雲山海上出,人物鏡中來。

創作背景


渤海王國作為一個受唐帝國冊封的地方政權,曾建都於敖東城(今吉林敦化東南)。全盛時“地方五千里”,史稱“海東盛國”。文物制度,仿擬唐朝。都城城垣土築,有內、外城。敖東城是渤海初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渤海國與唐朝關係十分密切。渤海先後派使臣朝唐有132次之多,唐朝也十多次派人赴渤海,雙方貿易往來十分頻繁。最為突出的是,渤海銳意學習中原文化。如“數遣諸生詣京師太學,習識古今制度”(《新唐書·渤海傳);並多次派文人到長安抄回《漢書》、《三國志》、《晉書》、《三十六國春秋》、《唐禮》等歷史、政治文獻;渤海王子和貴族子弟紛紛至中原學習,有的經過科舉考試,留作唐官。渤海的部分官員、使臣大都善用漢文撰寫奏章。有的詩人所寫的詩文,其韻律和意境幾乎可與同時代的中原著名詩人媲美。在渤海與唐朝的密切交往中,唐人對渤海人的感情不斷加深。此詩描寫的就是渤海王子學成歸國時,作者與之依依惜別之情之景

作品鑒賞


詩開篇就說,雖然內地與邊疆相隔甚遠,但唐朝與渤海在文化上屬於“一家”。這指出了雙方文化上的一致性。既然文化“本一家”,那麼,雙方就不會因為地域不同而影響精神上的聯繫。首聯是臨別時的勸慰,也表達出雙方間的厚誼深情,特別是唐人對東北邊疆渤海人的情誼。頷聯是對王子文化素養的讚譽。王子勤奮學習,如今博學多才,載譽而歸,值得慶賀;王子美妙的文章、詩句都留在中國,為人傳誦,這又是值得稱道與感謝的。頸、尾聯兩聯詩筆折轉,想象王子歸途情況及歸國后對長安內地的思念。越過赤嶺界碑,順著東流江水,王子揚帆直進,向朝霞曙光出現的東方故國駛去。“曙霞”暗含著對“海東盛國”的讚美。王子到達本國后,追憶在長安時的美好生活,定然會回首遙望,可那時已天遙地遠,各在一方了。尾聯透露出送行者依依不捨之情,於此可見篇首的勸慰,不僅含有王子的眷戀惜別之情,而且更有送行者本身強作笑容的離愁別緒。
此詩語言清淺樸素,感情色彩濃郁,是一首較好的贈別詩。作為我國各族人民之間親密交往的歷史記載,此詩更有其獨特價值。尤其是這首反映了一個重要史實:當時渤海國重視學習、吸取中原文化,以至於中原文化滲透融合進渤海文化的各個方面。

作者簡介


溫庭筠(約812—866),晚唐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唐宰相溫彥博之裔孫。溫彥博,我國古代著名詞人,兩《唐書》有傳。溫庭筠雖為并州人,但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名詩人一樣,一生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外地度過的。據考,溫庭筠幼時已隨家客游江淮,后定居於雩縣(今陝西戶縣)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嘗自稱為杜陵遊客。詩辭藻華麗,少數作品對時政有所反映。與李商隱齊名,並稱“溫李”。
溫庭筠早年才思敏捷,以詞賦知名,然屢試不第,客游淮間。宣宗朝試宏辭,代人作賦,以擾亂科場,貶為隋縣尉。后襄陽刺史署為巡官,授檢校員外郎,不久離開襄陽,客於江陵。懿宗時曾任方城尉,官終國子助教。詩詞工於體物,設色麗,有聲調色彩之美。弔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氣韻清新,猶存風骨。多寫女子閨情,風格濃艷精巧,清新明快。詩詞兼工,是花間詞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稱為花間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