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集鄉
隸屬於湖北省孝感市臨空經濟區
閔集鄉隸屬於湖北省孝感市臨空經濟區,地處孝感市孝南區東南部湖區,東與武漢天河機場隔白水湖相望,南與武漢市東西湖區隔府河相望,西濱野豬湖,北枕孝天路。國土面積97.1平方公里,水面8萬多畝,耕地2.78萬畝,人口27938人(2017年),轄28個行政村。
會議
境內二級公路10公里,與107國道、孝天路相連。瀝青、碎古路相連各村、各大種養基地。建有35KW變電站、移動通訊基站、聯通通訊基地、電信支局。
2011年6月18日上午,孝感市臨空經濟區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郭國文與孝南區委副書記、區長楊軍安在託管協議上簽字,孝南區閔集鄉整體交由市臨空經濟區管委會託管。自此閔集鄉由鎮改區,孝感市臨空經濟開發區的模型初步形成。
北宋大理學家程顥、程頤曾就讀於此,故鳳凰台也叫做程台。“夜月猶存照鳳台”的自然和人文景觀被譽為“程台夜月”,是孝感古八景之一,也是道教聖地,由於歷史原因,毀於1968年。遺跡尚存,已有道教和多家企業前來聯繫恢復重建事宜。?
距孝南區閔集鄉西2公里,距鳳凰台遺址北約800米處橫跨鳳凰崗上的幸福橋,最早叫鄭家橋,一九七三年重修。
橋面道路是東西向。整座橋實際上是兩部分組成,橋體的南半部為明清時期的原始基礎。石質雙拱結構;橋體北半部為“文革”時期擴建,立式單橋墩。石材加水泥混泥土結構,橋樑為鋼筋混泥土。
閔集鄉國土面積97.1平方公里,內轄一港(鳳凰港)二湖(野豬湖、白水湖)三垸(前進垸、東湖垸、幸福垸),且河閘配套、堤防堅固。蓄水豐富、可供養殖水面達3萬畝(其中精養魚池8000餘畝),出產天然淡水魚類達三十多種,為自然繁育,主要品種有草魚、鯉魚、花白鰱子、黑魚、鱔魚、黃鱔等淡水魚,年產量1萬噸,採用鮮嫩原料,傳統工藝,獨家配方,真空包裝,色香俱全,其味無窮,不僅味道鮮美可口,而且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人體最需要的各種營養素,深受人們喜愛,市場潛力巨大,每公斤可凈增價值一倍以上,建成一集儲存、保鮮、加工、銷售一體的龍頭企業后,年創值可達2000萬元,出口創匯600萬元。
招商簡介:
(1)項目內容
新精米加工廠,年生產能力達到2噸,建設廠房倉庫400平方米,2條生產線40台套設備。
(2)項目背景
素有糧倉之稱,是孝南區糧食主產區,可種植糧食耕地達4萬多畝,其中優質稻3萬畝,可產優質商品糧2.4萬噸。
閔集人敏銳地抓住這一商機,2000年起,殼皮青亮、螯鉗壯碩的閔集小龍蝦蹦上了武漢人的餐桌。一時間,閔集及周邊湖區的小龍蝦風靡武漢。閔集人一邊大把數著票子,一邊探索人工養殖小龍蝦的方法。在鄉政府優惠政策吸引下,10多名河南籍養殖戶,也從汈汊湖“移師”閔集,建起了3000多畝的小龍蝦養殖區。湖北天佳集團更是大手筆,投資3000萬元,在閔集建起了萬畝小龍蝦生產基地……
閔集總人口2萬多人,如今卻有5000多人圍著小龍蝦忙碌,超過萬畝的養殖面積,2000多噸的龍蝦產量,年銷售額超過1500萬元,閔集已經形成了以龍蝦苗種繁育為重點,以規模經營為龍頭,以低田湖垸為基礎,以野生寄養、人工飼養、蝦稻連作、魚蝦套養為方向的小龍蝦大產業。“抓住一個亮點,就可能激活全盤。”閔集人利用小龍蝦拉長產業鏈,做出了大文章。
閔集鄉在區水產局的支持下,動員全鄉上下大力發展小龍蝦養殖,圍繞天佳集團基地養殖池,力爭連片規模達2萬畝,全鄉養殖面積突破3萬畝的目標。水產中心組織蝦苗1萬餘斤,以最優惠的價格投放全鄉,小龍蝦養殖發展迅猛。
閔集鄉水面廣闊,低湖田眾多。隨著湖北天佳集團小龍蝦繁育養殖萬畝基地落戶,小龍蝦規模養殖成為閔集鄉水產養殖的又一亮點,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新途徑。
閔集鄉成立工作專班,將擴大小龍蝦連片養殖規模作為重大項目建設抓落實,在積極服務小龍蝦養殖的基礎上,又出台激勵政策積極扶持該產業的發展壯大,凡新建規範化養殖池在20畝以上的農戶,可享受每畝20元的補貼,另外對養殖小龍蝦戶可扶持3000—30000元的農業貸款,到3月中旬全鄉新增小龍蝦養殖面積4000畝。閔集成立了水產協會,養殖水面達4萬多畝,其中精養面積8000畝,主要養殖品種有四大家魚、螃蟹、小龍蝦。?
