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陰抑陽

滋陰抑陽

通過滋陰壯水來抑制陽火亢盛。宋代錢乙創立的六味地黃丸被認為是滋陰之祖方,後人方中又加入知母黃柏,滋陰之中兼寓抑陽之義。丹溪制大被陰丸,用龜板沉潛之品,以制陽亢,配地黃育陰,確具有創見。明清以後醫家,用介屬潛陽者漸多。至吳鞠通,吸取前人經驗,立大小定風珠,三甲復脈湯諸方,育陰潛陽治療濕病,並進一步推廣應用於內傷雜病。

基本簡介


“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後人又稱為“益火消陰”“扶陽退陰”等是通過扶陽益水來消退陰寒,主要是用具有補陽(壯陽、助陽)作用的藥物以治療脾腎陽虛,症見畏寒肢冷,腰膝酸軟、腹痛、久瀉、陽痿、滑精、早泄、尿頻清長、水腫舌淡脈細弱等症。臨床常以桂附地黃丸為代表方劑,此外如四逆湯真武湯理中湯溫陽利水,溫腎補氣,回陽救逆等法臨床亦廣為應用。

原理


陰陽在醫學中的應用
(一)陰陽與人體解剖部位的關係:根據上述之外為陽、內為陰;上為陽,下為陰;背為陽,腹為陰的規律,則人之皮毛在外為陽,臟腑在內為陰;頭在上為陽,足在下為陰。
(二)陰陽與人體生理的關係:人體的健康與否,決定於陰陽的是否調和,如《內經》所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人體攝取飲食后,經過脾、胃的腐熟運化,將營養物質運送至全身各處,使肉體增長強壯、使生命活動力旺盛。食物消化後有形的廢料,由前後二陰排出。人體之陰陽若是保持在平衡的情況下,人體就健康。
(三)陰陽與人體病理的關係:人體陰陽失去平衡后,就會表現出各種癥狀來,古人對癥狀的分類,也是用陰陽來代表和說明的。陽證,一般表現的癥狀是:發熱、口渴脈數(快)等,這類癥狀,古人又稱為熱(即陽)證。陰證,一般表現的癥狀是:不發熱,口不渴、手足冷、脈遲(慢)等,這類癥狀,古人又稱為寒(即陰)證。這就是《內經》所說的:“陽勝則熱,陰勝則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