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宇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博士

朱宇(1961-)福建省閩清縣人,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博士,福建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研究員,福建師大人文地理學博士點第一學科帶頭人、博士生導師,福建師大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個人簡介


兼任國際人口科學研究聯盟(IUSSP)“發展中國家國內遷移和城市化的作用”專家組主席、聯合國人類住區規劃署世界城市狀況報告(2010/2011)國際顧問委員會委員、亞洲太平洋地區遷移研究網路主席、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社會科學院客座研究員、中國人口學會理事、福建省人口學會副會長、中國地理學會人口地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人口學會人口遷移與城市化專業委員會委員。

工作經歷


朱宇研究員 1982 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地理學專業,同年考上華東師範大學人口研究所碩士研究生,在我國著名人口地理學 家胡煥庸 教授的指導下,開始從事人口地理學研究。 1989-1990 年,他獲得國家教委世界銀行貸款獎學金在聯邦德國人口研究所訪問進修。1995 年,他又獲得澳大利亞聯邦教育部和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資助,進入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人口研究所,在該所所長、澳大利亞社會科學院院士、著名人口學家 Gavin Jones 教授指導下攻讀博士學位。1999 年獲得博士學位后,他又獲得英國 Wellcome Trust 為期四年的資助,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進行博士后研究,並於2003 年學成回國服務。