閔集鄉福利院總面積107畝,其中生產基地68畝,建築面積2800平方米,床位120張,已集中供養老人84人,占應供養的72%,2006年被省政府授予“福星工程”建設先進單位。?
閔集這方活土2.7萬人民以飽滿的熱情,優惠的政策,寬鬆的環境,優質的服務,良好的信譽,恭迎五洲四海嘉賓前來觀光考察,投資興業,共同創造光輝燦爛的明天。
2006年,全鄉實現生產總值1.77億元,同比增長11%;農業總產值9980萬元,同比增長5.0%;水產品產量5900噸,同比增長6%;固定資產投資20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046元,同比增加170元。
閔集鄉領導
其果型較小,外觀翠綠,每年5月初採摘。果肉細脆,果味純正,酸甜適中,含有脂質、蛋白質、糖質等營養物質,還含有多種維生素和氨基酸等,營養豐富,風味獨特,具有止渴生津、開胃健脾,和血化淤,滋陰壯陽之功效,是一種保健果品。我鄉現有青梅基地500畝,年產量可達500噸。
由該鄉鳳凰港、白水湖出產乳白色米蝦和優質大米以及多種純然原料,採用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結合精製研而成。通過了國家食品衛生檢驗,合格證書號GP2760;各項營養技術指標合格,證號QIXFS0001—1999,屬純天然綠色食品。
水養殖面積3萬畝,其中螃蟹面積1萬畝,年產量100噸,鮮魚產量1萬噸。
該鄉蓮藕主產於湖區,面積2800畝,產量5600噸,藕體肥大,品質純正,生食甜,炒食脆,煨食粉。
連片種植面積3萬畝,年產2.4萬噸,鳳港大米口味獨特
閔集特產“蟹黃茶”
閔集人傑地靈,人才輩出。閔集三聯村是清代大臣、學者、康熙皇帝老師熊賜履的故鄉,著名湖北大鼓表演家張明智出生於農聯村,著名音樂指揮家胡舟舟祖籍鳳凰台。抗戰時期,1941年8月漢(陽、川)孝(感)(黃)陂抗日游擊根據地開闢后,閔集鄉黃家大灣一度是漢孝陂縣委駐地。?
境內有古鳳凰台舊址。古鳳凰台始建於東晉時期(公元345—361年),四周環水,北宋大理學家程顥、程頤曾就讀於此,故鳳凰台也叫做程台。
閔集鄉中小學
孝感市孝南區閔集鄉上新小學 |
孝感市孝南區閔集鄉下新小學 |
孝感市孝南區閔集鄉中心小學 |
孝感市孝南區閔集鄉農聯小學 |
孝感市孝南區閔集鄉夏崗小學 |
孝感市孝南區閔集鄉官塘小學 |
孝感市孝南區閔集鄉道興小學 |
孝感市孝南區閔集鄉閔集初級中學 |
孝感市孝南區閔集鄉馬溪小學 |
閔集鄉舊址
蝦蚱:由我鄉鳳凰港、白水湖出產乳白色米蝦和優質大米以及多種純然原料。
水產品:水養殖面積3萬畝,其中螃蟹面積1萬畝,年產量100噸,鮮魚產量1萬噸。
蓮藕:我鄉蓮藕主產於湖區,面積2800畝,產量5600噸,藕體肥大,品質純正,生食甜,炒食脆,煨食粉。
優質稻:連片種植面積3萬畝,年產2.4萬噸,鳳港大米口味獨特。
閔集鄉青梅
青梅在醫藥方面功用較多,《農本草》、《本草綱目》都有記述。青梅花期早(2月中旬—3月中旬),基本不使用農藥,初夏就已採摘完畢。青梅盛花期與春節同期,花開雪白,可吸引人們前來觀光旅遊。絕大多數水果以鮮食為主,其發展規模、市場銷售和貯運條件受到限制,而青梅加工工藝簡便、成本少,初製品可長時間貯藏和長途運輸。
閔集鄉已開發表梅種植基地800畝,已掛果青梅500畝,預產優質青梅500噸,但僅靠客商定單銷售和小作坊式的初加工,遠遠滿足不了大量優質青梅轉化升值的需要,種植基地投入不到位,加工設備原始粗糙,市場網路不健全等因素嚴重製約了青梅產業化進程和農業效益的增加。為了改變現狀,鄉黨政府決定多方申請資金,加大基地投入,健全市場網路,逐步建成青梅產、供、銷一條龍企業。深加工企業建成后,年產脆果180噸,青梅酒240噸,實現產值可達660萬元,實現利稅250萬元,繳納稅金60萬元,人平年均純收入增加120元,絕大部分村民可脫貧致富。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膳食結構的改變,人們對無污染的環保綠色食品和飲品情有獨鍾,脆梅具有止渴生津、開胃養胃、和氣通便、佐餐解酒、消食化痰的功效,是正在興起的一類綠色保健果品,用青梅泡製成的青梅酒,色正味香易上口,具有健胃滋脾功能,是市場上頗受歡迎的保健酒,尤其是閔集鄉獨產香糯釀酒和最佳釀方,使閔集青梅酒已為招待賓朋之佳品。可謂古有三國“曹、劉”煮酒論英雄,今有閔集青梅釀酒話盛世。
