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殺了古典音樂
誰殺了古典音樂
《誰殺了古典音樂》是2003年3月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出版的一本圖書。
古典音樂死了嗎?到底是誰想謀殺它?少
誰殺了古典音樂
萊布雷希特被譽為當今樂評界的奇才,超強的活動力、記憶力和英國人特有的機敏與近乎刻薄的幽默感是他的特殊標誌。他對於台前幕後無所不知、追蹤消息的強烈奮戰精神以及生動大氣的文筆,頗有化陳腐為神奇的功力。他採訪過無數當代著名的音樂家,還包括像布萊爾、柯林頓、施羅德和普京這樣的各國政要。其代表性的著作除本書外還有《20世紀的音樂》、《回憶馬勒》、《新世紀的指揮家們》、《大師的神話》以及《當音樂停止時》等。
中文版序
第一章 性、謊言、影音光碟
沒有天才的樂壇
掮客明星坐食大餅
公共資源中飽私囊
沒有創意的資料庫
第二章 音樂死亡的那一天
喜歡在停車場唱歌的男高音
帕爾曼與克萊斯勒的價碼
公費補助也難生存
第三章 明星是這樣製造的
帕格尼尼的創舉
李斯特的宣傳術
專業塑造音樂明星
厚顏騙子充斥樂壇
音樂是投資理財
上校梅普森
專業經理人冒出頭
壓榨馬勒的波里尼
魯賓斯坦的迷失
第四章 沃爾夫的經紀公司
沃爾夫造就柏林愛樂
柏林愛樂的火爆指揮
首相鋼琴家帕德列夫斯基
有原則的“露易絲皇后”
納粹整垮老皇后
新世紀的經紀人
克萊斯勒:“我的小提琴不用餐”
霍爾特與貝絲
浪漫遺風走進歷史
第五章 哦!哥倫比亞,海中的明珠
超級夠力的AJ
思想家斯托科夫斯基
誰創造了費城之聲
托斯卡尼尼在紐約
有誰在乎聽馬勒
NBC空中大戰CBS
AJ控制三分之二的音樂家
社區音樂會全國壟斷
賈迪森決定音樂天才
哥倫比亞要當全球老大
樂評人大戰紐約愛樂
羅津斯基上了《時代》封面
……
無論是罪人或聖人,他糅合了音樂、愛欲和傳教士的三重人格,誘發了民眾對他的各種遐想。
在拘謹的萊比錫,當李斯特演奏改編自舒伯特神秘恐怖的《魔王時,“有半數的觀眾站到椅子上聆聽”。安德森(Hans Christian Andersen)發現“他有惡魔的特質……當他演奏時,面容改變了,而眼睛發亮”。俄羅斯樂評人斯塔索夫(Vladimir stasov)寫道:“我們就像戀愛中的人,像著了魔的人。我們從來沒有聽過這樣的音樂,從來沒有遇到過如此熱情、魔鬼般的天才。”女人們蜂擁而至.扯他的頭髮,在地上找他的雪茄煙蒂·偷偷藏在她們起伏的胸脯之間。在現場聆聽的海涅(Heinrieh Heine)將這些反應歸結為“李斯特狂熱”。根據字典的定義是一種“有幻覺特徵的精神錯亂”或是“激烈的熱情或慾望”。海涅感覺到這樣的反應並非自覺.民眾是被驅使至一個人造的騷動中。
他露臉的效果是多麼強而有力!歡迎他的掌聲是多麼激烈!人們把花束丟到他的腳下。這真是令人印象深刻,這個征服者如此平靜地讓花束如雨般傾瀉在他的身上。當他微笑著從花束里摘下一朵茶花別在翻領上時是多麼的優雅……這是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狂熱!但事實的真相又是如何?……對我來說,有時候這件事情看起來是因為世界上沒有人比李斯特更懂得如何製造“成功”,或如何表演“成功”。在這方面他是一個天才。他的同謀都是最傑出的,而他雇來的鼓掌部隊更是訓練有素。
“傑出的同謀和雇來的鼓掌部隊”——海涅在他不敢寫出來的字裡行間暗示著:李斯特狂熱是一個人造的現象,是巧妙地操縱大眾和媒體的結果。回顧這個現象,很明顯地這股狂熱是被製造出來的。早在這些群眾瘋狂包圍的情景出現前,李斯特已經舉辦過近20年的首樂會。1841年這位鋼琴家決定調整他的生活,也是這一年民眾對他的接受度開始轉變。他不喜歡布商公會大廳那種方式(在那裡,舒曼評論他的音樂),也不喜歡倫敦的愛樂社,他解散了愛樂社的樂團,另創了獨奏會的形式。但當他到各地巡迴演出時,他經常發現鋼琴沒有調音、海報沒有張貼、門票沒有賣掉。像安排他1840年英國巡迴演出的當地作曲家拉維諾(Louis Laveno)這樣的音樂家與經理人的企圖心,已經無法滿足李斯特的雄心。他現在需要的是一個私人的經紀人,但這個行業還沒有出現,他得即興製造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