學術研究


在進入人文地理學和人口學領域后的二十多年裡,尤其是在進入澳大利亞國立大學開始攻讀博士學位后,朱宇研究員主要從事人口遷移、人口城鎮化與區域發展研究,主持承擔了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基金、英國 Wellcome Trust 、加拿大國際發展研究中心(IDRC)、美國福特基金會、美國 Andrew Mellon Foundation 、國務院人口普查辦第五次人口普查國家級課題等資助的十多項相關領域重要項目,並成功獲得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的資助在福建師範大學主辦亞洲太平洋地區遷移研究網路第八次國際會議。他在對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獨特的人口遷移和城鎮化模式以及這些模式的國際對比和理論、政策意義的研究上取得一系列成果,是我國在這一領域能同時活躍於國際和國內學術界、具有國際學術影響和全國學術地位的優秀學者之一。迄今他已獨立在美國出版英文著作一部,合作出版英文著作一部、中文著作五部,發表中英文論文六十多篇(其中8篇發表於SSCI 、SCI源刊),並曾為十多家國際期刊和機構審稿。他30 余次應邀赴2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加學術會議和講學,除成功組織和主持上述亞洲太平洋地區遷移研究網路第八次國際會議外,還成功組織和主持了第 25 屆國際人口學大會“國內遷移的數據與方法”分組會, 並擔任2009 年第26 屆國際人口學大會“國內遷移和城市化”的主題召集人。他的研究成果在國內外已獲得廣泛的關注併產生較大影響,其研究的主要方向、特色和學術成果可概括為以下 2 個方面:
1 、關於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口城鎮化模式的理論和實證研究
朱宇研究員這方面的工作突出表現在他對“就地城鎮化”(In situ urbanization )在中國人口城鎮化進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這種城鎮化模式在當今發展中國家聚落轉變中的普遍意義的研究上。他通過在福建省的個案研究,提出了中國就地城鎮化(In situ urbanization )的概念,分析了中國就地城鎮化的形成機制,提出中國就地城鎮化的產生和發展既有中國特殊制度因素的作用,又是當今城鄉界線日趨模糊條件下人類鄉村聚落的一種新的演變趨勢的觀點。他還結合對鄉村就地城鎮化所引發的城鄉人口和聚落定義、分類的非二元化趨勢的研究,借鑒國際經驗,提出了在我國建立新的多元多指標城鄉人口和聚落定義、分類方法的建議。近年來,他還結合國際上對超大城市地區(Mega-urban regions )的研究,將研究拓展至 福建以外其它地區,在與發展中國家超大城市地區進行對比的基礎上分析了中國第一大城市上海的空間發展階段和機制。上述工作發表於《Development and Change》、《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Planning Review 》等多家SSCI 源刊、國際人口科學研究聯盟出版的專著、他在美國出版的專著、以及《中國人口科學》等國內權威刊物,並引起相關領域國際學術組織、聯合國相關機構和權威學者的重視和引用,他本人還因此入選國際人口科學研究聯盟城市化工作組,上述工作也成為該工作組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並被該工作組主席、英國Newcastle 大學的Tony Champion 教授等認為“極為重要”、“十分有益”;被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著名地理學家 Richard Morrill 認為具有“特殊的意義”。國際城市和區域規劃理論大師 John Friedmann 教授、著名城市地理學家Terry McGee教授在其出版的專著中也大量引述或者引用了朱宇提出的中國“ In situ urbanization ”的概念及相關工作;聯合國人口基金會發布的 2007 世界人口狀況報告也以案例形式引述了他和他所帶領的課題組這方面的工作。
在上述工作中,朱宇研究員還於1999 年在其專著中提出了分析中國城鎮化進程的“自發的城鎮化(Spontaneous urbanization )”和“國家支持的城鎮化(State-sponsored urbanization )”雙軌框架。這一研究對於全面認識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城鎮化進程並制定相應政策具有重要意義。該項研究成果發表於《Third World Planning Review 》(SSCI 源刊)以及他在美國出版的專著中,論文被收入英國 Routledge 出版社出版的當代城市研究論文集《 The City: Critical Concept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一書(該書彙集了1920-2000 年間國際上發表的132 篇在城市研究領域具有重要影響的代表性論文),並被英國城市地理學家 M. Pacione 教授在其編寫的城市地理學教科書中作為推薦讀物。
在上述工作的基礎上,朱宇研究員將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城鎮化模式與其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城鎮化模式進行對比,並基於中國新的城鎮化模式分析了傳統二元經濟結構和二元區域結構理論在研究當今發展中國家人口城鎮化問題上的局限,論述了中國鄉村城鎮化研究在突破基於二元分析框架的城市化和區域發展理論局限性上的重要意義,在此基礎上對 Friedmann的“中心-邊緣”理論、McGee的“擴展大都市區”理論進行了新的評價。上述工作發表於《人口研究》、《Asia Pacific Viewpoint》等中外刊物,被澳大利亞社會科學院院士、著名城市地理學家Peter Rimmer教授認為擴展了McGee的“擴展大都市區”理論。
2 、關於中國人口遷移流動的模式和機制研究
2001 年以來,朱宇研究員在國內外相關課題的支持下,在借鑒國際上對人口循環流動(Circulation )的理論和實證研究的基礎上,與政府相關部門和企業合作進行了多次流動人口流遷模式和機制的調查,在此基礎上較全面地揭示了人口流動在我國現階段的重要作用、影響因素和機制及其政策意義,是國內最早將中國流動人口研究與國際上的循環流動(Circulation )研究接軌的學者。朱宇研究員在上述工作中超越以戶籍制度為核心的分析框架,在綜合國際上相關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分析中國流動人口在城鎮居留意願的新的分析框架,揭示了流動人口在流遷過程中出現的在城鎮定居、循環流動與返回家鄉的三維分化,在此基礎上對將流動人口的流遷視為單向遷移過程的傳統分析框架提出了有效的挑戰,深化了對發展中國家人口流遷過程的認識。他在這方面研究中還得出一系列重要結論,如流動人口問題並非我國所特有,它與當今許多發展中國家人口的循環流動現象十分相似;流動人口在流遷過程中保持雙向流動、流而不遷的狀況不僅受制於戶籍制度,它還與我國現階段勞動力市場的供給和需求雙方對暫時遷移的需要有密切關係,今後在認識和解決流動人口問題中必須加強對流動人口的自身利益和策略、流動人口使用單位的利益和策略的分析;我國流動人口問題既是區域差異擴大的結果,也是解決區域差異擴大問題的重要途徑等。在此基礎上,近年來他還組織研究團隊將相關研究向農民工的社會保護領域拓展,揭示流動人口因其流遷模式而產生的社會保護需求的獨特性和多樣性,並在此基礎上提出對流動人口的社會保護不應局限於“城市融入”這一視角,而應滲透到其流動過程的所有環節的政策建議。在上述工作中,朱宇研究員還將國際人口遷移與國內人口遷移相聯繫,並探索了這種聯繫在區域發展上的重要意義,是國際上較早介入這一問題研究的學者之一。上述工作成果發表於《Population, Space and Place》(SSCI 源刊)、《Habitat International 》(SSCI 源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pulation Geography 》、《人口研究》等國內外刊物並在國內外引起廣泛關注,相關研究結果已為聯合國人居組織世界城市狀況報告(2008/2009)以及國內、國際上相關領域重要學者所引用。近年來他在國際人口遷移這一方向上進一步拓展研究領域,已被邀請參加國際人口遷移全球委員會、國際移民組織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等相關國際組織和機構組織的多次相關學術或諮詢會議,其成果被收入為2006 年9 月聯合國國際人口遷移高層論壇準備的一部專著中,並被印度一大學出版社收入其所編輯的相關領域權威文獻選集中。
朱宇研究員的上述成果在國內也多次獲省部級獎勵。他還是福建省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專家組成員,在福建省人口發展戰略的研究中發揮了骨幹作用,其研究成果已被福建省有關部門所採納 , 並被吸收進《福建省“十一五”人口和計劃生育專項規劃》。