通過近四年的農業開發,得用豐富的崗地資源在境內上太、高道兩條崗地已逐步開發成了近800畝的珍珠梅種植基地,並初步建成產品加工廠房,主導產品為青梅酒和精製脆梅。初加工鮮果暢銷浙江、福建、上海、東南亞地區,渠道比較暢通,青梅已走進孝感地區大型賓館酒店的餐桌,精製脆梅已在武漢部分超市、孝感商場建立了長期銷售網點,鑒於豐富的原料資源和廣闊的市場前景,擴建青梅種植和深加工企業,加快項目產業化進程,已有良好的市場基礎和物質基礎,是閔集鄉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
閔集鄉特色菜
閔集鄉特色菜
優越地理環境和交通優勢,蘊藏著巨大的開發潛力,鄉黨委政府立足現狀,著眼未來,謀求經濟大發展,建設真正的魚米之鄉,正在努力探索發展避災農業、生態農業、效益農業的好路子。在閔集鄉逐步形成魚類產品深加工產業,為群眾脫貧致富和閔集的經濟騰飛提供新的機遇。
農業局
孝南區農業局在楊店鎮楊店村舉辦了早熟桃冬季管理現場會,農業專家現場就桃樹修剪進行了示範講解,參會果農達100多人。孝南區農業局專家受孝感市農業局邀請,在孝昌、孝南舉行的果園冬季管理現場會上為全市果樹技術人員、果樹種植大戶及營銷大戶近200人,就果樹冬季管理講了課。孝南區農業局科技服務隊一行15人,在局總支書記、局長劉繼華的帶領下,到新鋪鎮黃榨村送技術、送資料、送種苗到農戶。幾位農業專家分別就越冬作物管理、施肥技術講了課,分管業務的副局長還向農戶贈送了優質果苗。
孝南區農業局組織技術人員到鄉村田間地頭開展10項新技術培訓,邀請湖北省中香米業有限公司、安徽、四川、江蘇、黃岡等全國知名農業企業技術人員,對全區鄉鎮場農技站站長、農資經營戶、種田大戶等近300人,集中講解了農作物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區農業局技術專家介紹了植物防疫及病蟲防治技術、農作物栽培及新技術應用推廣、農資辨假識假知識,確保農民春播用上放心種、放心肥、放心藥。孝南區農業局組織20名技術人員來到朋興鄉,舉辦“十大農業技術培訓暨植保機防服務贈機儀式”農業專家分別就當前農業生產管理、農業結構調整趨勢導向、國家糧食政策及生產技術作了精彩的講課;同時還請來山東廠家技術人員和市區農業局技術專家對機手進行現場操作培訓。
2013年,孝感臨空經濟區開工建設閔集、道興、高廟三個城鎮新社區,轄區內28個村將統一集併到這三個社區,2.8萬村民轉為新市民,並配套相關的業、學、醫、社保。
孝感臨空經濟區閔集城市新社區由孝感全洲鴻博置業有限公司投資建設。閔集城市新社區位於孝感臨空經濟區橫1#路、橫2#路、縱1#路和孝漢大道之間,用地規模為32.5公頃,總建築面積110萬平方米。閔集城市新社區項目包括定向安置房和商品房開發。其中定向安置房建設面積43萬平方米,安置集並10個村,2193戶;商品房開發建設58萬平方米;社區配套9萬平方米(含3萬平方米公租房) 。
閔集鄉三下鄉活動
市中心醫院、孝南區一醫院、中醫院的7名專家還對50餘農民進行了義診。晚上放映科普電影和組織豐富多彩的文藝演出。副市長黎虹代表市政府對這次隆重的科技下鄉活動表示熱烈祝賀,並向全市廣大科技、科普工作者表示誠摯的問候!她說:市委、市政府歷來高度重視科技工作,並將“科教興市”、“建設創新型孝感”確立為我市基本戰略。全市上下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戰略部署,加大對科技的投入,推進自主創新,大力引進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科技進步為全市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協調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2005年和2007年,我市連續兩次獲得“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榮譽稱號。
科技普及與科技創新,是科技進步的兩個基本體現。黎明強調:舉辦科技活動周是加強科技、科普工作的重要形式,是普及科技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倡導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激發群眾創新熱情的有效載體。自2001年以來,我市在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在市委宣傳部、市科技局和市科協的精心組織下,城鎮和農村聯運,群眾廣泛參與,已成功舉辦七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要通過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方式,集中宣傳黨和國家的科技方針政策,展示科技發展的最新成就,大力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倡導科學方法,普及科學知識,在全社會形成學科學、愛科學、講科學、用科學的良好風尚
熊賜履(1635~1709)湖北孝感閔集鄉人,字青岳,又字敬修,號素九,別號愚齋、孝昌先生,世籍南昌。著名清朝大臣、政治家、學者。
熊賜履生於明崇禎八年農曆11月5日,其父遇難時,熊賜履剛滿八歲。其母李如柏博通經史,堅貞不屈,使熊氏遺孤得以保全。據史籍《湖廣通志》載:“熊祚延妻李氏,孝感人。少嫻書史,即知以禮律身。及筓歸熊,以孝敬聞。值流寇起,土豪藉讎生亂,熊闔門遇害。氏抱幼子,匿荊棘中,母族擁以去。豪亦素聞其賢,不復追。長子適詣蒙師,均免於難,即大學士賜履也。氏痛不欲生,念夫亡子幼,忍死存孤,木棉長藿,手自經營,嘗並日以食。而課子最嚴,日就外傅,夜共一燈,懈即撻而數之。母織子讀,聲常達旦。”
熊賜履之罷官,正值三藩之亂,時“楚氛未靖”。熊賜履乃遷居江寧城北之蓮花橋,后又移居溪西之清涼台。此後十餘年,熊賜履“痾卧荒江,罕與世接”?,“十年來未嘗離清涼一步”。寓居江寧期間,以其昔日為官清廉,家無積蓄,故熊賜履生活十分艱難,“和蕨羹,啖蝦菜”,“寒素自持,與儒生等”。常對徐乾學說:“仆近狀無可為知己道者。昨年薄田無收,老弱數十口並枵腹僵卧,無以異於溝中瘠。目前青黃不接,數米而炊,雜以野菜,亦聊以免死。”然在這種艱苦的生活中,熊賜履仍潛心於理學研究。自稱:“仆在江寧八年矣。六代煙雲,了無所得,惟收拾遺書數萬卷,日夕翻閱不暇。又此間士習浮靡,春花秋月,常在歌船舞榭間,仆不能與之徵逐,惟獨坐江樓而已”《學統》、《下學堂札記》、《朴園邇語》等著作均在江寧完成,可以說,熊賜履的基本學術體系形成於江寧隱居時期。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清廷以禮部尚書起熊賜履於家,旋因母喪,南歸。清康熙二十九(公元1690年)年復授禮部尚書,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入都,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1692年)調吏部尚書,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授東閣大學士,充《平定朔漠方略》和《明史》總裁官。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農曆4月,剛滿六十八歲不久的熊賜履以“年迫古稀”乞休,康熙大帝令以原官解任,仍食俸留京師以備顧問。清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回到江寧。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農曆8月逝世,謚號“文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